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979.00 KB
- 文档页数:21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
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
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
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
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
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
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
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
2009年第25期科技信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探究《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1.失人心者失天下墨子《尚贤》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是董卓、袁绍及刘表,但最后他们都迅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会用人,不善于用人。
因用人不当而丢掉天下的诸侯首推董卓。
董卓因平宦官之乱有功而权倾一时,后因“行废立之事”和残暴无道而迅速灭亡。
董卓曾派李肃用宝马赤兔和金银收买吕布,成功地让吕布认他为义父。
但董卓终因貂蝉而疏远了吕布,招致吕布一戟刺咽喉而死。
可以说,董卓用金银玉帛来收买人才,只能得到象吕布这样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李肃语)的一介武夫。
董卓死后,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是袁绍。
但袁绍多以门第取人,任人唯亲。
如其长子袁谭被封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袁绍政权内部是一个体系严密的巨大亲属网,那些饱学之士根本无法得其门而入。
其次,袁绍用人多疑又忌才,导致内部不合,人心涣散,人才外流。
曹操谋士荀彧评价袁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袁绍的这些用人缺点导致了官渡之战中他的最终失败。
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但和袁绍一样,用人易犯猜忌的毛病,如对待韩嵩。
韩嵩被其派往曹操军营探虚实,回来后却被刘表怀疑“反为太祖说”。
刘表想要杀了他,后经众人劝阻方免。
刘表的用人而疑导致他难成大器。
2.得人心者得天下2.1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曹操用人,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如在第十回里,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吕虔、满宠、毛玠等名士来投靠曹操。
荀彧还是从袁绍处跑来的,“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即加以重用,任为“行军司马”,参赞军机。
用曹操的“用人之道”善待人才郭怀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写诸葛亮的诗,颇为后人称道。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易中天先生曾提出不同的见解,怀疑诸葛亮是待价而估,其“隆中对”也并非什么旷世绝学,而刘备之所以“三顾”,也有礼贤下士的作秀之嫌。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我不想深究其是否可考,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一生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说明刘备使用诸葛亮是一起成功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案例。
但是,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与刘备对峙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毕竟,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所代表的一方最终实现了统一三国的大业,尽管一部《三国演义》对曹操予以了丑化,但《三国志》告诉我们,曹操才是真正的智者,他的用人之道成就了他的伟业,从这一点上说,曹操更是一位人力资源专家。
其用人之道值得现代企业深深借鉴。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关键时期。
而人才问题却日益成为困扰企业家心中“说不出的痛”。
,如何吸纳人才,正确地使用人才,保留人才已经成了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最大的困惑。
下面不妨结合易中天先生关于曹操的讲解谈谈曹操的用人之道。
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如写《容斋随笔》的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这么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匹配,这是第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是现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志们一直追求的,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联想的柳传志先生曾经也说过“给老虎一座山,给猴子一棵树”,这也充分说明了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是正确使用人才的基础和起点,否则就会导致人才极大的浪费。
14.54 三国的用人之道三国时期的士人互相品评的体系标准及其对企业招聘的启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假如把三国看成不同的企业,那刘备、曹操、孙权就是三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领导者。
他们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各有各的方略,各有各的风格。
曹操拥有纵横天下的非凡之能,但他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优势笼络了荀彧、郭嘉、张辽等大批文武精英人才;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充分利用江东多才俊的地利优势,依靠江南门阀望族,也得到了像周瑜、鲁肃、张昭等优质人才的鼎力支持;再观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其从不丧失信心,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因而借助人和的优势获得了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和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俊杰的扶持。
解析三国不同的发展轨迹,相比曹孙二人借助先天优势的人资管理方式,也许刘备的“人和式”用人之道,更值得今日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借鉴。
