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历年重点总结

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历年重点总结

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历年重点总结
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历年重点总结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

一、

1、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有:理论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测试等不同形式的研究。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解析方法主要通过力学模型,利用平衡条件、本构方程、变形条件,破坏判据和边界条件求解其应力,变形和破坏条件。

3、矿山压力检测中采场主要检测顶底板移近量、支架阻力、活柱下缩量和顶板破碎度。

4、矿山压力检测中,巷道主要检测顶底板移近量、支架变形、围岩应力分布和岩层内部移动规律。

5、岩石密度分为:天然密度、饱和密度、干密度。

6、岩石变形指标一般有:泊松比、弹性模量、体积变形量。

7、原岩应力场主要由:重力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组成。

8、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孔叠加时,大孔对小孔的应力影响较大,而小孔对大孔的影响较小。

9、支撑压力指采场周围或巷道两侧的全部切向应力(或者竖直应力)

10、早期采场上覆盖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有:压力拱假说,悬臂梁假说,铰接岩块假说,预成裂隙假说。

11、砌体梁结构模型中:A块为煤壁支撑区,B块为离层区,C块为重新压实区;Ⅰ为垮落带,Ⅱ为裂缝带,Ⅲ为弯曲下沉带。

12、按直接顶稳定性分类:直接顶可分为:破碎顶板,中等稳定顶板,完整顶板。

13、目前所使用的支柱的工作特性有以下几种:急增阻式,微増阻式,恒阻式。

14、液压支柱单独与顶梁配合支护顶板称为单体液压支架,与顶梁,底座,移架千斤顶组合液压自移支架。

15、岩层与地表移动会导致其产生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前者称为下沉,后者称为水平位移。

16、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破坏程度,可分为三带:垮落带,裂缝带,弯曲下沉带。垮落带和裂缝带合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

17、两带(冒落带与裂隙带)与煤层采高有关,对于软弱岩层,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至12倍,中硬岩层为采高的12至18倍,坚硬岩层为采高的18至28倍。

18、圆形巷道按切向应力分,可分为A破裂区,B塑性区,C弹性区,D原始应力区

19、煤层开采后,在采空区四周形成支撑压力带,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内形成超前支撑力,它随着工作面掘进而向前移动,又称为移动性支撑压力或者临时支撑压力,工作面倾斜和仰斜方向及开切眼一侧煤体上形成的支撑压力称为固定支撑压力或者残余支撑压力,采空区后方的支撑压力称为采空区支撑压力。

20、巷道围岩变形量包括:巷道顶板下沉量,底板鼓起量,行帮接近量,深部围岩移近量以及巷道剩余断面积。

21、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围岩变形量要经历5个阶段,巷道掘进影响阶段,掘进影响稳定阶段,采动影响阶段,采动影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

二、基本概念。

1、矿山压力

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叫做矿山压力

2、矿山压力显现

由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现象

3、矿山压力控制

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4、岩石的孔隙度和孔隙比

岩石的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总和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岩石的孔隙比是指岩石中各种空洞和裂隙体积总和与岩石固体部分实体积之比。

5、岩石的碎胀系数

岩石的碎胀系数即岩石破碎后处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与岩石破碎前处于整体状态下的体积之比。

6岩石的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岩石的弹性变形指卸载后岩石变形能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性质。

岩石的塑性变形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当超过其屈服极限力时仍能发生变形,撤去外力后不能完全恢复其原始状态的性质。

7、弹性模量、泊松比

泊松比指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横向应变和轴向应变的比值。

弹性模量:E=σ/?(岩石受单向受压)

E—岩石的弹性模量

σ—轴向应力应变曲线上任一点的轴向应力

?—对应于σ的轴向应变

8、岩石的瞬时强度

岩石的瞬时强度:加载速率快:弹性模量提高,峰值强度增加,韧性降低;此时因快速加载而达到破裂时的应力称为瞬时强度。

9、蠕变,松弛

蠕变:应力不变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松弛:应变一定时,应力随时间延长而减小。

10、直接顶

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11、老顶

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顶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12、顶板下沉量

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范围内顶、底板间相对位移。

13、老顶初次来压

老顶平衡结构第一次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14、顶板周期来压

老顶平衡结构周期性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15、始动阻力

顶板压力下,支柱开始下缩时的阻力。

16、最大工作阻力

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17、关键层

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

三、

1、写出岩石的抗剪强度和压应力的关系,并绘图简述获得c 值楔形剪切方法

关系式:tan C τσ?=+

tan ?——岩石抗剪内摩擦系数

C ——岩石黏聚力

参考课本P15图1-8和图左侧文字内容

2.1、简述构造应力的特点

1)分布不均,在构造区域附近最大;

2)水平应力为主,浅部尤为明显;

3)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4)坚硬岩层中明显,软岩中不明显;

5)max min H H z σσσ≥≥

2.2、原岩应力的分布规律

(1)实测铅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2)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

(3)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4)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3、什么是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4、直接顶垮落的标示是什么?

直接顶垮落高度超过1~1.5m ,范围超过全工作面长度的一半。此时直接定跨距称为初次垮落距。

5、影响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采高与控顶距

(2)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

(3)开采深度的影响

(4)煤层倾角的影响

(5)分层开采时矿压的显现

(6)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

6、按对顶板面积与掩护面积的比值进行分类,液压支架有哪些类型?

