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18.27 KB
- 文档页数:2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44,《三国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曹操在政治上能够牢牢掌握朝政,取得“挟天子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能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趋于稳定,国力得以增强;在军事上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有效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大量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为他效力分不开的。
曹操大概在平定乌桓之后不久,写了一首《短歌行》,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首诗是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
诗的开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诗的结尾表达希望接纳贤才越多越好,并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以一饭三吐哺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曹操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赤壁战后的第三年(210年)的春天,他下达了第一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令中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迫切需要寻求贤才的时候。
如果一定要从廉洁高尚的人中间选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姜子牙那样身穿粗布衣服、胸怀谋略,而在渭水之滨垂钓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却很有才能而未被我们了解的人吗?你们应该帮助我发现和选拔被埋没的人才。
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举,唯才是举,使我能够使用他们。
”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僚属们帮助他发现寻找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而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214年,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贤令一一《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令中说:“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
不能说陈平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
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道: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吕布失败后,其部将张辽被曹军俘获,曹操本要亲自杀他,经关公、刘备劝阻,说明张辽是个忠诚义士,应当留用,曹立即掷剑于地,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于是,亲手为张辽松绑,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并以上宾礼待之。
张辽十分感动,遂降曹。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
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
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
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这也是曹操因惜才而采取的宽容政策。
曹操爱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当年关羽降曹操时,曹操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关羽,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
曹操是一心想得到关羽,对关羽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可虽然曹操是真心实意,但是关羽却依旧想着刘备,最后还是走了。
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能看出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和做法。
宛城征张秀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此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武帝曹操用人策略用“小人”来制衡“君子”
导语:曹魏特色的特务政治体制三国时代是一个末世的社会,曹操以地方军阀崛起,创建自己的势力,并逐渐统一北方,重建了统一的国家政治。
在这个
曹魏特色的特务政治体制
三国时代是一个末世的社会,曹操以地方军阀崛起,创建自己的势力,并逐渐统一北方,重建了统一的国家政治。
在这个乱世里,曹操收用的人才来自各种方面,既有失败的对手,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代表,《三国志》卷二十四载《高柔传》,因此,在这样一个遍地草头王,社会与道德秩序双重解体的时代里,如何维持和巩固统治,如何既能充分发挥体制内各种不同背景势力和野心人士的建设能量,同时又保持对这些势力的有力约束,乃至将其导入对新曹魏国家体制的制度化忠诚,这是曹操首先需要考虑的管制度的制度问题。
曹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非常简单明确,那就是独具特色的特务政治体制。
传统管制臣下的监察制度分军民两个方面。
军事方面,有护军监军制度,即出征时除精心选择统军将领,对将领和官兵实行家属实质上的人质制度,还选派可靠的大臣,一般是身边的近臣侍从担任护军职务,对派出的战役集群进行统一的政治领导与战地指挥监察。
惯例上有多支部队参战的方面军性质的战役部队为护军,而单独执行较小战役任务的部队则为监军。
中央军事统帅机构又有刺奸将领的设置。
在民政方面,除传统的御史和官员考级系统,曹魏把人事任用与考察之权集中在自己手里。
在这些传统的自上而下权力监督体制之上,曹魏政权针对当时人心不稳的现实,还有自己独特的秘密监察体制,即尚不太为历史学研究所注意的校事制度,是为曹魏特色的乱世内部政治学制度设计,是一
生活常识分享。
论曹操的用人政策朱树《三国演义》一书叙述的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代。
在那个时候,凡有志之士,不论文武,都待价而沽,或毛遂自荐,无不欲攀龙附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真正甘心终老山林,“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书中经常出现的两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确实是那时现实的写照。
一部《三国演义》,内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可归结为一句话:它是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个千古颠扑不破的规律,在这里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无论曹操、刘备或孙权,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殚思极虑,不遗余力的。
我以为三人之中,这工作做得最为出色,效果最显著的,乃为曹操。
他的政策,不仅裨益魏国,使其迅速强盛起来,傲视天下,也有不少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我们今天说曹操是个英雄,其主要依据,亦在于此。
曹操的用人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重视人才与识别人才早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曹操就已看出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
