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幼儿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分析与纠正(一)
- 格式:doc
- 大小:282.00 KB
- 文档页数:69
幼儿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分析与纠正习题重点内容:1、口语表达过程是怎样的过程?这一过程受何种因素影响?口语表达过程是一个从生活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口语的双重转化过程,是对说话人多方面素质和潜能的综合调动。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观察、记忆、思考、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也同时受经验、情感、态度、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2、为何口语的问题就远远比书面语更复杂、更普遍?由于口语以语音为载体,信息传递的媒介是声音,它是由语音表现的音节、词句以及语调构成的表意系统,借助语音的快慢强弱、千变万化来传情达意,因此,口语的问题就远远比书面语更复杂、更普遍。
3、语言的交际过程的信息传递有几个阶段?语言的交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输出与输入的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送、输入、解码几个阶段。
4、特定语境影响下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主要有哪些?特定语境影响下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主要有:(1)较普遍的“女国音”,(2)由识字量低而出现的错误发音,(3)强势经济带来的所谓“时尚”语言。
5、什么是“女国音”?所谓“女国音”是指在一些年轻的女性中,在声母舌面音j、q、x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时,把发音部位前移,发成近似于舌间前音zi、ci、si,或非常靠前的ji、qi、xi的现象,即所谓的“尖音”。
由于女性居多,因此称这种女学生特有的读音为“女国音”。
6、什么叫倾听、假意倾听?为什么会出现假意倾听现象?如何纠正?倾听是接收口头和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
处于较低层次的倾听就属于假意倾听。
它主要表现为沟通的一方在倾听的时候,多为有耳无心者,听话人听而不闻,心不在焉,眼睛左顾右盼,或者口头上只是嗯嗯啊啊地随意应答;倾听的时候,心里只想着自己想要说的话,只等对方把话说完,好马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只摘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断,从而误解或没能真正了解谈话者讲话的真正意图,我们把上述这些表现称为“假意倾听”。
出现假意倾听现象是因为人们的思维远比讲话速度快,前者至少是后者的3-5倍,在倾听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速度和听话的速度有差距,就很容易在听话时感到厌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听而不闻,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或者口头上只是嗯嗯啊啊地随意应答,心里只想着自己想要说的话;或者只摘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断,从而误解或没能真正了解谈话者讲话的真正意图。
幼儿教师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幼儿教师口语表达就是指在幼儿园里工作的教师口头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能力,是所有幼儿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
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启蒙教师,其口语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及效果。
一、幼儿教师口语正确表达的重要性幼儿教师通过语意清楚、用词准确、合乎语法规范的口语表达,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幼儿,对幼儿及自身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是幼儿学习正确口语表达的示1范。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都是和幼儿园教师在一起,在习得口语、提升表达能力时,幼儿教师的口语表达贯穿于幼儿园的各个领域,对幼儿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幼儿通过口语交流获取信息时,也在发展着个体的人际交往,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
因此,(转自:wWw.bdFqy. 千叶帆文摘:幼儿教师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习和模仿幼儿园教师口语表达是幼儿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场所。
笔者通过多年的幼儿园管理、教学实践发现,幼儿教师口语表达的清晰性、准确性及吸引性,即幼儿教师口语表达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学习和一日生活的质量,以及直接影响幼儿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
表明幼儿教师的口语表达对幼儿有着直接指导、提示和教育的示范作用,是幼儿学习正确口语表达的重要示范和推动力。
2.是建立良性师幼关系的重要前提。
良性师幼关系是建立在幼儿与教师有效沟通基础之上的,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幼儿教师的口语表达准确、清晰、富于启发性、趣味性、亲和力时,幼儿在心理上会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陌生感,在交流中能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行为上能主动向教师靠拢并参加班级内各类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建立良性的师幼关系,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3.对教师嗓音的保护及个人魅力的提升。
