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集训(三十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 格式:doc
- 大小:375.50 KB
- 文档页数:6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一、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1.群落(1)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性质是由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2.群落的垂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定义群落的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决定的。
生长型是指植物的外貌特征,主要生长型有苔藓、草木、灌木和乔木,它们自下而上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三大群落垂直结构①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②草原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草本层、地表层和根系层。
③水生群落从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3)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种类。
3.陆地生物群落(1)热带森林①热带雨林②热带季相林③热带干旱林(2)温带森林①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的垂直分层不明显。
②温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通常可分为4层,即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由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组成的地面层。
(3)寒带针叶林寒带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树种主要是各种云杉和松树,也有少量阔叶树。
(4)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①草原最明显的特征是几乎完全由绿色的禾草组成,草长得高大但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
②热带稀树草原的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5)荒漠荒漠共同特征是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
(6)苔原苔原又称冻原和冻土带,特点是严寒、生长季短、雨量少和没有树木生长。
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几个概念(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基本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按其生理上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可能占领的全部生态位。
(3)实际生态位是指由于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种间竞争,一个物种实际上所占领的生态位。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思维导图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思维导图:
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空间分布等因素。
演替过程:
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变化过程,包括原始群落、次生群落和稳定群落。
演替的过程包括先锋种群、气候演替、物种演替、生态位演替等。
原始群落:
原始群落是自然状态下的群落,通常是由一些先锋种群开始形成的。
这些种群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和繁殖。
原始群落的物种组成简单,密度低,生态位单一。
次生群落:
次生群落是在原始群落基础上形成的群落。
它们通常是由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引起的。
次生群落的物种组成复杂,密度高,生态位多样化。
稳定群落:
稳定群落是演替的最终阶段,也称为气候群落。
它们是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群落,物种组成多样化,密度适中,生态位相对稳定。
总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替过程。
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概念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如:在池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2、理解: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
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3、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特点: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这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一般而言,被捕食者在整体上的数量多于捕食者。
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举例:狼与兔、羊与草、青蛙与昆虫(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竞争的结果有两种:竞争实力相当时,两种生物在数量上相互抑制;竞争实力相差悬殊时,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坐标曲线图能量关系图举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等(3)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特点: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上方不能生存或一方不能生存;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举例:地衣(真菌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举例: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等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考点4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②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①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②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③实施计划a.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b.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c.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d.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e.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④得出结论a.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5.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6.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7.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8(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限时集训(三十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3.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4.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5.(2013·通化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B.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斗争剧烈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7.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8.(2013·上海新区抽测)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9.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10.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没有水平结构11.(2013·宣城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12.(2013·德州模拟)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
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2)如果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演替。
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________为止。
(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___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14.(20分)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个)。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________。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 种群增长都属于________型增长。
(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_____________。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限时集训(三十二)1.选B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对植物生长越有利,植物种群多,动物种群就多,结构就越复杂。
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等关系。
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
2.选A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3.选C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4.选B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
5.选D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消长发生变化,有的种群可能减少甚至消亡,不属于“S”型增长。
群落内的种内竞争可能比种间竞争剧烈。
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6.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温度和水分。
7.选B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渐趋激烈。
8.选C生物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对于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多的生物无法逐个计数。
9.选B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种群数量多于b,且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
10.选C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应为次生演替。
出现⑤→①的变化,说明人为因素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云杉林不同区域的光照、地势不同,所以该群落也有水平结构。
11.选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则属于初生演替。
12.选C由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垂直结构层次。
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由于乙种群生物食物范围比甲、丙大,因此选项D正确。
13.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
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将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稳态为止。
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
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
答案:(1)A(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稳态(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14.(1)环境容纳量(或K值)(2)“S”(3)A 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少(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