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亭记 详细评讲
- 格式:pptx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6
《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赏析《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赏析《醉翁亭记》被认为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赏析。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蓛,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渭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与《丰乐亭记》是同时期的作品,都是作者于宋仁宗庆历五年降职出任滁州时所作。
它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一是散文和骈体相结合。
二是语言简练。
据《朱子语类》巻一三九:“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三是通篇用解释句,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
宋人王应麟认为这种体例本于《易经》的《杂卦》(见《困学记闻。
杂识》)。
〔译文〕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滁州西南方的许多山,林木山谷格外优美。
望上去草木茂盛并且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醉翁亭记》是明朝文学家陈继所著,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描写人物性格的散文。
本文主要叙述作者游览醉翁亭的经过,以及对醉翁亭的评价和对生活的感悟。
以下是本人在上课时听讲和学习时所做的笔记。
一、文本梳理1.文本主题:自然风光和人物性格的描写2.文章结构:四个段落3.语言表现:运用辞藻华丽的文言风格4.文学特点:描写生动、情感丰富二、文本解读第一段:1.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风光,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
2. 描述了醉翁乐道,享受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的态度。
3. 营造出轻松自在的氛围。
第二段:1.描写了作者在醉翁亭的游览经过,欣赏了美景和品尝了当地小吃。
2. 描述了醉翁与游客们的互动,使得气氛更加热烈。
第三段:1. 揭示出醉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深意。
2. 回顾了历史名人入住醉翁亭的事情,并且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道可道非常道”,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第四段:1. 作者对于醉翁亭的评价:“悠然见南山,不知心旷神怡,而今之视之,忽然自我觉察,原来昔日之所以然,非独增高彩色,且亦使人悠然自得。
”2. 提出了对于人生的感悟:“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展示出作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认识。
三、语言分析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印象点)2. “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咫尺之山,不足挂齿;举世之功,不能至道。
临风而叹,感慨道德;吞咽而醉,发射风流。
”(描写手法)3.“面有酒色,眼蒙蒙,半醒半醉,入木三分。
”(细节描写)4.“我颓然乎休,而不息焉。
惟觉夫如树之落叶,虽多犹不私,而复与土同堕也。
”(思想情感)四、个人感悟1. 醉翁亭是一个以自然美景为背景,表现人文深意的景点,令人心旷神怡。
2. 醉翁亭的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自由、悠然自得的精神,以及让人回归本心的人生哲学。
3. 这篇文章语言华丽丰富,描写生动细致,读起来让人情感充沛,启人深思。
《丰乐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
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风景宜人。
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
《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丰乐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丰乐亭记宋代: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诗人陶渊明的历代评价诗人介绍: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南北朝至唐代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
人否其忧,孑然其命。
隐约就闲,迁延辞聘。
非直也明,是惟道性。
纠缠斡流,冥漠报施。
孰云与仁?实疑明智。
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
视死如归,临凶若吉。
药剂弗尝,祷祀非恤。
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2]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原文和翻译【原文】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
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参考译文】延佑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
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乐亭记》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丰乐亭记》是由欧阳修所创作的,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
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丰乐亭记》的译文及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丰乐亭记》宋朝: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古诗简介《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丰乐亭记》翻译/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归有光《容春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归有光《容春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容春堂记》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
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
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
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
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
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
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
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
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
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渊明可以语此矣。
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
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
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
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
庚戌岁,同试南宫。
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
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译文: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例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
他在昆山县西境的小虞浦购置了一块园田,离县城才两里左右。
吴淞江从太湖往东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着许多连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离县城最近,坐船往来,一天可以走几十回。
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由此往外看,那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边一样。
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园外河流、田野如画,所以先生给这座堂取名容春。
《饮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饮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饮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饮泉亭记》原文及翻译刘基饮泉亭记【明】刘基原文:①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
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
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诚意伯文集》卷六)译文: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
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
”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
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
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我国亭建筑的文化意韵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29期张宣题倪瓒画《溪亭山色图》诗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亭,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以前。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形态各异的亭建筑,也由此积淀了意韵丰富的亭文化。
日前,笔者走进北京陶然亭公园,于华夏名亭园中窥得亭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底蕴之一斑。
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醉翁亭、浸月亭、风雨同舟亭等,造型各异,颇具情态。
一、建筑学中的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古人建亭,常选址于路旁,后多建于园林之中,以供行人休憩、乘凉或观景。
亭子在建造之初以实用性为主,由此决定了亭的基本建筑形态:有顶无墙,一般为敞开式结构。
有顶,可以遮阳避雨,无墙,便于极目远望、停留观景,无怪乎一代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雅聚时留下“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赞叹。
亭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亭、台、楼、阁等游赏建筑中名列首位。
我国的亭建筑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从其整体造型来看,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而根据其屋顶檐层又可以分为单檐亭和重檐亭两类,建造于1992年的风雨同舟亭便是一座典型的三重檐四角亭。
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亭可分为木亭、石亭、砖亭、茅亭、竹亭、铜亭等,其中,石亭年代最为久远,木亭数量最为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有关。
此外,亭子还有建在桥上的、建在江边的,有为立碑而建的、为观戏而建的……根据其建造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桥亭、江亭、水亭、山亭、溪亭等;而根据其建造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碑亭、戏亭、驿亭、酒亭等。
由于亭子具有视野开阔、造型美观等特点,它常常被建造于园林之中,作为其中的景观建筑而出现,可以说,亭是园林景致的点睛之笔,也是园林建筑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元素。
园中亭的建造相对于独立的亭来说更为复杂,其在形态设计及材质、地点等的选择上要更多地考虑与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
也正是建造者的多方考量,造就了一处处和谐的园林景致。
陶渊明简介及作品陶渊明简介及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人物生平/陶渊明[东晋诗人]1、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