通过对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历年工作调查结果进行分析^p ,屡次发现孩子们喜欢某位教师就是因为其说话声音动听悦耳,上课有激情、富于吸引力等特征,而这些都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不同体现;调查结果还显示,当教师运用正确的发声方式,使自己的声音保持清晰、响亮、音色圆润时,可以对教师的嗓音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第六章幼儿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分析与纠正学习要求能了解、分析幼儿教师口语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能根据幼儿教师在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及肢体语言交流中常见问题的各种表现,探讨存在的原因,提出纠正的办法,并进行分类纠正和克服的训练,使幼师的口语更加完美。
学习重点、难点单向交流、双向交流中常见问题与纠正的方法。
学习内容第一节单向交流中常见问题分析与纠正一、特定语境影响下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一)较普遍的“女国音”1、女国音:是指在一些年轻的女性中,在把声母舌面音j、q、x在与齐齿呼(i及以i开头的韵母)、撮口呼(以ü和以ü开头的韵母)韵母相拼时,发音部位前移,发成近似于舌间前音zi、ci、si,或非常靠前的ji、qi、xi的现象,即所谓的“尖音”。
2、产生原因:这种“女国音”一般出现在15岁到30多岁的有文化的女性口中。
她们或许受潜意识支配,认为这种发音习惯显得娇气好听,认为女孩子说话温柔才合乎身份。
幼儿教师的年龄多数在35岁以下,性别多为女性,她们喜欢追求时尚,模仿能力又强,加上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职业要求她们必须使用儿童化语言跟幼儿对话。
幼儿语言发音部位是靠前的,语气是天真稚气的。
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也促成了幼儿教师“尖音”的形成。
3、纠正方法:舌面前音j、q、x只与齐齿呼(以i和以i开头的韵母)、撮口呼(以ü和以ü开头的韵母)韵母相拼,舌尖前音z、c、s不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凡是声母z、c、s在与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时,一律改为j、q、x即可。
发音时虽然是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成阻,但要注意:第一,舌尖要抵下齿背;第二,舌面不能接触上齿背及上齿龈。
只要反复有意识地练习,就一定能纠正尖音,改善语音面貌,提高普通话水平。
(二)由识字量低而出现的错误发音如果自身识字量不高,就会出现错别字发音。
这些说错或读错的字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生僻字,而常是一些常用字。
教师口语常见问题
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包括:
1. 语音不标准:有些教师由于方言或语言习惯,发音不准确,可能会误导学生。
2. 语速过快或过慢:教师的语速应该适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听懂,又要保持一定的节奏。
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3. 表达不清晰:有些教师可能因为紧张或准备不足,表达不够清晰,导致学生无法理解。
4. 缺乏激情和感染力:教师的语言应该充满激情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缺乏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聊。
5. 缺乏互动和沟通:教师的语言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表达。
6. 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教师的语言应该规范、准确,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或词汇,以免误导学生。
7. 缺乏幽默感和趣味性:教师的语言可以适当幽默和风趣,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听、多练、多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注重语音、语速、语调和节奏的把握,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和气质,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及纠正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及纠正第一节教师口语“常见病”诊治(一)话语重复1.类别“嗯、啊”不断,几句话,甚至每句话的后面都带有一个“嗯”或“啊”,有的还拉长为曲折音的形式。
频繁使用一个词,如说话之前带上“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知道”,说话之后带上“是不是啊”、“对不对呀”。
有人把这种语病称“口头令”。
重复句末词语,如“今天我们讲第三节,讲第三节”。
2.治疗认识这些语病给表达带来的不良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
在反复练习、充分准备之后,讲一段课,或讲一段话,并进行录音,发现问题,提起注意,认真克服。
(二)语速失调1.类别讲话过快,过慢,拖音过长。
2.治疗讲话速度要根据内容的需要,要适应听者的需要。
要让人赶得上听,重点内容要让人来得及记,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过慢则没有生气。
可以模仿优秀教师的语言速度,也可以模仿优秀广播员的语言速度。
还可以讲同一段内容,看看所用的时间与优秀教师、优秀广播员是否相同。
(三)语音不清1.类别有的人讲话,每句话最后一个字音弱化,说成哑音,或虽不弱化,但音量太小,使人听不清。
也有人音强大小变化幅度太大,一句话声音忽大忽小,或有的话声音过大,有的话声音又过小,使人感到不舒服。
2.治疗反复练习朗读、演讲,注意字正腔圆,声音宏亮,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字音。
(四)语调单一1.类别有的人说话语调平直无变化,有的人说话总是上升调或降调,这两种情形往往又是节奏也无变化,整个语调平庸无力。
2.治疗掌握轻重音结合、快慢结合、语调升降结合的技巧,做到讲话语调和谐、自如,说话抑扬顿挫分明。
另外要自我录音,体会自己有什么不足。
(五)语脉不通1.类别话语不流畅,吞吞吐吐,甚至卡壳。
随意插说,颠三倒四,语意混乱。
2.治疗想好了再说,要有提纲进行约束。
对以前的有关录音进检查,看有无此类现象。
(六)话语枯燥无味1、类别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词,总是那种叙述的口语形式,没新词,没有描述语,没有评述语。
GUANDIANLINGHANG观点领航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创设积极导向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
