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患者排泄障碍的康复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0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病变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对于患者来说,颅脑损伤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1. 病情评估和监测: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维持呼吸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护士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注意保持呼吸稳定。
3.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护士应及时监测颅内压,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保持头部低位、避免咳嗽用力等。
4.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护士应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尿液比重,及时调整补液和药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防止感染: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危重,易发生感染,护士应加强患者的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环境清洁,及时处理伤口,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6. 预防并发症: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深静脉血栓等,护士应定期翻身、进行被动运动,及时预防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7. 促进康复: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护士应积极配合康复科医生进行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运动和认知功能。
8. 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情绪波动和认知障碍,护士应给予患者温暖关怀,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强对疾病的信心。
9. 安全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易发生意外伤害,护士应保持患者的环境安全,避免摔倒、撞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10. 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进食困难或吞咽功能障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支持。
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评估和监测、维持呼吸通畅、颅内压监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营养支持等。
二便障碍的康复护理~排便障碍篇二便障碍也称排便功能障碍,是指排便不畅或排便困难的一种症状,这种症状的存在将会持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引起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二便障碍也称为排便与排尿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排尿或排便功能异常或受限的症状和疾病。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排尿障碍:指尿液无法正常排出或排尿困难的情况。
排尿障碍的表现可以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尿滴沥、尿潴留等。
排便障碍:指粪便无法正常排出或排便困难的情况。
排便障碍的表现可以包括便秘、腹泻、大便困难、大便失禁等。
在患有这一疾病后,往往都需要切实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来恢复正常的排泄功能,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而本文则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关于二便障碍的康复护理,以便为大家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关于二便障碍的基本知识二便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神经系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或药物效应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二便障碍。
同时,像是其他的原因,如饮食不合理而缺乏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饮食不足所导致干便、缺乏运动所导致的肠蠕动减缓、习惯性压迫排便肌、身体组织发生病变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二便障碍。
而二便障碍的临床表现也很繁杂,简单来说患者会出现排便不畅、便秘、排便难、大便干燥、频繁腹泻、腹胀、腹痛、排便不完全等等情况。
而针对这一病症的方法也多是因病而异。
通常,其治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病因治疗和症状治疗。
前者是指针对于患者疾病本身的治疗,可以采取消炎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等;而后者则是指针对二便障碍的症状进行治疗,比如换药治疗、肌肉刺激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等。
二便障碍的康复护理措施在针对排便障碍的康复护理中,患者首先需要做好自身的饮食调理工作。
