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干嘛 呢
1979年,博尔赫斯访问日本,抚摩过一块汉碑.此前四年, 当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他秦始皇兵马俑发现的消息时,博尔赫 斯几乎夜不能寐.他最终没能踏上他梦想的国度.他通过理雅 阁、翟理思等汉学家的译著及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了解中国. 他把庄子尊称为“幻想文学”的祖宗.他说中国梁代有根君 王的权杖,传给新君时会缩短一半,再传又是一半,一直传下去. 那根权杖,多半是博尔赫斯的虚构.他把庄子中“一尺之棰,日 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吊诡和秦始皇“传之万世”的狂想捏 在一块了.
那么博尔赫斯的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作者(或
艾伯特博士)煞有介事地告诉我们,谜底是时间 的谜语里,绝不会出现“时间”这个词.小径分叉 的花园通篇探讨时间问题,它的“谜底”该不会 是时间吧 恰恰相反,谜底正是时间,时间的分叉. 博尔赫斯开了个狡黠的玩笑,为他那小小的迷宫 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小说的主题也是“分叉” 的.
道路在迷宫中再次的转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再一次的迷失在迷宫中了,能不能走出迷宫已不再 重要了.所以“我”说:“其余的事情微不足道,仿佛 一场梦”.“我”的计划成功了,“我”被捕了.在文章 的最后,我又说道:“他不知道(谁都不可能知道) 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我也觉得是这样的.我不知道 他是怎么扣动扳机的 为了一个“糟糕的胜利”,“我” 已经摧毁了时间这最可宝贵的东西,这是何等的可悲 作者是否想要通过分叉的小径,逃避这种结局呢,不得 而知.作者有着很强的英雄主义,这在东西方都会有的, 只是西方人更注重这一点.不知道在这种殖民文化是 否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一种压抑的,寻求自由与解放 的精神.
阿本
“我”的自述,还有与斯蒂芬•艾伯特博士的交谈,在“我” 掏出左轮手枪以前,是那么的和谐,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性 和高尚,让人忘记了战争和让人恐怖的追杀.这好像是迷 宫中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一样,但到最后,仍然是死胡同,因 为作者认为迷宫是永远走不出去的.在这些精彩的段落中, 作者通过斯蒂芬•艾伯特博士的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说 出了自己对小径分叉的花园的看法,说出了自己对迷宫的 看法.在他们交谈的最后,斯蒂芬•艾伯特说:“因为时间 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以成 为您的敌人.”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也是作者最想说的 话;同时,这句话也把整篇故事带向完结,它暗示了斯蒂 芬•艾伯特向一个先知一样,或许猜到了“我”的计划.我 坚定了信念,“我已经握好手枪.我特别小心地扣下扳机: 艾伯特当即倒了下去,哼都没有哼一声.我肯定他是立刻 丧命的,是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