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2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正确读写“枣树、忽然”等12个词语,理解“诡秘、钦佩”等词语的意思。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继续学习通过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情景模拟等方式,体会刺猬偷枣的有趣过程。
- 引导学生对比描写刺猬动作前后的语句,分析刺猬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刺猬的聪明、机灵,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体会刺猬的聪明、机灵。
-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积累好词好句。
-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的描写,尤其是动词的准确运用,如“爬、摇、归拢、打滚、扎、驮、跑”等,学习作者如何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
- 引导学生从刺猬偷枣的行为中感悟到小动物的智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刺猬偷枣的场景中,更直观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过程。
例如,在讲解刺猬爬树摇枣子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刺猬的动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朗读感悟法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刺猬的机灵和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 问题引导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刺猬偷枣的过程中,哪些动作最能体现它的聪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谁能简单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忆刺猬偷枣的大致内容) -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一些词语,如“枣树、忽然、树枝、红枣、摆动、如同、无数、新月、后院、兴许、清楚、忽然”等,让学生认读。
《2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积累喜欢的语句。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的作品。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特别是细致描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明快,用词准确。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为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以“感悟语言的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对比阅读、抓关键词语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的学习中,品悟作者语言的生动。
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在阅读中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感悟语言的生动,体会刺猬的聪明。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自主阅读《带刺的朋友》一书中的另一个小故事,进一步体会刺猬的聪明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及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
2、引导学生用比较阅读、默读、浏览、猜读等方式阅读文本,较快地获取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软件、学习单、拓展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导言(媒体配上朦胧的月夜,刺猬偷偷爬进院子的画面):同学们,一个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芳香。
此时,有一个小家伙悄悄地爬到了我家后院的枣树旁边,这位神秘的不速之客是谁呢?提示课题:带刺的朋友【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描述了一个月光朦胧的宁静乡村夜晚的画面,为刺猬偷枣营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期待。
《带刺的朋友》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带刺的朋友》二、教材版本: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三、所在单元:第七单元四、所讲课时:第二课时五、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时结合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对中年级段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立足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体现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贯穿的教学思路,同时为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讲一讲故事和自读自悟品词析句的形式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复述故事,将故事讲得具体、生动,老师通过提取关键词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的方式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更好的复述故事,同时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教师在课后向学生推荐宗介华的散文集《带刺的朋友》将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六、教学目标:1.教师再次指导书写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中容易混淆的“枣”、“刺”字,通过星级评价扎实落实写字教学;2.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抓住表示环境、声音、动作的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并积累语言;3.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1.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抓住表示环境、声音、动作的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2.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难点: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刺猬偷枣的故事。
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3课《带刺的朋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呢?2.书写指导“刺”字和“枣”字:(1)找不同:师:孩子们,在昨天的书写中反馈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发生混淆,它们就藏在“刺猬偷枣”这个短语中,请大家仔细观察“刺”“枣”,这两个字有哪些不同呢?(2)师: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呢?在写字的时候我们不光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的避让,将字写正确,而且还要将字写得整洁、美观。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3带刺的朋友(第2课时)精品教案23带刺的朋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本文中描述的刺猬偷枣。
试着有组织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要点]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大声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总结课文中描述的刺猬盗窃日期。
试着有组织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学会使用比喻性句子,发挥想象力,使句子更生动生动。
【教学课时】2课时B部分【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本文中描述的刺猬偷枣。
试着有组织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听写课文中的生词。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刺猬偷枣的事)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板书:带刺的朋友)二、细读课文,“亲近”刺猬。
(一)了解红枣,感悟诱人。
1.句子:(1)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2)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设计意图:比较馋。
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相比较,交流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
(前一个句子简明扼要,第二个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句子生动形象。
)3.指导朗读:这是怎样一种诱人的枣啊,连人都眼谗,更何况刺猬呢。
谁能把这种谗人的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4.谈话过渡:正因为这些枣那样诱人,才引来了一个小家伙,那就是――刺猬,它偷枣儿来啦!(二)学习“偷枣”,感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