(1)支撑式(2)支撑掩护式(3)掩护支撑式(4)掩护式

7、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特点是

(1)支架与围岩间的作用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

(支撑力宜均匀分布,且与顶板压力共线)

(2)支架受力的大小与支架本身特性有关;

(在同一工作面,不允许同时使用特性不同的支架)

(3)支架支撑力在工作面的分布状态与支架性能有关;

8、关键层的特征有哪些?

(1)几何特征:相对较厚;

(2)岩性特征:较坚硬,弹性模量较大,强度较高;

(3)变形特征:关键层下沉变形时,上覆全部或局部岩层下沉量同步协调;

(4)破断特征:破断导致全部或局部上覆岩层的同步破断,引起大范围的岩层移动;

(5)承载特征:“梁”的结构形式为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的承载主体,形成砌体梁结构

9、采空区覆盖弯曲下沉带,裂缝带,冒落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一、冒落带(垮落带)多数情况下,冒落带是由直接顶垮落后形成的。

冒落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从煤层往上岩层破碎程度逐步减小;

(2)冒落岩块间空隙较大,连通性好,有利于水、沙和泥土通过;

(3)冒落岩石具有的碎胀性能使冒落自行停止。碎胀系数恒大于1;

(4)冒落带高度取决于采出厚度和上覆岩层的碎胀系数。

二、裂隙带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隙、离层及断裂,但是仍然保持层状结构的岩层。

裂隙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产生垂直层理面和顺层理面的裂缝;

(2)根据连通性好坏,一般导水,但不利于沙和泥土通过;

(3)冒落带和裂隙带合称两带,又称冒落断裂带,导水断裂带;

(4)裂隙带高度与岩性/采高有关。

(5)裂隙带高度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到一定范围,高度达到最大。

三、弯曲带裂隙带顶界之上直至地表的整个岩系地层。

弯曲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垂直方向由于自重作用产生法向弯曲,水平方向双向受压;

(2)不存在或极少离层裂缝,其中的隔水层是良好的保护层;

(3)弯曲带的高度主要受开采深度的影响。采深较小,导水断裂带直达地表,采深较大时,开采形成的裂隙带不会达到地表。

10、回采工作面周围的支撑压力分布分别有哪些?

(1)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撑压力

(2)工作面倾斜、仰斜方向残余支撑压力

(3)工作面后方采空区支撑压力

11、巷道围岩变形经历哪五个阶段?

Ⅰ:巷道掘进段——弹塑性、量小、趋于稳定、时间短;

Ⅱ:无采掘影响段——主要为流变,受岩性影响较大;

Ⅲ:采动影响段——前30~50m,后40~60m(峰值5~20m),量大;

Ⅳ:采动影响稳定段——位移、变形均较小,工作面后方100米以远;

Ⅴ:二次采动影响段——影响剧烈程度及影响范围均较第一次为大。

四、

1、绘图陈述岩石单轴受压条件下的全应力应变曲线过程及意义。

O―A段,原始孔隙压密阶段

A—B段,线弹性阶段

B—C段,弹塑性过渡阶段

C—D段,塑性阶段

D点以后为破坏阶段

2、绘图说明典型的岩石蠕变曲线

O―a段:瞬时变形阶段

a―b段:第一阶段蠕变(初速蠕变)

b―c段:第二阶段蠕变(等速蠕变)

c―d段:第三阶段蠕变(加速蠕变)

4、写出仅自重作用时,双向等压弹性应力场中圆形孔的切向应力和径向应力计算式,依据计算式绘图说明,孔周边的应力分布规律。

计算式:

2

2

1

r

R

H

r

γ

σ

??

=-

?

??

2

2

1R

H

r

θ

γ

σ

??

=-

?

??

式中

R——孔的半径rσ——切向应力θσ——径向应力图:

孔周边的应力分布规律:

1)圆孔周边应力

0r σ=2H θγσ= 2)任一点的应力

2r H θγσσ+= 3)r σθσ分布与方向角θ无关,圆孔任一方向应力分布相同;

4)围岩内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无关,与距孔边距离有关;

5)双向等压时,园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

6)在圆孔内3倍直径以远,应力接近原始应力(影响半径)。

7)双向等压圆孔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 2 。

5、绘图说明采场或巷道两侧的支撑压力分布

6、什么是岩层移动角,移动角一般有哪三个?

地表下沉边界(常以10mm 点划定)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岩层移动角。分为:走向移动角,下山移动角,上山移动角。

7、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实测铅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2)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

(3)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4)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8、某一矿井一采区埋深H 为1000m ,上覆岩层平均密度ρ为332.4310/kg m ?,重力加速度9.8/N kg ,平均泊松比为0.23,按静水压力理论计算该处的自重应力z σ,x σ,y σ?(z σ为垂直应力,x σ=y σ水平应力)

解:32.43109.8100023.814z H gH Mpa σγρ===???=

0.2323.8147.113110.23x y z Mpa μ

σσσμ===?=--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采矿工程的力学本质是 A: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 B:压力拱假说 C:掩护梁假说 D:铰接岩块假说 答案: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 2、下列不属于矿压引起的事故的是 A:冲击地压 B:冒顶事故 C:透水事故 D:火灾 答案:火灾 3、安全采矿最核心的问题是 A: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 B:冒顶事故 C:透水事故 D:冲击地压 答案: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 4、以下属于矿压引起的问题的是 A:巷道冒顶、片帮

