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新安镇总体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8.06 MB
- 文档页数:50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二、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三、土地利用结构四、土地资源保护五、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六、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布局和规划指标分解七、土地利用分区八、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促进土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充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中发[1997]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关于各级政府“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要求,必须对第一轮《六安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1-2000)进行修订。
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基本方针及分区土地利用指导方针,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是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控制量及补充耕地量指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区域分布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范围,安排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本规划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0年为近期规划目标年,并展望到2030年。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全市土地总面积1840117.36公顷,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855平方米,居全省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
其中农用地151901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建设用地190402.96公顷,占10.35%,两者之比为7.98:1,未利用土地公顷,占7.10%。
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3.1:1。
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如下(详见附表一)。
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⑴耕地。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燃气工程规划 (3)第一节气源规划 (3)第二节天然气供气规模 (3)第三燃气调压器气调压器天然气输配系统 (4)第四节天然气场站工程规划 (8)第五节液化石油气规划 (12)第三章投资估算 (13)第四章规划实施 (14)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15)附件:附件1:关于编制燃气专项规划的委托书附件2:六安市燃气专项规划评审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3)《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4)《六安市产业承接集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0~2030)》5)《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总体规划(2010~2030)》6)《六安市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燃气专项规划(2005~2020)》7)规划基础资料(包括气象、环保等资料)第二条编制原则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实行分期气化、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为远期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2)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用户市场调研,科学预测各类用户的燃气需求量及发展梯度,并满足其工业发展的需要。
3)规划气源以清洁环保、优质经济、长期稳定供应和安全可靠为原则。
输配系统统筹解决调峰问题,满足各类用户的用气需要。
4)管网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气源位置和各类用户用气量综合确定;规划地下燃气管网主干管道走向,符合城市道路长远规划和各类用户分布的要求,尽量避免在管道可用期限内开挖道路致使改建或重建燃气管道,做到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5)以满足市场需要、安全、可靠、稳定供气为目的,统筹考虑,远近期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燃气设施,合理配置全市燃气资源,优化系统方案。
6)合理规划六安市各类用户用燃气工程建设分期,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扩大供气范围。
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关系,以近期为主,做到近、中、远期相结合,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7)坚持科学的态度,运用详实的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规划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切实可行,造福于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的批复
【法规类别】土地复垦与耕地保护
【发文字号】皖政秘[2011]159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05.16
【实施日期】2011.05.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皖政秘〔2011〕159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及所辖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六政〔2011〕
83号)悉。
经研究,现就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
整体控制作用。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小城镇发展的建议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小城镇发展的建议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六政秘[2006]212号)市政协:市政协《送交“关于加快全市小城镇发展的建议案”的函》(六协〔2006〕9号)收悉,市政府对此建议案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专门做出批示,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加以研究,对建议案所提意见、建议,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落实。
现将有关办理情况函复如下:一、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小城镇发展工作一是研究并提请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六发〔2005〕15号),明确了我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要求切实优化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是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市城镇化战略的目标和措施。
在市二届二次人代会上通过的《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小城镇建设每年增加1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的目标;同时提出要加快重点镇建设,重点发展各县区城关镇和沿边重镇,发展城镇特色产业,将沿边重镇叶集、周集、杭埠等建成我市的经济桥头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确定为推动我市“十一五”时期跨越式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提出“按照点轴发展模式,以六安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城和叶集试验区为次中心,以重点镇为骨干,以方便快捷的交通为纽带,加快形成‘一城率先崛起、六方竞相呼应、群星争辉显亮’的放射型网状式城镇体系。
”三是确定了全市50个市级重点镇。
今年3月份,根据六发〔2005〕15号文件精神,经各地推荐和市建设部门审核,确定金安区张店镇等50个镇为市级重点镇,并予以公布,要求各地结合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制定加快重点镇发展的实施方案;同时对全市重点镇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每年根据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一)、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即五县、两区以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近期(2005年)达26%,城镇人口150万;中期(2010年)达35%,城镇人口192万;远期(2020年)达50%,城镇人口305万。
3、人口控制规模由于六安是劳务输出大市,按照异地城镇化,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预测,六安市域的常住人口为:近期(2005年)580万人;中期(2010年)590万人;远期(2020年)660万人。
4、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的规模结构规划分为50万人以上、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和2万人以下6个层次。
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六安城市60万人;舒城县城20万人;寿县县城25万人;霍邱县城25万人;霍山县城15万人;金寨县城15万人;叶集镇15万人。
5、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重点解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区内空间点轴系统组织。
规划城市点轴系统的组织为:一个主要集聚区(中心城市集聚区),五个次要集聚区(寿春-正阳集聚区、梅山-叶集-姚李集聚区、舒城-龙河-杭埠集聚区、霍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霍邱-马店集聚区),以中心集聚区为核心,以312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为横轴,203省道和南部的105国道为纵轴构建十字形主轴线,并通过环状联络线加强外围集聚区和主要城镇的联系。
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6、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本次规划综合集中的点轴式和分散的均衡式发展两种模式的特点,针对六安市城镇发展的早期向心集聚的现状特征,采取兼有集中和分散特征的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把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
(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区范围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三里桥街道、鼓楼街道、南市街道、西市街道、北市街道、小华山街道等8个城区街道,平桥乡、九里沟乡、望城岗乡、三十铺镇、城北乡、城南镇、苏埠镇等7个乡镇和横排头风景区,总面积约为560km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2•【字号】皖政秘〔2024〕48号•【施行日期】2024.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六安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批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六安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六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6.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42.1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837.8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561.46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1%;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25.23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少于60%;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219.03万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一屏三带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使命,提升合六同城化发展水平,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