具体来说,饮食和饮水作为人体摄入和排泄的重要一环,恰当的饮食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排便过程。
而通过饮食调理,则将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自己的排便功能。
脑外伤临床护理措施
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或机械挤压引起脑和颅骨损伤的一种疾病,严重程度不同,
可导致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甚至脑死亡。
为了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以下是脑外伤临床
护理措施。
1、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对于脑外伤病人,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十分重要。
特别是呼吸、循环和神志等方面。
如
果有异常,应尽快通知医生进行诊治,以免误诊或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2、维护呼吸道通畅
有些脑外伤病人由于昏迷或神志不清,导致喉部肌肉松弛,易出现呼吸道阻塞或呼吸
暂停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及时清理病人口腔内的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同时还要观察
气道、呼吸和循环情况,及时进行人工气道置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3、控制病人进食
病人在脑外伤后很少会有食欲,而且如果摄入过多的食物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加重脑
水肿,甚至会引起呕吐、误吸或窒息等现象。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控制病人的摄食量,及
时清理呕吐物或胃液。
4、保持病人体温平稳
脑外伤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人很容易出现体温不协调的现象,要及时避免寒
战或发烧。
在保持室内适当温度的同时,应穿上固定件,控制体表退热,尽量避免造成进
一步的体温变化。
5、维护病人的精神状态
脑外伤病人最容易出现躁动不安或极度抑郁的情形,这不仅会影响到病人的恢复,还
会对其他患者和护理人员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如语言、肢体语言、娱乐、心理疏导等来宣泄病人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帮助病人调整好心态。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各项合并症,常见的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植物状态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疾病目前经过抢救后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抢救成功后的患者常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1 急性期性期康复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微抬下颌,双唇微开,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口、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应每日行气管切开护理2次;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吸痰护理 ,避免因为分泌物影响患者呼吸而导致并发症。
1.1良肢位摆放指导1.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为损伤引起了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出现功能紊乱,所以会表现为姿势异常。
异常的卧位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
所以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卧床姿势。
平卧时在两侧肩部和上臂下方垫软垫,保证充分前伸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两侧臂和大腿下方垫软垫,以免出现髋关节外旋。
足跟垫软垫,保持双足中立位。
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上肢伸展位不超过90°,患侧肩胛骨向前外伸,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曲位、踝关节放长枕上;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下肢屈曲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本卧位不适用脊髓损伤患者)1.2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每次训练前先按摩,以刺激功能活动、按摩时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先慢后快。
如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禁止开展上述操作。
1.3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如患者伴发感觉障碍,注意不要过度牵拉,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
排泄护理的名词解释重点在医学领域中,排泄护理是指针对患有各种排泄系统疾病或功能障碍的患者所进行的综合护理措施。
排泄护理包括对尿液、粪便以及其他体液的管理和照顾,旨在维护患者的健康和促进病情康复。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对排泄护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一、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系统,它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排泄护理中与泌尿系统相关的名词主要有尿液分析、尿潴留和尿失禁。
