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鱼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大菱鲆养殖饲料配制技术大菱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肉质细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大菱鲆的养殖中,饲料的配制是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大菱鲆肉的品质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大菱鲆养殖饲料配制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大菱鲆的饲料需求大菱鲆的饲料需求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其中,蛋白质是大菱鲆生长的主要动力,脂肪则是维持机体功能和提高鱼的抗病能力的重要物质。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大菱鲆生长和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矿物质和维生素则是维持大菱鲆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
二、大菱鲆养殖饲料的配制方法2.1 配料大菱鲆养殖饲料的配制要素包括精料和粗料。
精料是指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饲料原料,通常包括鱼粉、鱼油、豆粕、麦麸、玉米粉、麦类粉、小麦粉和蛋白粉等。
而粗料则是指具有较低营养价值的饲料原料,如油菜、野草、牧草、玉米杆等。
大菱鲆养殖饲料的配制要根据大菱鲆的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配料比例。
2.2 饲料配方大菱鲆养殖饲料的配方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有所变化。
以大菱鲆的不同生长阶段为例,可制定出以下饲料配方:育苗期(10~30天龄)•精料:鱼粉50%、玉米粉30%、豆粕20%•粗料:油菜20%、野草20%、玉米杆30%、麦麸30%稚鱼期(30~60天龄)•精料:鱼粉40%、玉米粉30%、蛋白粉10%、鱼油5%、豆粕15%•粗料:牧草20%、豆腐渣10%、玉米杆20%、麦麸30%、油菜20%育成期(60天龄以上)•精料:鱼粉35%、玉米粉30%、蛋白粉10%、鱼油5%、豆粕15%•粗料:笋皮30%、油菜20%、草细米20%、玉米杆20%、豆饼渣10%饲料的配方不仅要考虑到每种原料的营养价值,还要根据大菱鲆的口味喜好和消化吸收能力来制定比例。
2.3 饲料加工饲料的加工是饲料配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加工操作主要包括原料筛选、清洗、破碎、混合、膨化、干燥等步骤。
其中,研磨和混合是加工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们直接影响到饲料的品质和口感。
一、实习背景大菱鲆,又称多宝鱼,是一种冷水性鱼类,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大菱鲆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我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菱鲆养殖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于2022年7月至9月在XX养殖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及养殖技术;2. 掌握大菱鲆的繁殖、育苗、养殖、病害防治等环节的操作技能;3.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大菱鲆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1)生物学特性:大菱鲆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身体扁平,左右对称,无眼侧为白色,有眼侧为青褐色。
大菱鲆适应低水温生活,适宜水温范围为10-20℃,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养殖技术:大菱鲆养殖主要分为育苗、养殖、病害防治三个环节。
①育苗:大菱鲆育苗采用全人工育苗技术,包括受精、孵化、育苗、分级等过程。
受精采用人工授精方法,孵化水温控制在16-18℃,孵化率较高。
育苗期间,注意控制水质、水温、溶解氧等条件,保证鱼苗健康生长。
②养殖:大菱鲆养殖可采用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方式。
养殖过程中,注意控制水温、溶解氧、饲料投喂等条件,保证大菱鲆正常生长。
养殖周期一般为12-18个月,体重可达500-1000克。
③病害防治: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有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病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定期消毒,合理投喂,减少病害发生。
2. 实践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以下实践操作:(1)大菱鲆鱼苗孵化:学习人工授精、孵化、育苗等操作技能,掌握鱼苗孵化过程中的水温、溶解氧等条件控制。
(2)大菱鲆养殖:学习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方式,了解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技术。
鲆鱼养殖技术鲆鱼养殖【常见问题】鲆鱼养殖有哪些技术要点?苗种:大菱鲆苗种购入时体长要在5厘米以上,鱼体色泽正常,有活力,无病害、畸形。
水温:大菱鲆是冷水性鱼类,养殖适宜水温要求在10℃~20℃之间,14℃~17℃水温为快速生长阶段。
盐度:大菱鲆养殖的适宜盐度在20‰~32‰之间,25‰~30‰较为合适。
水质:大菱鲆养殖要求水质无污染,抽取地下海水可直接入养殖池使用,用外海水要进行过滤、杀菌。
用水量:根据对大菱鲆的养殖经验,以流水养殖为好。
每天换水量至少在5个以上循环,如果水量充足也可成倍增加。
生长速度:大菱鲆生长速度很快,正常情况下从体长5厘米小苗进养殖池计算,7个月即200余天可长到每尾体重500克左右,达到商品规格。
