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总体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8.05 MB
- 文档页数:50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7.08•【字号】六政办〔2022〕27号•【施行日期】2022.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六政办〔2022〕2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7月8日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2年7月目录一、前言二、规划背景(一)六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二)“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回顾三、“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面临的机遇(二)面临的挑战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五、重点任务(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构建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四)提升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五)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六)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七)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八)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发展(九)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十)巩固健康脱贫成果(十一)优化人口和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六、组织实施和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投入机制(三)强化监督评估(四)加强宣传引导附表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一、前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在全市“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2 -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 - 2 - 第三章对外交通规划......................................................................................................................... - 3 - 第四章城市内部道路网规划................................................................................................................... - 4 - 第五章道路要素控制......................................................................................................................... - 6 - 第六章规划实施............................................................................................................................. - 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导城市道路建设,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草案)六安市城乡规划局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管理单元规划第四章开发强度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退让第七章城市绿地与生态第八章建筑与景观风貌第九章公共设施第十章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市政设施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及综合防灾第十三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表:六安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并为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审批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六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依据。
1。
3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
本市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1.4 编制组织六安市控规体系分为“控规通则”、“管理单元规划”及“地块控规”三个层级。
“控规通则"是有关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
“管理单元规划"是以划定的城市管理单元为基础,主要确定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及人口容量,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公用和公益设施。
“地块控规”则是在“控规通则”和“管理单元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控规.第二章建设用地2.1 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2.2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2-1表中适建比例、适建范围的规定进行控制。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一、论证范围及依据(一)论证范围为了落实六安市委、市政府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六安市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对六安市近20年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效益的可靠性,用地需求及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论证。
(二)论证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⑵《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⑶《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⑷《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二、土地规划指导原则——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按照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性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
按照六安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统筹安排区域、城乡用地,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减少对市域内生态脆弱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生态脆弱区、生态涵养林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拟规划区土地概况(一)区位条件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
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是安徽省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
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
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
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
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
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
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
②南部生态红色区。
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
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
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
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六安市区位分析及发展构想陈文德(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摘要:区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六安市的区位条件以及它们和周边城市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六安今后的发展构想。
关键词:六安市区位条件区域发展构想1.区位条件分析1.1空间地理位置: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习称皖西。
东连合肥(相距80千米)、巢湖,南接安庆,北临淮河与淮南、阜阳相邻,西与河南信阳、湖北黄冈接壤。
处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并部分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1.2人口素质不高衡量人口素质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比例,即人口的文化构成。
表1是六安与全国、全省人口文化构成比较,从表中可知,六安市每10万人口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合肥科教资源比较集中,是除北京以外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因此可依靠合肥人才基础发展教育事业以及开发创新性企业。
1.3 经济现状六安经济基础较差,产业结构有待合理化,因此六安应紧紧抓住合六巢经济协作优势,和合肥、巢湖融为一体,争取早日建成服务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六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尽快地使这一示范区成为中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
1.4六安市主要交通条件公路:公路有国家规划的“7918”中的G35济南-广州高速公路,G40上海-西安高速公路,G42上海-成都高速公路,以及合肥-淮南-阜阳高速公路和合肥-安庆高速公路均经过我市。
另外境内有G312、G206、G105三条国道国道。
铁路:已建成的有上海-武汉-成都高速铁路,西安-南京、合肥-九江铁路,建设中和即将建设的铁路有六安-阜阳、西安-南京铁路复线等。
规划中还有六安-安庆-景德镇的铁路、六安-庐江-铜陵铁路等。
第一章港口发展的现状第一节地理位置一、地理位置六安市位于安徽省的西部江淮之间,东邻省会合肥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连淮南市与阜阳市隔淮相望。
现辖金安、裕安2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5县。
全市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681万人。
二、交通概况六安市现已初步形成公、铁、水综合交通运输网。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以312、105、206国道和合界高速为主骨架,以省道市区通往各县区的快速通道为支线,连接城镇、辐射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目前正在建设阜六、合六、六武等多条高速公路。
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9764公里,公路密度54.3公里/百平方公里。
宁西铁路、合九铁路穿越市境,正在建设合武高速铁路。
空运较为便捷,市区距合肥骆岗机场仅80余公里(与规划建设的新桥机场也仅50多公里)。
水路四通八达,境内有航道里程1000多公里,除淮河航道22公里为三级航道,其它航道等级都在五级以下。
水运向南可由杭埠河、丰乐河入巢湖,经合裕线入长江;向北可从淮河经洪泽湖至京杭大运河。
第二节自然条件一、气象六安市地处北亚热带的北缘,属湿润季风气候。
其特征是:季风显著,雨量适中,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配合良好;但由于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暖冷气流交会频繁,年际间季风强弱程度不同。
