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其特点一言概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那时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清朝砖建房屋猛然增多,且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代官式建筑用料精良,结构严密,造型庄重,标准化水平甚高。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突出的是其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举例来说,明十三陵中长陵祾恩殿采用高贵木料香楠,硕大挺拔,纹理美现,香气氤氲,世罕其匹。地方建筑如现存明代祠堂、住宅,均能表现明代建筑特点,典雅稳重,做工讲究,装修精美,雕刻和彩画细腻而雅净。

就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建筑技艺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建筑总体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寺庙为代表。

最近,听到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一些解释:大屋脊寓意着老祖宗在上,梁柱寓意着子孙后代托着老祖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则无梁柱,老祖宗就要爬到地上了),天圆地方,建筑基础当然是方的,寓意着脚踏实地。并且,建筑都是拾级而上的,寓意着人往高处走。

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王庙或郑成功庙,这种怀念拜谒郑成功的祠堂在台湾

有58座,厦门却仅此一座。

据了解,现存厦门的郑成功史迹多以遗迹为主,在建筑类还属空白,且在厦门涉台文物古迹中,超过200年的并不多。鸿山上的延平郡王祠的存在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样,在厦门文史界人士及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的提议下,2009年5月,“延平郡王祠”得以重建,在当年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上举行奠基仪式。新祠紧邻鸿山嘉兴寨墙,用地面积996平方米,仍采用闽南建筑风格,即一进三开正殿,两侧带护厝。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20公里,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古民居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谰;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

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同时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被誉为地道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2020最新高中历史 第5章第4课时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专用)

第4课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 【学考报告】 考核要求 考试内容 必考加试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 c 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 c 北京故宫所体现的宫殿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 c 考点一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c) 1.布局结构 (1)故宫外分别环绕着皇城和京城。 (2)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3)前朝后寝(外朝和内廷)。 ①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 ②内廷:以后三宫为中心,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 (4)所有建筑都面向正南方。 2.建筑特点: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豪华,壮丽辉煌。 3.文化内涵 (1)遵循封建礼制(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和阴阳五行学说(外朝崇尚阳刚,多奇数;内廷崇尚阴柔,多偶数)。 (2)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3)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 拓展延伸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

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要点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 史料一紫禁城以三大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显示出登峰造极的皇家气派和辉煌奇异的神秘力量。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史料二故宫外朝在前,为阳;内廷在后,为阴。外朝宫殿多用一、三、五等奇数,如三大殿、太和殿前的五座门、午门上的五座门楼、城门上的门钉大多布置九排,且每排九个。内廷则多用偶数,如东西六宫、乾清、坤宁两宫等。 思考 (1)有人把史料一中的这条“中轴线”称为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谈谈你对这条“精神轴线”的理解。 (2)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哲学思想? (3)故宫的这种布局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建筑特色?在故宫的建筑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1)体现了皇权至上、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儒家思想。 (2)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面,前方、奇数、正数等为“阳”,而后方、偶数、负数等为“阴”。 (3)外朝建筑疏朗、高大,气势雄伟,展现了阳刚之美;而内廷布局紧凑严密、富丽典雅,具有阴柔之美。 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 A.外朝B.内廷 C.皇极殿D.文华殿 解析故宫建筑按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以乾清门前广场为界,分为南部外朝和北部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 答案 A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8集纪录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小时候生活在徽派建筑院落中的设计工作者,更是引发了许多共鸣…… 纪录片中共拍摄了1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领略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经济、艺术、生活方式等在不同时期里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的表现形式。以下根据片中建筑类别的年代做以下分类概括: 一、史前建筑:有实物考证的建筑发展史中,有距今8000年以上历史。 当时主要以半坡式穴居式房屋为主,原始聚落是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 雏形,形成了当时构木为巢的社会。后来树叉支撑横梁的建筑手法成 为建筑上的一突破,这样能够建造出更大的房子。 二、早期建筑:随着距今3100年左右的河南殷墟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 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商代都城 风貌。当时还出现了建筑中上象形文字,如:家、宅、宫、宗等文字, 从这些文物中能推测出当时商代建筑的基本形象,下有台基,上面木 结构房屋。当时国家的出现、金属的出现、夯打技术的提高使房屋建 筑技术不断发展,向前推进。“高台榭,美宫室“是当时的现象写照。 后来到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壁雍”,壁雍指圆 形水池,而明堂为水池上方的建筑。明堂壁雍是接受朝见和祭祀的场 所,以及古代天子的明经宣讲之处。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特色建筑,如: 建阙,后来又演变成五凤楼的形式,现在的故宫的午门也由此演变而