B:巷道两帮鼓出 C:巷道顶板移近 D: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 答案:巷道冒顶、片帮,巷道两帮鼓出,巷道顶板移近,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5、下列属于有关矿压的理论中属于掩护拱假说的是 A:自然平衡拱假说 B:压力拱假说 C:掩护梁假说 D:铰接岩块假说 答案:自然平衡拱假说,压力拱假说 第一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垂直应力都是压应力,且水平应力比垂直应力小得多 B:垂直应力随深度增加呈正比例增加 C:采动前岩层中任何点的垂直平面和水平面上都不存在剪应力分量 D: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 答案: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 2、下列不属于矿山压力显现条件的是 A:采动 B:矿山压力作用 C:围岩运动和支架受力 D:基本顶垮落

答案:基本顶垮落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矿山压力的存在是可观的、绝对的 B:矿山压力存在于采动空间周围的岩体中 C:矿山压力显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D: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 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 C:底板运动压力显现强力的部位一定在应力高峰位置 D:支架明显受力没有条件限制 答案: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 5、下列属于矿山压力的来源的是 A:原始应力场 B:覆盖岩层的重力 C:构造运动的作用力 D:岩体膨胀的作用力 答案:原始应力场,覆盖岩层的重力,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岩体膨胀的作用力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矿山压力显现一定有矿山压力 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DOC)

地震地层压力预测 摘要 目前,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图解法和公式计算法两大类10余种。本文对各种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压力预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简单适用的改进措施,经J1.K地区的实测资料的验证,效果良好。 主题词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正常压实异常压实 引言 众所周知,油气层的压力是油气层能量的反映,是推动油气在油层中流动的动力,是油气层的“灵魂”。因此,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中,研究油气层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油气田勘探中,研究油气层压力特别是油气层异常压力的分布,以及预测和控制油气层压力的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安全快速地钻进,而且可以正确地设计泥浆比重和工程套管程序;同时也可以帮助选择钻井设备类型和有效安全正确的完井方法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钻井的成功率以及油气田的勘探速度等问题。其次,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准确的压力预测以及认真而系统的油气层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新的油气层,而且对于了解地下油气层能量、控制油气层压力的变化,并合理地利用油气层能量最大限度地采出地下油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少年来,人们在异常地层压力(这里主要指异常高压或超压)预测方面进行了种种尝试,然而直到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岩石物理研究的不断深人以及地震技术的不断提高,才真正使得地层压力的地震预测成为现实。 对于异常高压地层,一般表现为高孔隙率、低密度、低速度、低电阻率等特点,因此,凡是可以反映这些特点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均可用于检测地层压力。但是,由于各种测井方法均为“事后”技术,这就使得在初探区内利用地震方法进行钻前预测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地震地层压力预测还可以提供较测井方法更为丰富的空间压力分布信息。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压力预测,主要是利用了超压层的低速特点,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出现超压带时,将伴随出现层速度的降低。可见,取准层速度资料是预测地层压力的关键之一,而选择合适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到目前为止,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方法名目繁多,但就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图解法和公式计算法两大类。本文将对各种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的内容、特点、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系统全面的叙述。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改进措施,经JLK(吉拉克)地区实际资料的计算,效果良好。 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综述 图解法 在所有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中,最为直观简便的方法莫过于图解法了。按照判定超压层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等效深度图解法、比值法和量板法三种。 等效深度图解法 等效深度图解法(或可形象地称之为直接趋势线判别法)是以页岩压实概念为基础

矿山压力及控制重庆大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1、 进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的实用而经济的方法是在围岩()分类基础上进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A、面积 ?B、岩性 ?C、稳定性 ? 2、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顶部对顶板的支撑部分长度()掩护部分长度。 ?A、大于 ?B、小于 ? 3、煤矿中多遇到()岩石,即造岩矿物的固体颗粒间为刚性连接,破碎后仍可保持一定形状的岩石。?A、固结性 ?B、粘结性 ?C、散粒状 ? 4、当结构面的延展长度在()范围内时,称为中等结构面。 ?A、10-20m ?B、1-10m ?C、5-10m ? 5、支撑式液压支架顶部对顶板起支撑作用而()掩护作用。 ?A、有较大的 ?B、有很小的 ? 6、岩石在天然含水状态下的密度称为岩石的()。

?A、干密度 ?B、湿密度 ?C、天然密度 ? 7、 一般所设计的支撑式支架,顶梁长度在()m左右。 ?A、1.0-1.5 ?B、 1.5- 2.0 ?C、2.5-3.0 ? 8、单位顶底板移近量所对应的支柱工作阻力增量,称为支护系统()。?A、 性能 ?B、刚度 ? 9、底板的刚度可通过对反映底板抗压入特性的()的分析获得。 ?A、底板强度 ?B、底板刚度 ?C、底板密度 ? 10、窄煤柱巷道是指巷道与采空区之间保留()宽的煤柱。 ?A、3-5 ?B、4-6 ?C、5-8 ?D、6-8

11、按支架结构,可将液压支架分为()类。 ?A、2 ?B、3 ?C、4 ? 12、 下列不可以直接作为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指标的是()。 ?A、顶板下沉速度 ?B、顶板悬顶面积 ?C、顶板破碎情况 ? 13、工作面支座插入底板的破坏形式不包括()。 ?A、整体剪切 ?B、局部剪切 ?C、其他剪切 ? 14、在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的峰值到煤壁为极限平衡区,向煤体内侧为()。?A、弹性区 ?B、塑性区 ? 15、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系数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A、破碎后块度的大小 ?B、破碎后块度的质量 ?C、破碎后块度的排列状态 ?D、破碎后块度的形状