幼儿语言发展并不是单向输出的过程,而是通过有效交流、对话和倾听形成语言习惯。
幼儿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强,而教师恰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注意口语问题,正确使用词汇、语调和语法等,能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部分幼儿教师易受地方口音影响,如说话带儿化音、地方口音等,幼儿有样学样,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鉴于此,本文就幼儿教师口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究纠正口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幼儿教师口语规范使用的重要性(一)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幼儿时期是口语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园生活占据幼儿一日活动的大部分空间,通过幼儿园学习、游戏和生活可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6岁的幼儿模仿力和想象力非常强,善于自主观察和模仿,常通过观看动画片、绘本,观察模仿周边的人事物积累经验,发展认知能力。
教师的口语表达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中,其口语表达习惯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习惯。
同时,教师口语表达质量还直接影响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所以,幼儿教师口语的规范使用在幼儿形成良好语言习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为幼儿建立良性的语言环境师幼关系也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常常错误使用口语,如增加儿化音、叠词等使用频率,以幼态的用语与幼儿进行沟通。
虽然这样的语言表达与幼儿语言表达习惯相近,能够拉近师幼关系,减少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幼儿正确的语言习惯养成。
幼儿教师不应片面追求亲和力和趣味性,而忽略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正确的教师口语表达应以流利、清晰、准确、富有趣味等为主,为幼儿建立良性的语言环境,从而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教师口语表达中的问题分析(一)发音问题有的幼儿教师受地方方言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普通话逐渐变了味,导致口语发音不标准。
浅谈幼儿教师口语表现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关键词】教师口语;表现力;普通话;低声教学【摘要】教师口语表现力即教师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最能体现:爱的言语表达方式.幼儿教师口语表现力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活动中运用的许多问题,通过分析教师口语表现力缺失的原因,提出低声教学、拟人化教学等改进的方法。
幼儿期的口语模仿对象主要是幼儿教师,因此,教师的言语、声音、动作、语调、言语交流方式等对幼儿的口语影响较大,是幼儿步人、了解和与人沟通的重要因素。
但现今的幼儿教师的口语表现力尚不能尽如人意。
ﻭ一、对幼儿教师口语表现力的ﻭ这样的情景我们很熟悉:在观摩活动中,幼儿教师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活动,惟妙惟肖的言语、精心打造的动作和精心制作的道具赢得了观摩者的一片喝彩。
老师的这种精彩表演,有足够的表现力.可看来看去总觉得有一种缺憾,似乎孩子们并不像被观摩的老师那样容易激动,孩子们身上少了一点灵动的生气。
这就是多年来我们在对幼儿教师表现力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幼儿的学习是靠感受、体验和活动、探索来实现的,老师怎样挖掘出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这恰恰就是老师的表现力要发挥的作用了.而在观摩课中看到教师的表现力是“伪表现力”。
这种表现越强,越能够遮蔽孩子可能会有的表现方式,即限制孩子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真正的教师表现力体现在教师对幼儿的爱上。
试想如果教师没有了爱,即使再精湛的表演也失去了光芒,即使表演得再动人,也有一种假的感觉。
因此,教师的口语表现力就是一种对待幼儿的态度,就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
ﻭ二、幼儿教师口语表现力欠缺的原因分析(一)对教师口语表现力理解偏差ﻭ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教师口语表现力的理解存在问题,认为教师口语表现力就应该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会表演,会用表演来打动幼儿。
其实这种理解存在很大的问题。
教师口语表现力即是教师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的、最能体现爱的言语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的力量是无穷的,是用心而不是用表演来衡量的.目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本身对于教师口语的表现力均存在着不同的偏差。
第六章幼儿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分析与纠正本章主要探讨幼儿教师口语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试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根除这些表达的毛病;列举语病的常见形式,以使学习者“照镜子”,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类似问题;针对原因寻找克服的方法,以使自己的口语更完美。
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不是一种从教师向幼儿单向的传递有关语言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交流和对话让幼儿主动进行“社会的、认知的知识建构和与他人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
因此,作为对话一方的教师,其语言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交际,让幼儿学习语言,帮儿社会化。