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
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此百般优待,以动其心。
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
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
在这里,我们可引一段曹操的讲话以说明他爱惜人才的风度:“吾昔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
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后日纪念。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不仅给“英雄”下了个确切的定义,并且对当时的知名豪杰,一一给予简短的评价,认为他们都算不得英雄,最后得出了一个令刘备大为震惊的结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明知刘备才能出众,后日必为自己的强硬对手,但他仍让他带兵五万告任徐州牧,并不听群臣建议,派兵追杀刘备。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
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
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
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
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
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
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
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
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
曹操是很有心计的。
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
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我看三国用人术魏蜀吴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情况,直接原因是他们各自用人方法独特、与众不同。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曹操,可以说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记前仇。
如曹操对于许攸和贾诩二人,非常器重。
许攸以前是袁绍的部下,后来投奔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划策成名。
许攸来投奔时,曹操惊喜之余亟不可待地光着脚去迎接许攸,可以看出他求贤若渴。
许攸献计火烧乌巢,曹操立刻采纳,毫不犹豫地相信许攸。
结果,曹操官渡之战大获全胜。
贾诩之前是张绣的部下,在宛城把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后来投奔曹操也得重用。
刘备最有名的用人典故就是三顾茅庐。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当时刘备已近五十岁,诸葛亮才27岁。
刘备的胸襟很宽广,非常虚心,容得下人。
刘备最受人褒贬不一的当属该不该让关羽守荆州。
论本事,关羽可独霸一方,但关羽性格上有弱点,为人傲气,不能容人,注定会败走麦城。
但是,刘备如果不让关羽守荆州呢?好兄弟关羽肯定不服,对刘备来说进退两难的决策啊。
关羽失荆州,这不能不说是刘备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
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也确保了刘氏蜀国能够得以延续几十年。
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子若不可教,君可自取。
”他这是话中有话,恳切希望诸葛亮能辅佐他儿子。
诸葛孔明闻言后,痛哭流涕,誓死效忠刘氏。
孙权的用人抢来都是十分谨小慎微,善于御人和培养人才。
周瑜是孙策时期的旧臣,孙权不怕他篡权,充分信任他,交给他兵权。
鲁肃从江西跑到江东,投靠孙权,孙权与其交谈了一夜后,完全接纳了鲁肃,委以高参重任。
吕蒙是孙权亲自培养出来的大将军,孙权极力劝说他发愤读书,最终军事才能不逊于周瑜。
曹操曾说了一句公道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位君王用人术彼此不同,结果自然有别。
曹操什么人都可用,不但用自己一手提拔的人才,还重用前来投靠的降将,成就了一时雄霸一方,也正因为如此,也导致了日后晋朝的产生。
蜀国刘备可用之人较少,兄弟情分至上,诸葛亮死后无人可用,益州三派内斗把人才要么排挤走了,要么给埋没了,所以蜀国最先消亡。
曹操的用人术,就四招,用好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读了三国演义后,最喜欢的不是关羽赵云,而是乱世枭雄曹操。
曹操算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更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头衔光环。
而他有很多地方值现在的我们得学习。
其中他的用人术尤其值得细细琢磨。
1.用人先知人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北方,大势已成。
当时很多人才投奔了曹操。
而曹操手下更是人才济济。
面对这么多人才的使用不是拿来就用。
而是先知人,再用人。
投奔曹操的有一个叫枣袛的人,属于寒门子弟。
曹操根据他的能力和特长,专门设置官职屯田校尉,为曹操进行农业生产,解决了后方粮草供应问题。
读过三国演义亦或者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手下两员堪比关羽、张飞、赵云的猛将,典韦和许褚,几乎只是作为曹操的随身护卫,并未单独领兵作战的战绩。
其实原因很简单,曹操知道典韦和许褚并不适合带兵,强行带兵只会是坏事。
如果换成其他的诸侯,估计就会被当成统兵大将来用了。
曹操用人,宁缺毋滥,用人之前先知人,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宁愿空着也不乱来。
2.收心先收己刘备最先的军师是徐庶,后被曹操设计扣留在了曹营。
所以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据说徐庶在曹营终身未献一计,甚至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都不说话。
而另一个人是张绣,曾今先假意投降曹操,后在夜间袭营,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大将典韦、侄子曹安民。
最后再次投降曹操。
按理来说,应该会被处死,可是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女儿嫁给了张绣,并给与了官职和爵位。
用一个人,不光是用才能,而是这个人的脾气、坏处会跟着一起过来,能否容忍这个与自己相冲的地方,绝对考验一个领导者的胸怀和气度。
曹操用人,有容人之量,只考虑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至于那些脾气、坏处,也能够容忍的掉。
3.达己先达人关羽和刘备走散自后,被曹操收留。
尽管曹操对关羽各种好,又是升官封爵、又是给金银珠宝,还把赤兔马给了关羽。
最后关羽还是回到了刘备阵营,但是在华容道,关羽还是偿还了曹操对他的恩情。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吴双江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锻炼了曹操,使其能发挥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和出类拔萃的英雄。
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
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
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
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英雄豪杰自身就是能人,他要投奔的人必定要比他高明。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慧眼识人。
只有这样的主才能为众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
继而部属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