尿液分析是通过对尿液进行化学物质和生理指标的检测和分析,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体液平衡。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和指标能够揭示许多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尿潴留是指由于不良的尿流或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的尿液积聚在膀胱中无法排出的情况。
患者可能感到腹胀、尿意频繁、尿液排出困难等症状。
排泄护理中的关键任务是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导尿或其他方法有效地解除尿潴留,以避免引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尿失禁是指无法控制尿液排出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尴尬和不适。
在排泄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评估患者的尿失禁类型和程度,为其选择适当的康复训练和辅助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尿液控制能力。
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人体排泄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了食道、胃、肠道和肛门等器官。
在排泄护理中,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名词主要有粪便管理、便秘和腹泻。
粪便管理是指对患者粪便排出的管理和护理措施。
包括了观察粪便的颜色、质地和气味等指标,以评估患者的消化功能和肠道健康状况。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确保患者每次排便后的清洁和舒适。
便秘是指患者排便不畅或排便困难的状况,常常伴随着大便干燥和肠道蠕动减缓等症状。
在排泄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灌肠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
腹泻是指患者一天排泄超过三次的稀水样大便,常常伴随着腹痛、腹胀和脱水等症状。
排泄护理的关键目标之一是通过饮食控制、水电解质补充和抗菌治疗等手段有效地治疗腹泻,以防止患者进一步脱水和营养不良。
神经内科患者大便排泄异常的护理研究大便排泄异常是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
神经内科患者发病后常出现偏瘫、意识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患者长期卧床,易于引起便秘。
经处理或饮食不当时,而发生严重腹泻,大便失禁的发生率相对较少一些。
当便秘发生时,昏迷患者有躁动不安、消化不良、粪结石形成等表现,清醒患者可出现腹胀、嗳气、食欲减退、排便困难等不适。
如用力排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分析大便排泄异常的原因进行预见性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神经内科患者;便秘;护理;预防神经内科患者常最先、也最多发生便秘,经处理或饮食不当时,而发生严重腹泻,大便失禁的发生率相对较少一些。
现将神经内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报道如下:1神经内科患者排泄异常的原因1.1神经内科患者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1.1.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反射弧中的神经功能紊乱,不能引起正常的排便反射而形成。
1.1.2长期卧床长期卧床是神经内科患者的显著特点,由于长期卧床,不但改变患者原来的排便习惯、排便姿势和因姿势造成的排便动力不足,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肛裂疼痛拒解而使之在肠内积聚变硬。
1.1.3饮食因素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饮食中水分或粗纤维摄入量不足,或进食过少,粪便总量不够而使肠腔内部分段空虚,而使粪便在肠内向下推进的时间相对延长。
1.2引起神经内科患者腹泻的主要原因1.2.1饮食因素进食过冷、过油腻、不洁净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1.2.2药物因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及便秘后泻剂使用不当、喂食前不洗手等造成。
1.2.3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是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作用失常,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而致。
2 排泄异常的危害便秘是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3]而便秘时,不能顺利排出污浊而蓄积在肠道内的粪便,分解出大量的胺,再经吸收入血,更加重了神经内科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
医院护理部康复科排泄功能障碍健康教育排泄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甚至导致全身疾病。
帮助卧床患者了解维持人体生理环境的稳定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1.尿潴留指导(1)安慰患者,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
(2)按摩、热敷下腹部,促进排尿。
(3)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
(4)给予一定的环境、心理支持。
2.尿失禁指导(1)主动安慰患者、关心患者,消除患者羞涩、焦虑、自卑等情绪。
(2)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干燥。
(3)指导1者进行收缩和放松会阴肌肉的锻炼,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恢复控制排尿功能。