教师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如果没有语言范例,幼儿的语言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范例,幼儿对老师的一词一句、一腔一调甚至某种口头禅都非常敏感。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与幼儿的交往中,还在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他人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反馈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重要环节,语言输入是幼儿分析、比较、内化语言规则的源泉,语言反馈在幼儿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的过程中起到验证、调节的作用。
因此,教师语言使用得当,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语调、语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
幼儿人园以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的场景、交际的对象都与在家不同。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除了午睡两个小时之外,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着互动,其中尤以与老师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最为频繁。
教师的语言因此成为幼儿接触最多的语言输入。
幼儿从老师的语言中学习和理解了幼儿园的活动规则,从有意识地听到听懂老师的指令性的话,再到学会按照老师的指令参与活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从只会用简短的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回应老师发起的谈话,到自己学会提问题、主动发起与老师或同伴之间的对话、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只会模仿老师的言行、按照老师制定的规则被动参加游戏,到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通过协商主动改变规则玩游戏……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
可见,幼儿教师的语言水平对幼儿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那么,幼儿教师在语言运用上存在哪些问题呢?第一节单向交流中常见问题分析与纠正在语言这个有机体中,语音、词汇、语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个部分又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规范。
在书面语言运用中,违反相关的语言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如用词不准,搭配不当,语法混乱等;在口语动用中,有没有这些问题呢?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具有即时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主要依赖于个人故有的说话习惯、思维方式、语言修养、性格特点等因素,不论在哪一方面存在问题,都会有“口语病”的产生。
而且,由于口语是有声语言,因此,口语的问题远远比书面语的问题更复杂、更普遍。
那么,幼儿教师在口语运用中经常出现哪些问题呢?一、特定语境影响下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幼儿教师特定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等因素,在年轻的一代幼儿教师身上,我们会发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口语病问题,主要表现为:㈠、较普遍的“女国音”所谓“女国音”是指在一些年轻的女性中,把汉语舌面前音j、q、x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i)相拼时,发音部位前移,发成近似于舌间前音zi、ci、si,或非常靠前的jÿ、qÿ、xÿ的现象。
也就是所谓的“尖音”。
由于女性居多,因此称这种女学生特有的读音为“女国音”。
这种“女国音”一般出现在15岁到30多岁的有文化的妇女口中。
现在,这种现象在全国已由蔓延之势,也不再是女性的“专利”。
“女国音”和年龄密切相关,调查表明“女国音”基本上和青春期共始终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开始和终止的具体年龄有差异。
在解放前,女学生高中毕业后多数人结婚了,“女国音”现象也就消失了。
现在学生的结婚年龄推迟了,一般要等到大学毕业后才结婚,所以“女国音”消失的年龄也推迟了。
至于结了婚,步入社会以后仍就保留“女国音”发音特点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国音”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种现象是从哪产生的呢?专家认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一些女学生中就有了这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不是北京话的语音机制决定的,而是某种社会心理因素决定的。
”②她们或许受潜意识支配,认为这种发音习惯显得尖声娇气好听,认为女孩子细声细气才合身份。
“结果,迫使j、q、x的发音部位尽可能靠前,直到有一部分成了尖音。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及,社会人员的流动,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女国音”。
这样年轻女孩口语中尖音现象便遍布全国了,成了真正的“女国音”。
从央视个别主持人,到南方几家大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员身上都有表现。
幼儿教师的年龄多数在35岁以下,性别多为女性,她们模仿能力强,在她们身上的“女国音”现象也屡见不鲜。
加上她们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职业要求她们必须使用儿童语言跟幼儿对话,幼儿语言发音部位是靠前的,语气是天真稚气的。
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也促成了幼儿教师尖音的形成。
“尖音”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问题了,已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语音面貌,应注意纠正。