来。当时的佛教建筑也是一大特色,崖壁建筑,如:1500年前的悬 空寺如今依然保存完好,以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 三、唐宋时期:公元七618年唐建都之后,以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 唐前的大乱到大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经济、文化、对外贸易 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博大、恢 宏、开放,结构技术、功能和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武则天的明堂 为当时最大的建筑,最为辉煌,高86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 仅用工期11个月,由此可见唐代的盛世辉煌,技艺精湛。当时还有 一些著名的建筑,有蓟县的独乐寺、山西的敦煌石窟、五台山的佛光 寺等。 宋代在当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北宋建国 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建筑制作的著作《营造法式》。当时著 名建筑有忭梁城、圣母殿、隆兴寺,应县木塔,嵩山少林寺等。结构 出现多样性,包括:横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四、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经历元明清三代,元大都开启王都模式,方形建 筑群,每边九里,大气磅礴,无论是漆艺、描金、彩绘等,在宫廷建 筑中达到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顶峰。另外各地有特色民居的建筑百 花齐放,如四合院建筑,更是对中国礼仪文化推向新的高度。特色民 居还有客家民居、徽派建筑、窑洞民居等。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也是 中国建筑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理水、叠山、莳花选石建造了清漪 园…….随着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园

日本古建:中华盛世的遗梦

日本古建:中华盛世的遗梦 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想要全方位了解中国古建筑,那就得去日本(这话到底得有多别扭)。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原始干栏式屋舍 在以上层斗栱梁架来稳固整个木构的技术产生之前,掘地立柱是稳定建筑物的最好方式,即深挖柱洞,在有坚硬的地基的情况下,埋立粗壮的木柱,然后在柱洞周围施以夯筑,最后再在经过夯固的柱架上铺板建房。 日本青森县青森市高床式掘地立柱建築物遗迹 日本湿热多雨,适合高大林木生长,如桧、杉、榉等,这些树木都是优良的木质建材原料,相比中国,木构建筑的资源更为丰富,不过因为深埋于地下,受潮湿的侵袭,木柱极容易腐朽,日本建筑也就形成了一种“定期更新”的制度,如神

社的正殿,一般二十年就要更新重建。 丰受大神宫外币殿 伊势神宫是日本最古老和最神圣的神道神社,位于三重县伊势市的海滨密林里,分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 天照大神,外宫建造年代晚于,供奉丰受大神,它专门负责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两宫的样式大致相同,公元七世纪,天武天皇确立了每二十年重建神宫的制度,此类神社建筑的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日本建筑的旧有形式,伊势神宫的内外宫,差不多两千年没有大的变化,有关神社,或出专篇介绍本篇从略。 皇大神宫新建正殿之栋椋柱 日本人认为“物”是无法永久保存的,加之后来传入的佛教 “无常”观,所以对于古建筑,往往只求精神的展现,注重建 筑的形式,而并不强求原封不动的保存,日本的木构古建筑遗存极多,然而古代木构几乎都经过重修,这也是日本木构建筑的一种特性,是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之产物。 日本是海洋岛国,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法吸收汗气,因此凡屋舍厅堂,都要将门窗大开,使空气流通才能降热,这种气候条件对日本建筑与偶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习见的日本建筑,几乎都是开敞形的。 香川县高松市掬月亭 日式建筑物内部名称示意图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 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 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 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 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早 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透析中国明清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摘要: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建筑彩画制度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颜色选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古建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明代建筑色彩艺术:鼎盛时期的开始,浓重悦目、细致华丽 明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极大地推进了明代手工业的生产,手工业技术突飞猛进。明初立国南京,建筑主要仰赖江南工匠。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以南方工匠为主。形成了严谨、工丽、清秀、典雅的明代建筑风格,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明代建筑体量宏巨,色彩浓重。虽更改了江南雅淡之风,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6d8940940.html,收集整理。 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明代封建君主制下仍然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明、清时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筑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寺院建筑由于有一些比较完整定性的装饰手法,这就使寺院中许多建筑的外形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结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以多层的感觉。这些特点在艺术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在色彩和装饰上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教义规定:经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及棕色饰带、红墙面上则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饰带,屋顶部分及饰带上重点点缀镏金装饰,或用镏金屋顶。这些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