饵料:大菱鲆的主要饵料是以鲜杂小鱼与鱼粉、各种维生素及专用粉末饲料制成软颗粒投喂,饵料越精细,生长效果越好。
饵料系数:大菱鲆习性集群卧底,平时很少游动,摄食量较小,饵料系数在1∶1~1∶1.5之间。
日投喂量:体重200克以内每天投喂3次~4次,体重200克以上每天投喂2次~3次,体重300克~400克以上每天投喂2次,每天投量应是鱼体重的1.5%~2%。
提倡棚养:建温室大棚养殖大菱鲆,投资少、效果好,冬季可保温,夏季可遮阳,使棚内温度保持凉爽,适合大菱鲆的生长。
清池:大菱鲆养殖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池子应2天清扫一次,防止饵料和排泄物残留导致细菌大量繁殖。
药浴:为防止病害隐患,要求每隔10天~12天对养殖鱼进行药浴,使用甲醛浓度为1∶6000~1∶5000,浸泡1.5小时~2小时。
充气:养殖池内应连续充气,每3平方米~4平方米可使用一个气石,特别是在药浴期间,更要注意充气。
【鲆鱼养殖新动态】2005年1月9日,海南省引进的南方鲆鱼(原产美国)在海南省临高县养殖成功。
有关专家认为,该品种养殖效益显著,极具推广价值,形成产业化养殖规模后,将成为海南一大高科技含量的富民产业。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二OO六年十二月前言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底栖海水鱼,隶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
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以其适应低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容易接受人工饲料等优点,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近几年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大菱鲆疾病时有发生,养殖者为控制疾病发生,普遍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办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不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的情况下,常常盲目、超量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进而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的现象,影响上市销售。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类的化学药物,从长远来看会给大菱鲆的安全养殖带来较大的隐患,造成大菱鲆体内病原耐药性增强,药物使用加量的恶性循环。
为了广大养殖业者了解大菱鲆疾病,正确使用药物,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编写了这本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希望通过本指南能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了解大菱鲆的常见疾病,掌握疾病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药物,实现大菱鲆的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则(一)更新养殖观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则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
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容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则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对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观念入手。
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疗则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应,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
大菱鲆适合南方养殖吗?大菱鲆北鱼南养试验介绍【导读】大菱鲆,俗称多宝鱼,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
由于游动时体态十分优美,宛如水中的蝴蝶,故又称“蝴蝶鱼”。
大菱鲆,俗称多宝鱼,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
由于游动时体态十分优美,宛如水中的蝴蝶,故又称“蝴蝶鱼”。
葫芦岛市工厂化大菱鲆养殖是葫芦岛市海水设施渔业养殖的主导品种,受辽参北参南养的启示,通过充分实地考察,2021年~2021年对大菱鲆进行了北鱼南养试验,获得了成功。
现就将试验情况小结整理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时间2021年~2021年,具体时间为2021年12月15日至2021年3月15日,历时3个月。
(二)试验地点与条件本试验地点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水养殖区。
该海区为内湾,交通便利,水深适宜,水流缓慢,水质达到国家一类养殖标准。
试验期间的水温在10℃~20℃、pH值7.5~8.0,盐度25~28。
(三)网箱制作网箱规格为4.0m×4.0m×2.0m。
由于该海区为内湾,水流缓慢,养殖期内风浪较小,为了降低成本,本次试验的网箱框架长 4.0m,宽4.0m,高2.5m,就地取材选用直径为10cm~15cm的毛竹;网箱是用网目2a=1.0cm~3.0cm,网幅为5.0m×4.0m或5.0m×5.0m的双向延伸的聚乙烯结节网片缝制而成;浮子选择的是直径40cm,长60cm的圆柱型泡沫;沉子为预制的水泥方砣,大小、重量以网箱大小而定,原则是保证网箱安全,不被水流拖走。
(四)网箱的安装网箱框组装好后先将圆柱型泡沫浮子固定在框架上,要求使网箱框上边高出水面50cm,再将缝制好的网箱连接在框架上,最后将预制的水泥方砣系在箱底四周,并用绳索拉紧固定。
需要注意的是新网箱须在鱼入箱前15天下水,目的是使网箱经过浸泡去味,另外使箱体附着一些藻类,这样就可防止鱼入箱后因摩擦箱壁而受损伤。
再需要注意的是网箱底部应与水底保持2.0m以上距离。
大菱鲆是什么鱼?