矿山压力课后答案

矿山压力与控制课后题参考答案 矿山压力:开掘巷道或进行回采工作时,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直至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岩体的变形、破坏、塌落,支护物的变形、破坏、折损,以及在掩体中产生的动力现象。这些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控制:为使矿山压力显现不致影响采矿工作正常进行和保障安全生产、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吧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有利于采矿生产的矿山压力也应当合理利用,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撑应力。 老顶:通常吧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跨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 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随着工作面推进,顶底板处于不断引进的状态。由于在缓斜及倾斜工作面底板鼓起量比较小,因而常常可以忽略不计,为此顶底板移近量简称为顶底板下沉量。 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 周期来压: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在老顶初次来压以后,裂隙带岩层形成的结构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呈现周而复始的过程。由于结构的失稳导致了工作面顶板的来压,这种来压也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呈周期性出现。因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关键层:在直接顶上方存在厚度不等、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其中一层至数层厚硬岩层在采场上覆岩层活动中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沿空留巷:沿空留巷是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沿空掘巷: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如果采空区一侧采动影响已经稳定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称为煤体-无煤柱(沿空掘进)巷道。 锚固力: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1)根据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方式定义锚固力可分为托锚力、粘锚力、切向锚固力;(2)根据锚杆的锚固作用阶段定义锚固力可分为初锚力、工作锚固力、残余锚固力。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习题及答案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1) 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1)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叫矿山压力控制。(1) 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40) 5、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58) 6、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65) 7、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65) 8、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垮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70) 9、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98)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如图4—3所示,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

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99) 11、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101) 12、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174) 13、开采沉陷: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p177) 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未达到充分采动的称为非充分采动。. 地表下沉边界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15、岩层移动角称为岩层移动角。将相邻区段巷道保留下来,沿空留巷:如果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17、)(供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使用的巷道,称为沿空保留煤体—无煤柱)巷道。(203: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如果采空区一侧采动影响已经、沿空掘巷18 )(煤体—无煤柱)巷道(203稳定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称为沿空掘进 19、锚固力:为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242)、软岩:分为地质软岩和工程软岩。(256)20:顶板大面积来压主要是由于坚硬顶板被采空的面积超过一定21、顶板大面积来压的极限值,引起大面积冒落而成的剧烈动压现象。:通常将具有浅埋深,基岩薄,上覆厚松散层赋存特征的煤层称为浅、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矿山压力 2、岩石的孔隙度 3、泊松比 4、流变 5、蠕变 6、原岩应力 7、支承压力 8、回采工作面 9、初次来压 10、砌体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根据回采工作面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可将工作面前后划分为减压区、 和 。 2、根据破断的程度,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可分为 和 。 3、采空区处理方法有煤柱支撑法, , 和 。 4、直接顶的完整程度取决于 , 。 5、初撑力是指 。 三、简答题:(8题任选6题,每题5分,共30分) 1、对原岩应力状态有哪几种假说? 2、岩石的孔隙性、孔隙度和孔隙比有什么不同? 3、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按破坏方式可以分为哪几个区? 4、采区平道矿压显现沿走向要经历那几个阶段? 5、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简述回采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关系的特点。 7、简述采区巷道支护的主要形式。 8、什么叫煤矿动压现象? 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 1、某回采工作面煤层采高m =2.5m ,直接顶为粘土页岩,其总厚度∑h =8m ,直接顶的破碎膨胀系数Kp =1.4,试问煤层开采后,破碎的直接顶岩石能否充满采空区? 2、某矿取页岩岩样3块,作成直径cm 5,长cm 10的标准试件3块,分别做00065,55,45的抗剪强度试验,施加的最大载荷相应为kN kN kN 65.9126.17、、,求页岩的内聚力C 和内摩擦角 。 五、论述题:(4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画出岩体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并简述该过程。 2、莫尔强度理论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们本质上有什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要点