元明清宫殿建筑详情

元明清宫殿建筑详情 元室以蒙古民族入主中土,并迭西征,以展拓疆土,造成地跨亚欧之大帝国,华夏有史以来,幅员之广,无有能逾此者。元初,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复曰“中都”。四年,于辽金旧城之东北创置新城,始迁都焉。九年(公元1272年)改“大都”,“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1]。 大都正南门曰“丽正”,其内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栏马墙’。门内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绕桥尽高柳,郁郁万株,与内城西宫海子相望。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门分为五,总建阙楼,其上翼为回廊,低连两观。傍出为十字角楼,高下三级;两傍各去午门百余步。有掖门,皆崇高阁。内城广可六七里,方布四隅,隅上皆建十字角楼??由午门内可数十步为大明门”[2],门后正中为大明殿,“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也;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3]。“殿基高可十尺,前为殿阶,纳为三级,绕置龙凤白石阑,阑下每楯压以鳌头,虚出阑外,四绕于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饰以起花金龙云。楹下皆白石龙云花,顶高可四尺。楹上分间,仰为鹿顶斗栱攒顶,中盘黄金双龙,四面皆缘金红琐窗,间贴金铺,中设山字玲珑,金红屏台,台上置金龙床,两旁有二毛皮伏虎,机动如生。”

“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瞻,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应知其顶坚固可以久存不坏”[4]。 “殿右连为主廊十二楹,四周金红琐窗,连建后宫,广可三十步,深入半之,不显。楹梁四壁立,至为高旷,通用绢素帽之,画以龙凤;中设金屏障,障后即寝宫,深止十尺,俗呼为拏头殿??殿前宫东西仍相向,为寝宫??宫后连抱长庑,以通前门”[见注2],其制略如前述。 寝宫以后,仍多殿阁,以处嫔嫱,其间多以栏庑连之,装饰之美,实难尽述;加以胡元来自沙塞,故金貂银鼠,往往藉为帐褥,内室装饰遂与历代迥异。 苑囿之胜,当首推太掖池之万岁山,即今北海琼岛是也。池在大内之西北,“广可五六里,驾飞桥于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圆殿,绕为石城。圈门散作洲岛拱门,以便龙舟往来。由瀛州殿后,北引长桥上万岁山”[见注2]。山高可数十丈,“金人名‘琼华岛’,中统三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河至其后,转机遇,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东西流入于太液池。出上有广寒殿七间,仁智殿则在山半,为屋三间。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后;殿在太液池中圆坻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山之东也,为灵圃,奇兽珍禽在焉”[见注2]。

中国唐代著名古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木构殿堂型构架)

东大殿(修建者:愿诚和尚) 东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殿堂型构架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现存唐代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佛光寺东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东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东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面貌。 东大殿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平面柱网,内外柱等高,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檐口曲线平缓,出檐深远。斗栱尺度雄大,形式古朴。脊槫下不施侏儒柱,仅用叉手,是现存已发现古代木建筑中的构造孤例。殿内遗有释迦、弥勒、普贤、观音等唐代塑像,以及唐、宋壁画和题记。

