6败血症
- 格式:ppt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32
败血症护理问题及措施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需要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问题和措施:1. 心理护理:败血症患者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安慰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静、舒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定期记录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营养摄入。
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过饱或过饿。
4. 疼痛护理:败血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的症状,如出现疼痛,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或进行局部理疗等缓解疼痛。
5. 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确保药物有效治疗。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 发热护理:败血症患者常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如出现发热,可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7. 皮肤护理:对于皮肤出现皮疹、溃疡等病变的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对于卧床不起的患者,应定期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的发生。
8. 呼吸道护理:对于存在肺部感染等呼吸道病变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必要时可进行吸痰处理。
9.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每天数次。
口腔溃疡者可涂抹消炎药物或用口腔喷雾剂减轻症状。
10. 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疲劳。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张力恢复。
11. 预防感染: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对于留置导管等有创操作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交叉感染。
12.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败血症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中医对败血症的描述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中医认为,败血症属于“邪毒入里”范畴,主要表现为热毒炽盛,毒火上攻,但具体表现会因人而异。
中医认为,败血症的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导致的。
湿热内蕴是败血症的重要病理基础,即体内湿气郁滞,湿热互结。
湿热的聚集导致血热亢盛,气机壅滞,从而诱发败血症。
同时,气滞和血瘀也会造成病情的加重和发展。
湿热和血瘀相互影响,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临床上,败血症的中医辨证主要有热毒蕴结和湿阻气滞两种常见类型。
热毒蕴结表现为高热、口干、尿赤、舌质偏红等症状,湿阻气滞则表现为恶心呕吐、胸闷胁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败血症的治疗应该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
其中,清热解毒是关键,可以使用黄连、连翘、板蓝根等中药来清热解毒。
利湿化痰可以通过使用茵陈、瓜蒌等中药来实现。
活血化瘀可以使用红花、三七等中药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中医认为,败血症的发生与体质的弱强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调整饮食,增加营养,适度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中医还提倡注意病情的观察与调理,避免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影响。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按时休息都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中医对败血症的治疗强调全面的辨证施治。
通过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途径,中医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净化血液,促进康复。
同时,中医还强调提高免疫力,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使患者远离败血症的危险。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案对临床中败血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败血病的起因及症状是什么相信大家一听到败血病这三个字就觉得挺可怕的,那么这败血病到底是种什么疾病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出现的症状又有那些呢?估计这些疑问大家都想弄清楚它,因此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败血病的起因及症状是什么,希望对大家在了解败血病这个疾病上有所帮助。
一、败血病的起因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
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的各种细菌均可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
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传入途径以及年龄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致败血症的细菌也不同。
二、败血病的症状1、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
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2、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淤斑、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常见。
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黏膜等处。
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3、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4、关节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
5、肝脾肿大以婴、幼儿多见,轻度或中度肿大;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6、其他症状重症患儿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见多处迁徙性病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并发休克和DIC。
瘀点、瘀斑、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镜检找细菌。
原来败血病主要还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引起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血液病了。
败血症(败血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1.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
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度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也不少见,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及老年人发生败血症,B组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婴幼儿败血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所致败血症的报道逐年增高。
2.革兰阴性杆菌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等。
近年来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xtended-s 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MDR-Pa)、产气杆菌、阴沟肠杆菌、溶血/鲍曼不动杆菌等所致败血症有增多趋势,也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败血症病例报道。
3.厌氧菌占败血症病原的5%~7%,主要为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其次为消化链球菌及产气荚膜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占绝大多数,热带念珠菌,毛霉菌等也可引起败血症。
肝、肾等器官移植后及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曲霉菌(Aspergillus)败血症。
5.其他细菌一些致病力低的条件致病菌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聚团肠杆菌及腐生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均有报道。
在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时,偶可发生分枝杆菌败血症。