大菱鲆是菱鲆科、菱鲆属鱼类,别称多宝鱼、欧洲比目鱼、瘤棘鲆等,原产于大西洋东侧沿岸,1992年由黄海水产研究所首次引入,现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地普遍都有养殖,下面来看一看大菱鲆是什么鱼吧!
一、鱼种论述
大菱鲆是常见的一种比目鱼,别称多宝鱼、欧洲比目鱼、瘤棘鲆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鲽形目、菱鲆科、菱鲆属鱼类,原产于大西洋东侧沿岸,1992年由黄海水产研究所首次引入,1999年突破了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并推广养殖。
二、形态特征
大菱鲆扁平呈菱形,两眼位于头部左侧,眼间隔平而宽,身体裸露无鳞,只在有眼侧被以少量小于眼径的骨质突起,左右侧线同样发达,背鳍和臀鳍各自相连成片、无硬棘,背鳍前端鳍条不分枝、有鳍膜相连,背面青褐色、间有点状黑色素,腹面光滑无鳞且呈白色。
三、分布范围
大菱鲆原产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北起北纬68度远离冰岛沿岸的海域,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一直到北纬30度远离摩洛哥沿岸的海域均有分布,尤以北海和波罗的海最常见,我国于1992年引进,现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普遍都有养殖。
四、生活习性
1、底栖性:大菱鲆是底栖性鱼类,无眼侧着底生活,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较强,很少游动,除头部露在外面外身体可互相叠压一起。
2、冷水性:大菱鲆是冷水性鱼类,最高致死温度28~30°C,最低1~2°C,最适宜生长温度14~17°C,水温超过21~22°C就停止生长。
3、肉食性:大菱鲆是肉食性鱼类,幼鱼期摄食甲壳类、多毛类等,成鱼期摄食小鱼、小虾、贝类等,性格温驯,互相残食现象较少。
大菱鲆怎么养大菱鲆养殖技术【常见问题】大菱鲆怎么养?【专家解答】大菱鲆就是多宝鱼,大菱鲆的的营养价值很高,主要适合水温比较低的地方养殖,养殖大菱鲆还是有养殖技巧的,在养殖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养殖的管理问题,今天本人就来说说大菱鲆的养殖要点。
一、苗种选购鱼苗是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应选购125px以上的苗种。
最好从国家级良种场或政府指定的育苗场购买。
要求苗种体表鲜亮、体形完整、无伤痕、无发暗、无炎症、无畸形、无白化和无寄生虫,活动能力强,鳃丝整齐。
同批苗的规格整齐,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有点状黑色素,无眼侧光滑呈白色。
有条件的可在购买前进行健康检测,以确认苗种的健康程度。
二、合理密养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对大菱鲆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在合理的养殖密度下,鱼体应激反应小、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生长速度快,反之易引发疾病。
可以根据池水的交换量和鱼苗的生长等情况,对养殖密度进行必要的调整:1、当池水交换量小于6个循环/天时,要适当降低密度;2、每个月对鱼进行取样称重结果,而决定是否调整密度;3、每次分池和倒池前需充分做好计划,以保证放养鱼至少在一个水池内稳定一段时间,再进行分池操作。
三、水质调控大菱鲆养殖要求水质无污染,抽取地下海水可直接入养殖池使用,用外海水要进行过滤、杀菌。
以流水养殖为好,换水量保持5-10个循环/天。
水温20℃时原则上要加大换水量,当水温长期处于22℃以上时,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大菱鲆发生高温反应导致充血死亡。
四、饲料投喂大菱鲆饲料配方:通常用50-60%鲜杂鱼绞成鱼浆,配以40-50%大菱鲆专用粉末饲料,再根据不同的阶段添加3-5%鱼油,用饵料机挤压调配而成。
前期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
具体投饵量以不留残饵为大体原则。
鱼体重100g前每日投饵次数4-6次,体重150g以后每日投饵次数2-3次。
在水温低于12℃或高于22℃时鱼摄食不良时,可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饵量甚至停饵,尤其注意在药浴前不能投饵。
大菱鲆鱼摘要:大菱鲆又称为蝴蝶鱼,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类(Osteichthy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亚目(Pleuronectoidei)、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英文名turbot,音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拉丁名Scophthalmusmaximus(Linnaeus)。
原产于法国大菱鲆又称为蝴蝶鱼,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类(Osteichthy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亚目(Pleuronectoidei)、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英文名turbot,音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拉丁名Scophthalmusmaximus(Linnaeus)。
原产于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西洋北部海域,为底栖性冷水性鱼类。
属于鲽形目,鲆科,菱属,其身体扁平近似圆型,双眼位于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具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白色,背鳍与臀鳍无硬体且较长;头部及尾鳍均较小,身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出肉率高,整个身体的可食用部分比同类鱼多。