《矿压力及其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泊松比是指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横向应变与的比值。 a、横向应力 b、轴向应力 c、轴向应变 d、体积应变 2、岩石在应变一定时,应力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的现象,称为岩石的。 a、蠕变 b、松弛 c、弹性后效 d、粘性流动 3、岩石因受载状态不同,其极限强度相差很悬殊。实验表明,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值,最小。 a、单轴抗压强度 b、抗剪强度 c、抗弯强度 d、单轴抗拉强度 4、矿山压力假说对采场岩层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解释工作面前方出现的支承压力及工作面出现的周期来压现象。 a、压力拱假说 b、悬臂梁假说 c、铰接岩块假说 d、预成裂隙假说 5、直接顶分类主要是根据来分类的。 a、直接顶平均初次垮落步距 b、直接顶厚度 c、直接顶强度 d、直接顶岩层的岩性 6、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有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 a、直接顶刚度 b、直接底刚度 c、煤层刚度 d、老顶刚度 7、我国煤矿中常采用留小煤墙的沿空掘巷方式,小煤墙一般不易超过m。 a、3 b、5 c、8 d、12 8、原岩应力场中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9、矿山压力假说对采场岩层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假塑性梁是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解释了破断岩块的相互作用关系。 a、压力拱假说 b、悬臂梁假说 c、铰接岩块假说 d、预成裂隙假说 10、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由直接顶刚度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当支架处于“给定变形”状态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和可缩量。 a、支护强度 b、支护刚度 c、初撑力 d、工作阻力 11、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由直接顶刚度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当支架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 a、稳定性 b、可缩量 c、支护强度 d、初撑力 12、初撑力在支架参数中具有重要地位,提高支架初撑力,下列叙述是错误的。 a、可以减少顶板离层 b、增加顶板的稳定性 c、减少工作面顶板断面破碎度和煤壁片帮 d、增加支柱的开启率 13、提高支护强度在采场围岩控制中至关重要,不能提高支护强度。 a、提高支柱初撑力 b、提高支护密度 c、提高支护系统刚度 d、提高支柱的可缩量 14、支架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支架受力的大小,支架特性是用和可缩量的关系曲线来表示的。 a、初撑力 b、工作阻力 c、支架载荷 d、额定工作阻力 15、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的分布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支架的受力比较 均匀。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试题及答案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 一 十 二 总 分 分数评分人河南理工大学义马函授站 专业_______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密……………………………封………………………………线………………………….. 第二期紧缺人才班采矿专业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单位、专业、序 号。 2.在试题后答题,可不写题目,但要注明题号。 1. 填空题(每题 2分,共40分) 1.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 , , , 和 , 和 . 2.岩石的变形特性包括 , , 和 . 3.岩石强度性质包括 , , , . 4.矿山岩石的破坏形式有两种: 和 . 5.岩体内形成原岩应力有两种: , . 6.根据岩层的破坏程度,可将回采空间上覆岩层分为三个带: , , . 7.有关岩体结构的矿山压力学说有 , , , . 8.根据回采工作面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可将工作面前后划分为 , , . 9.根据直接顶的破碎程度和直接顶的垮落步距可将直接顶分为, ,四种类型. 10. 根据直接顶的厚度与煤层采高的比值和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可将老 顶分为,,,类型四种.

11.采空区处理方法有 , , , . 12.现有的支柱工作特性有四种: , , , ., 13.支架对每平方米顶板的合理工作阻力相当于的重量. 14.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必要条件,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充分条件. 15.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内容包括 , , , , . 16.巷道矿压观测内容包括 , , , . 17.顶板大面积来压的防治,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和等措施。 18.单体液压支架主要由和组成。 19.岩体的性质与岩石性质有很大区别,一般表现为,和 。 20.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推进到老顶初次来压时的距离叫做。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老顶初次来压 2.支承压力 3.矿山压力控制 4.构造应力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第一章油田的地质特点 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其储油层属于陆湖盆地叶状复合三角洲沉积,是一个大型的多层砂岩油田,共有三套含油组合,即上部黑帝庙、中部萨葡高和下部扶含油组合。由于湖盆频繁而广泛的变化,形成了泛滥平原、分流平原、三角洲外前缘等不同的沉积相带,在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含油层段,由于不同的沉积时期和不同的沉积环境,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和沉积旋回,因此造成其平面上和垂向上的严重非均质性。 由于这种特定的陆湖相沉积环境,构成了油田的许多基本特点。一是油层多,含油井段长,储量丰度高。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组,约有49~130多个单层,含油井段几十米到几百米,每平方公里的储量从几十万吨到几百万吨不等。二是油层厚度大,差异也大,最薄的0.2m,一般1m~3m,最大单层厚度可达10m~13m。三是渗透率差异大,空气渗透率最低0.02μm2,最高达5μm2。在纵向剖面上,形成了砂岩与泥岩,厚层与薄层,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交错分布的复杂情况。 第二章浅气层分布规律及下表层原则 2.1 浅气层的分布规律 浅气层在油田尤其是油田长垣北部的喇、萨、杏油田具

有广泛的分布。在构造轴部的嫩二段顶部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层,嫩三段的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层,嫩四段的细砂岩及粉砂岩层,只要具备以下三条件,就能形成浅气层(在外围就是黑帝庙油层)。 1)具备2.5m视电阻率为10Ω·m,自然电位3mv的砂岩。 2)该砂岩必须在一定海拔深度以上才能形成气层。 3) 同时形成一定的局部构造圈闭及断层遮挡条件(即断层断裂后相对隆起的下盘被断层遮挡),有利于浅气层的聚集。,萨尔图、杏树岗油田浅气含气围见表1-1,喇嘛甸油田浅气含气围见表1-2。 图1-1 浅气层分区示意图

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方法(标准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方法(标 准版)

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方法(标准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1.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的基本概念 在矿体没有开采之前,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矿体开采后,形成了地下空间,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引起岩体应力重新分布,并一直延续到岩体内形成新的平衡为止。在应力重新分布过程中,使围岩产生变形、移动、破坏,从而对工作面、巷道及围岩产生压力。通常把由开采过程而引起的岩移运动对支架围岩所产生的作用力,称为矿山压力。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所引起的一系列力学现象,如顶板下沉和垮落、底板鼓起、片帮、支架变形和损坏、充填物下沉压缩、煤岩层和地表移动、露天矿边坡滑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现象,均称之为矿山压力显现。因此,矿山压力显现是矿山压力作用的结果和外部表现。 2.煤矿直接顶稳定性分类与老顶压力显现强度分级 直接顶是指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易垮落岩层。煤矿直接顶稳定性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课程设计

