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对容易对对难-欧阳修对对联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23.11 KB
- 文档页数:2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每⼀副对联都包含写者的真挚之情,每⼀个字都蕴含着情真的深意。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供⼤家参考。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1宝⽟蒙尘明朝嘉靖年间,宾州镇出了个神童,名叫蒙⼤赉,他⾃⼩读书过⽬不忘,出⼝成章,尤其是诗联,他⾃是来者不拒,对答如流。
当地名⼈墨客,没有⼀个⼈的才情能⽐得上他,后来⼤家送他⼀个“才⼦”的称号。
蒙⼤赉长⼤之后,凭借⾃⼰的⽂采⼊朝为官。
他虽为⽂官,却⽂武兼备,谋事有绩,戍边有功,屡次加官晋爵,颇受皇上重⽤。
话说恰逢皇后⼗⽉怀胎,谁知腹痛三⽇,就是不见⼩孩⼉降⽣。
这可把皇上急坏了,御医也是束⼿⽆策,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不得已,皇帝只得下旨召国师⼊宫为皇后占⼘。
国师掐指⼀算,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皇帝急忙问缘由。
国师⼀躬到地,回答说:“陛下,恕⾂直⾔,皇后迟迟不产太⼦,是因为没有⽂曲星从门前⾛过。
”皇上忙问:“那⽂曲星何在?”国师答:“近在眼前,⽂曲星已下凡,如今就在朝为官。
”皇上⼀听,乐了,既已是⾂下,那⼲脆下旨召齐⽂武百官,让他们⼀⼀⾛过皇后门前就是了。
话说当时蒙⼤赉前⼀晚吃坏了东西,正闹肚⼦,⽂武百官都站成排等着,唯独他跑去茅房拉肚⼦了。
所有的官员都从皇后门前⾛过,仍不见⼩孩⼉降⽣。
正奇怪,蒙⼤赉突然慌慌张张跑过来,当他⼀⾛到皇后门⼝,就听皇后房⾥有⼩孩⼉呱呱坠地的哭声。
顿时,龙颜⼤悦,皇帝⼀⾼兴,当即就拜蒙⼤赉为“国舅”,⾃此更是加以重⽤。
蒙⼤赉被封为国舅以后,⾃然与皇后以兄妹相称。
皇后感激蒙⼤赉的恩情,因为有他⾃⼰才能母⼦平安,所以就把蒙⼤赉当成了⾃⼰的亲哥哥⼀样看待,平⽇⾥兄妹两个⼈亲密⽆间,举⽌也像家⼈那样随便,谈笑风⽣。
这样⼀来,就有⼈嫉妒蒙⼤赉,说他与皇后举⽌轻浮,尽是流⾔飞语。
这话传到皇帝的⽿朵⾥,皇帝也⾮常怀疑,但苦⽆证据,也只好作罢。
太⼦稍稍长⼤⼀点,会⾛路说话了,蒙⼤赉常常抱太⼦到⾃⼰的住所玩耍。
有⼀次,他在蒙⼤赉的房⾥看见床上有⼀把美丽的纸扇,⾮常喜欢,就偷偷把扇⼦藏在⾐服⾥带回了皇宫。
【引用】千古才情万古对1本文转载自探花戏墨《千古才情万古对1》王羲之巧制防盗联①①有不少人对王羲之写对联的传说提出质疑,认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连唐人说的“近体诗”都还没有雏形,哪会有春联?既无春联,当然就不会有王羲之写春联的事了。
这种观点当然是从现有史实、记载及分析提出来的。
但又有证据证明,春联的起源,远早于第一副春联的史书记载。
在福建省《福鼎县志》和《霞浦县志》中,发现有咸通、乾符(公元860—879) 年间的3副对联。
其一是林嵩未第时在福鼎县礼岙“读书草堂”悬的一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另两副是陈篷(号白水仙)家居霞浦县后崎时题的两副居室联。
其一为: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
其二是: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
霞浦、福鼎两县僻处海隅,文化较落后,陈篷又是一介寒士,能有这样合乎格律的联作,说明对联艺术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无独有偶。
湖北沙市刘作忠先生1984年在搜集湖北省名胜楹联时,发现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道宗,唐初进士、武昌灵泉寺开山鼻祖李洞(法名如晓)以及唐僖宗李儇和唐末“鹧鸪诗人”郑谷等人在湖北留下的楹联。
这些楹联的发现,足以推倒史学界长期以来断定“对联产生于五代”之说。
其实,据《晋书·列传第二四·陆云》载,西晋时,文学家陆云与著作家荀隐,一日在西晋大臣、著作家张华(张司空)家宴席上初次相遇,因互不认识,荀隐脱口而出,自我介绍道:日下荀鸣鹤。
陆云听罢,不假思索,亦于席上举手自我介绍说:云间陆士龙。
恰成一副天然巧对,一时传为佳话。
陆士龙和荀隐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大臣和学问家,荀隐是颍川颍隐(今河南许昌)人,地近当时的京都洛阳。
由于他们这副名联的影响,后来人便以“日下”指代京城。
据此推断起来,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曾写过对联,也就不足奇怪了。
当然,我国人民由于对先贤的崇拜、景仰,有时也有附会之说。
不管怎样,好在人们口口相传这一故事的真正用意倒不在于借此说明春联在东晋时代就已出现,而是说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深为历代各种人物所喜闻乐见而已。
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2.巧对对联的来源与发展3.巧对对联的技巧与方法4.巧对对联的著名故事与应用5.巧对对联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正文(篇1)一、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巧对对联,是指在字数、词性、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的两句诗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其主要特点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以及意义相关。
巧对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巧对对联的来源与发展巧对对联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巧对对联已逐渐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
明清两代,巧对对联更是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不仅在文人墨客之间广泛流传,还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三、巧对对联的技巧与方法要创作一副巧对对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注意字数和词性的相对应;其次,要力求结构相同,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最后,要保证意义相关,做到上下联意境和谐、相互映衬。
