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2
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1、PICC (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一PICC的使用适应症长期的静脉输液(长期卧床、昏迷)家庭静脉治疗危重患者23-30周的早产儿(极低体重儿<1.5Kg )输注刺激性、高渗性的药物(化疗、TPN 等)需要反复输血或血制品,或反复采血的患者肥胖、输液困难PICC的优缺点及常见并发症慎用症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及败血症确诊患者或疑似对器材的材质过敏既往/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史乳腺癌根治术或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上肢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侧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CVC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分隧道式/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
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ACVC)是经皮直刺血管后在体外固定的导管,穿刺部位多在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TCVC)指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后半部分在胸壁皮下潜行后在体外固定。
3、中线导管(中等长度导管/中长静脉导管)是经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置入上臂的导管。
导管尖端位于或靠近腋窝水平或肩下部。
简便4.并发症少,安全性高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更低中线导管VS 外周短导管:1.较少重复穿刺2.减轻病人痛苦,增加患者满意度3. 减少护士工作量,增强护理工作效率4.静脉炎发生率更低@ I 历电叔弓”加,w 莪区镶上即广:…”.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 )及中线导管维护用物准备标配治疗车、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换药包、无菌纱布、思乐扣、20/10MI 注射器、0.9%盐水100Ml 、输液接头、肝素盐水(0-10U/M1)、软尺、PICC 长期护理手册操作流程: (CVC 维护同PICC,无以下红字部分)准备1 .洗手、戴口罩2 .查对医嘱3 .用物准备评估1.患者评估,查对,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配合中线导管的优势: ^7.5-20cm赧).66 加165Mm管腔单艘雕 留酬酎瞅1-调 导管相大多遇SBffi中线导管VS 中心血管通;定位2.节^成本,更经济3 .操作Hit lip iftlipwdlini 应厄H pwitanefs- 画确2.导管评估:查看PICC护理手册、评估置管时间、上次维护时间、导管型号、管腔类型、导管置入深度、外露长度3.评估手臂有无肿胀、臂围;穿刺点有无发红、肿胀、渗血、渗液,主诉有无疼痛;贴膜的效期、查看贴膜有无潮湿、卷边、脱落、污染,局部皮肤有无过敏;导管有无移动、回血、空气1.手消毒^操作2.测量臂围(肘窝肘横纹上方10Cm处)3.去除固定输液接头的胶布,酒精棉签去除胶痕清洁皮肤4.去除透明敷料(“ 0”度平行撕拉松开贴膜周边,一手拇指轻压穿刺点,自下而上去除,避免将导管带出)5.再次观察穿刺点情况及导管刻度6.打开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换药包,穿刺肢体下垫治疗巾7.去除思乐扣:用酒精棉签浸润、溶解思乐扣下方的粘合剂,打开锁扣,移除导管,去除思乐扣8.手消毒9.以无菌方式将所需物品置入无菌区域10.消毒生理盐水瓶口,单手戴无菌手套,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必要时抽吸肝素盐水,戴另一只无菌手套1.严禁使用<10ml注射器冲管及封管,冲管时采用脉冲式方法2.避免在置管侧测量血压3.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天更换1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天更换一次,穿刺部位发生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立即更换4.附加肝素帽应至少每7天更换,如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后立即更换5.双腔及以上导管同时进行正压冲管、封管6.经PICC/CVC输注药物前宜通过回抽血液来确定导管在静脉内7.PICC/CVC治疗间歇期每周维护一次8.冲管时刻:每次输液体前后、输注血液制品/采血后、输注脂肪乳等大分子颗粒药物后、肠外营养持续输注,4-6小时/次、相容药物之间、导管内回血、液体明显减速时、PICC/CVC治疗间曷镇月每7天冲管一次。
如何做好PICC导管维护与感染防控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央导管置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置管后因破坏了皮肤屏障,开放了细菌入侵的途经,增加留置血管导管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
PICC留置时间较长,因其有诸多优点,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那么如何做好PICC维护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感染防控措施有哪些?中心静脉导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类型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V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PORT)、脐静脉。
下面和大家重点探讨PICC导管维护与感染防控。
一、什么是PIC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的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通常长度为35-55cm。
留置时间长达1年。
二、PICC适用于哪些患者?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需静脉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如肿瘤化疗药物、高渗溶液,PH过低或过高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危重病人或低体重患儿。
三、哪些患者不能进行PICC置管(绝对禁忌征)?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腔静脉完全阻塞)者。
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菌血症或脓毒血症者。
感染性心内膜炎者。
确诊或疑似导管材质过敏者。
置管操作:由经过PICC培训,取得资质的专科护师进行置管操作,置管环境要求在II类环境。
四、PICC的优点?避免并发症:由于导管尖端位于中心静脉,此处血流量大,高渗液体及刺激性强的液体输入时迅速被血液稀释,避免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
也解决了外周血管条件差的病人输液的难题。
减轻病人痛苦:可减轻病人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保护外周血管,一般不限制日常生活,可提高输液时的舒适度。
避免护理缺陷发生:避免刺激性药物漏出、外渗造成皮肤坏死等不良事件发生。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意识状态、治疗需求、心理反应及合作程度。
2.评估穿刺点局部情况有无红肿渗出。
3.评估导管位置、导管刻度、导管内回血情况,测量双侧上臂臂围。
4.评估按压穿刺部位是否有静脉炎发生。
观察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
5.观察静脉走向是否有条索状改变。
(二)成人PICC维护。
(1)记录导管刻度、贴膜更换时间、置管时间,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2)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如输注血液或胃肠外营养液,需24h更换1次。
(3)冲、封管遵循SASH原则: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S-生理盐水;H-肝素盐水(若禁用肝素者,则实施SAS原则),根据药液选择适当的溶液脉冲式冲洗导管,每8h冲管1次;输注脂肪乳、输血等粘稠液体后,用生理盐水10~20m1脉冲正压冲管后,再输其他液体;封管时使用10~100U∕m1肝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于导管+附加装置容积。
(4)更换敷料时,由导管远心端向近心端除去无菌透明敷料,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先用乙醇清洁,待干后,再用碘伏消毒3遍,或选择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面积应大于敷料面积。
(5)无菌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固定;注明贴无菌敷料的日期、时间、置管深度和操作者。
(6)记录穿刺部位情况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时间。
(三)新生儿PICe维护。
(1)输液前抽回血,见回血后再抽取生理盐水2m1脉冲式正压冲管,连接输液器。
(2)输液结束给予生理盐水2m1脉冲式冲管后给予10U∕m1肝素盐水1~2πι1正压封管。
(3)间断给药,每次给药后用2m1生理盐水冲管。
(4)输注脂肪乳期间,每6〜8h用生理盐水1〜2m1正压冲管1次。
(四)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置入P1CC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指导患者留置PICC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