(4)排尿时采取正确体位,指导患者自己用手轻按膀胱,并向尿道方向压迫。
(5)长期尿失禁患者,必要时可在医院留置导尿管。
3.留置导尿管指导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2)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
(3)患者翻身及床上功能锻炼时妥善安置导尿管及集尿袋,以防尿管脱出。
(4)保持尿道口清洁:女性患者每天用消毒液棉球擦洗外阴和尿道口,男性患者擦洗尿道口、龟头及包皮,1-2天/次。
(5)每天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倾倒,集尿袋位置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反流,鼓励患者多饮水。
4.预防便秘指导(1)养成排便习惯,排便的体位最好是坐位,要散步、做操、进行腹肌训练,也可距脐周3cm处用手在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
如粪便干硬,阻塞直肠下部靠近肛门口处时,可在橡胶手套上涂上润滑剂,沿尾骨慢慢抠出。
(2)饮食有充足的水分(如汤类),多吃纤维丰富的食物。
5.大便失禁指导:应用尿布并经常更换,保持肛门周围清洁。
1.成立医生、治疗师、护士、病人及家属共同组成的初、中、末team 会议,根据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
2.评估患者不同时期的运动功能、平衡、协调能力、感觉功能。
3.开展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鼓励病人积极向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肢体瘫痪者早期进行患肢按摩、被动运动,足部放托足板。
床尾放支架等,恢复期可行理疗、激光、针灸、气功及运动和作业疗法,使病人能够正确有效地运用自助具,达到生活自理。
2)言语与认知功能障碍者,鼓励患者交谈、读报,以恢复记忆力,计算理解和语言交流能力。
3)制定阶段性目标,使病人及时明白,达到训练效果。
4)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训练时间尽可能不打乱病人日常生活秩序。
4.出院后应尽量在家训练,要求家属设法保证其锻炼的基本设施与场地,顺利实现医院与家庭的过度。
1.帮助病人回归社会,继续坚持康复计划。
一、病情观察:1、评估病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头晕、头疼、呕吐,并做好记录。
2、评估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气道分泌物情况。
3、评估肢体活动情况。
4、评估病人言语及沟通能力。
5、评估病人吞咽功能。
6、评估病人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二、呼吸的护理:1、评估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有无紫绀、气道分泌物。
2、评估病人演量、颜色及粘稠度。
3、指导病人有效的咳嗽及排痰方法,必要时行负压吸引器抽吸痰液。
4、指导病人及家属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进行体位引流。
5、呼吸不畅的病人,给予置咽导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随时吸痰。
三、肢体瘫痪的护理:1、评估病人瘫痪肢体的功能情况。
2、评估病人皮肤情况。
3、保持床褥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4、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
5、根据患肢肌力做主动、被动功能锻炼。
6、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污染衣物。
7、对感觉差的肢体慎用热水袋及冰袋,如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度,防烫伤。
排泄护理归纳总结在医疗护理中,排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并且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对排泄护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I. 排泄护理的基本原则排泄护理的基本原则是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确保其排泄过程的舒适和安全。
以下为排泄护理的基本原则:1. 个人尊重和隐私保护: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保护他们的个人尊严。
在进行排泄护理时,应尽量避免他人的观察,并确保合适的私人空间。
2. 定期观察和记录: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排泄情况,包括尿量、颜色、质地等。
对于有排泄障碍的患者,还需要记录排便时间、频率和性状等。
3. 提供适当的排泄设备和环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尿壶、尿垫、便盆等排泄设备,并确保排泄环境的干净和卫生。
4. 协助患者保持排泄习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日常排泄习惯,制定合理的排泄计划,并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排泄习惯。
5. 预防便秘和尿潴留:便秘和尿潴留是常见的排泄问题,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如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按摩等。
II. 排泄护理的方法排泄护理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排泄护理方法:1. 排尿护理:对于行动不便或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使用尿壶、尿管等设备进行排尿护理,确保患者的排尿畅通。
2. 排便护理:对于患有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排便护理:饮食调整、增加水分摄入、使用病人轮椅或卫生椅、采用适当的排便姿势等。
3. 尿袋和造口护理:对于患有尿失禁或膀胱造口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尿袋的情况,并确保其通畅及干净。
