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6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导语: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
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
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
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
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
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
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
”说明卢洪是中国特务第一人。
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在古籍中的记录实属不多。
但古籍中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在军事上,曹操为了确保每次出征的将领能够万无一失,以照顾为名,实则对将领和官兵的家属实施人质般的扣押,同时派出身边的近
生活常识分享。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
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
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
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
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
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
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
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曹操便正是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
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
曹操是很有心计的。
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
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目录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二、操是个好老板 (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寿的《三国志》为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寿给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皇叔,他至少有一可以骗人的名片,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子。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吴双江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锻炼了曹操,使其能发挥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和出类拔萃的英雄。
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
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
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
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英雄豪杰自身就是能人,他要投奔的人必定要比他高明。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慧眼识人。
只有这样的主才能为众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
继而部属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
如此一来,运用权术,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曹操用的五大谋士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荀彧(公元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yù)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曹操其人一、.历史上的曹操:可爱的奸雄鲁迅先生说,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1.对于曹操,说得最多的是“奸”。
源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一说。
而孙盛《杂记》(史书)载:操误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是勉强自我安慰,总算未丧尽天良。
2.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许攸问军粮,操避谈政治的遗书,丁夫人事件,杀许攸。
3.宽宏大量的人却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而且有仇必报,不择手段。
重用痛骂他的陈琳、放了背叛他的魏种、杀陈宫但善待其家人。
杀边让、嫉妒娄硅并杀之、杀孔融。
可见,曹操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皮囊,菩萨心肠。
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二、奸雄之谜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
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
1、曹操从小就奸猾。
出身不好。
宦官养子之子。
其父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
家教不好。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家境好,典型问题少年,表现也不好。
“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佯装中风重伤叔叔。
伙同袁绍偷新娘。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调皮捣蛋、不守规矩,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
当时的人鄙视他,唯太尉桥玄看好他,许劭点评其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而孙盛则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又言操闻之“大笑”,含义就复杂多了。
一,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二,当一个“治世之能臣”固所愿也,如果不能,当“乱世之奸雄”也不错。
三,我想当能臣就能当能臣,想当奸雄就能当奸雄,那可太好了!反正,曹操是一定要成为一个人物的,至于是“能臣”还是“奸雄”,无所谓!事实上,这种“无所谓”正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易中天《品三国》说:“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
曹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天地悠悠陈子昂陈子昂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
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
“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
《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
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
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
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
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
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
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用人之道领导艺术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
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
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
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
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
《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
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
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
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
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
目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
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
曹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草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劳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一些东西,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
曹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
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曹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我们应该选哪个?传统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传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曹操这个时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
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
所以曹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老好人一个,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种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毛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种可能,就是弄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因为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
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曹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
所以曹操在处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画话音]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
可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
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
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曹操委托他们去做什么呢?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用。
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结果他干什么事呢?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
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
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
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他要解释为,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操的人。
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处理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
曹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
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
曹操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个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
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
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
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么背叛自己的呢?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毕谌,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扣留了,张邈和曹操原来也是一伙的,后来翻脸了,那么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手上,毕谌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
曹操就跟毕谌说,哎,令堂大人还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张邈那儿,我看你还是到张邈那儿去吧。
毕谌跪下来磕头说,毕谌决不背叛明公,曹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谁知道一转背毕谌就跑了。
跑了以后最后曹操和张邈作战把张邈打败了,毕谌做了俘虏,大家都说这毕谌肯定要倒霉了吧!曹操叹了一口气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他既然是一个孝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忠臣,毕谌不杀,派他去做官,做什么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去做个丞相,孝子嘛。
[画话音]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可是如果这种人才可以用,那种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吗?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这个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第五个关系,是“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小是指什么呢?大德和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