目录 摘要 (3)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3) 2 对采场矿山压力影响因素的探讨 (3) 2.1 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2 生产工艺过程对顶板下沉速度上的影响 (4) 2.3工作面推进速度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4 开采深度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5 支护材料及顶板管理方法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5) 3 矿山压力的各种控制措施 (5) 3.1 支架和围岩的相互关系 (5) 3.2 巷道矿压控制方法及原理 (6) 3.3 冲击地压压及其控制 (6)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正文 摘要:通过对采场矿山压力呈现规律的研究,总结了对采场矿山压力的6种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影响、开采深度的影响、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支护材料及顶板管理方法对矿山压力的影响、采空区处理方式对采场压力产生的影响。掌握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因素,对控制顶板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介绍了对采场矿山压力假说的探讨,提出了对软顶板、厚煤层顶板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压力控制研究 1课程设计的目的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安全专业主干的课程的一个重要事件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以后得毕业设计及矿压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运用该方法解决安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2.1 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采面矿山压力与采高控顶距的关系。直接顶下沉量应符合或接近于岩层整体移动曲线。由于L远大于S0,因此岩层移动曲线可近似于直线,控顶距为R处的顶板下沉量SR与岩层最终下沉关系值为:SR/R=S0/L,因此: SR = S0/L×R,SR=1/L×[(kp -kp’)/ (kp -1)]×m×R,令:1/L×[(kp -kp’)/ (kp -1)]=η,则S=ηmR。因此,

矿山压力及控制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矿山压力:由于在地下煤岩中进行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 体中和其中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 2矿压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围岩、煤体和各种人工支撑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 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人为地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措施,叫做矿山压 力控制(简称为“矿压控制”) 4伪 顶:在煤层与直接顶之间有时存在厚度小于0.3至0.5m 极易垮落的软弱岩层。 5直接顶: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6老 顶:位于直接顶上方厚而坚硬的岩层。 7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由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8 老顶的周期来压步距;两次来压期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9沿空掘巷:在上一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废弃后,待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基本稳定后,沿被 废弃的巷道边缘,掘进下一工作面的区段回风平巷称为沿空掘巷。 10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 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作为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采时的回风平巷称为沿空留巷。 11端面破碎度:支架前梁端部到煤壁间顶板破碎的程度。 12冲击地压:也称岩爆,发生在煤矿中一般叫冲击地压,发生在岩层中叫岩爆。它是一种岩 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二、问答题 1、绘制侧压系数λ=0,71,31,2 1,1时圆孔巷道周围的应力分布图,并叙 述应力分布的特征。 特征: 1)圆孔周围应力集中是局部的,应力集中程度随远离孔而减弱,并趋于原始应 力; 2)圆孔周边应力集中系数随围压增大而有所减弱; 3)当λ<1/3时,沿最大主应 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切向拉应力;当λ≥1/3时,围岩周边不产生切向拉应 力; 4)当λ=0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径向拉应力。

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课程英文名称:Mine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归属单位: 制定时间:2013年3月18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 课程设置的性质、任务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是研究煤矿开采过程中矿山压力分布及其显现规律,探讨矿山压力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课,也是其它井下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对煤矿中采场和采区巷道周围煤(岩)体内矿山压力分布及其显现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基本掌握控制采场和井下巷道矿山压力的方法和措施。结合实验课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得到有关研究和解决煤矿生产现场矿山压力问题基本技能的训练。 2. 通过教学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有关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巷道围岩变形、应力、破坏的分布规律、采场周围的应力分布状态、采场顶底板的变形破坏规律、工作面来压规律及确定方法、巷道与采场的围岩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煤矿动压现象、矿山压力测试技术;另一方面使学生达到能够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采场和巷道围岩控制设计、解决有关矿山压力控制方面问题的能力。 3. 专业和学时数 采矿工程专业、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岩土工程专业,共56学时 4.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⑴ 《煤矿地质学》、《矿山岩体力学》、《煤矿通风与安全》、《采掘机械》在本课程之前教授; ⑵ 本课程应在《开采方法》、《井巷工程》之前或同时讲授; 5. 教材与参考资料 (1)《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蒋金泉王国际等编 (2)《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钱鸣高、石平五等编 (3)《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姜福兴等编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教学大纲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8 总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采矿工程专业采矿单招生 先修课程:岩体力学、采矿学、矿山地质学、井巷工程 教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钱鸣高、石武平、许佳林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钱鸣高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本课程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主要介绍了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矿山压力的产生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以后在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奠定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绪论(2学时) 1.了解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2.理解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方法。 (二)第二章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12 学时) 1.掌握顶底板的概念、采空区处理方法, 了解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形成“大结构”的概念。 2.掌握老顶岩层的梁式平衡的产生原因和机理。 3.重点掌握老顶岩梁断裂是的极限跨距和安全跨距。 4.重点掌握裂隙体梁的平衡。 5.重点掌握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形成的竖三带特征,移动规律。 6.重点掌握岩体结构的有关假说及形成条件。 (三)第三章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6学时) 1.了解衡量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呈现程度的指标。 2.重点掌握老顶初次来压过程及初次来压前工作面四周支承压力分布特点。 3.重点掌握老顶周期来压的形成过程及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 4.重点掌握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的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图及分布特点。 5.重点掌握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6.了解分层开采时矿山压力显现特点。 (四)第四章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及支护方法(8学时) 1.重点掌握回采工作面岩层组成分类。

