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十思想涌动引领潮流——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 格式:docx
- 大小:18.54 KB
- 文档页数:6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思想解放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都在尝试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思想路径。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898年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逐步崩溃。
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主张以新学为主,摒弃儒家经典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强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现代文明。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4运动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919年5月4日开始,由学生群众发起,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该运动在思想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该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民主和科学,摒弃封建传统,倡导人民自由、平等和文化独立。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摒弃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
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才激励,使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春天。
总之,思想解放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重要命脉。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思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图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但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洋务派的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人,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他们的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3)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人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
尽管它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强烈的冲击。
(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引领潮流思想涌动——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1.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1)以思想解放运动的时间轴为线,纵向考查中国和世界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知识点、联结点,中国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世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是重点。
(2)以思想解放运动的某些知识要点作对比,寻找其相同点、相似点,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之处。
(3)从思想解放运动的性质切入,考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如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马克思主义诞生、新文化运动后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等。
(1)通过表格,把中外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知识点整合起来,通过对背景、内容、影响等要点的比较,深化对各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记忆。
(2)通过寻找异同点,在异同点的比较分析中区分不同思想解放运动的特点,进而理清各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1.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A .魏源B .严复C .康有为D .陈独秀2.“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 .禁烟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国民革命运动3.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B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D .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4.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这场运动是( ) A .武昌起义 B .创立同盟会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A.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确立邓小平的领导地位D.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6.(2015·济南)西方一位哲人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是一个体现人文主义、促进思想解放的运动。
中世历史结合专题二: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二、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综合理解: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
(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系。
)①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③思想解放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改革与革命的发生提供思想武器。
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能进一步推动思想的解放。
谓语动词单复数的使用规则一般every, each后用单数;all 后面的名词是复数.1)名词性从句及不定式、动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单数形式。
【例如】To finish the work in advance is what he wants.Smoking cigarettes is dangerous to your healthWhat seems easy in theory is difficult in practice.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is a complete mystery.但是,what引导名词从句作主语时,其表语是复数形式时,系动词也可以是复数形式。
【例如】What we badly need here are qualified teachers.2)当主语是单数,后面跟着由including, with, together with, along with, like, in addition to, as well as, rather than, but, except, more than, accompanied by 等连接的短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例如】Mary as well as her sister likes listening to music.Doctor Richards, together with his wife and three children, is to arrive on the afternoon flight.My best friend rather than anyone else has go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speech contest.3) one, one of, every, everyone, everybody, each, many a, either, neither, no one, nobody, anyone, anybody, someone, somebody用作主语或修饰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哪些思想解放运动各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1、戊戌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 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 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洋务运动。
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 *** 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新文化运动。
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 *** *** 、 *** 、 *** 、暴力对抗*** 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 *** 雷”。
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知识和能⼒是⼀点⼀点积累起来的,要留意有扎实的基础,要留意温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1第⼀讲⻄学东渐⼀、鸦⽚战争后,“向⻄⽅学习”的新思潮背景:①⻄⽅“洋枪洋炮”的威⼒和鸦⽚战争的失败;②⼀些⼠⼤夫倡导“经世致⽤”。
⼈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的:学习⻄⽅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
⼆、“中学为体,⻄学为⽤”(中体⻄⽤)背景:①⻄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的传统⽂化。
②清政府⾯临内忧外患。
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学为⽤”(主张采⽤⻄⽅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号:“⾃强”、“求富”。
作⽤:举办了⼀批军事⼯业和⺠⽤⼯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思想不能使中国⾛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同:⺫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异:⼿段(是否学习⻄⽅)三、早期维新思想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族资本主义的产⽣。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张:最初持“中体⻄⽤”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君主⽴宪制度,发展⺠族⼯商业。
作⽤:对引导知识分⼦注意⼒从⼯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族⼯业的初步发展和⺠族资产阶级⼒量的壮⼤。
②帝国主义掀起⽠分中国的狂潮,⺠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思想的进⼀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共同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权、设议院、君主⽴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专题二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点睛】本专题主要讲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主要内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等主要史实。
通过本专题复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以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从仿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从学习西方再到学习苏俄,最终找到一条自己道路的过程。