大菱鲆是一种名贵鱼,具有许多十分诱人的优点:性格温驯、体型优美、肌肉丰厚白嫩、骨刺极少、内脏团小、出肉率高,其鳍边含有丰富的胶质、口感滑爽滋润,有近似甲鱼的裙边和海参的风味,营养价值很高,是理想的保健和美容食品。
其幼鱼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有“肉味象冷水性鱼类,而身姿却似热带鱼”的美誉。
故除可供食用外.尚可作观赏鱼。
近年来,相继成为欧洲各国开发的优良海水养殖鱼类之一,鲜活大菱鲆市场十分看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优良养殖品种。
大菱鲆对温度等海水指标要求较严。
其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21~27℃;最低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其对盐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适宜盐度为20‰~32‰之间,最适宜盐度为25‰~30‰。
大菱鲆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 L)属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21~27℃,最低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其对温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
自然环境状态摄食习性为肉食性,幼鱼期摄食甲壳类;成鱼则捕食小鱼、虾等。
脂肪可以促进大菱鲆蛋白质的转化利用,达到节约饲料蛋白质的目的。
饲料中的脂肪酸对大菱鲆特别是其仔稚鱼的生长很重要。
研究认为大菱鲆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42%以上。
各主要能量物质对鱼体增重和配合饲料转化率的影响顺序为蛋白质>糖类>脂肪。
大菱鲆饲料中脂肪含量应大于8%,适宜含量为13%~15%。
大菱鲆碳链加长和去饱和作用很弱,食物中含有n-3 PUFA比含有n-6PUFA效果要好得多,但只有18:3(n-3)时还不能满足鱼体的需要,长链的n-3PUFA至少应占食物的0.8%。
摄食用卵磷脂强化的饲料的大菱鲆长势很好,并且在大菱鲆体脂(中性脂、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糖)组分中DHA水平增加。
日粮中卵磷脂在肠道中性脂肪酸吸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高生长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水分含量以10%~11%为好。
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大于40%,适宜含量为45%~47%。
蛋白质含量只有在高于42%时,大菱鲆幼鱼才出现快速增长,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时,幼鱼增重达到最快。
随着大菱鲆的生长,必需的游离氨基酸(FAA)含量下降。
幼鱼对于牛磺酸或含硫氨基酸的需求较高。
脂肪含量应大于8%,适合含量为13%-15%,饲料中灰分含量应小于12%,以8%-9%为适。
大菱鲆为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水平,但是碳水化合物对于大菱鲆的增重也具有明显的作用,糖类对大菱鲆增重的影响比脂肪明显,饲料中糖类含量为4%最好。
大菱鲆配合饲料中VB1适宜添加量为0.6~2.6mg/kg,VB2适宜添加量为1.0~2.5mg/kg,超过20mg/kg大菱鲆表现为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
大菱鲆调研报告大菱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被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浅海海底。
本次调研主要对大菱鲆的生态习性、分布情况以及其在渔业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大菱鲆是一种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沙底、泥底和砾石底质的海域。
其习性灵活多变,能够在不同的底质和水深环境中生存。
大菱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水温和盐度条件。
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3月到7月,雌性大菱鲆会在沙质或泥质的海底区域产卵,卵径约为0.8-1.4毫米。
苗期大菱鲆会聚集在河口附近的河床上,之后逐渐游向海底,开始栖息在浅海域。
大菱鲆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的东海、黄海以及南海等地区。
它是中国渔业资源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近年来,随着渔业技术的进步和捕捞设备的改良,大菱鲆渔获量逐渐增加。
大菱鲆在渔业中的经济价值很高,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同时,大菱鲆的鱼卵也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
然而,目前大菱鲆资源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渔业管理导致大菱鲆的种群数量出现下降。
为了保护大菱鲆资源,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限制渔获量,并采取措施恢复和保护大菱鲆的繁殖生境。
另外,还需要加强渔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其对大菱鲆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可持续的渔业发展。