对于肠造口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清洁和更换造口袋。
4. 失禁护理:对于存在尿失禁或大便失禁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提供适当的护理用品,如尿片、护理垫等,并定期清洁和更换。
III. 排泄护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进行排泄护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以下是几种常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1. 排便困难:对于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提供高纤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鼓励运动、进行腹部按摩等。
颅脑外伤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颅骨、颅脑、脑膜等组织的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颅内损伤,严重者可能会引起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而颅脑外伤患者的恢复期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颅脑外伤患者的恢复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相关医护人员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
一、早期护理干预1. 早期评估:颅脑外伤患者在患病的初期,需要进行全面的生命体征监测和神经系统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详细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2. 生命体征监测: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来说,生命体征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生命体征异常。
3. 疼痛管理:颅脑外伤患者常常伴有头痛等疼痛症状,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4. 神经系统的护理:定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意识障碍、脑水肿等并发症。
1. 头部外伤伤口护理:对于伤口较深且有出血的患者,需要及时清洁伤口并进行包扎处理,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营养支持:患者在中期需要进行高蛋白、高热量的膳食,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要。
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管饲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营养支持。
3. 排泄管理:颅脑外伤患者在休克、失水等情况下易出现尿潴留、便秘等情况,需要进行及时的膀胱导尿、通便护理等措施。
4. 神经功能锻炼:对于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定向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1. 情绪支持:颅脑外伤患者在康复期常常伴有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情况,需要给予患者良好的情绪支持,提高患者的抗压能力。
2. 体位转换: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要进行定时的体位转换,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排泄功能障碍的护理排泄功能障碍是康复科患者的常见问题,这些排泄问题可由药物、认知改变、身体病损或神经病变引起。
排泄障碍可引起患者窘迫,使治疗中断并增加发病率,最终造成难以重返社会。
所以临床上排泄功能障碍的确诊,治疗,护理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康复机构。
一.膀胱护理1.目的膀胱护理是针对因神经损伤等原因所导致的膀胱尿道功能失调的特殊护理。
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泌尿系并发症,保护肾功能,促使膀胱障碍功能恢复。
2.方法2.1留置导尿适应于脊髓休克期、严重昏迷等患者,或尿潴留而有无法接受间歇导尿患者。
该手法简便,但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
因此,应加强留置导尿的护理,防止感染十分重要。
2.2尿管的护理2.2.1因病情影响,大多数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留置导尿患者在留置导尿期间,应妥善保管好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牵拉,曲折,受压。
定时夹管,尽早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注意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防止尿液逆行引起感染。
集尿袋应每日更换一次,导尿管每1~2周更换一次,每天进行会阴护理2次,特别是尿道口周围不应该有血迹和分泌物等。
鼓励患者尽量多喝水,保证摄入量在1500~2000ml/d。
尿量需要达到50ml/h,可以起到自行冲洗膀胱的目的。
2.2.2尿液渗漏的护理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逼尿肌不稳定,尿道口括约肌松弛或纤维化是导致尿液渗漏的重要原因,这时我们则常给予持续引流,使膀胱内膜层深部的逼尿肌受到保护,从而避免逼尿肌纤维化的发生,减少渗漏,另外尿管和球囊的刺激易引起膀胱痉挛发作,造成尿液从尿管外排出,这也是造成尿液渗漏的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选用适当型号的导尿管,不宜过粗或过细。
过粗或球囊过大易增加对尿管或膀胱的刺激,诱发不适和膀胱痉挛;过细则容易堵塞造成引流不畅。
2.3间歇导尿对病情稳定,无泌尿系感染及尿液返流患者,可以适当限制饮水量,实施间歇导尿。
具体操作:严格无菌操作,饮水量控制在每小时100~125ml,每4~6小时导尿1次,每次导尿时膀胱内尿量不宜超过500ml。
