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1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17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皖南事变是指1924年,国民党在安徽省皖南地区发动的一次反抗国民政府的武装斗争。
这次斗争可以追溯到1923年5月国民党在安庆的会议上筹划的“筹备抗共行动”,即“为了抗击中央,组建大抗共军”。
1924年7月,安徽省国民党领头的游击队发起了一轮重大的进攻,它的目的是要摧毁省里的共产党基地和抗击安徽省政府的政治和军事势力。
8月10日,游击队在安徽省以及皖南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其中包括安庆、安康、黄山、滁州、界首等市,几乎占领了安徽省的全部地区。
随后,游击队又攻占了江苏省的五个县,占据了安徽省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游击军政权。
虽然国民党当时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之后却后悔莫及,因为这次斗争给北洋政府带来了严重的政治打击和国际压力。
在实际上,北洋政府无论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都是经受着巨大的震动。
首先,国民党占领安徽省引发了武装斗争,这使得安徽省一瞬间变得毫无秩序可言,国民党当局更加急切地要求恢复秩序,并宣布对安徽省实行战争治安编制,并解散安徽的自治党。
苏联也因为国民党军队和国家元首抗议而采取决定,宣布取消对中国的贷款和技术援助。
由于国民党当局拒绝撤回军队,以及它拒绝接受北洋政府的提议,因此有了它以后的皖南会谈。
皖南会谈是指1924年底,北洋政府、国民党、中共三方在安徽省安庆召开的一次谈判会议,会谈期间,三方就国民党国民政府在安徽省抗共武装斗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谈判。
会谈的最终结果是,国民党同意撤回军队,北洋政府同意撤销自己的战争治安编制,三方都同意不立即解散安徽的自治党。
不过,皖南会谈仍然对国民党军队和安徽省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安徽省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在短时期内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动荡。
皖南事变的发生,不仅给国民党和中国国民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打击,也给北洋政府带来了强大的内政动乱和国际压力。
事变的发生也改变了未来国民党和中共在政治上的对抗面貌,开启了国民党对抗共产党的历史性斗争。
THE NORTHERN F ORU M№61996(Su m№140)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吴凤琴 张冬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
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我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
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
“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
但事与愿违,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①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
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
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
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
“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
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 年1 月, 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 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 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以8万多军队的优势兵力,袭击和围歼新四军9000余人。
这一事件被称为“皖南事变”,也就是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移师北上。
6日,当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八万余人的伏击。
双方兵力悬殊,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少部分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难。
接着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揭露了国民党勾结日伪实行联合“剿共”的阴谋,反击了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重整并扩大了新四军。
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时间:1941年1月6日地点:皖南,也就是安徽南部宣城的泾县茂林镇附近事件:我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奉国民政府令,在前往黄河流域的路上被国民党部队伏击,在突围中致使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而军队数量直接牺牲了7000余人,除傅秋涛率领的2000人逃出外,军部领导层及其直属部队几乎被洗戮殆尽!前因:一是1940年后我党在敌后战场兵力快速发展,以至于在江苏一带的新四军已发展至4.5万余人,并不可避免地与江苏区域国民党的敌后势力发生地盘摩擦;二是日本在1939年后与国民政府的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双方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这也让蒋介石腾出精力来去对付我党创造了机会!基于上述两个背景原因,蒋介石发出调令,令江南地区的我新四军调动到河北、察哈尔一带,并且限时让我新四军直接北上过长江前去抗日!但那时长江及其沿岸都是日军控制的,蒋的目的有借日本人之手消减我军实力的嫌疑,并且仅有的东部通道也是由国军将领驻扎的,且禁止我军路过!后果: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我党高层怒不可遏,刚开始打算发动针对性“报复”行动,但毛与彭沟通后,发现武器炮弹均不支撑如此全面报复。
并且考虑到发动报复行动不利于获得舆论支持,综合考虑下军事报复计划搁浅!与此同时,向国民党转变为政治攻势。
各方表态:首先是彼时的第三方党派以及民主人士都是亲蒋的,但发生此事后,他们均对我党报以同情支持的心态,甚至在重庆的美英媒体都对蒋军队大加批判之词!这包括苏联人在内!但苏联人那时正在同德国在西线激斗,不想东线也腹背受敌,所以仅仅是言语上批评了国民政府几句,对蒋的军事援助却是丝毫未落下,同时也安慰我党希望大事化小,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统一抗日!影响:事变前我党名义上是隶属于国民政府下的政党,是要随时呈报且领取军费补充的,形式上也是使用统一的民国货币和遵守统一的民国政法的,因此,蒋的命令一般时候也有其约束力!但事变后,国民政府断绝对我党军队的一切供给与补充,切断了自己与我党的一切关系,结果反使自己威信扫地。
皖南事变的背景和起因皖南事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起义,该事件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
起义的核心区域是位于安徽省南部的皖南地区,因此得名为“皖南事变”。
以下是该事件的详细背景和起因。
一、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中国社会进入了抗日战争前夜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其中,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是整个社会最为迫切和显著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侵略和南京政府与北平政府之间的矛盾。