总之,大菱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对其生态习性和分布情况的调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生态特点,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大菱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渔业管理和保护工作,促进大菱鲆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种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养殖效果对比[目的]为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大菱鲆养殖业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流水养殖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密度、成活率、饵料系数及成本进行比较。
[结果] 经过60 d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养殖密度由15.65 kg/m2增加到24.09 kg/m2,成活率99.52%,饵料系数0.71,养殖成本为18.78元/kg;流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由7.36 kg/m2增加到11.68 kg/m2,成活率97.91%,饵料系数0.77,单位成本为24.28元/kg。
[结论] 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效果比流水养殖更好。
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属于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tmus),在国内俗称“多宝鱼”或者“欧洲比目鱼”[1]。
大菱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目前是鲆蝶类中在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良种[2]。
我国于1992年由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良种后,经过众多研究人员多年的共同努力,大菱鲆养殖业迅速在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养殖产量也急剧增加[3]。
据统計,2011年大菱鲆养殖产量已经达到了6.35万t,比2010年增加了29.9%[4]。
目前,国内大菱鲆养殖主要采用“大棚+深井海水”养殖模式,包括全流水养殖、封闭和半封闭循环水养殖。
全流水养殖模式需要每天换水6~8次,大量消耗深井海水资源,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养殖集中地区地下海水资源日渐枯竭,严重限制了大菱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与全流水养殖模式相比,由于循环水养殖具有养殖密度高、用水量低、环境污染小和产品质量好等优点[5],因此近年来在大菱鲆养殖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
然而,较高的系统造价和运行能耗使不少养殖企业对循环水养殖持怀疑态度,片面地认为流水养殖效果比循环水的养殖效果好。
笔者通过测定大菱鲆生产中的投饵量、饵料系数、耗氧量和耗电量等指标,同时根据当前市场价格,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流水养殖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大菱鲆的各项成本,并比较了2种模式下养殖大菱鲆的经济效益,旨在为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大菱鲆养殖产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种不同规格大菱鲆血常规分析大菱鲆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
其中,规格较大的大菱鲆是市场上的主要供应品种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三种不同规格大菱鲆血常规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营养成分和健康状态。
一、大菱鲆的基本情况大菱鲆属于皮革鱼类,体型扁平,呈椭圆形或长圆形。
成年鱼体长可达半米以上,最大可达1米。
大菱鲆分布于我国南海、黄海及东海等近海海域,是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
其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
二、血常规指标血常规指标是反映动物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选择了三种不同规格的大菱鲆,进行了血常规指标的研究和分析。
1. 大菱鲆A大菱鲆A是规格最大的一种,体长达1米左右。
它的血常规指标如下:指标数值结论白细胞计数(WBC) 23100μL 异常红细胞计数(RBC) 3.3×10^6μL 正常血红蛋白(Hb) 19.2g/dL 正常红细胞压积(Hct) 54.0% 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78.0 fL 正常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6.0 pg 正常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3.3 g/dL 正常血小板计数(Plate) 207000μL 正常从上表可以看出,大菱鲆A的白细胞计数异常,说明它的机体免疫功能存在异常。
同时,其他血常规指标均正常,说明它的血液的生命活力是不错的。
三、结论通过以上三种不同规格大菱鲆的血常规指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大多数正常,并且它们的血液的生命活力良好。
但是,部分大菱鲆的白细胞计数有所不同,可能与生长过程中环境因素有关。
因此,我们在养殖大菱鲆时,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避免疾病感染,以保证大菱鲆的生长和健康。