刘备的用人表现招聘:精挑细选巧借外力纵观刘备的一生,其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了他的创业团队,并最终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招募诸葛亮的过程中,刘备使用了具有原始雏形的猎头服务和人才测评工具,整个过程先有他人极力推荐,后有其亲自考察。
他在人生低谷之际遇到猎头司马徽,水镜先生指出“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在得到猎头顾问的人才推荐后,刘备三顾茅庐,上门招聘,通过“隆中对”,以通过对话剖析天下大势的原始人才测评形式,考验了诸葛亮的才干,并最终聘请诸葛亮成为了其集团的CEO。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既无“一城一域”,也无“金融资本”,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但作为“聚才高手”,刘备长于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终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成长为蜀国之君。
精选人才,不拘一格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
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知人善任,优势互补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臵平衡,岗位设臵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坦诚相待,感情留人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刘备还善于感情留人,如徐庶。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
曹操与刘备的用人观曹操的队伍是三国魏蜀吴中最庞大的,曹操的文臣武将除了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是自己家族企业成员,其余全是来自招聘和并购,许多曹操的竞争对手的得力干将都为其所用,并建功立业,从对手那里无论如何,曹操还是秉承“唯才是举”的原则,看能力,看表现,并不注重资历和履历。
即便你前几天还在与我为敌,一旦认同了我的理念,我会重用,交给重要岗位,深信不疑,比如张辽,张辽是吕布的降将,白门楼曹操灭吕布是张辽还对吕布忠心耿耿,甘愿受死,但是经过旁人的耐心劝解,终于投至曹操麾下,在后来替曹操劝降关羽,在合肥为曹操把守南大门,对孙权严防死守,立下赫赫战功。
再比如关羽,关羽是刘备的磕头兄弟,曹操明知不可能将关羽纳至麾下,仍对关羽倍加抬爱,利用其斩颜良诛文丑,短期效益非常良好。
长期的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后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使他逃过了一劫。
曹操的用人观是“唯才是举,看重创造业绩的能力。
”再看刘皇叔,刘皇叔用人讲究绝对忠诚,桃园三结义是构成刘备的早期武力。
关羽和张飞对刘备是绝对忠诚,刘备用自己的忠厚和仁慈以及对汉室对建功立业的执著,也就是个人魅力,令关张折服并决定追随其一生。
后来的赵云也是为刘备人格魅力所吸引,在公孙瓒被灭后投奔了刘备,刘备对赵声称四弟,也是纳入了兄弟哥们的范畴,并影响赵云多次舍身救主。
早期刘备的文臣没有什么才干,孙乾简雍是一般的行政干部,不会出谋划策,但是对刘备绝对效忠。
但是在诸葛亮加盟之前,刘备的文臣没有任何成就,这和刘备看效忠轻能力的用人观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之恩以及后来的白帝托孤之情折服,对刘备一生效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称帝后对益州的人才和荆襄的人才的使用通过诸葛亮的驾驭,自己并没有明确的人才观念,对于自己的基业(企业)也没有选择好后备人选,把哥们兄弟的感情看的比企业的利益还重,在关张遇害后,不顾企业利益而劳师远征发动对东吴的战争,让东吴以逸待劳,占了便宜,而自己吃了大亏,并断送性命。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
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
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
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
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
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
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从《三国演义》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曹操:没有比他更出色的总裁点评:具备了一个超一流的总裁的所有素质!作为一个企业家,曹操久居高位,也有两面性。
如果他不爱才,他的企业不可能稳占当时绝大部分市场。
他有资本、有策略,所以能带领企业一路发展。
因此,曹操绝对是最成功的企业领导。
曹操所经营的,是当时最具实力的一家公司。
而最初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仓皇逃出许昌时,身边连一个司机或文秘都没有。
这是一个将小公司做大的成功案例。
曹操的过人之处在于:爱才!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曹操为招纳人才不惜成本。
在挖关羽时,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为了将这一实力干将从竞争对手刘备那里拉过来,除了加薪升职等惯常套路,他甚至将自己的超豪华坐驾赤兔马相送。
而在长坂坡,他对赵云的那句听上去有些甜腻的感叹“我爱死他了”,让他求贤若渴之心,昭然若揭。
他甚至可以厚待曾为袁绍写过那篇火药味十足的讨曹檄文的文案高手陈琳。
可以说,在人才的网罗上,曹操既有手段,又有胸襟。
作为曹氏集团的总裁,曹操通过打造的“诗赋”企业文化,与员工共同进退。
他与员工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兄弟关系,除了爱和下属喝点酒,聊聊风花雪月,还喜欢开开玩笑。
可以想象,拿着当时最好的待遇和福利,曹操的员工们,岂又不甘心卖命之理。
在赤壁大败之后,仍有一帮人死心塌地跟着他狼狈逃生,除了曹操的个人魅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公司的重新崛起,充满信心。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佳总裁,除了他自身超一流的谋略、见识和运作能力,还有一点尤为可贵,他输得起。
在赤壁和周瑜的竞争中,他几乎输掉了所有的老本,但他并未绝望,甚至豪气未泄,放言五年之内,又能让企业再度辉煌。
当然,曹操作为企业领导也并非完美,他知错改错,但从不认错,下属没法猜出他的想法。
所以,除了人精,在他手下混还是很累人的。
而即便人精,如杨修,因为把曹操的心思全然看透,还自得地在公司上下广为传播,下场当然不妙。
此为职场第一大忌:不要处处显摆你比上司还聪明。
曹操与刘备领导艺术比较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比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吟着杨慎的《临江仙》一词,我仿佛置身于那烽烟滚滚、金戈铁马的乱世中,看到了那些被人们备受推崇的英雄们。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群雄逐鹿的时代。
各路诸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成就一番霸业,对人才、土地、人口等有限的资源进行了几番争夺……。
其中,从领导知识、才能、经验、风格、气质等综合反映,有能力吸引人才,拥有出色的领袖气质的最为突出的两个人物就是魏国的曹操和蜀国的刘备。
下面, 本人结合课程所学知识,以自己有限的水平对曹操和刘备的领导艺术做几点简单的比较。