颅脑外伤病人健康宣教
1、颅脑外伤病人初期嘱家属加强陪护,指导发现头晕、疼痛加重、呕吐、烦躁不安、意识改变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护士。
2、保持情绪稳定,鼓励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用力咳嗽。
3、保持病房安静,减少探视。
以利于病人充分休息。
4、有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病人做好语言、肢体功能锻炼。
每日定时进行髋、膝、踝、肩及肘关节的被动活动。
对患肢采取推拿,按摩等措施,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有节奏。
幅度由小到大,每日4-6次,每次15-20分钟。
5、有脑脊液漏病人指导避免填塞、冲洗、用力擤鼻,耳漏病人应患侧卧位,避免逆行感染。
6、有伤口病人做好皮肤护理指导,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敷料情况。
7、做好围手术期指导:术前保持乐观情绪,注意保暖,增加营养摄入,戒烟戒酒,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后增加营养摄入,活动指导。
8、恢复期鼓励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刷牙、洗脸、梳头、穿衣、如厕等,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9、绝大多数患者头皮上都留有手术瘢痕,有时会有痒或轻微疼痛的感觉,告诉病人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术后一月内不宜洗头,可以用温水毛巾擦拭。
即使一月后可以洗头,也不能用手抓,以防伤口破损而发生感染。
手术中作去骨瓣的患者注意骨窗部位的保护,外出需戴帽,出院后避免去公共场所。
医院颅脑损伤康复护理常规颅脑损伤是指头颅部,特别是脑受到外来暴力打击所造成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障碍、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一、护理诊断1.自理能力下降:与颅脑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2.沟通交流障碍:与认知、言语功能障碍有关。
3.排便模式的改变:与神经源性直肠、膀胱有关。
4.情绪及行为异常:与心理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坠积性肺炎、挛缩、癫痫。
6. 潜在护理不良事件:跌倒、走失。
二、护理评估1.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通过睁眼、言语、运动进行评定。
2.认知、人格与情绪障碍:认知包括感知、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思维和智能等。
人格是指个性心理特征。
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
3.运动功能及言语功能障碍程度。
4.生活活动能力分级。
5.预后评定:按患者能否恢复工作、学习、生活能否自理、残疾严重程度分5个等级:恢复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死亡。
三、护理措施1.基础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昏迷患者应鼻饲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定时翻身、叩背、吸痰,气管切开者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尿潴留患者应保留尿管,做好尿管护理,保持会阴清洁;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压疮。
保持适当的卧位姿势,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2.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脑细胞代谢药物;根据病情使用脱水剂、止血剂、促醒药;癫痫发作可用抗癫痫药;重症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知觉障碍的训练。
4.言语障碍的护理:包括听力、理解、阅读、口语、书写、发音、朗读训练等。
5.行为障碍的护理:包括正性行为障碍和负性行为障碍。
正性行为障碍表现为攻击他人,应予消除病因、发作期予隔离、药物治疗、教患者学会自我控制等。
负性行为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感情淡漠、行动不作为。
应注意让患者远离诱发行为障碍发作的人、事件、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人数,允许患者情感宣泄等。
---------------------------------------------------------------最新资料推荐------------------------------------------------------ 脑外伤患者排泄障碍的康复护理脑外伤患者排泄障碍的康复护理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外科王一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因素,车祸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颅脑外伤呈上升的趋势。
脑受损者急性期经外科手术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生命得以挽救,但仍存在着许多现存的康复问题。
进入康复期常伴有后遗症和各种功能障碍,特别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和直肠功能障碍引起的失禁而导致一系列社会和卫生的问题,也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
因而做好此类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排尿障碍: 有二种类型:尿失禁、尿频,临床常见尿失禁。
尿失禁概念由于大脑病变使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大脑皮层排尿中枢不能接受和发出排尿信息,而出现不择时间和地点的排尿,这种情况叫尿失禁。
一、尿失禁的原因:(1) 由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功能受损,使正常的排尿反射被破坏。