东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佛光寺平面图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 影响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对 日 本 的 影 响 仅限参考 类型:论文 字数:5000

【目录】?中文摘要 ? ? ? ? ?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精美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结构技术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从产生到逐步发展成熟,它高度的建筑文明、先进的技术工艺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极大地感染和影响了周边诸国。特别是与我国有一衣带水之缘的日本,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忠实追随者,从最初的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照搬、套用到后来的借鉴、吸收,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强烈影响。 本文先以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从建筑的文化、结构形制、技术等诸方面为横线进行阐述和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侧重于对日本的影响,特别是在宫殿和寺庙建筑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对意义深远,具有典型影响的古建筑遗迹和技术制度加以分析,通过上述研究脉络的交织,复原、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研究,从而体现各个时期的日本接受、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程度,反映出在古代处于文化弱势的日本在对待中国古建文化强势涌入状态下的吸收、融合和本国特色的形成。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文化非对称性枯山水禅宗 绪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建 筑也是这样。可以说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坚持着本民族 的特质,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日本建筑文化。日本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 建筑在很多方面合而不同,通过对中日传统建筑在形象、布局、空间意境 等方面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本传统建筑具有:建筑形象简洁、建筑布局 讲究不对称、强调抽象性的园林以及在空间上的精神性等不同于中国传统 建筑的特点。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与中国文化的礼与乐及回归儒道 的禅宗的实用主义思想不同的讲究物哀与真实及突显禅的本质的日本本土 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根基。造成日本建筑文化这种与中国建筑和而 不同的原因必然要从两国的文化上谈起。 在中国,儒文化作为国学深入中国人心。它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讲究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严格 的礼仪制度。其中等级、秩序是最根本的表现。建筑作为各种礼仪活动的物 质基础,同样也表现出了这种等级与秩序。所以中国的建筑布局常常呈现出 严格的对称;反映等级的建筑各守其位、层次分明。不同等级的建筑通过色 彩、用材等区分等级。而园林中则表现出了老庄的“乐”的思想,讲究闲 逸、无为的生活观念。不论在民居中还是皇家建筑中,居住建筑和园林建筑 都分隔开来,居住建筑按照礼仪制度呈现出对称格局,而园林建筑则布局自 由。可以说中国建筑中礼与乐是“分封而治”的。

唐代古建筑与明清古建筑的区别

唐代古建筑与明清古建筑的区别 一、概述: 一种建筑的始期,都是简单的创造、直率的尝试,规模粗具之后,才节节进步使达完善,成熟期既达,必有相当时期因承相袭,规定则例。即使对前期有所更改,亦仅限于琐节,单在琐节上用心“过犹不及”的增繁弄巧,久而久之,原始精神必至全然,变成无意义的形式,唐式建筑(仅有山西五台山之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可作参考)在技艺方面又渐精审成熟(这时期的建筑影响到高句丽、日本、东南亚等),艺术的运命又难免趋向退化。在这种演进退化过程中,是较缓和的转折,结构上的变化,无疑均趋向退步。结构上各细部多已变成非结构的形成,用材方面也亦渐渐的不经济,但大部分骨干仍保留原始结构的作用,构架的形成精神尚在。 二、唐式建筑与明清建筑的区别,概括起来为: 1):由简而繁; 2):由雄壮而纤巧; 3):由结构的而装饰的; 4):由真结构而假琐节的; 三、唐代建筑与明清建筑细部的区别: (一)、须弥座: 唐代须弥座较华丽,装饰性较强,明、清的须弥座,华丽、美观,最大区别是唐须弥座采用壸门做法(束柱、人物雕刻等做法),而明、清须弥座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成几何纹。

