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3
第四章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一)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
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使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方法: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知道,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第四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二、学习动机理论
六百多年后我们翻阅这段记录深有感触的不是内容的详尽,而是如此一步计划在事实上竟可以付诸实施。
很显然的,朱元璋的明朝带着不少乌托邦的色彩,它看起来好像一座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国家。
中央集权能够到达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组织与结构都已简化,一个地跨百万英亩土地的国家已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在特殊情况下,则由民间经济做主,形成人力与物资可以互相交换的公式,而厘定分工合作的程序,其过程虽然复杂,但在朱元璋督导之下,则可以借行政上的管制付诸实施了。
学习动机激发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学习动机激发教案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年级和各学科的教学。
教学时间:1个课时。
教学步骤:步骤一:学情调查与目标设定1. 分发学生学情调查表,让学生填写并收集起来。
2. 分析学情调查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步骤二:引发兴趣,激发动机1. 创设情境:通过介绍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2. 创设任务: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步骤三:个案辨析,因材施教1.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特点,进行个案辨析。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和课程目标,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3.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步骤四:激发竞争与合作1. 制定学习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2. 设计竞争与合作任务: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争或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步骤五:反思与总结1. 学生自我反思: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动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2. 教师总结反思: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情况,分析自己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评估与调整: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估。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适应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化,优化教学策略和资源的使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活动,扩展学习的领域和深度。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
3. 定期开展学习动机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学习心理讲座、座谈会等。
教育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以及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能够分析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3. 学会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机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讨论学习动机在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2)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动机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习动机问题,巩固所学。
5.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激发与维持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心理学教案:学习动机2. 板书内容:(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2)动机理论的基本框架(3)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2. 答案:(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
分类: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任务动机、自我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具有激发学习行为、调节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作用。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概述(P54-58)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标的内在⼼理过程或内部动⼒。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为朝向学习⽬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理状态1、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2、种类:⾼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提出者:⾏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的某种学习⾏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为与刺激因强化⽽建⽴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为的外部⼒量,忽视甚⾄否定了⼈的学习⾏为的⾃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的局限性。
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马斯洛(美国⼼理学家)观点:(P59-60)(附:需要层次图)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学⽣的学习,也应该关⼼学⽣的⽣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切⼲扰因素。
成就动机理论提出者:阿特⾦森观点:(P61)成就动机教育意义:成败归因理论提出者:维纳(美国⼼理学家)观点:(P61-62)三维度、六因素评价:⾃我效能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观点:(P62-63)⾃我效能感:⼈们对⾃⼰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我强化结果期待效能期待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利⽤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直接发⽣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四、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平•充分利⽤反馈信息,妥善进⾏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继续努⼒。
教育⼼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节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动机及其功能1.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标的内部⼼理过程或内部动⼒。
⼈们⽆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配。
例如,⼀个学⽣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位顾客去商店采购物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
即使是吃饭、喝⽔、⾛路这些⽐较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的。
动机可以说是活动的原因和动⼒,它表明⼀个⼈“为什么”、“为了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2.动机的功能动机有3种功能。
⼀是激活功能。
动机是⼈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们进⾏某种活动的内部动⼒。
例如,饥择⾷、渴择饮。
这种择⾷、择饮的活动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
没有这种动机,就不会产⽣相应的⾏为和活动。
⼆是指向功能。
在动机的⽀配下,有机体的⾏为将指向⼀定的⽬标或对象。
例如,在学习动机的⽀配下,⼈们可能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书店买书。
三是强化功能。
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即停⽌,⽽是继续发挥其作⽤,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标进⾏。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为朝向⼀定的学习⽬标的⼀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理状态。
学习动机⼀旦形成,不仅能使学⽣对所学的东西有⼀定的指向性,例如,⽤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去获取知识等,⽽且也有⼀定的动⼒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因此,对教师⽽⾔,了解学⽣的学习动机,并采取⼀定的教学⼿段,激发和培养学⽣的学习动机是⼗分重要的,也是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求获得满⾜的⼼理状态。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二)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认知好奇心——内在动机的核心。
婴幼儿时期的好奇心:
(1)感官探究
(2)动作探究
(3)言语探究
(三)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
成就动机——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测量方法:
☺投射测验
☺问卷测验
看图编故事。
对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性、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成绩等。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
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成就归因——人们对在工作或学习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六种解释
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
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三个特征
因素来源:内部的—外部的
稳定性:稳定的—暂时的
可控性:可控制—无法控制
韦纳——二维归因模式
积极与消极的归因模式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接上节课内容)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四)习得性无力感与自我效能感
1、习得性无力感
(1)习得性无力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历程:
a获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
b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
c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d产生无力感
白鼠实验
(2)、习得性无力感的理论
2、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人并非盲目活动,同时考虑事情的意义,与自身能否完成的能力。
只有确信有能力取得预想的结果时,他才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这件事情。
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就叫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自我效能感总是和某一特定的领域相联系。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4、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消除无力感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
(3)、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
a、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b、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c、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d、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
适当的自我归因
e、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f、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