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14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简介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并试图对美国社会进行批判和呼唤变革。
本文将探讨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以及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些重要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现实主义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种流行的艺术风格,其目标是描绘真实生活并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这种风格强调对人性、道德、经济和政治问题等社会现象的客观观察和描述。
重要作家与他们的作品1. 杰出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这部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伟大、最有影响力之一。
通过讲述一个逃离奴隶制度下河流历险的少年,吐温揭示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社会不公。
这部作品以其大胆的言辞和对美国社会问题的直接揭示而备受争议。
2. 社会批判者:乔恩·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这部小说讲述了从俄克拉荷马州流亡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农民家族的故事,揭示了大萧条时期农民阶级遭受的苦难和剥削。
斯坦贝克通过描述这个家族面对的困境,震撼人心地展现了贫困、社会不公和工人权益等社会问题。
3. 批判现实主义: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这个戏剧作品以一个推销员威利·洛曼为中心,探讨了美国梦、身份认同和家庭关系等主题。
米勒通过描绘威利·洛曼不断失败和逐渐失去希望的经历,表达了对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个人价值的质疑。
4. 女性视角:威拉·卡瑞·斯金(Willa Cather)•《我的安东尼亚》(My Ántonia):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捷克移民家族的故事,通过女主角吉米·伯道斯的视角,探索了女性地位和自由意志在男权社会中的局限。
第五章 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世纪初至20年代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 :口语文体 威·迪·豪威尔斯(W.D.Howells,1937—1920) : “微笑的现实主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 :意识流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为两个分支 :1“黑幕揭发者” (muckrackers):自然主义影响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1866—1936):《城市的耻辱》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屠场》2杰克·伦敦和德莱塞:以鲜明的批判倾向冲击 美国文坛维多利亚时代的浮华文风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短篇小说:“北方故事”、“太平洋短篇” “社会问题短篇” 《热爱生命》(Love of Life)长篇19部:《荒野的召唤》(The Call of theWild,1903) 《深渊中的人们》(1903)、《海狼》(1904)、《白牙》(1906)、《铁蹄》(1908)《马丁·伊登》(Martin Eden,1909):自传性的优秀 长篇,“美国梦”幻灭作品的先驱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嘉莉妹妹》 (1900)、《珍妮姑娘》(1911)“欲望”三部曲:《金融家》(1912)《巨人》 (1914)《斯多葛》(1947)《美国的悲剧》(American Tragedy,1925)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A.突破了美国文学长期以来的“胆小和高雅的传统”。
在题材和主题思想方面打破旧的框框,拓宽了创作的领域,引进了从未有过的新的主题思想;以严格的、雄辩的现实主义态度描写了现实生活 。
B.全部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贯穿着揭露美国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这一重要主题。
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后人概括出来的。
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由于此人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后来成为第二帝国的代言人,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过他,他的名声不好,因此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提法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在十九世纪的西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它曾经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开始形成并获得初步的发展,从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欧洲文学的主要潮流。
高尔基称它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以小说《红与黑》为这种文艺思潮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
此外,福楼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以及罗曼·罗兰等人,都带着闪耀着批判现实主义锋芒的小说涌上文坛,形成了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波澜壮阔的艺术洪流。
整个时代作家辈出巨著丛生,文坛盛况,蔚为壮观。
在英国,狄更斯和萨克雷也代表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罪恶与腐败,作了揭露和批判。
20世纪实在主义思潮概况1、实在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主义"是一个使用得极广泛而含义又很模糊的概念。
各种不同倾向的哲学家(包括实证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唯意志主义者、生命哲学家、实用主义者以及新托马斯主义者等等),为了表示自己的哲学超出了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范围,与素朴实在主义观点相一致,往往喜欢打出实在主义的招粹。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不少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往往抱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又避免使用唯物主义这一概念,而代之以实在主义。
因此,实在主义一词的含义,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往往是极不相同的。
但除此之外,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主义还是一种与其它哲学流派有所区别的特定的哲学思潮。
这种哲学思潮大致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尤其是在英美两国。
20世纪头20年,实在主义打着反对"唯心主义"的旗号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哲学舞台上颇为活跃,对英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实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有其不同于其它哲学派别的特点,实在主义者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种主张容易与人们普通所具有的素朴的实在主义(相信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思想相混淆。
他们中有些人就称自己的理论是"常识哲学"。