一、生物学特性二、人工繁育三、苗种生产四、成鱼饲养五、病害防治大菱鲆是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海产鲆蝶类,于1992年由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引进,并于1999年大批量繁育成功,现在大菱鲆已成为山东沿海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工厂化养鱼的主要养殖品种。
一、大菱鲆的生物学特征(一)分类与分布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innaeus)]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os)、菱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
该属鱼类除本种外,还有黑海菱鲆(Smaeoticus)、光菱鲆(Srhombus)等5种。
这些鱼类原产仅分布于北大西洋欧洲沿岸,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地中海一带,并延伸到黑海水域,是该海区重要经济鱼类,后经移植,现已在南美智利、亚洲的中国等地进行大规模养殖。
(二)形态特征大菱鲆体侧扁,近圆形。
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鱼体裸露无鳞,只有有眼侧披以骨质突起。
眼间隔平而宽。
背鳍鳍条57~71枚,臀鳍鳍条43~52枚,背鳍前端鳍条不分支,但有鳍膜相连,腹鳍不与臀鳍相连,有眼侧胸鳍略长。
口大,头长为上颌骨长的2.0~2.3倍。
颌齿尖细而弯曲,排列呈带状,左右侧同等发达,无犬齿,但具梨骨齿。
其体长为体高的1.3~1.6倍,左右侧线同样发达,其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并具颞上支。
(三)生物学特征1.生态习性(1)适温性大菱鲆属于冷温性鱼种,其最高致死温度28~30℃,最低为1~2℃;最高生长温度21~22℃,最低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但低龄鱼对温度的耐受性相对较强,其1龄鱼可生活于3~26℃水体中,10~15cm体长的幼鱼在5℃条件下仍保持较积极摄食,而2龄以上鱼处24℃以上水温便影响其存活率。
(2)适盐性该鱼属于广盐性鱼类,适盐范围为12~35,耐盐能力甚强,为6~40,但通常产卵场和人工繁殖盐度在25~30之间。
(3)PH 该鱼适应pH范围为7.6~8.6之间。
向您推荐 [国内资讯国际资讯]
春季水产养殖管理技术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在当前情况下,做好水产养殖管理工作,使渔业生产有一个良好开端,是每年水产养殖首先应考虑的大事。
就一般养殖情况来讲,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关键环节。
一、抓好池塘消毒工作。
开春后进行池塘彻底消毒,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给予高度重视。
生产中常采用生石灰消毒,主要优越性表现在:
1.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
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清泥苔、水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以及杀灭寄生虫、病原菌等,因此除菌效果特别好。
2.改良水环境。
生石灰能中和有机物分解的酸离子,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使水体呈现鱼类比较适宜的微碱性环境。
绝大多数情况下,鱼生病时水体常呈偏酸性。
所以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以保持水体碱性环境,也可减少鱼病的发生。
3.有利于鱼类生长。
生石灰中的钙离子对鱼类骨骼生长有利,同时还能置换淤泥中的氮、磷、钾元素,是浮游生物生长、繁殖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使用生石灰消毒的具体方法:池塘修整结束后,在放鱼两个星期前后的晴天进行消毒。
池中留有5~10厘米深积水,池底周边挖几个小坑,每亩使用生石灰60~75公斤,化浆后全池遍撒。
用量可根据塘中底泥的多少而有所增减。
施用后搅动水体效果更好,消毒时不留周边死角。
二、制订合理放养方案。
鱼种放养的个体大小、密度及搭配品种,主要与自身管理水平、喂养方式、出池时间及商品鱼的要求规格等有直接关系。
掌握要点:同一批鱼要求尽量整齐,还要有适宜的密度,品种搭配要合理。
主养鱼与配养鱼食性不一,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
特别是主养吃食性鱼类,塘中一定要搭配花、白鲢鱼,以调控水质。
也可以考虑放少量凶猛鱼类吃食池塘中野杂小鱼,但要记录数量,最后出塘时一并捕出。
三、严把品种质量关。
一是要求是良种,良种鱼类,其经济性状优良、生长快、品质好;二是要求鱼苗体质健壮、无病害、体表无损、游动能力强。
四、放养鱼种注意事项。
1.苗种运输春天也是投放鱼苗的季节,鱼苗的异地运输成为淡水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
运输要安全、高效,应保证和提高运输成活率。
运输苗种时应注意运输前制定周密的运输计划,准备好装卸、起运、消毒工具和药物。
运输密度要根据鱼的种类、规格、水温、水质、运输时间、运输方法和供氧设备等综合确定。
宜选择气温较低的晴天运输鱼种,起运前对鱼应停喂。
2.放养前准备工作鱼苗下塘前应先检查清塘后药效是否已过,早春水温低、毒性消失慢,应提前取水放实验鱼测试。
3.注意温差下塘时注意装鱼苗容器的水与池塘水温差不要过大,避免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小规格鱼苗,容易造成死亡。
4.消毒实践证明,对外购鱼苗实施及时消毒,可有效防止鱼病发生。
早春温度低,鱼苗在起运、装卸中难免有创伤,如不及时消毒容易得霉病。
消毒时要注意3点:
①药物要现配现用;
②药物剂量要准确,避免药量不足或用药过量;
③浸洗时间要适当,发现鱼种有忍耐不住现象时,应立即加水或放入塘内。
五、加强管理。
1.喂养。
开春后天气变化无常,温度时高时低,应注意适时调整饲料投喂量。
2.调水。
随着天气渐暖,温度回升,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
3.增氧。
养殖户往往认为,七八九月份池塘才会缺氧,塘内架设增氧机较晚,这样有风险,特别是高产池塘。
一般情况下,精养池塘应在六月份架设增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