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共产党、地方割据势力和军阀的挑战。
同时,在统治危机的带动下,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皖南地区的局势更是显得异常动荡。
皖南地区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
在当时,这个地区还是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然而,在国民党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清剿”之后,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抑制和破坏。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和敌视行为也令当地的各种民间组织和革命力量深受其害。
因此,该地区的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都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二、起因皖南事变的爆发,源于当地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镇压和打击而发动的一次起义。
具体来说,其起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民党政府对当地共产党人的打压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打压已经达到了顶峰。
此时,安徽省南部的皖南地区更是成为了国民党政府打压共产党和各种反对派别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皖南地区的共产党人遭受了相当大的打击和迫害。
他们的许多干部和党员都被捕、被杀或者被关进监狱。
这导致了当地共产党组织在政治和组织上的严重削弱。
2.当地社会的矛盾和动荡作为一个红色根据地,皖南地区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社会特点。
在这里,土地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等等都与其它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皖南事变发生在什么时期?皖南事变的影响>皖南事变发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可以说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大事件,下面就来说说皖南事变简介。
从皖南事变简介可以看出其主要的交战双方是中国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皖南事变是国民党为了镇压中国共产党而发起的。
由于皖南事变中的主要交锋是在中国国民革民军新四军之中,因此又被人称为“新四军事件”,皖南事变发生于皖南之地,即是今天的安徽省的南部,在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可以说是遭到了国民党的大规模的镇压,显然是一览无遗地表现出了国民党的野心。
皖南事变是由中国国民党发起的一场镇压中国共产党的事件,面对着日益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人自然是坐立难安的,因此开始了企图镇压住中国共产党。
根据中国国民党的相关指令,国民党人顾祝同在1941年1月6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而此次的目标对象便是正在前往北部的中国国民革命军新四军以及八路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是在丝毫没有防备的基础下遭遇了皖南事变的重大打击。
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指挥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也遭到了国民党的羁押,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面临着巨大的创伤,只剩下几千人在皖南事变中幸存。
皖南事变可以说是由中国国民党处心积虑发动的一场镇压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行动,在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经过了七天的浴血奋战,其结果可以说是惨败的,但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十分鲜明的裂痕。
皖南事变的发生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发展史中的一个重大的危机时刻,而皖南事变的发生背景则也是十分紧张的时候。
皖南事变背景可以说是处于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时候,并且处于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之后的矛盾碰撞时期,在整个紧张而又凶险的社会环境之下,皖南事变悄然发动。
皖南事变发生之前,有一出十分著名的黄桥事变。
中国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名义上面是由中国国民政府管辖的,但是实际上面却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的,对于新四军的存在,中国国民党本来就是多有忌惮的。
新四军的编制也是得益于中国国共第二次合作,可以说新四军是中国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在国共合作之后,新四军便被编制到了国民革命军中,同样的作为共同抗战的军事力量。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
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无预警地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
6日,顾祝同与上官云相率第三战区之第32集团军五十二师、四十师8万多人,在蒋介石命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
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
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
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
1990年初,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在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占地 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难忘,1941!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一、“千古奇冤”的由来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
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
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大军,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采取前堵后追、两翼夹击的部署,伺机围歼势孤力单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
1月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战区“采取行动”。
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新四军北移部队行至泾县茂林以东山区时,即遭到国民党军层层堵截和进攻。
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被迫奋起自卫,浴血苦战8昼夜,到1月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少部分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分别被打散、被俘或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