一、领导才能对比(一)出生背景与才智能力曹操出生官宦世家,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费亭侯)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应该来说,其出生背景对其早期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曹操自幼兴趣广泛、涉猎甚广,是个难得的全才,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一流,围棋、音乐、书法顶尖。
其突出的政治和军事才干,连刘备对他都是心服口服,经常在诸葛亮面前称赞他。
试想这样一个才干突出的人物就算是想要在人群中默默无闻也是不能的,毕竟他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就像一个发光体一样,吸引着人向他靠近,更何况人本来就有一种向优秀人才靠近的本能。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其父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颠沛流离,备尝艰辛,生活非常艰苦。
因为家庭不富裕,刘备的学习经费经常都由其同学刘德然的父亲资助完成。
应该说,早年刘备的生活条件与曹操相比虽不至天壤之别,但也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是锦衣玉食,一个是为温饱奔波;一个是博览群书,一个是基础教育。
但在那个烽火连天和讲究正本根源的年代,其汉氏后裔的身份为其加分不少,为其称雄一方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依据。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图三国演义里的人才战略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
“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
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
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
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
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
“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
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
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
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
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
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
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
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
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
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曹操的用人思维壹、总论:人才是成功的根本。
奇迹是人创造的。
历史和未来都要人来书写。
越是纷争激烈之际越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时期。
三国时代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古人称:“人才莫盛于三国。
”(赵翼《二十史答(右加刀旁)记校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亦有“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的评说。
纵观三国史,有没有人才,如何运用好人才是各国实力的对比关键。
用一人则兴国,失一人则丧邦。
有些决定事实上分分钟就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进程。
鲁肃为孙权推荐庞统。
孙权以貌取人,见其:“浓眉掀鼻,黑面短鬓,形容古怪。
”已经心中不喜。
后闻庞统出言不逊,轻视他平生最喜的周瑜。
便出了“狂士也,用之何益。
”的结论。
将庞统拒之门外。
后庞统被“人才收购狂”刘备录用,为刘备取西川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不是孙权心有成见,三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必将产生极大的根本性的改观,卧龙和凤雏于各得明主的情况下,龙凤争斗的格局也必将为中国战争史增添无数新的华彩。
谈到用人的时候,刘备和曹操都是个中名家。
两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虽说心怀大志,但从投靠公孙瓒到结陶谦,归曹操,顺袁绍,依刘表,处境一直非常的狼狈。
半身漂泊,却无处立身。
从三顾之后,刘备请出了孔明,其事业有了正确的方向,随后,在一系列的征战之中,又得庞统,法正等有术之士。
西蜀政权建立之后,文有孔明,法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五虎上将,事业达到了顶峰。
随后,丢荆州,失关羽,战东吴而败,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
而后孔明虽六出祁山,实多以攻为守。
星陨五原之后,蜀国后继无人,姜维等虽努力维持,但终于走上了政息人亡的灭亡之路。
曹操当权之时,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身边有荀或(三),郭嘉,荀攸,程昱等人,形成一个智囊团。
武将之中也不乏高人(有不少人是从敌对阵营中投奔而来,如张绣,张辽等)。
曹操死后,又出现了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韬略之士,曹魏集团当时是三国最有实力的一方。
最后以曹魏集团的人才班底为基础的晋终于一统了中原。
议5三国演义6中的用人智慧韩继胡倩茹罗贯中开篇词里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战略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驾驭,人才是战略的实施者,谁选择了人才谁就选择了成功。
人才是兴邦定国的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三国的兴亡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5三国演义6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的历史主线,另一条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0的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每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0,但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从5三国演义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人才使用方略和思想:第一,任人唯贤、唯才。
在5三国演义6中极尽手段宣扬了三国之主用人不计较从事的行当的贵贱、不计较他们的出身高低的超凡观念。