(2) 腹肌、膈肌和盆腔肌肉的肌力减弱,逼尿肌和尿道扩约肌不协调。
1 / 10(3) 偏瘫早期卧床,排尿姿势的改变,排尿环境的改变。
(4) 生物钟的破坏。
(5) 运动能力受损。
(6) 沟通能力障碍。
二.尿失禁可分为五种类型:(1) 腹压型:腹部加压时流尿,多由骨盆底部肌肉软弱无力引起; (2) 迫切型:一旦感到尿意,立即有尿流出来,连去厕所都来不及,自己控制不住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3) 混合型:具有腹压型和迫切型的各种症状; (4) 溢流型:到了厕所,每次仅能排出少量尿液,而充满膀胱的尿却能自行流出来; (5) 反射型:自己不感到有尿意,尿却流了出来。
脑外伤患者的尿失禁多属混合型和迫切型。
三.尿失禁的康复护理及预防 (1) 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1. 摄取足够的饮料,除非医生有特别的指示,否则每天应该喝六至八杯饮料(约 15002019 毫升)。
2. 给予足够的时间排尿。
3. 应该在膀胱充满后才去卫生间。
(2) 骨盆肌肉的训练:1. 患者坐在马桶上,两腿分开,开始排尿。
---------------------------------------------------------------最新资料推荐------------------------------------------------------ 中途有意识地收缩 PC 肌,使流尿中断。
如此反复排尿、止尿,重复多次,使 PC 肌得到锻炼。
2. 患者坐在椅子上,由后向前缓慢地把 PC 肌收缩起来。
在收缩状态下,从1 数到 10,然后由前到后逐渐放松。
反复操练 PC 肌;患者仰卧位,以头部和脚为支点,抬高臀部,同时收缩 PC 肌放下臀部时再放松 PC 肌。
如此反复锻炼,提高 PC 肌的力量。
3. 国内有人报道用提肛功训练 PC 肌。
其方法是:吸气时用力使肛门收缩,呼气时放松,反复 20-30 次,隔 1-2 分钟再进行一次。
锻炼时采用慢收缩快收缩交叉进行,每天清晨锻炼 5-6 次。
(3) 留置导尿管法:1. 定时开放导尿管:日间视喝水量多少,开始每 2 小时开放导尿管 1 次,逐渐延长至每 34 小时开放 1 次,以每次放尿 450ml 为宜。
每次在开放尿管的同时,嘱患者做排尿动作,或协助患者被动增加腹压或用Crede 氏手法:病人半卧位,用手在下腹部向耻骨联合后下方施加压力,使尿从膀胱内排出;睡眠时导尿管持续开放。
2. 注意尿意:3 / 10向陪护说明有关尿意预兆或信号如脸红、寒战、起鸡皮疙瘩或出冷汗等,如有征兆,应及时放尿。
3. 训练排尿肌:教会患者做收缩肛门括约肌及仰卧位抬起臀部的动作,这些训练有利于重建排尿功能。
(四)正确选用失禁护理用品:采用聚尿器,较适用男性患者。
如外用尿套法、保鲜袋、使用便器如尿壶、便盆、便器轮椅等。
适用女性患者的有吸水剂的床垫、失禁尿垫、成人一次性纸尿裤等。
(五)重视协助者卫生宣教。
康复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卫生宣教,掌握尿意的预兆和信号以及寻找诱导排尿触发点。
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说明配合训练,膀胱功能可以逐步恢复,取得病人合作,症状稍有好转,应予以鼓励,以增强康复治疗信心。
从而促使家属及陪护自觉地接受和主动参与配合各种膀胱训练和预防尿路的护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尿失禁康复的有效措施之一排便障碍的类型排便障碍有 4 种:便秘、便失禁、排便急迫、自动性排便。
临床上以前两种常见。
---------------------------------------------------------------最新资料推荐------------------------------------------------------ 便失禁:即患者无意识,不能控制的排便,括约肌呈松驰状态。
在脑外伤初期,深昏迷时可有便失禁。
便秘概念正常人的大便应每日 1 次。
如果粪便在肠内流滞过久,过于干燥,超过 48-72小时不解大便者叫便秘。
一.脑外伤脑卒中患者引起便秘的原因有:(1) 由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功能受损,使正常的排便反射被破坏; (2) 偏瘫早期,因抗脑水肿治疗,脱水引起便秘; (3) 长期卧床,胃肠道蠕动减弱,食量减少或经常只食用细软食物,容易形成便秘; (4) 腹肌、膈肌和盆腔肌肉的肌力减弱,排便动力不足而引起便秘; (5) 生物钟的破坏,由于偏瘫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长期下去可形成习惯性便秘。
二.便秘的康复护理及预防 (1) 常用的饮食疗法有:合并便秘者,不要长期食用生蒜;应少吃柿子、苹果、橘子;多吃香蕉、广柑、梨、桃、杨梅、菠菜、核桃、黑芝麻;多饮水;多食含食物纤维的食品。
(2) 便秘防治操:1. 腹式呼吸:呼气时腹部收缩,时间可稍长,以增加腹压; 2. 仰卧,双膝屈曲,双手抱于双膝稍下处,尽可能将膝贴近胸部。
5 / 10与此同时,抬头使上体上半部离开床面,尽可能使前额贴近膝部; 3. 仰卧,双手置于腰两侧,双腿伸直,同时举起,停约 10 秒左右,还原,反复 10-20 次; 4. 坐于床上,双手置于身后,与臀部形成三角支撑,上体保持不动,双腿屈膝用力回收,当贴近胸部时,立即伸直小腿,同时双足用力踢出。
开始做时,踢十次,动作熟练后可增加次数。
(3)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1. 安排适当的排便时间了解患者排便习惯,如姿势、次数、间隔天数等,然后,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排便时间,一般在早餐后最适宜,因这时胃结肠反射最强。
2. 采用辅助措施①. 口服软便剂,如石蜡油、果导、番泻口十等。
②. 使用塞剂,排便前把药物放入直肠内,如甘油栓、开塞露等。
③. 对肛门括约肌痉挛型患者做局部按摩。
在饭后 30 分钟,戴手套把肛门口的大便挖出,手指放在肛门外括约肌做环状肛门轻柔按摩 360 度) ,隔 15 分钟后再挖大便。
用上述方法若无效,则于饭前 15~20 分钟给予甘油栓剂,饭后 30 分钟再用指间环状按摩。
④. 对肛门括约肌松弛型患者,饭后利用腹部压力使大便排出,若无效则配合环状肛门刺激法或放栓剂后做环状肛门刺激。
对这类患者,局部用药不一定有效,常需戴手套用手指扩张肛---------------------------------------------------------------最新资料推荐------------------------------------------------------ 门括约肌来刺激直肠以协助排便。
⑤. 灌肠法只适用于上述处理而无法排便者,灌肠时需把肛管插入直肠 15~20cm 才可灌入。
目前比较常用的为辉力灌肠液进行灌肠。
灌入量约 100ml,疗效较好。
3.重新建立排便反射注意观察排便时间,多数患者在饭后排便,这样即可在饭后助患者使用便盆。