矿山压力课程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吴锋锋

2015.6.22 目录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3)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3) 2 课程设计的内容 (3) 3 课程设计资料 (3) 3.1 工作面地质条件 (3) 3.2 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5) 3.3 其它参数 (5) 一.依据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确定主、亚关键层位置; (6) 二.计算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老顶初次断裂步距,老顶周期来压步距 (11) 2.1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 (11) 2.2老顶初次断裂步距如下: (12) 2.3老顶初次断裂步距如下: (14) 三:结合三铰拱平衡理论,计算上覆岩层“三带”中垮落带高度; (15) (15) 1:什么是三铰拱平衡理论? 四:依据液压支架选型原则及步骤,考虑大采高综采、综采放顶煤(采煤机割煤高度2.5m)开采2种条件,分别计算顶板压力大小,进行液压支架工作的合理选型,画出支架简图; (16) 1 液压支架的基本形式 (16) 2.1 顶底板性质 (16) 2.2 煤层条件 (18) 2.3 经济成本 (19) 五:假定回采巷道选用锚网支护,理论计算确定锚杆的型号、间排距及支护方案简图。 (22)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专业主干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矿压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运用该方法解决采矿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内容 结合某一给定回采工作面的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设计完成以下内容,并配有必要的图表。 2)依据覆岩岩性特征,采用力学分析计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断裂步距,老顶周期来压步距; 3)结合三铰拱平衡理论,计算上覆岩层“三带”中垮落带高度; 4)依据液压支架选型原则及步骤,考虑大采高综采、综采放顶煤(采煤机割煤高度2.5m)开采2种条件,分别计算顶板压力大小,进行液压支架工作的合理选型,画出支架简图; 5)假定回采巷道选用锚网支护,理论计算确定锚杆的型号、间排距及支护方案简图。 3 课程设计资料 3.1 工作面地质条件 某综采工作面井下位置西为东四辅撤运输巷,北为正在掘进的另一工作面,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 一、 1、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有:理论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测试等不同形式的研究。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解析方法主要通过力学模型,利用平衡条件、本构方程、变形条件,破坏判据和边界条件求解其应力,变形和破坏条件。 3、矿山压力检测中采场主要检测顶底板移近量、支架阻力、活柱下缩量和顶板破碎度。 4、矿山压力检测中,巷道主要检测顶底板移近量、支架变形、围岩应力分布和岩层内部移动规律。 5、岩石密度分为:天然密度、饱和密度、干密度。 6、岩石变形指标一般有:泊松比、弹性模量、体积变形量。 7、原岩应力场主要由:重力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组成。 8、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孔叠加时,大孔对小孔的应力影响较大,而小孔对大孔的影响较小。 9、支撑压力指采场周围或巷道两侧的全部切向应力(或者竖直应力) 10、早期采场上覆盖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有:压力拱假说,悬臂梁假说,铰接岩块假说,预成裂隙假说。 11、砌体梁结构模型中:A 块为煤壁支撑区,B 块为离层区,C 块为重新压实区;Ⅰ为垮落带,Ⅱ为裂缝带,Ⅲ为弯曲下沉带。 12、按直接顶稳定性分类:直接顶可分为:破碎顶板,中等稳定顶板,完整顶板。 13、目前所使用的支柱的工作特性有以下几种:急增阻式,微増阻式,恒阻式。 14、液压支柱单独与顶梁配合支护顶板称为单体液压支架,与顶梁,底座,移架千斤顶组合液压自移支架。 15、岩层与地表移动会导致其产生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前者称为下沉,后者称为水平位移。 16、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破坏程度,可分为三带:垮落带,裂缝带,弯曲下沉带。垮落带和裂缝带合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 17、两带(冒落带与裂隙带)与煤层采高有关,对于软弱岩层,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至12倍,中硬岩层为采高的12至18倍,坚硬岩层为采高的18至28倍。 18、圆形巷道按切向应力分,可分为A 破裂区,B 塑性区,C 弹性区,D 原始应力区 19、煤层开采后,在采空区四周形成支撑压力带,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内形成超前支撑力,它随着工作面掘进而向前移动,又称为移动性支撑压力或者临时支撑压力,工作面倾斜和仰斜方向及开切眼一侧煤体上形成的支撑压力称为固定支撑压力或者残余支撑压力,采空区后方的支撑压力称为采空区支撑压力。 20、巷道围岩变形量包括:巷道顶板下沉量,底板鼓起量,行帮接近量,深部围岩移近量以及巷道剩余断面积。 21、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围岩变形量要经历5个阶段,巷道掘进影响阶段,掘进影响稳定阶段,采动影响阶段,采动影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 二、基本概念。 1、矿山压力 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叫做矿山压力 2、矿山压力显现 由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现象 3、矿山压力控制