有“尖音”现象的人只要记住,普通话中,舌面前音j、q、x只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舌尖前音z、c、s不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凡是声母z、c、s 在与i、û、开头的韵母相拼时,一律①、②、③引自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北京话‘女国音’调查”改为j、q、x即可④。
例如:倔强解决街巷拒绝激情心情谢谢家乡星星经济家信秀气夏季想象焦急咀嚼奇迹琼浆权限㈡、由识字量低而出现的错别字发音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不谙世事,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
因此教师必须规范使用语言,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表率。
可是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的交流中,由于自身识字量低等原因,有时会出现错别字发音,而且多数情况下不是生僻字,而是常用字。
举例见下表:如把“提供”说成“tíɡînɡ”,“勉强”说成“miǎn qiánɡ”,“而且”说成“þr qiâ”易读(说)错的常用字词④张岩静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读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7易读(说)错的常用字词当然,以上列表中的字词,不仅是幼儿教师易读错、说错,其它层次的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出错。
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幼儿来说,教师怎么说,幼儿就怎么学,也不会查字典求证,所以幼儿教师应努力提高识字量,以减少误读、说错。
㈢、强势经济带来的所谓时尚语的消极影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上更具有多元化,人们从网络、电影、电视、广播、书刊等不同的媒体上,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港台文化,带来了语言文字上的变化,尤其是强势经济对语言的影响更大,有强势经济作后盾,强势文化大有长驱直入引导时尚之势。
产生了一些时尚语,有的是积极方面的,也有的带来消极方面的影响。
这些消极影响在语言、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所表现。
由港台制作、编排或译制完成的电影、电视作品,剧中人对白时的话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对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语言习惯对我们的幼儿教师不可能没有影响。
表现在:⑪语音:a 轻声重读。
如“明白”、“清楚”、“学生”、“爸爸”、“妈妈”、“他们”等应该读为轻声的词语,在口语中一律读成了本调,这种问题南方重于北方。
b 生造叹词。
现代汉语有自己常用的叹词,足以表达说话者说话时的惊讶、感叹、赞美等强烈的感情以及表示招呼、应答等。
可是在年轻人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时髦的叹词,这些叹词有的能找到表音的汉字,有的有音无字。
如:“哇噻”、“yý”、“哇靠”等。
c 韵尾不归音。
有的幼儿教师说话由于受自身语言习惯的方言影响,说话有归音或归音不到位,从而造成了说话时的语言缺陷。
(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韵母分韵头、韵腹和韵尾。
)韵尾不归音是指说话时丢掉了韵尾或对韵尾的音素发音不到位。
如“孩子”——hái zì,“天气预报”—tiün qìyǜbào 中的“hái”“bào”分别丢掉“i”和“o”,发成接近于“ha”“ba”的音;更多的是在有前鼻音韵母“n”作韵尾构成的音节中,前鼻音韵母中an、en、in、un,往往韵母归音不好或不归音,使这类音节发音失准。
〖示例〗d 固定腔。
现在一些年轻人,包括有些媒体的主持人,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盲目模仿港台腔、明星腔。
这种现象在年轻幼儿教师身上也有反映,盲目模仿港台腔、明星腔,说话总是一个腔调,体现不出汉语的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示例〗⑫词汇方面。
不仅是语音,在词汇方面幼儿教师的口语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a 网络语言的影响在网络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的今天,网络也像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在让人们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其中就包括网络语言的影响。
所谓的“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语体。
在网络语言中语体中完全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时成了正宗语言。
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方式。
如“酷”、“帅呆了”、“酷毙了”〖示例〗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汇相辅相成,互不取代。
),网络语言一部分词汇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被人所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也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的创新使用。
但是网络语言中也有一些粗话、脏话和一些废话,污染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环境。
有人把特定环境下的网络词汇拿到大众生活里来,幼儿教师把网络词汇用到课堂教学、游戏活动和家园工作中,都是不应该的。
b 生造叹词现代汉语有自己常用的叹词,足以表达说话者说话时的惊讶、感叹、赞美等强烈的感情以及表示招呼、应答等意思。
可是在一些大、中、小学学生的口中,受港台语言的影响,经常说出一些时髦的叹词。
最常见的有“哇”、“哇噻”、“哇靠”、“靠”、“耶”等等,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口中。
〖示例〗有的幼儿老师见到早上刚从家里来的小朋友穿着漂亮的衣服,就会说“哇!××今天真漂亮呀!”。
老师给幼儿放多媒体课件或展示某一新鲜教具时,总会听到从幼儿口中不时传来的“哇”“哇噻”等惊叹声,而幼儿的语言一方面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也肯定有幼儿教师对他们的影响,至少幼儿教师对幼儿说一些粗俗的叹词应加以制止,如“哇噻”一词,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叹词,是一句非常粗俗的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