如此一来,运用权术,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曹操用的五大谋士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荀彧(公元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yù)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曹操的用人艺术“欲获昭昭之功, 必用昭昭之才”,领导用人是领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在所有的资源中,人是唯一能增长和发展的资源。
所以作为一个好领导,对于用人的艺术需要有相当好的把握。
曹操曾在《求贤令》中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 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沾天下乎”,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
本文将针对曹操的用人艺术进行分析,以得出其用人之长为他的军事生涯带来的辉煌。
一.选贤举能的智慧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想要拼得一席之地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才的掌握之度。
然而人才是有,怎样才能发掘任用人才呢?曹操手下人才颇多,他对于人才到底是如何把握的?1.选贤举能曹操对于人才非常渴求。
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
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以收监相吓才请出司马懿。
对于关羽更是惺惺相惜,几次三番相邀,爱惜之至,最后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放他回去,且并没有杀害或者为难关羽。
曹操曾说,才若不能为我所用定也不能为他人所用,显然这句话在关羽面前并未成真。
曹操前期五位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相中的便是曹操的求才若渴。
与其说曹操选才倒不如说是双向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才选曹操,因为曹操的求才心切。
2.唯才是用曹操在选才的过程中没有阅历及门第偏见,只要是有才之人皆可被用。
曹操提拔乐进、于禁于行伍之间,许褚是黄巾余党,典韦是夏侯惇举荐,郭嘉和荀或本属袁绍。
3.知人善任求才不求全,领导者所要做的便是了解哪些是人才,在哪方面是人才,做什么最为适合,取长避短。
曹操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崔琰和毛玠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让其选拔官员,果然他们选拔推荐的那都是德才兼备之人。
枣祗和任峻任劳任怨,曹操便让其屯田,为后来的丰厚粮草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留贤的做法有言之:守业更比创业难,同样,要守住人才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曹操人才很多,那么他对于留住人才又是怎么做的呢?1.用人不疑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
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
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
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用人之道领导艺术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
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
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
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
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
《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
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
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
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
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
曹操的人才策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着独特的用人之道。
正是凭借这些人才的力量,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一统北方,同吴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那曹操究竟是如何将这些人才收为己用?又有着怎样的人才策略?
首先,曹操求贤若渴,惜才爱才。
三道《求贤令》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显露无疑。
攻克冀州后,他遍访冀州贤士;对敌营中的人才,他也收为己用;见许褚威风凛凛,他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他也甚爱之;他数哭郭嘉、典韦,惜才爱才之名远播天下。
为了争夺关羽,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可谓费尽心机。
为招揽徐庶,仿其母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终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这些人才也都为曹魏建立了伟大功勋。
其次,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曹操把举贤放在首位,强调应该不分亲疏和门第,只要是他看中的人才,无论出身何处,他都会重用;只要是他欣赏的人才,无论从前效忠何人,他都会提拔。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四个人来自对手的阵营;而于禁、乐进、张辽、徐晃,这些冲锋陷阵、建功立业、镇守一方的名将,也有很多曾经是一般的普通士兵。
这些人才都为曹操后期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是曹魏背后最坚固的力量。
再者,曹操量才而用,知人善用。
曹操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也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更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崔琰和毛玠,他们作风正派,清正廉明,于是曹操就让他们去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枣祗和任峻,他们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于是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使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使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里,曹操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另外,曹操重奖薄罚,宽以待人。
在曹操困顿的时候,很多人都弃他而去,但是曹操却说:“不会所有的人都弃我而去的,比如说魏种”,结果魏种也弃曹操投奔别人。
之后,魏种被曹操俘虏,所有人都以为曹操会杀他,可是曹操却把魏种放了,他说魏种是人才,杀之可惜,于是继续让他做原来的官位。
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让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讨贼檄文,陈琳骂得淋漓精致,甚至连
曹操的父母都骂了进去。
后来袁绍败了,陈琳成了俘虏,曹操因为对陈琳的文采十分喜爱,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让陈琳做了他的文人。
宽大的胸襟不但让自身的人才倾囊相报,更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涌入曹魏的人才阵营。
1700多年前的曹操就懂得识才、用才、爱才、惜才,其人才策略不但帮助他招纳四方有才之士,更助魏国一统三国,成就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