(二)、栏杆: 唐代建筑的栏杆采用条杖勾阑式(有单勾阑和重台勾阑做法),明、清建筑的栏杆名采用阑板的形式。 (三)、柱: (1)、由粗到细:唐式建筑的径高比为1:8至1:10; 明清建筑的径高比为1:10至1:12。 (2)、柱高、柱径:唐式建筑内、外柱高相等,柱径也基本一致,明清建筑则变化较多,有内、外柱等高的和不登高的,柱径也可不一致。(由(2)总结出内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径的现象是古建结构上的进步) (3)、侧脚:唐式建筑有侧脚和升起; 明朝建筑有侧脚和升起,但尺寸已很小, 清代无侧脚和升起。 (四)、斗栱: 除具有建筑所提的特征之外还有: (1)、斗棋由大而小 (2)、分布由疏郎而繁密 (五)、屋架: (1)、举架:唐式建筑的屋架较缓,唐式建筑的举高与进深之比为1/6—1/5,明清建筑的举架为1/3—1/2,屋架由缓而陡。 (2)、梁架:唐式建筑多用乳栿及月梁,而明清建筑多不用此种做法,但中国南方明清的建筑多用乳栿及月梁做法,我尚不清楚这一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 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 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而且日本是一个积极对外开放的国家,除在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它总是在不断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技术和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民族的新文化。 三: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的不同处 我们游览故宫或其他中国古建筑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多有斗拱、出挑的屋檐,它们一开始都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用以支撑房屋,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而后来逐 渐退化为单纯的檐部装饰或者是等级的象征,如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适用于不同的规格与等级之下。日本沿袭了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华丽,它将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以复杂的工艺、技巧去装饰它,使房屋整体看上去简洁、质朴、自然,这与中国建筑截然不同。 在皇宫建筑中,日本所体现的也是崇尚自然,简单的思想。“日本之美”的代表桂离宫正是轻快,简素,与自然合二为 一。桂离宫内的御幸门是竹编的、相对不高的建筑,有一道竹篱笆与之相连。园内建筑的屋顶多为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构建,墙体并无过多涂漆,花纹装饰。园内整体采用自然要素为主要建筑材料,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实现了与

明清建筑的区别细节

明朝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但是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原来意义的斗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成了木构架上的累赘物。这与早期巴罗克建筑的代表作耶酥教堂仅仅为了造成节奏的不规范变化而采用双柱式(即两颗柱子或壁柱紧紧并在一起)及反理性的在大门上方套叠两个豪无意义的山花,完全不考虑结构逻辑的客观需要如出一辙。明代砖石雕刻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与图案化、程式化。例如须弥座的做法,前后200余年间很少变化,导致了建筑形象趋于单调。这与巴罗克式的标新立异简直大相径庭。明代建筑色彩因运用了琉璃瓦、红墙、汉白玉台基、青绿点金彩画等鲜明色调而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 这与巴罗克的色彩处理手法亦有相似之处,即重视对比色的运用。到了清代,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某种功能演化成装饰。到了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显然,对色彩的重视程度较之于巴罗克风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只不过两者之间一则为表达艺术风格的独到,一则为扬显等级层次的贵贱。明清两代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建筑的整体气势上大大不同于洛可可风格对 庄严崇高,宏伟气派的拒绝,却与巴罗克着意追求空间及视野容量的阔大,追求体积 表现力的雄健不谋而合。到了清代中叶以后,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艺术上也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金银珐琅,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这似乎与巴罗克,洛可可两种风格皆有共通之处,前者也是一味采用昂贵的材料——金、银、铜和大量绣花锦缎的装饰来表达豪华富丽和荣耀,以炫耀财富为美,以表现奢侈为美。后者更多的追求纤巧与精致,细腻到无以复加,繁琐到眼花缭乱,充分表现出没落贵族的颓丧侈糜而又精于鉴赏。清代建筑艺术的细节处理似乎就是这二者风格的集合,既有堆砌的富贵,也有推敲的雅致,各得其彰。