1.六安市市区(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41.0℃,最低气温-18.9℃。
(2)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8%。
(3)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1089.4mm,年最大降雨量1449.3mm,年最小降雨量648.0mm,全年降水天数达125.6天。
(4)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时间2225.8小时。
(5)风多年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20m/s,风向ESE、E、NW、N;常风向C、ESE,频率17%、11%。
(6)沙尘历年沙(尘)暴天,多年平均0.4天。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一)、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即五县、两区以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近期(2005年)达26%,城镇人口150万;中期(2010年)达35%,城镇人口192万;远期(2020年)达50%,城镇人口305万。
3、人口控制规模由于六安是劳务输出大市,按照异地城镇化,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预测,六安市域的常住人口为:近期(2005年)580万人;中期(2010年)590万人;远期(2020年)660万人。
4、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的规模结构规划分为50万人以上、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和2万人以下6个层次。
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六安城市60万人;舒城县城20万人;寿县县城25万人;霍邱县城25万人;霍山县城15万人;金寨县城15万人;叶集镇15万人。
5、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重点解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区内空间点轴系统组织。
规划城市点轴系统的组织为:一个主要集聚区(中心城市集聚区),五个次要集聚区(寿春-正阳集聚区、梅山-叶集-姚李集聚区、舒城-龙河-杭埠集聚区、霍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霍邱-马店集聚区),以中心集聚区为核心,以312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为横轴,203省道和南部的105国道为纵轴构建十字形主轴线,并通过环状联络线加强外围集聚区和主要城镇的联系。
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6、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本次规划综合集中的点轴式和分散的均衡式发展两种模式的特点,针对六安市城镇发展的早期向心集聚的现状特征,采取兼有集中和分散特征的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把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
(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区范围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三里桥街道、鼓楼街道、南市街道、西市街道、北市街道、小华山街道等8个城区街道,平桥乡、九里沟乡、望城岗乡、三十铺镇、城北乡、城南镇、苏埠镇等7个乡镇和横排头风景区,总面积约为560km2。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1、城市性质六安市的城市性质为: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 、城市职能(1)大别山北麓的中心城市(2)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3)区域性交通枢纽(4)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5)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 、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5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0—2030年4、城市规模近期:至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68万,建设用地规模为70 km2;中期: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82 km2;远期:至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20万,建设用地规模为120 km2。
5、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研究层次。
(1)市域范围:包括金安、裕安两区,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县级)。
用地面积为17976 km2。
(2)规划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安镇、徐集镇、三十铺镇、城南镇、苏埠镇、城北乡、中店乡、分路口镇、韩摆渡镇、先生店乡、椿树镇10个乡镇以及横排头风景区。
规划区面积为1096.8km2。
(3)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合武高速,南至宁西铁路,东到三元河,西到商景高速。
包括现状城区10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范围、以及与之相接的三十铺镇、新安镇、城南镇的部分用地,总面积约120km2。
6、城市发展方向“向东主动推进,向北积极延伸,向西跨河拓展,向南逐步完善”,构建未来六安中心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将城市的发展重心向东、向北转移,适当向西发展,从空间结构上保障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7、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综合考虑中心城区范围内用地的区位、交通、用地条件、自然生态现状及基本农田的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将中心城区的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进行管制,即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2•【字号】皖政秘〔2024〕48号•【施行日期】2024.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六安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批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六安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六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6.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42.1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837.8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561.46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1%;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25.23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少于60%;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219.03万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一屏三带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使命,提升合六同城化发展水平,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
六安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送审稿)“十二五”(20**-20*5年)时期,是我市推进三大跨越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根据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和六安实际,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经过规划编制,引导全市统一思想,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六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心城市发展为先导,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568”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雨雪冰冻、甲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进、社会全面进步,预计“十一五”主要目标将顺利完成,实现了综合实力、城市建设和农业抗灾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跨越。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攀升。
“十一五”以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高于“十五”年均速度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个百分点,由“十五”末的3*2亿元提高到的564亿元,排位由全省第8上升到第6位,经济总量提前实现赶超目标。
预计20*0年GDP总量将达640亿元,五年翻一番多;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5%,高于“十五”年均速度*9.3个百分点,达52.*亿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6倍。
二是工业经济快速扩张。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积极推进钢铁产业“双百亿”工程,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7.*亿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3倍,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第一部分:六安市城市基础资料第一章概述1.1六安市城市性质六安市是大别山地区的商贸流通及旅游服务中心,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全国陆路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方案中,六安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六安市区政治、经济、文教中心;皖西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远期成为安徽省的加工工业基地之一。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方案中,六安市的城市性质为:“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1.2六安市总体概况六安市别名“皋城”,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市境位于皖西腹地,地形以岗地和淠河冲积平原为主,淠河侧城而过,淠河总干渠流经市区中部。
值得一提的是六安市的最高学府—皖西学院,它的名称就是取自六安市的地理位置。
六安市面积为17976平方公里,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六安生态环境优越,荣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1态示范区”、“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
霍山、金寨、舒城三县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其中霍山为中西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境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霍山县还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4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的县。
1.3六安市行政区划1.3.1 金安区金安区位于六安市东部,东倚省会合肥,为六安市主城区,是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654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辖22个乡镇街。
1.3.2 裕安区裕安源自六安古县,是1999年12月随六安地区撤地设市后成立的新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北麓,六安市区以西,东接金安,北接寿县,南接霍山、金寨,距省会合肥7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