如无规律可循,则每隔 2~3 小时,让患者使用一次便盆,此时指导患者试图自己排便,这样有助于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其肛门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使用导泻剂或每日灌肠一次,以帮助他建立排便反射。
4.鼓励患者多运动卧床患者尤其要进行腹部运动,如仰卧起坐、平卧抬腿及抬起臀部等。
自我按摩腹部,可增加肠蠕动:把大便推向直肠。
按摩的方向:由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以顺时针方向环行按摩,时间1520 分钟,同时增加腹压,以增加肠蠕动,帮助排便。
肌肉活动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每日站立和进行训练的病人很少有便秘。
5.注意饮食饮食上要喝足够的水分,应常吃含纤维素较多7 / 10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类食物,以促使大便之形成及增加肠蠕动。
教导患者对便秘和排便充分认识,以激发其积极动机,取得患者的合作和共识,使患者及其家属及早地掌握便秘的预防措施和排便技巧。
做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轻松, 早日身体得到康复! 脑出血后肢体活动障碍的康复指导与亲情护理什么是亲情?亲情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1 亲情是镇静剂2 亲情给病人安全感3 亲情是疾病康复的希望分析: 肢体活动障碍的心理:震惊-否定-抑郁反应 32-46%-对抗独立-适应病人的抑郁有几分?(美国著名心理专家 DavidD.Burns 博士) 1 他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3 他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4 他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人?5 他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6 他是否在做决定时犹疑不决?7 这段时间他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8 他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兴趣?9 他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0 他是否以为自己已经衰老或失去魅力? 11 他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2 他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入睡?13 他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 14 他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15 他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0- 没有,1-轻度,2-中度,3 严重 0-4 分:没有抑郁症 5-10:偶尔有抑郁情绪 11-20:有轻度抑郁症 21-30:有中度抑郁症 31-45 有严重抑郁症,需要立即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Barthel 氏 ADL 指数 1 大便:0=失禁或昏---------------------------------------------------------------最新资料推荐------------------------------------------------------ 迷;5=偶尔控制(每周1 次);10=能控制 2 小便: :0=失禁或昏迷或需他人导尿; 5=偶尔控制(每 24H1 次,每周 1 次) ;10=能控制 3 修饰:0=需帮助;5=独立洗脸梳头刷牙剃须 4 用厕:0=依赖别人;5=需部分帮助;10=自理 5 吃饭:0=依赖; 5=需部分帮助(切面包抹黄油夹菜盛饭)10=全面自理 6 转移(床椅转换): 0=完全依赖别人,不能坐;5=需大量帮助(2 人),能坐 10=需少量帮助(2 人)或指导; 15=自理7 活动:0=不能动;5=在轮椅上独立行动;10=需 1 人帮助步行(体力和语言指导);15=独立步行(可用辅助器) 8 穿衣: 0=依赖;;5=需一半帮助;10=自理 9 上楼梯(用手杖也算独立):0=不能 10 洗澡: 0=依赖; 5=自理总分100 分,能独立生活;20 分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 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 分生活需要帮助;60 分生活基本自理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 评定 1 自理活动:进食,梳洗修饰,沐浴,穿上衣衣服, 穿下衣衣服,,上厕所; 2 括约肌控制:膀胱管理,大肠管理; 3 转移:床椅轮椅,坐厕,浴盆浴室 4 行走:步行/轮椅;上下楼梯 5 交流:理解,表达; 6 社会认知:社会交往,解决问题,记忆 126-完全独立;108-125 基本独立;90-107 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独立;72-89 轻度依赖;54-71中度依赖;36-53 重度依赖;19-35 极重度依赖; 18 完全依赖;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肢体偏瘫的康复指导:卧---坐----立----行一.卧位指导 1 正确卧位:患侧健侧仰卧位 2 肢体被动运动 3 体位变换:被动向健9 / 10侧翻身被动向患侧翻身主动翻身训练:促进主动翻身训练; 主动向健侧翻身训练; 主动向患侧翻身训练; 4 上肢训练:自动被动运动;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 5 下肢训练:桥式运动屈曲动二.坐位训练:尽早采取床上坐位床上最佳坐位床边坐位坐位平衡坐位时身体重心向患侧转移训练三.立位:从坐位到站起站位平衡训练患侧下肢支撑训练患侧下肢迈步训练四.步行训练:时机方法准备,扶持不行,改善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健康处方 1 饮食宜清淡,多吃含水分、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禁烟酒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