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

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习题 绪论 1、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答: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 (1)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掌握各个具体煤层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等),顶板控制设计缺少基础; 2)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各种类型支架的特性,特别是在生产现场所能达到的实际支撑能力。没有解决好针对具体煤层条件选好和用好支护手段方面的问题; 3)没有更好地揭示支架与顶板运动间的关系,达到正确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 (1)研究随采场推进在其周围煤层及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包括应力大小及方向等)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是煤及岩层变形、破坏和位移的根源,也是采场及周围巷道支架上压力显现的条件。 搞清分布在煤层及各个岩层上的应力状况,揭示它们随采场推进及岩层运动而变化的规律,是采场矿山压力研究的重点。 (2)研究采场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压力的来源、压力大小及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正确的控制设计方法等。 (3)研究在采场周围不同部位开掘和维护的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办法。包括不同时间开掘的巷道压力的来源、巷道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架与围岩运动间的关系等。 (4)控制采动岩层活动的主要因素分析。从十分复杂的采动岩层活动中建立采动岩层的结构力学模型,从而展开对采场顶板矿压、采场突水、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规律等进行系统描述。 (5)深部开采时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岩层结构及运动特点、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机制等。 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历史上主要存在几种假说?并叙述各假说的内容及优缺点? 答:(1)掩护“拱”假说 掩护拱假说的基本观点是:①采动形成的工作空间是在一种“拱”的结构掩护之下;② “拱”结构承担上覆岩层的重量,通过拱脚传递到煤层及岩体上的压力及由此在煤及岩体中形成的应力,是煤及岩层破坏的原因,也是“拱”结构本身向外扩展的条件;③采场空间的支护仅承受拱内已破坏岩层的岩重,支架是在由“拱”的结构尺寸所圈定的破碎岩石荷重下工作—即在一定的载荷条件下工作,支架上显现的压力

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总结

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1968年,潘贝克提出利用地震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随着岩石物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地震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地震技术预测地层压力成为可能,其精度大幅度提高。 在地震压力预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是地震速度谱资料和地震反演得到的地震波阻抗资料。由于地震速度谱资料在纵向上测点较少,不能满足压力精确预测的需要。反演波阻抗资料在纵向上是连续的,可用的信息较多,是压力预测的主要基础资料。 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地层的岩性、岩层的压实程度、岩层的埋藏深度以及岩层的地质时代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地层埋藏深度的加大而增加。因此,同样岩性的岩石,埋藏深、时代老,要比埋藏浅、时代新的岩石波传播速度要大。但在高压地层段内,由于岩层孔隙空间充填气体或液体,压力的增大和岩石密度的减小,使波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在岩石骨架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因而,孔隙度和波传播速度有反比关系,即同样岩性岩石,当孔隙度大时,其速度相对较小。孔隙度的变化意味着岩石密度的变化,它同密度亦有反比的关系,即孔隙度变大,密度相对减小。因此,速度的变化实际随岩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综上分析,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岩层埋藏深度、岩石沉积年代和岩石密度有正比关系,与岩石孔隙度变化成反比关系,这些特性与常规声波测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因此,用地震波进行地层压力预测的理论是可行的。 异常高压地层具有高孔隙度、低密度的特点,因而在地震速度上具有低速的特征。在浅层正常压实带,地震层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但是,若在地下某一深度出现异常高压,则表明该深度的地层处于欠压实状态,其孔隙度比相同深度处正常压实的孔隙度高,地震层速度比相同深度处正常压实的地震层速度小。利用这一特征,即地震层速度在同一深度上处于异常压实带和处于正常压实带的差异,可以定量的计算地下地层压力。 地震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常用的有图解法和公式法两大类。图解法包括等效深度图解法、比值法和量版法三种。公式法包括压实平衡法、等效深度公式计算法、Eaton 法、Fillipone 法和Martinez 法等。 尽管如此,关于异常压力形成机理仍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异常压力数值模拟也存在一些地质影响因素难以量化的问题,另外,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不十分明确。 Fillippone 法与刘震法 Fillippone 法是有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的W.R.Fillppone 提出的。他在1978年和1982年通过对墨西哥湾等地区的测井、钻井、地震等多方面资料的综合研究,先后提出两套不依赖正常压实趋势线的简单而实用的计算公式,并在墨西哥湾等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公式如下 max max min i f ov v v P P v v -=- (!)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试题及答案

河南理工大学义马函授站 第二期紧缺人才班采矿专业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单位、专业、序号。 2.在试题后答题,可不写题目,但要注明题号。 一. 填空题(每题2分,共40分) 1.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 , , , 和 , 和 . 2.岩石的变形特性包括 , , 和 . 3.岩石强度性质包括 , , , . 4.矿山岩石的破坏形式有两种: 和 . 5.岩体内形成原岩应力有两种: , . 6.根据岩层的破坏程度,可将回采空间上覆岩层分为三个 带: , , . 7.有关岩体结构的矿山压力学说有 , , , . 8.根据回采工作面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可将工作面前后划分 为 , , . 9.根据直接顶的破碎程度和直接顶的垮落步距可将直接顶分为 , , 四种类型. 10. 根据直接顶的厚度与煤层采高的比值和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可将老顶分 为 , , , 类型四种. 11.采空区处理方法有 , , , . 12.现有的支柱工作特性有四种: , , , ., 13.支架对每平方米顶板的合理工作阻力相当于 的重量. 14.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必要条件,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充分条件. 15.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内容包 括 , , , , . 16.巷道矿压观测内容包括 , , , . 17.顶板大面积来压的防治,目前我国主要采用 和 等措施。 18.单体液压支架主要由 和 组成。 19.岩体的性质与岩石性质有很大区别,一般表现为 , 和 。 20.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推进到老顶初次来压时的距离叫做 。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老顶初次来压 2.支承压力 3.矿山压力控制 4.构造应力 5.格里菲斯强度理论 6.岩石的塑性 专业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密……………………………封………………………………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