元明清试卷8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元杂剧的教色,可以分为末、旦、净、丑______四个大类。 2. 《汉宫秋》写的是汉代_汉元帝_____的故事。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 4.《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的英雄是_关羽_____。 5. 汤显祖的《南柯记》本是处于唐人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 6. 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7. 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加工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8. 《金瓶梅》书名分别指书中人物潘金莲、李瓶儿____、春梅三人。 9.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10. 《镜花缘》的作者是____李汝珍___。 11.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___评点派、索隐派和考证派 12. 明末清初,在苏州形成了一个戏曲流派是_苏州派____。 13. _____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14. 清前期提倡肌理说的诗人是翁方纲。 15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 16.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__神韵说___。 17.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18. 清前期词风近似南唐二主的著名词人是。 19. 《病梅馆记》的作者是___龚自珍_____。

20. 倡导诗界革命的诗人是___黄宗宪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 2 分,共 16 分) 1. 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2. 杂剧《西厢记》共有()。 A三本二十折 B 四本二十一折 C五本二十一折 3. 属于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人物的是()。 A杜丽娘 B D杜十娘E李香君 4. 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5. 《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 A.文言长篇小说 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 6. 《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A.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7. 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A.李贽B.袁宏道C.钟惺 8.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 A.典雅工丽 B.清新自然 C.幽深孤峭 三、多项选择(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 A纪君祥 B杨显之 C康进之D 高文秀 E白朴 2. 《金瓶梅》在小说史上有许多创新,比如,它是我国()。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简介:张暄,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 史系,1991-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现代日本研究班,现为北京市社科院外国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日关系与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工作。 平均1500人就拥有一座神社。而且,日本战后社会发生了巨变,唯独神社建筑,与战前没有什么两样。神社的布局与环境同样体现出日本人所追求的恬淡与清幽的审美趣味。神社总体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表面古朴自然,毫无华丽可言。周围多有围墙环绕,内有不少古杉,茂林修竹,林荫参天。在都市,神社就是高楼大厦、立交道路、民宅民居中的一片绿荫。日本神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入口处都设有一个形似“开”字的“鸟居”(即牌坊,一般是用木料或石料搭建的),这已成为神社的标志。在日本地图上,往往就是画一个鸟居的形状来代表神社。鸟居以外是凡人世俗,鸟居里面则是神圣境地。进入神社庭院,人们会看到一个或多个石制水槽,槽上横放着几把竹木做的长柄杓。香客在进香祭拜之前可在此漱口洗手,然后再以洁净之身入内敬神。神社内最大的建筑是本殿,是神祗的安奉处,对游客一般不开放。本殿前面是相当宽敞的拜殿,是信奉者拜神和献祭的地方。日本人与神社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一生的某些特殊日子,都要到神社去参拜祈福。婴儿出生要在神社举行保佑平安顺利成长的仪式,三岁、五岁、七岁及每年的男孩节、女孩节,大人要带孩子到神社去参拜。青年男女订婚、结婚也要到神社参拜或在神前举行婚礼,以求神灵保佑家庭幸福美满。此外,开车的人要到神社去求取行车安全的护身符。面临高考的学生也要到这里祈求考试顺利,金榜题名。今日的神社不仅是供人参观游览的文物古迹,还是人们慰藉心灵、领略传统文化的场所。