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3日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
败血症致病菌种类因不同年龄、性别、感染病灶、原发疾病及免疫功能状态等有所差别。
2 发病机制病原菌从不同途径进入血循环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细菌种类、数量及其毒力。
1.人体因素: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是败血症的重要诱因。
健康者病原菌入侵血流后,常仅表现为短暂菌血症,细菌可被免疫防御系统迅速消灭,不出现明显症状。
败血症的诊断标准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诊断依赖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及相关信息:临床表现1.发热:败血症患者通常伴有高热。
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包括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表现。
3.低血压: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休克状态,需要密切监测血压。
4.意识状态改变:包括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3.降钙蛋白:心肌损伤时可能升高。
4.凝血功能检查: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需要进行监测。
细菌培养1.血培养:败血症患者常规需要进行血培养,以确定感染病原体。
2.其他培养:可能需要进行呼吸道、尿液等部位的培养。
影像学检查1.胸片:可发现肺部感染。
2.腹部超声:用于鉴别肝脾感染情况。
诊断标准根据欧洲败血症协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的共识,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感染证据:临床表现(发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提示可能感染。
2.致病微生物证据:阳性血培养或其他部位培养可确定致病微生物。
3.组织损伤证据:如降钙蛋白水平升高、内源性内毒素释放等可以反映组织损伤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1.排除其他疾病:败血症的诊断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非感染性炎症等。
2.早期干预:败血症需要及早干预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总结:败血症是一种危重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治疗败血症需要综合考虑病原体敏感性、患者状态等因素,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什么叫败血症败血症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一种病症,它是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继而导致的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人们需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以提早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感染,保持健康的身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多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
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pyemia)。
败血症如未迅速控制,可由原发感染部位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展,引起转移性脓肿。
脓肿可发生在大脑的表面,导致脑膜炎、在心脏周围的包膜上,引起心包炎、发生在心脏的内膜上,引起心内膜炎、如果在骨髓中,则导致骨髓炎、在大的关节中,引起关节疼痛或关节炎。
最终因脓液的积聚在体内任何地方可形成脓肿,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二、发病原因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等,小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致病菌可以是表皮葡萄球菌。
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
以下这些都可能导致败血病的发生:皮肤、黏膜发生破损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炎;各种慢性病如营养不良、血液病(特别伴白细胞缺乏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白细胞吞噬作用减弱等,容易诱发细菌感染;各种免疫抑制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以及放射治疗等可削弱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细胞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而有利于细菌蔓延、扩散;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机会;各种检查或治疗措施加内镜检查、插管检查、大隐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静脉高营养疗法、各种透析术、脏器移植等均可导致细菌进入血循环,或发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败血症。
败血症护理注意事项
1. 注意预防感染:严格按照手卫生、消毒、隔离、换药、输液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 注意监测患者病情:对患者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进行定时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及早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对于严重的失衡情况要及时纠正。
4.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应符合治疗规范,避免过度使用或者不合理使用而产生抗药性或者毒副反应。
5. 加强营养支持:加强营养支持是提高患者免疫力的关键。
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配合营养支持方案,如静脉营养等。
6. 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7. 控制疼痛:对于有疼痛的患者,要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给予患者舒适的治疗环境。
8. 预防出血:出血是败血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要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出血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败血症名词解释又称敗血症,是指由感染的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致病因子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败血症症状较为严重,即使得到及时处理也有可能危及生命。
以下是一些败血症相关的名词解释:1. 微生物:指在人体内能够引起感染的各种生物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败血症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2. 毒素:尘炭质物是微生物所分泌的一种有毒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对其产生损害,引发感染。
3. 炎症反应:是指人体对外来致病因子的应答过程。
当人体感染细菌等微生物时,会产生炎症反应,包括发热、全身乏力、头痛等症状。
4. 细菌培养:将可能存在于患者身上的细菌样本放到培养基上生长,以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致病菌。
细菌培养是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
5. 抗生素:一类药物,其中大部分由细菌所产生,它们可以破坏与感染相关的菌群并防止它们复制。
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患者的病情来决定。
6. 免疫反应:是指人体对抗细菌等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当感染发生时,人体会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感染。
7. 血培养:指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放入培养基中生长来检测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8. 呼吸衰竭:是指肺部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许多情况下,败血症也会威胁到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可导致呼吸衰竭。
9. 心血管系统损害:败血症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降低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败血症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衰竭并危及患者生命。
1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人体对外来致病因子的极度炎症反应。
败血症时,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持续并发展成S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