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690.50 KB
- 文档页数:36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一、认知过程1.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P112 ★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继时)、感觉后像(正、负)、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2.知觉: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似动)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3.注意:概念: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4.✦记忆:概念: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也可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分类: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按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过程:识记(无意、有意;机械、意义)、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思维:特征:间接性、概括性种类:按发展水平: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按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按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按创造程度:再造性(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6.想象:分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7.问题解决:特征: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正、负)、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二、学习概述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1)感觉分类:感觉器官的角度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姿势感觉/静觉)运动觉(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3)感觉的相互作用A: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过于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气味,特别热的水,苦味等都很难产生适应感觉)/感觉对比(吃过糖之后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特别酸)/感觉后效(感觉后像)视觉的后效最为显著,又被称为视觉后像B: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见的相互影响(红烧肉的色泽极差,是不能吊起人们的胃口的)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联觉(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于这一事物各个部分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受到个体知识、兴趣、情绪等各种特征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也会有差别。
对反映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空间、时间、运动)社会知觉(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一个心理开放、灵活的人更容易产生近因效应,而保守、缺乏适应性的人则更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错觉:(产生错觉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开来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写字,黑板上的字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就为背景背景和知觉的对象相互转换是有条件的:A: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B:知觉者的经验目的和兴趣,例如一个学生对挂图不感兴趣或“开小差”,既是老师讲解挂图,他也不会把挂图当作知觉的对象。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选)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感受性:能力感觉阈限:量,四,感觉特性(选)1,感觉适应暗适应:明到暗明适应:暗到明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美丑继时对比先后顺序,先苦后甜3,感觉后像正后像:余音绕梁负后像:4,感觉补偿:盲人听力灵敏5联觉:由一种刺激引起另一种感觉,看到桔子味蕾酸(二)知觉一,知觉概念: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二,知觉特性:(选)1,知觉的理解性:已有知识和经验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分类(选,简答)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2,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3,有意后注意,有预先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三,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选、辨析)1,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四,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 注意对象的特点,越集中,越有规律,有机整体,注意的范围大。
(有无规律)2. 活动的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会缩小。
(难易度)3.个体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
(是否丰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五,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主体的意志力水平3,个人的主观状态六,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3,明确的信号提示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七,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重点章节,看总结整理量也就懂了)第一节认知过程(非常重要,记吧)一、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内部感觉:①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②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③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概念: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功能,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
前者是感受性的问题,后者是感觉阈限的问题。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选择题)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阈限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
2、相对感受性和差别阈限(选择题)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的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也成为最小可觉差。
差别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
(以上两点概念千万千万不要弄混)●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子:手在人水里开始觉得热后来不觉得。
暗适应:从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与之相反。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①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即马赫带现象)。
马赫带现象:指视觉的主管感受在亮度有变化的地方出现虚幻的明亮或黑暗的条纹。
边缘对比效应总是发生在亮度变化最大的边界区域。
②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3、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例:声音停止后耳朵里仍有余音萦绕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静觉或姿势感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1)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2)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2)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四)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分暗适应与明适应2、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同时对比:明暗相邻的边界,亮出更亮,暗处更暗(马赫带现象)(2)继时对比:吃完苦药再吃糖更甜3、感觉后像(感觉后效):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二、知觉(一)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1、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方位、深度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错觉与幻觉)(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三、注意(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地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指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特点(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和维持条件3、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