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2
城市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内容的,个人认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当然城市设计的涉及领域不仅止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已。
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务,在规划原理的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叙述,有关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范畴。
事实上,城市设计师所能发挥作用是有限的,这些具有抽象意义、外延性的、非物质实体的东西必须考虑,但很难单凭规划专业的一己之力来把握,规划师应该做也只能做好的还是在物质空间形态领域。
落脚点只能放在空间形态之上,从物质空间中来,最后再回到物质空间之中去。
城市设计师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对空间的设计之上,而建筑的处理则是属于建筑师的业务领域。
空间,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师永远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在我国还是属于很新的一个学科。
个人认为,城市设计既从属于城市规划学科,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又可以是介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又或者可以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大类,总规之类的归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而城市设计等则属于微观层面的规划。
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很晚,现阶段还处于对西方等国家的研究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阶段,鲜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也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很多所谓体现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实有许多是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的观点。
现代中国在规划或城市设计领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即使是有些所谓的海归"牛人",也只是在对人家国外的一些思想消化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
然后四处出书,大肆宣传,......行大师之名,少有自己的观点。
国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1).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景观与意象的理论是对城市空间多种形式要素在认知层面上的剖析和应用的理论。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引言: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过去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往往更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效益,忽略了人们的需求和感受。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扬·盖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旨在将人的需求放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位置。
一、理论分析1. 人的需求扬·盖尔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包括身心需求、社交需求和文化需求。
身心需求指人们对于舒适、安全和便利的需求,社交需求指人们对于彼此交流、碰撞和合作的需求,文化需求指人们对于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的需求。
2. 人的参与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扬·盖尔主张人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只有让居民、专家和政府等不同利益相关方都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具有活力和创意的公共空间。
3. 人的体验扬·盖尔强调了人的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够提供各种不同的体验,如美感、互动和参与感。
二、方法探讨1. 参与式设计扬·盖尔提倡采用参与式设计的方法,即通过各种方式邀请居民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可以进行公开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和工作坊等活动,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和数据分析,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2. 多功能设计扬·盖尔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多功能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活动。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时间段,打造出灵活和可变的空间。
例如,可以设置多个区域,包括娱乐区、休息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3. 体验式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扬·盖尔强调注重人的体验感。
34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互动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为社会生活和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成为活动产生的“催生器”和“发生器”,也对丰富市民生活和改善城市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研究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改善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与途径。
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
其中,“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下文简称POE)就是比较典型和成熟的一种方法,即一种对投入使用的建筑进行评估的方法。
其内容不仅包括室内的设施和建筑结构,还涉及影响人们使用的许多定量和定性因素。
其中定量因素包括光线、温度、湿度、声音、材料的耐久性及空间分布等,定性因素则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动态感知和色彩感知等因素。
1988年经由美国学者Preiser 等人的总结与定义,该方法得以成型[1],并被广泛运用到相关的领域且得到完善。
与POE评价法以建筑为对象、以人的使用为核心有所不同,PSPL 调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是一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况的评估方法。
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PSPL Survey: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Life —The Study on Jan Gehl's Theory and Method for Public Space Design (Part 3)摘 要:“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开展“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关系”研究并用以指导设计的主要方法。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摘要】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两个层面:空间和特性。
通过解析场所理论,分析实际空间体验案例,得出场所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异变性三种特性。
突出场所特性在场所理论中的结构作用,探讨场所气氛的营造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理论;特性;特征因素【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036-021.引言“天气,清新宜人,而且温暖。
我呆在拱廊里,坐在淡绿色的软垫沙发上。
这时,广场里古铜色的雕像伫立在高高的底座上,背冲着我,我望过去,看这双塔耸立的教堂......”。
[1]这是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其著作《建筑氛围》①中的一段描述。
卒姆托为所见之物所感动,随后他做了一个实验:把广场拿掉——感受消逝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了广场的氛围。
场所氛围能引起人的直观感受,是场所特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分析场所特性有助于理解场所理论,以及探寻场所设计的方法。
1.场所理论1.1 场所理论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理论”——“场所”(place)是有清晰特质的空间,是人、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的一种实体存在,其中不但包括三维的空间,还有时间的维度。
(图1)场所理论强调人的需要和文脉特征。
任何场所都是空间,但空间不一定能成为场所。
图1 场所要素图1.2 场所结构和特性诺伯格?舒尔茨通过对场所现象的讨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空间和特性两个层面。
“空间”暗示构成一个场所的元素,是三向度的组织。
[2]也就是说,“空间”给出场所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组织方式,强调存在物的关系[3] ;“特性”一般指“气氛(stimming)”,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强调人的感觉。
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场所结构。
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扬·盖尔作为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研究扬·盖尔的“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扬·盖尔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为出发点,关注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交流和体验。
这一理念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交通组织等。
三、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扬·盖尔强调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
他主张将公共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交通区、商业区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同时,各区域之间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空间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2. 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扬·盖尔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他强调在公共空间中融入自然元素,如植被、水景等,以营造宜人的环境。
此外,他还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3. 交通组织在交通组织方面,扬·盖尔强调人性化交通设计。
他主张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和设计,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这包括对道路、桥梁、步行道等交通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四、实际案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例如,某个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遵循扬·盖尔的“以人为本”理念,对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休闲需求和活动特点,设置了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
在景观设计上,设计师融入了自然元素,如湖泊、草坪、花坛等,营造了宜人的环境。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
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公共空间设计2.课程代码:XX0013.学时安排:理论课程(36学时)+实践课程(24学时)4.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基础5.主要教材:《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和知识:1.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空间组织、交通流线、功能定位等;2. 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如CAD、Photoshop 等;3.能够独立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的策划和方案的创新;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5.培养学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感知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1.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与发展历程2.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文地理学、城市人居环境学等3.公共空间设计的规划与分析方法4.公共空间设计的设计原则与要素: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交通流线等5.公共空间设计的技术工具与软件的使用6.公共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与实践7.公共空间设计项目策划与管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理论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课程采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方式进行。
2.学生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堂讨论表现等)-作业和实践项目报告-期末项目设计和答辩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与发展历程2.第二周: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3.第三周:公共空间设计的规划与分析方法4.第四周:公共空间设计的设计原则与要素5.第五周:公共空间设计的技术工具与软件的使用6.第六周:实践课程: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7.第七周:实践课程:项目策划与方案设计...(以此类推)六、教学团队与资源1.教学团队:核心教师+助教2.教学资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3.外部资源: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以上为《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将具备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共享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交流、休息、娱乐等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背景、现状、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探讨。
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背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城市现代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尺度扩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功能分化等因素导致了城市社会生活规律的改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因此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必要任务。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现状较为复杂。
一方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面积受到很大的压缩,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域。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低,公共空间的建设常常被视为附属于建筑物和交通系统之外的一种辅助工程。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因素。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生态、工业、科技、景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达到整体、绿色、舒适、美观等目的,从而深入影响城市的社会发展。
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有着其固有的理论基础。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包括城市绿色空间、休闲空间、城市开放空间、行人空间、城市公共建筑、城市广场等理论类别。
不同理论基础的建设需要综合理解,并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以实现实际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应包括城市绿色空间、休闲空间、城市开放空间、行人空间、城市公共建筑、城市广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环,需要有完整的计划设计,以实现设计策划和实际的目标。
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践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践讲究的是设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具体实践需要以实践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达到实际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践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设计生态环保的公共空间,保障生态环保的需求;二是设计舒适的公共空间,增强人文感;三是设计安全的公共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四是设计广泛的公共空间,解决社交资源不足的问题;五是针对不同城市的属性设计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