但是,实在主义者把感觉、观念也看作是客观实在的,否认精神、思维是物质发展的产物,混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论和反映论,他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本上仍然立足于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同时,实在主义者又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因此他们又具有古代柏拉图和中世纪的实在主义(即唯实论)的特点。
当然,实在主义在批判唯心主义的理论而主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时,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唯物主义因素。
因此,实在主义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性质。
实在主义也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公开的宗教神秘主义有所不同,它强调和利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是数学、逻辑学的成就。
第九章第一节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大背景2、掌握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3、了解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欧美各国的发展概况教学重点难点: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继续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之外的又一大西方流派。
现实主义作家一方而承袭19世纪的人道主义传统,另一方而融汇、吸收了20 世纪新的哲学思潮、文化观念、艺术手法,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讲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面临的新的背景:1、社会局势:(1)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终于在1914 年和1939年两次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战争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物质财富遭到严重损失,各国经济一片混乱,广大人民牛活在水牛火热之中。
(2)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1917年,俄国工人阶级在列宁主义的指引下,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5年,二战结束,法西斯主义被彻底摧毁,欧洲和亚洲广大地区的人民获得自由解放,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相继诞生,人类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从40年代末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相互对峙的世界新格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与工人大众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整个世界动荡不安,口益朝多元化发展。
2、意识形态(1)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和传播,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确立了主导地位。
(2)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除了上世纪的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反理性主义,影响较大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还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
在上述影响下,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对普遍人性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依然是他们根本价值支柱。
第十一讲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潘纯琳20世纪美国小说史上几个辉煌的年代⏹1)20世纪初:弗兰克.诺星斯(1870-1902)、奥·亨利(1862-1910)、杰克·伦敦(1876-1916);⏹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正视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
代表作家为: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辛克莱·路易斯(1885-1951)、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约翰,斯坦倍克(1902-1968)菲兹杰拉德、塞林格、贝娄、厄普代克和舍伍德·安德森。
⏹3)稍后成名的欧内斯特·海明威(1898-1961)和威廉·福克纳(189?-1962)继承了优秀的美国文学传统,开一代的文风,分别成为“一代人”的文学(“迷惘的一代”)和一个地区的文学(“南方文学”)的创始者,驰名于全世界。
⏹(一)辛克莱·刘易斯⏹辛克莱·刘易斯(S i n c l a i r e L e w i s,1885年2月7日-1951年1月10日),美国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剧作家。
⏹辛克莱·刘易斯于1930年因“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美国人。
刘易斯的作品深刻而批判性地描述美国社会和资本主义价值,代表作有《大街》(1920年)和《巴比特》(1922年)等。
⏹(二)斯坦贝克⏹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塞利纳斯镇面粉厂主家庭,从小生活在农村和牧场,对乡间风土人情十分熟悉。
1920~1926年在斯坦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同时靠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维生。
⏹他的早期作品未引起重视,1935年,《煎饼坪》(一译《托蒂亚平地》)出版,立即受到好评。
他用幽默的笔调描绘蒙特雷地区一群懒散而又淳朴的西班牙裔居民。
(人鼠之间)(1937)更具抒情的悲剧情调。
⏹《愤怒的葡萄》(T h e G r a p e s o f W r a t c h)⏹《愤怒的葡萄》(1939)是他的代表作,是描写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
小说写俄克拉荷马州佃农约德一家在大企业的压迫下,无家可归,长途跋涉前往西部另谋生路。
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加利福尼亚,却又陷入果园主剥削与压迫的罗网。
他们终于被迫反抗,参加了摘果工人的罢工斗争。
⏹(三)菲兹杰拉德⏹菲兹杰拉德,F.S.(1896~1940)美国小说家。
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父亲是家具商。
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
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
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
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
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
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
⏹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
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
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
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
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矩篇小说也频有特色。