通过学习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近代的思想解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课标考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重点掌握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等内容。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考点1】1.简述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主要主张和历史作用。
(1)主要主张: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开始注意了解、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还编写了《四洲志》一书,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广泛参考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2)历史作用:(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简述洋务派“中体西用”及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作用.洋务派:(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他们认为只有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曾进行中体西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
专项十思想涌动引领潮流——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选择题1.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以上为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据这些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海国图志»B.«天演论»C.«制碱»D.«庶民的胜利»2.〝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作为自己的笔名。
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3.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A.由学习西方技术变为学习西方文化B.由学习西方技术变为主张维新变法C.由主张维新变法变为主张进行革命D.由宣扬民主科学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4.«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天下为公〞5.右图是发表在1920年«解放画报»上的一幅反映新文化运动的漫画,题目是«靠不住»。
此漫画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A.民主B.科学 C .新道德 D.新文学6.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
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A.兴办洋务的思想B.维新变法思想C.民主革命思想D.民主和科学7.有人称: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就可以得出结论,是因为我们破除了〝两个凡是〞观念的羁绊,突破了〝姓‘社’姓‘资’〞的纠结,才有了这四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
这说明( )A.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B.改革开放推动思想解放C.经济发展推动思想解放D.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8.理清教材内容,把知识系统化、要点化,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
下边知识结构图示中,〝 〞上的内容应是( )文艺 复 兴{ 兴起的时间和地点:14世纪,意大利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指导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等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 思想文化条件A.三民主义 B .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马克思主义 9.有学者说:〝假设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那么无疑是开先河的法国之欧洲。
〞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分别是( )A.确立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B.工业革命、启蒙运动C.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运动D.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运动10.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文中的〝锁链〞指()A.贫穷与落后B.专制与愚昧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D.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
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传遍世界,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一中博物馆〝转折点1848年〞展室中最主要的展品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有何关系?(3)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12.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材料一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
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细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材料二阶级冲破束缚思想升华指导实践地主阶级从〝鄙夷〞到〝师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资产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阶级西方制度辛亥革命从学习西方制度到学习西方思想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从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进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所学知识,把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3)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
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制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应选A。
2.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维新思想的内容。
〝开眼看世界〞指的是林那么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吸收,并非崇洋媚外。
A、B、C均排除,只有D符合题意。
3.B此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抓住〝甲午一战〞这一时间信息。
由学习西方技术变为学习西方文化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A。
由主张维新变法变为主张进行革命,不是以甲午中日战争为时间节点,排除C。
由宣扬民主科学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排除D。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标志着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同时中国知识精英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拯救民族危亡,应选B。
4.C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因此孙中山被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应选C。
5.C此题为漫画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读图识图能力。
解答此题需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约束妇女的旧道德规范,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故此题选C。
6.D此题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从题干中可知〝杂志〞刊登的是〝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胡适和陈独秀均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应选D。
7.D题干材料描述的主要是〝两个凡是〞〝姓资姓社〞思想的突破,最终有了我国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
是在说明思想的解放促进经济发展。
故此题选D。
8.B此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应选B。
9.B此题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对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注意题干中的〝英国〞是〝就经济角度而言〞的,〝法国〞是〝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的。
确立君主立宪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文艺复兴运动是意大利开先河,不是法国开先河。
工业革命是英国开先河,启蒙运动是法国开先河,应选B。
10.D此题考查对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即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故〝锁链〞指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二】非选择题11.答案(1)«共产党宣言»。
(2)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等。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解析第(1)问,应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马克思〞,然后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与马克思有关的成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二概括;第(3)问,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方面回答即可。
12.答案(1)西方思想的传播和先进中国人的推动。
(2)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影响:推动社会变革;促进思想启蒙;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风俗的变迁;促进科技进步;等等。
(3)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表达了反封建反侵略的要求;从文明史观看,是两种文明交汇、碰撞、发展的过程。
解析此题以近代中国思想进化为线索,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原因、影响、特点。
第(1)问,需从材料一中概括归纳。
材料一分别从国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思想进化的因素,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为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第二小问需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来分析。
第(3)问,从材料二的表格〝冲破束缚〞一栏中可知,这一过程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东西方两种文明交汇、碰撞、发展的过程;这些思想都表达了反封建反侵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