此外,巧对对联还应注意避免一些忌讳,如重复使用相同词语、平仄不合等。
四、巧对对联的著名故事与应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巧对对联的著名故事,如苏轼与佛印的巧对对联、纪晓岚为乾隆祝寿的巧对对联等。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巧对对联的艺术魅力,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巧对对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以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五、巧对对联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在现代社会,巧对对联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其次,巧对对联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智力水平;最后,巧对对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巧对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目录(篇2)1.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2.巧对对联的历史与发展3.巧对对联的技巧与方法4.经典巧对对联赏析5.巧对对联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正文(篇2)一、巧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巧对对联,又称对仗联,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汉语文学艺术形式。
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摘要:1.引言2.对联的起源与特点3.巧对对联的故事背景4.故事一:苏东坡与佛印的巧对5.故事二:纪晓岚的巧妙对联6.故事三:诸葛亮与黄承儿的对联较量7.故事四:康熙皇帝与对联的故事8.巧对对联的意义与启示9.结语正文:1.引言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简洁精炼、寓意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巧对对联,更是在这一艺术形式上展现了人们的智慧与才情。
本文将介绍四个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以展示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对联的起源与特点对联起源于战国时期,成型于唐代,鼎盛于明清两代。
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节奏相同、平仄相调,同时要求内容相互关联、相互映衬。
3.巧对对联的故事背景在古代,文人墨客们喜欢相聚时以对联相互较量才情。
巧对对联,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以非常巧妙的方式应对对联,既展现了才子们的文学修养,也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4.故事一:苏东坡与佛印的巧对苏东坡与佛印是好友,两人常一起游玩、作诗。
一次,他们在游玩时看到一尊观音像,苏东坡出了一个上联:“观音坐莲,手托柳枝。
”佛印听后,立刻对了下联:“学士搂膝,脚踏莲花。
”这个对联巧妙地将两人所处的环境和对联主题相融合,展示了他们的才情。
5.故事二:纪晓岚的巧妙对联纪晓岚是清朝著名文人,他的才子之名传颂千古。
一次,一位自负的富商宴请纪晓岚,出了一道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听后,立刻对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这个对联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示了纪晓岚的巧妙应对。
6.故事三:诸葛亮与黄承儿的对联较量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黄承儿是蜀汉时期的一位才子。
一次,诸葛亮与黄承儿谈论文学,黄承儿出了一个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诸葛亮听后,立刻对了下联:“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这个对联以宇宙为背景,展示了两位才子的才情。
7.故事四:康熙皇帝与对联的故事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文治武功,才华横溢。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有哪些古人的娱乐节目就是吟诗作对,大家一起一边喝着酒,一边对着对联,不失为一种乐趣。
今天店铺分享的是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希望你会喜欢。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鲁迅鲁迅还小的时候在三味书屋上学,某次,夫子寿竟吾出了一个三字对联:独角兽。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对起来:双头蛇、三脚蟾、六耳猴、八脚虫、九头鸟、百足虫,真是五花八门,但寿先生都不满意。
鲁迅一直不做声,在认真地动脑筋。
他想起了《尔雅》一书中的句子,于是,他回答老师:“比目鱼。
”寿先生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对得好!‘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宋庆龄联考孙中山一九二八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
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
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
