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1
《我的中国心》赏析《我的中国心》,是1982年王福龄作曲,黄霑作词的一首爱国歌曲。
当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激起了黄霑的愤慨,于是他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
这首歌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经演唱,它那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就深深打动了亿万听众的心,尤其是这首歌的歌词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家国之思,读来震撼人心,让人刻骨难忘! 1984年,该曲获得了中国音乐协会歌曲编辑部颁发的第三届神钟奖,并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当时的<参考消息>,刊登过一篇新华社记者探访邓小平家庭生活的文章,说有一天下午,在中南海里,邓小平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教他们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
在2007年发射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上,就携带有该首歌曲。
《我的中国心》是一首a小调,四四拍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歌曲。
第一部分的旋律以小调主音开始,速度缓慢,共十六个小节,后八个小节为前面八小节的重复。
歌词“河山只在我梦萦“到”烙上中国印”。
寥寥几句话,却把海外游子的拳拳中国心,描绘得入木三分,歌曲的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
一个“早已”一个“烙”字,形象而又逼真的显示了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影响。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大调音程开始,突然出现的大调音程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全曲此段的音域是最高的,连续的高音给人一种澎湃的感觉,与歌词“长江、长城”相呼应。
旋律起伏较大,情绪逐渐高涨,以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为祖国的代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更是直接抒发感情。
最后再现的第三部分,“留在心里的血”到”我的中国心”又一次声音放缓,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深化,旋律再现了第一部分,最后一句音阶高八度结束。
激昂而又深情的歌声,充满对祖国的坚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电子屏幕显示内容:本周名曲欣赏:《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是1982年王福龄作曲,黄霑作词的一首爱国歌曲。
《我的中国心》完整歌词
《我的中国心》完整歌词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
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中国心》完整歌词,欢迎大家分享。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的中国心”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选用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或文章作为课文,例如《我的中国心》。
2. 生词和短语:心潮澎湃、厄运、铁骨铮铮、患难与共、为祖国而战等。
3. 重点句子:例如:“无论是风雨还是阳光,都阻挡不了我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词短语的掌握。
2. 难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短语。
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出课题《我的中国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词短语:解释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中国心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生词掌握:通过测试或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4.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的作文,检查其对主题的把握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作品,如诗歌、文章或历史故事。
2. 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中国文化主题活动,如书法、绘画或传统音乐表演。
3. 参观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纪念地,加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我的中国心》背后的故事如果说在我们中国大地上,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外,能让老百姓听了心潮澎湃的歌曲,我想这一首《我的中国心》可以不出左右的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校园民谣非常火,香港某唱片老板认为,在香港出版国语唱片也许是个好的选择。
为此他找到了因为写粤语歌而当红的黄沾,请他写一首国语歌。
刚好在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所有中国人同仇敌忾,有感于此,黄沾把满腔愤慨尽情在笔下发泄,他和曲作者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
同年唱片公司出版了由歌手张明敏演唱的同名专辑,可惜发行量并没有像公司预想的那样高,社会反响也平平。
香港人开始称把张明敏为“爱国歌手”。
在当时的香港,这样的称呼带有讽刺的意思。
1983年,中国和英国就香港问题开始正式会谈,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试探,想请香港艺人来晚会上表演。
结果因为这首很有时代背景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和它的首唱者张明敏就很幸运被选中了。
歌曲一开始就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
一般来说写爱国歌曲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喊口号,但黄沾很聪明地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华名胜来传达爱国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游子直抒胸臆的语气切入,把一个壮阔的题材写得自然而然,从而征服了所有人。
据说邓小平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还教他们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
经过1984年的央春晚后上张明敏的歌声就走进了内地的千家万户,从而成为了有史以来香港艺人在大陆知名度最高的第一人,而在此之前,他只不过是个在香港寂寂无名的歌手。
生活中没有永远的的困难,只要你在努力,每一个拐弯处或许都有成功的码头在等待着你!。
歌曲《我的中国心》教案设计
1、情感目标: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游子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歌曲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知识目标:通过歌曲学唱,让学生体会歌唱技能技巧,了解歌曲的结构。
3、能力目标:学生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表现力,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很好体会歌曲中的爱国情怀。
2、用所学歌唱技能技巧,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技能技巧的运用,歌曲情感的处理。
教学用具:
蓝牙、钢琴、多媒体
教材分析:
《我的中国心》歌词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深情倾诉,刻画了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歌曲结构为a+a+b+a\,纯五度的大跳,让人心潮起伏,思乡之情层层递进,表达了游子的拳拳之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在大家印象中,祖国是怎样一幅画?(学生谈自己的印象)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的什么样的情感
3、再听歌曲:找出重复乐句
4、教师范唱
5、教唱歌曲
6、节奏练习
7、突出难点
8、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9、作业:熟唱歌曲,用所学技能有感情的演唱
小结:通过演唱歌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我的中国心》教学设计《我的中国心》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中国心》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前实践引导学生提前一周查阅体现中华志士爱国情怀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搜集从海外归来的中华赤子的资料。
二、激情导入你们听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吗?条件具备的可以播放这首歌曲的录音或光碟,请学生欣赏或跟着录音一起唱。
这首歌是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
20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久唱不衰的《我的中国心》。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三、初读诗歌,感受“我”的中国心(一)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勾画出生字和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理解、认读,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同时,把最感人的句子画下来,作上感叹号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学生自读,勾画,小组讨论。