如刘蜀集团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出身并非显赫门第,从事的职业也属下九流。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其出身也非名门,却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在提拔和行赏时,三国之主同样不论贵贱亲疏,看重的是人物的功劳战绩。
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各国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用人不疑。
当时的人才流动较大,文官武将随时都可能另择明主。
对于这些归降者,三国之主都敢于大胆起用,视其才华,各委以职。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荀彧起初都在袁氏门下,后因看透袁绍无能便改投曹操门下,曹操不计前嫌,对他们言听计从,受益匪浅。
对品德、才华方面略有欠缺的人物,三国之主也不捐弃,而是尽量用其才,如刘蜀集团的魏延,诸葛亮采取了慎用的方针终于没有酿成大错。
从小说中人物建功立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周瑜、荀彧、陆逊等人受到重用时都是二十多岁,却都能做到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行军布阵无所不晓。
因此,三国之主不因他们的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而拒之门外,而是大胆起用,终于创立了各自的基业。
第三,人尽其才。
小说中描写的主帅在每次战役部署上都能充分看到每位将士的特长和弱点,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安排人事。
三国中的人才管理艺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了丰富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
其中的诸多典故虽已成为历史,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反馈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表面上看,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征战杀伐,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实质上是一场激烈的人才战争。
魏蜀吴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说到底是由于他们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的缘故;而他们又相继灭亡,最终归统于晋,与其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与不足也是密不可分的。
以下分别对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人才管理的特点,从良好实践与不足之处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曹操的人才管理曹操起兵时,员工不足四千,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
他是三国时期最具领导才华的老板,因此对人才的依靠程度也最低,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才的重视。
他先后三次发布招聘广告(求贤三令),广揽天下贤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打造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阵容,其属下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最高的。
但他还常常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曹操人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选才灵活创新、不拘一格。
曹操选拔人才不仅打破了门第、名望等传统要求的束缚,唯才是举,人才选拔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从内部提拔的,也有从社会招聘来的,还有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过来的。
二是求才用心良苦、不择手段。
曹操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设计将其母亲押至许昌,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仿其手迹,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为了得到关羽,曹操更是满足其一切需求,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美女、锦袍、赤兔马,封汉寿亭候,可谓费尽心机。
长阪坡赵云被曹兵围困时,曹操本可轻松取赵云性命,但由于爱惜其才,令部下不准放箭,只可活捉。
三是爱才慎无苛求、不拘小节。
在对待庞统的态度上,曹操要比刘备和孙权好得多。
分析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群雄逐鹿的时代。
各路诸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必然会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争夺。
这些资源包括人才,土地,人口……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才和地盘,那么有能力吸引人才,领导他们为自己效力,让自己能成就一番霸业。
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而其中最突出的两个领导人物就是魏国的曹操和蜀国的刘备。
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为君与操尔”。
而曹操正如许劭说的一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这个乱世,成就了一番霸业。
而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却以卖草鞋的角色在三国中出场,而后来他也能够完成称霸一方的宏图大业,建立蜀国政权,领导能力可见一斑。
在三国中的领导艺术主要就是决策和用人,下面就从决策和用人方面分析刘备和曹操。
一.决策领导就是决策,作为一个领导第一个就是应该懂得如何决策,面对问题和命运时候的决策和取舍是非常重要的。
曹操和刘备决策的但是虽然不同,但是都殊途同归,都为他们的霸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决策能力的人,曹操决策依据利益,就是对他有没有好处。
他遇到事情能够迅速果断的做出决策,而且他并不自大,能够认真听取众谋士的意见,如果自己错了能够及时改正,与众谋士商议,最后做到利益最大化。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明显不敌袁绍,在坚持了几个月之后,曹操的粮草之够一个月了。
曹操准备撤退,但曹操帐下谋士荀彧劝阻曹操,告诉曹操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撤退。
在兵力相差甚远的前提下曹操听从荀彧的意见,最终等到了许攸,最终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备在决策之时讲究仁义之道。
仁义二字先行。
刘备的这个做法捕获了众多的人心,让很多人誓死为自己效忠。
如曹操进攻新野之时,刘备从新野、樊城撤退,刘备不愿意丢下十几万百姓,虽然就被最后败了,而且自己的夫人也死了,但是他却赢得了十几万百姓以及部下的心。
但是靠仁义有时候却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有时候甚至会犯下致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