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最后一个巨商》(1941)。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朗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四)塞林格⏹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在15岁时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
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
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是为了赚钱的游戏之作。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
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专心创作。
⏹《麦田里的守望者》⏹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的经历,描绘了一系列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以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做作。
该书出版后引起轰动,不少大中学生还纷纷模仿主人公的装束打扮和语言,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
⏹2001年7月16日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50周年的日子),它在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字版本的总销量已经超过六千万册。
⏹《九故事》⏹这个短篇小说集讲述了九个故事,故事很短,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但故事中都有孩子。
塞林格在该书中依然保持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笔锋,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讲述一个个的现实故事。
《九故事》被公认为世界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也是塞林格艺术上最成熟之作。
⏹《弗兰妮与祖伊》⏹由《弗兰妮》与《祖伊》这两个相互有关联的中短篇小说组成,其中《弗兰妮》一篇,将一对热恋中青年学生寻常之至的“人约黄昏后”写得凡俗而丝丝入扣,悬疑而剑拔弩张。
⏹(五)贝娄⏹索尔·贝娄生于1915年,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学发言人。
他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郊的拉辛镇,父母是来自俄国圣彼得堡的犹太移民。
1924年,全家迁往美国芝加哥定居。
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学到西北大学,1937年在该校毕业,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
除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编辑、记者及在商船上短期服役外,贝娄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学里执教。
⏹从194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两个早晨的独白》开始,贝娄度过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他的成名作,阐释了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叙事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贝娄风格”。
贝娄是一位富于善良人性的作家,从他的早期作品《雨王汉德森》中,可以看到对丰裕社会中精神贫困现象的关注。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洪堡的礼物》则揭露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义危机。
⏹(六)厄普代克⏹约翰•厄普代克(J o h n U p d i k e)厄普代克成名很早,22岁便开始在《纽约客》上发表作品,获得过两次普立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国家书评协会奖等各项图书大奖;⏹《兔子四部曲》⏹他的《兔子四部曲》两年前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过去25年中出版的最佳美国小说”之一,有人称之为“美国断代史”,有人称之为“中产阶级的灵魂写照”,《泰晤士报》的安东尼•奎顿则称:“该系列小说全面展示了厄普代克作为观察者和描述者的卓越天赋。
它们达到的是一种成为美国社会史和情感史的高度。
”⏹1960年,《兔子四部曲》第一部《兔子,跑吧》(R a b b i t,R u n)问世,描写一个年轻人哈利因为不满平庸的生活而离家出走不断逃跑的经历。
在之后的30多年中,厄普代克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写出《兔子归来》(R a b b i t R e d u x)、《兔子富了》(R a b b i t I s R i c h)、《兔子歇了》(R a b b i t a t R e s t),一部好过一部,勾勒了“兔子”哈利的一生。
“兔子这个人物对我来说代表着身边的人理解美国的方式,我通过兔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常常要比我自己看到的更值得讲述。
”⏹厄普代克如是说,“人们常常问我兔子会怎么看…9•11事件‟,兔子会怎么看小布什,这我可说不准。
我让他死了。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我50多岁的时候就决定先把他解决了,省得万一哪天我死了他还悬着。
不过我觉得兔子可能会支持政府打伊拉克,就像他当年支持越战那样。
如果他活着,他大概会住在佛罗里达州,在车上贴星条粘纸;…9•11‟之后,他肯定会插小国旗的。
他老婆可能会有些疑虑。
”⏹(八)舍伍德·安德森⏹舍伍德·安德森(S h e r w o o d A n d e r s o n,1876-1941)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威廉·福克纳将他奉为“我们这一代作家的父亲”,而马尔科姆·考利也称他为“作家的作家,是他那一代讲故事者中对后一代的风格和视野都造成影响的唯一一位”。
M c P h e r s o n's S o n),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19年《俄亥俄州的温斯堡》(W i n e s b u r g,O h i o)的发表使安德森获得极大的成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安德森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1917年的《前进的人们》(M a r c h i n g M e n);1920年的《穷白人》(P o o r W h i t e);1921年的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及其它》(T h e T r i u m p h o f t h e E g g a n d O t h e r S t o r i e s);1923年的《多种婚姻》(M a n y M a r r i a g e s)和短篇集《马与人》(H o r s e s a n d M e n);1925年《深色的笑声》(D a r k L a u g h t e r);⏹1933年他发表了他的最后一本重要短篇集《林中之死及其它》(D e a t h i n t h e W o o d s a n dO t h e r S t o r i e s)。
他的短篇小说颇受重视,对后来的一些现代派作家有一定的影响。
他还是文学现代文体风格的开创者之一。
⏹《小城畸人》第一节西奥多·德莱塞⏹西奥多·德莱塞(T h e o d o r e D r e i s e r,1871—1945)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一)生平与创作⏹西奥图·德莱塞既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在美国文学史上,他是不带偏见地率先如实描写了新的美国城市生活,厥功奇伟。
⏹他拥有许多忠实的追随者,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同时代人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等名家都在内,他们正在他的周围茁壮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青睐。
⏹这个新秀群落不断地推出力作,使二三十年代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成果的时期,他们中间,诸如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和多斯·帕索斯(1896-1970)等名家无不深知德莱塞为他们创作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