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上《怀念母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5 KB
- 文档页数:9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怀念母亲》。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能够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怀念母亲》是一首表达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感激之情的诗歌。
诗歌中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深关爱和无私付出,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2.2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母亲的记忆和感受,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3.2 阅读理解: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3.3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母亲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4.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4.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怀念母亲》5.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5.3 教学材料:课文复印件、写作纸张和文具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怀念母亲》,并准备分享自己对母亲的回忆和感受。
6.2 课中活动: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创作一篇关于母亲的短文。
6.3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给母亲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兴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语文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教案(通用10篇)《怀念母亲》教案 1【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
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
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
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怀念母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学会尊敬母亲,关爱家人。
三、教学难点1.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怀念母亲》2.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母亲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
1.2 学生朗读课文《怀念母亲》,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感悟作者情感3.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感悟。
4. 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4.1 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也可以是讲述一件母亲为自己付出的感人事情。
4.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对母亲的感悟。
5.2 学生发表对母亲的祝福和决心。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开展“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为母亲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可以是手工制作、一封信、一幅画等,以此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学生回家后,与母亲共度一个温馨的夜晚,为母亲捶背、洗脚,或者为母亲做一顿美味的晚餐,体验关爱家人的快乐。
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也可以是讲述一件母亲为自己付出的感人事情。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
3.2教育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怀念”是什么意思吗?(3)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怀念”的意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3.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4.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5.学习生字词(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请同学们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6.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享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热爱家庭的情感。
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抓住关键词句,学会概括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念过亲人?思念亲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板书课题:怀念母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件事?四、理解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记忆中的母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引导。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怀念母亲》,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深入理解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梦中的母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引导。
三、感悟母爱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四、情感升华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爱。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六、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怀念母亲》,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怀念母亲》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怀念母亲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配乐播放图片,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欣赏完毕之后你要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同学们看的都非常专注,我从同学们的姿态和眼神中能看得出来,或许你们有一些感动,或者是温暖,甚至有一些甜蜜,出示ppt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既感动又温暖又甜蜜的感受来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板书)轻轻地再来一次,我们每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着独特的爱,那么在百岁老人季羡林的笔下,他对自己的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课文的题目告诉我们,他对母亲充满了“怀念”(板书)我们齐读课题。
出示ppt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两张照片。
二、整体认知师: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不太一样,你发现了吗?生: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作者以前写的日记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能力太强了。
出示ppt,现在我们快速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1,把字音读准,读正确2,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3,如果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
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老师觉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该对文章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那么谁能跟我们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ppt 还有不同的内容吗?生:点名回答。
围绕作者的母亲去世了,作者心情悲痛。
作者除了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祖国母亲。
师:“去世”在文中用的是哪个词?弃养,是一种婉辞,指的是父母死亡。
同学们看的非常全面,纵观这篇课文,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怀念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生身母亲(板书),一个是祖国母亲(板书),出示ppt3张,老师考考你们,哪个自然段集中讲到了这一点意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敬爱之情。
3.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互相交流。
4.分析课文结构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4.2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5.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怀念之情?6.感受作者情感6.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7.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8.课堂小结8.2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知识。
9.作业布置9.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9.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结构分析图4.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延伸1.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怀念母亲1教材分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个人觉得,这篇课文所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的地域来源比较繁杂,部分学生性格较为任性,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自律性差,上课好动,喜欢说话等。
我是本学期接手任教该班的语文,我觉得这课内容可以让许多孩子感动,从而各个方面有所感触,尤其是学会感恩,怀念。
该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预习,没有养成很好的预习习惯,所以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2、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落实“从关键词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课文,体会季老的爱母之心、爱国之情,传达“爱国应从爱母亲做起”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教学难点: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人教版六上《怀念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
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
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
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
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
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
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
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
(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
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
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
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
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
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