1.交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就把问号画去。
2.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三)全班交流。
1.交流小组讨论仍然不明白的地方。
随机解决生字新词。
2.交流小组内同学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四、再读诗歌,升华我的中国心1.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是熟悉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
再读,比较。
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
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国母亲的海外赤子,在梦中,你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教案教案目标:1、反复诵读,说出歌词的具体含义。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赏析歌词饱含深情的语言。
3、通过吟诵、演唱来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案重点:理解歌词的内容,品味赏析其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案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歌词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导入1984年,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首次演唱了《我的中国心》。
歌词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
现在,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听到《我的中国心》。
是什么让这首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所有中国人的共鸣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的中国心》。
二、涵泳品味体悟情感(一)素读,就是朴素的朗读,不借助任何外在的资料,读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1、教师示范读后,学生激情朗读。
问:读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2、组织学生完成歌词重点词句的理解。
(例如:哪个词最情深意长的表达出我对祖国的思念?——“只”→深深的思念,深深的遗憾;;“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对比,突出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烙”上中国印如何理解?——祖国与我血脉相连……)(二)扩读,就是选择文中的一两个名词,将其扩展开去,扩展成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
越具体越形象越好。
1、教师出示“黄山、黄河、长江、长城”等描写些祖国山川的美文美图,在音乐背景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学生合作进行扩读,带着对歌词的新的理解和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联读,就是联想相关的故事朗读。
1、请学生一起来回忆我们曾学过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故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钱学森艰难的五年归国路,引导学生想象他当时回国的艰难,在故事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
(四)比读,就是比较阅读。
1、生自由读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问:当我们再次吟诵孟郊写的《游子吟》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2、从小我到大我,升华主题。
游子心,赤子情。
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母亲。
教师总结概括“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唯独不能选择的是你的母亲、你的祖国。
我们的国家现在并不富强,需要发展,正面临着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等困难,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她,改变她。
有一天,一旦你身在国外,请牢记这堂课里你学到的“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三、播放MTV 欣赏《我的中国心》的唱词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土情,平实的语言,却因为真挚的感情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让我们再次欣赏歌词并学唱。
四、全体演唱《我的中国心》《黄河颂》教案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教案重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导入欣赏图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
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1、播放《黄河颂》的录音。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
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
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
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
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案反思《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教案目标:1、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
教案重点: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教案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教案时间: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导语。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很好听,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
(放录音带)请同学谈听后感,以引导同学对歌词感兴趣。
(这首歌很美,很欢快。
从歌词我觉得这首歌讲的是农村的事,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悦。
)具体是什么歌词呢?(比如歌中唱到“田野”、“冬麦”、“高粱”,还有“纺花”、“撒网”、“播种”、“打场”,以及老人举杯,儿童欢笑,小伙弹琴,姑娘歌唱。
这就是劳动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
)讲得非常好。
这篇课文就是这首歌的歌词,叙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习方法上与讲读课文有所不同,要求同学们利用本单元学到的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以自学为主,解决文中重点、难点。
(二)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1、出示投影片辨析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讨论词义。
世世代代: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
富裕:生活上应有尽有,非常充裕。
近义词是富足;反义词是贫穷或者贫困。
兴旺:这个词一般和发达连用,表示兴盛,旺盛。
抽穗:发育完全的幼穗随着茎的伸长,从叶剑鞘内伸出。
(三)读课文,了解歌词内容,学习第一节。
这首歌词共三节,分别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节“我们的家乡”,其他两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歌词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谈。
(描写家乡景象,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第一节学习方法。
第一,读熟,分析内容,质疑;第二,有感情地读,体会思想感情;第三,理解,背诵。
(五)自学第二、三节,回答问题。
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学二、三节,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1、为什么说“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抽穗,牛羊成长离不开农牧民的辛勤劳动,“西村”“东港”“北疆”“南国”东南西北,祖国的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纺花”“撒网”“播种”“打场”忙碌的景象。
人们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实际上是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表达了人们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决心和自豪感。
)(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录音带,请同学欣赏,并随声哼唱。
(七)总结全文。
师:这篇课文描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
同学们,我们用一个词来高度概括一下每一节的特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案重点与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展示学习目标:二、学生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1、词的常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二)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
(典故)。
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