他想: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
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
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
宋庆龄连声称好。
同年六月六日,妄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中,忧愤交加,终于一命呜呼了。
名人巧对对联的故事:杨继盛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2.对对联的特点及历史背景3.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对对联的探讨4.故事的启示和对对联的总结正文(篇1)一、关于巧对对联的故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的文学形式。
关于对联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纪晓岚与和珅的对联。
纪晓岚才思敏捷,被誉为“铁齿铜牙”,是清朝乾隆年间有名的文学家。
一日,乾隆想为难纪晓岚,便出了上联“两碟豆”,要求纪晓岚对出下联。
纪晓岚思考片刻,便对出了“一瓯油”。
此对联既对仗工整,又形象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二、对对联的特点及历史背景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平仄相对。
对联起源于汉朝,在宋朝时发展到了高峰。
对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三、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对对联的探讨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三的人,他为了参加一个才艺比赛,决定创作一副对联。
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写出了上联“松竹梅岁寒三友”。
他觉得自己的对联非常完美,但评委却认为他的对联缺少深度和内涵。
在评委的启发下,张三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对联,并添加了“兰竹菊四君子”作为下联,成功地创作了一副既符合规则又富有内涵的对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对联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学的理解。
四、故事的启示和对对联的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对联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学的理解。
同时,故事还强调了对对联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总的来说,通过对对联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对美的感受力。
目录(篇2)I.巧对对联的起源和意义II.故事介绍III.故事分析与反思正文(篇2)在中国的文化中,对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常由两个相对的词语组成,旨在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或理念。
对联的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从前,杭州有位科场失意多年的举子,这一年又名落孙山而归,特地到钱塘江畔六和塔,登塔凝望,在悲观失望中于塔壁书一上联,下联一直无人对出,直至Gang对出下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寄宿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李调元)远避迷途退回莲迳返逍遥(抚台大人)守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宦寓安宅,富室宽宏泪滴湘江流满海湛江港清波滚滚嗟叹嚎啕哽咽喉渤海湾浊浪滔滔三尺天蓝缎(师娘)师娘登楼望南北(师娘)六味地黄丸(李仕彬)弟子行路吃东西(李仕彬)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师娘)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李仕彬)除夕日无光,点数盏灯,为江山增色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注:四水:江河湖泊四时:春夏秋冬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才:天地人)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了,可笑,可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娘,喝声将军,提防,提防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毛泽东)天心阁,阁内鸽,鸽飞阁不飞(周恩来)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万岁爷,爷万岁,跪在万岁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出,纪晓岚对)谯楼上,咚咚咚,铿铿铿,三更三点,正合三杯通大道草堂间,汝汝汝,我我我,一人一盏,但愿一醉解千愁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合鸣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也无妨品节详明德行兼备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扬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先忧后乐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青草塘,青草鱼,口含青草红花树,红花女,头插红花天垂天边走近天边天还远日浮水面拨开水面水又深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尺量土地地长尺短短量长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磨大眼小条稀稀,可推细推粗辈辇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菅管为官,个个多存草草心(究宄同盖,九九难将八八除)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金圣叹)沱水依然浪淘沙去巴蜀新秀蝶恋花来(内江玻璃厂门楹)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骑父作马望子成龙 (林则徐)荀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避免之 (林则徐)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滴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愁天上月圆,地上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马足踏开岸上沙风来复合橹梢拔破江心月水定还原心似平原驰马,易纵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利病良药不苦口利行忠言不逆耳伊尹(yi yin :周朝贤相)阮元(ruan yuan :清代才子)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笔己已连踪足下何不双挑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六木森森桃李杏梅松柏四山出出泰华嵩岳昆仑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横:身居陋室 --苏东坡门楹孤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无言对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莲子已成荷长老梨花未放叶先生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围中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万瓦千砖百人修成十佛寺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切三关辨阴阳兴中伐贼师承仲景谙百草定君臣拯弱抑强法效时珍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两朝天子一代圣人烹天子父为圣人师陶然亭张之洞三强:赵、魏、韩九章:勾、股、弦笑傲江湖游戏人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张居正)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艾自修)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 (乾隆)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纪晓岚)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 (乾隆)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纪晓岚)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纪晓岚)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纪晓岚)晓岚确是神行太保云楣不过圣手书生(神行太保:戴宗。
巧对对联[5篇]第一篇:巧对对联巧对对联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点错的小数点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
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蒲丰试验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
学趣联巧对的故事趣联妙语故事(续)(一)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进士出身,颇有文才,平生喜好作对联,即便在与人交往之中,也常以联示人,用联语表意,就曾发生过同青年孙中山对句的故事(见笔者博文《趣联共欣赏》(二))。
无独有偶。
当时,著名的湖南籍政治家杨度也曾去湖广总督府谒见张之洞,张便戏作一上联求对,联为:江为四水之伯,夏为四季之仲,老夫坐镇江夏,为伯耶?为仲耶?谁知杨度不假思索,立刻对出了下联,乃是:儒为三教之首,人为三才之末,小子忝作儒人,居首乎?居末乎?对得实在高超,令张之洞击案赞叹,不由得对杨度刮目相看,并嘱咐下人好生款待,不可怠慢。
文明之士评曰:这是一次高手相搏的对句,实在可圈可点。
为便于理解,这里先做点注释,上联中“四水”指“江河湖海”,“伯”即老大,“仲”即老二,“江夏”指武汉,湖广总督府所在地,“耶”同“呀”;下联中“三教”指“儒释道”,“三才”指“天地人”。
张之洞端的不同凡响,所出上联很巧妙,却又出得刁钻,并以提问的方式欲使对方陷于二难境地;而杨度亦非等闲之辈,反应如此敏捷,构思何等精致,所答下联同样巧妙刁钻,且使用“以其道还治其人”的战术,让对方无法回答,恐怕只能尴尬地一笑了之。
确实是棋逢对手,难分高下,这样的对句真的妙不可言。
如若细细品味,更觉余味无穷。
(二)旧时一元宵节夜,某诗社大门贴出一副对联,言明是个灯谜,上联下联各为一字,两者合成一个常见词语。
猜中者有丰厚奖品相赠。
众人中多有跃跃欲试者,可一看对联,竟为: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禽,又非走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便有许多人不敢尝试,那些猜者思索良久,也终不得要领,只好放弃。
最后乃是一位白发老人猜中,揭开谜底,居然就是“猜谜”二字。
老人又进行了一番详细解释,众人才恍然大悟。
老人道:“上联前三句引出一个‘青’字,‘和狐狼猫狗仿佛’等三句则暗寓一个‘犭’旁部首,两者合成‘猜’字;下联前三句暗示诗词论语几个字共有的是‘言’旁部首,‘对东西南北模糊’则意味着‘迷’字,合起来就是‘谜’字。
出对容易对对难-欧阳修对对联故事
出对容易对对难-欧阳修对对联故事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
12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欧阳修答道:“遵命。
”老兵念道: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
欧阳修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