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到有名的神社参拜,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祭典活动,已是东京市民过新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神社宁静、自然及所带有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对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的大都市人们来说,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也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3、寺庙建筑特色与市民生活 与森严肃穆的神社相比,作为佛教建筑的寺院则要轻松许多。日本的寺院与中国的寺庙大同小异,也是由塔、佛殿、讲堂、钟楼、藏经楼、僧房、山门等组成。不过相对中国庙宇建筑多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日本的寺院多用素色原木,显得庄严肃穆。这也是日本自然观的一个体现。虽说日本寺院建筑最早受中国唐代建筑的影响,但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在造型风格上,寺院屋顶向上的弯度较小,屋檐更深。另外,塔的平面呈方形、有檐,多为五层,故称五重塔。塔身向上逐层递收,塔檐挑出很远,其造型风格比中国木塔显得更为轻盈飘洒。这是从日本环境出发,使建筑更具抗震抗台风能力的一种独特设计。寺院的室内建筑也带有自身特点,参观者进门脱鞋,出门找鞋,在任何日本寺院都如此。东京都内的庙宇不少,但最著名的就是浅草寺。就年代而言,它是东京正式盖建的第一庙宇;就参拜人数而言,更是以每年超过2000万人次,稳居东京各大小庙宇之首。浅草寺自公元628年因一尊从水中捞起的金观音像建庙以来,经历了千百年信徒的虔诚奉献,已从过去的小庙变成一座雄踞浅草黄金地段的巍峨宝刹。其前门是大名鼎鼎的雷门,门上有四宝,左有雷神,右有风神,中央悬挂一个大红灯笼,门后挂着一只大草鞋。在日本,说起浅草寺雷门上的红灯笼,可谓无人不知。这是一个直径达4米、重600公斤的巨型红灯笼,灯笼上面赫然写着“雷门”两个大字,它已成为浅草寺的象征,甚至是东京的标志。通过雷门,紧接着是一段近300米长的“仲见世商业街”。这是一段石板路,是进宝藏门参拜观音的必经之路。路两旁朱红色的小店铺一间紧挨一间,出售的商品多是具有江户时代特色的土特产品和纪念品。观光者多愿在此逛逛看看,买些日式情调的民俗饰物作为纪念。这是一条为无数文人称道的、充满浓厚质朴庶民生活情调的小路。“仲见世商业街”的尽头矗立着宝藏门,据说因门的上方藏有宝藏,故此得名。此外,与其相对的大堂正殿(又叫观音堂)里,据说藏有当年从隅田川中捞上的黄金观音像,其真假无从知晓。因为这尊宝像从建寺以来,从未有过公开展示的记载。不过殿前的大香炉,却是整日香烟缭绕,顶礼膜拜者终日不绝。在浅草寺的西南角耸立着五重塔,1974年重建,高53米,是日本第二高塔。入夜,塔身灯火通宵不熄,为美丽的浅草寺增色不少。浅草寺里还修建有一座神社—浅草神社。它是为供奉从水中捞到金观音的渔夫桧前兄弟和为此出家的村长土师真中而建的。据说这三人后来都修成了正果,称为三社,浅草神社每年5月中旬举办的三社祭,就是为了纪念这三位圣者。届时,人们抬着三台大“神舆”(供神位的轿子)游行,大街小巷拥满了前 来观看的人群,热闹非凡。在东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会中,浅草寺已不仅仅是一座寺庙,而是市民精神寄托与信仰的中心,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场所。二、古建筑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日本,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所采取的方法是不求原汁原味,但求神韵与风格的统 一。这一理念的形成与日本的建筑特点和自然环境相关。日本的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柱子是扎在地下的,其根部很容易腐烂,加之多发地震等自然灾害,日本的建筑很难长久保存。由此形成了它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并按原样重新翻建的习 惯。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日本人有其独特的看法。那就是对一个城市古都风貌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筑风格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来体现,而不仅仅是对古老破旧的古建筑的维护。他们认为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它特有的建筑风格,而不是原汁原味的材质。当一座建筑破旧得已无法修复时,干脆将它拆除,再按原样重建,保持其古老的建筑风格,总比原建筑破旧坍塌,一切都不存在要好。正因如此,东京的古迹多非原物,但人们对此也并不很在意。在古建筑很少的情况下,由于保留了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所以东京在现代化进程 中,其传统神韵得以保留。另外,东京对古都风貌的保护还在于很好地保留了古老建筑的原有功能与活力。这是它至今仍然保有历史传统神韵的关键所在。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要想使之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里,就要使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即使并非原造,也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古董单纯地保护起来,仅供参观游览,随着古建筑的年久失修,不仅其本身将倒塌,它蕴藏的深厚文化传统也将荡然无存。在东京,传统的狭窄商业街、住宅与大量的神社寺庙的保护,固然是保持传统风貌的重要条件,但也只是些外在条件。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则是通过人为的文化行动来体现,如作为千年古刹的浅草寺,今日的传统祭祀活动与几百年前并无两样。正是由于这些带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活动,才使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东京仍然不失古老的传统风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