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唐三大诗人群到宋初三体
- 格式:pdf
- 大小:427.88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1.宋初三体:指宋初出现的以李昉、徐铉、王禹偁等诗人为代表的“白体”;以“九僧”、林逋、寇准等诗人为代表的晩唐体;以杨亿、钱惟演等诗人为代表的西昆体。
从白体、晩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他们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宋末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晩唐体”,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2.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而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3.晩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晩唐体”。
晩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他们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晩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其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晩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晩唐体的盟主。
4.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宋初三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代表作有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风格浅切清雅。
但是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与五代诗风仍是一脉相承,忽视了白居易讽喻现实的精神,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王禹偁也被宋人看做白体诗人,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将身世之感与他们同情结合,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王禹偁语言晓畅自然、情感含蓄深沉,平易流畅,简雅古淡。
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将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但并不忽视炼字炼句,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①晚唐体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他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数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例如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②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
其中林逋最为有名,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稍微丰富一些。
林逋《山园小梅》③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由于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体的盟主。
他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春日登楼怀归》西昆体诗人: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西昆酬唱集》得名,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
此派诗作的题材,集中于怀古咏诗,如《始皇》《汉武》,,咏物,如《梨》《泪》,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直夜》《别墅》等。
内容上比较贫乏,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联系。
艺术上师法李商隐的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音调铿锵,但又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宋诗的发展历程简述说起宋诗的发展历程,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就像是咱们品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咱们得从宋朝初年开始聊起,那时候的诗坛啊,就像是刚过完年的大街,热闹得很。
那会儿的诗人,一个个都想着怎么在唐诗这座大山上,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于是,就有了“宋初三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这三兄弟就像是诗坛上的三剑客,各有各的绝活儿。
先说白体吧,它就像是邻家大哥,平易近人,没啥架子。
王禹偁这位老兄,就是白体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就像是咱们聊天一样,自然、流畅,读起来心里头那个舒坦啊。
再来说说西昆体,这就像是诗坛上的富二代,穿着华丽,出手阔绰。
杨亿、刘筠他们几个,就像是专门研究怎么把诗写得金光闪闪的高手,用典、对偶,那是信手拈来,读起来那叫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
最后聊聊晚唐体,它就像是诗坛上的隐士,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诗中有真意。
林逋、寇准他们,就像是躲在深山老林里的高人,写诗就像是在跟自个儿对话,清苦中带着一股子仙气。
但是啊,这“宋初三体”虽然热闹,可总觉得少了点啥。
就像是过年吃了太多大鱼大肉,总得来点清淡的。
这时候,欧阳修、梅尧臣他们就像是一阵清风,吹进了诗坛。
欧阳修这家伙,就像是诗坛上的改革家,他带着梅尧臣、苏舜钦他们,一起反对那些华而不实的诗风,提倡写诗要接地气,要有真情实感。
梅尧臣更是厉害,他的诗就像是用白开水泡的茶,初尝无味,细品之下却回甘无穷。
到了王安石、苏轼他们这一代,宋诗就算是真正找到自己的路了。
王安石就像是诗坛上的老学究,他的诗里总是藏着那么点哲理,让人读完之后还得琢磨琢磨。
而苏轼呢,他就像是诗坛上的全能选手,写诗、写词、写文章,样样精通。
他的诗就像是他的人一样,豪放不羁,却又细腻入微。
到了南宋,那更是不得了。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他们,就像是诗坛上的三巨头,一个个都是爱国心切的好男儿。
他们的诗里,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人民的关怀,读起来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就像是咱们看《亮剑》一样,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那份爱国情怀却是实实在在的。
什么是“宋初三体”?宋初三体指宋初出现的以李防、徐铉、王禹偁等诗人为代表的“白体”、以“九僧”、林逋、寇准等诗人为代表的晚唐体和以杨亿、钱惟演等诗人为代表的西昆体。
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它们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宋末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他们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其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一、宋初三体:1.白体:宋初一批诗人效法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相互场合的近体诗,内容多些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代表作家:李昉、徐铉等人。
王禹偁。
2.晚唐体:宋初一群模仿贾岛、姚合诗风,表现苦吟精神和隐逸生活。
代表作家:“九僧”、潘阆、魏野、林逋、寇准等人。
3.西昆体:得名于《西昆酬唱集》,该派诗人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风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人。
二、王安石是个前后两个时期特点王安石的诗歌以其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所以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紧密联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
退居江宁之后,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些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
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一般将这一时期的诗称为“半山体”。
三、柳永词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1.从内容来看,柳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2)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3)描写城市风华。
2.柳词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表现在以下三点:(1)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并使用铺叙、白描等手法入词。
(2)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更接近日常生活,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使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
(3)采用了许多新的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紧密结合。
三、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理论文:欧阳修在理论上一方面主张“道胜文至”,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注重形式的作用,反对韩语等人的奇险怪诞,主张平易。
在创作实践上,他的散文内容充实,题材丰富,艺术上也有鲜明的独创性。
首先风格上平易流畅,欧文在韩柳之后第一次全面成功的创造出一种没有奇字难句,文从字顺的散文。
这在散文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造;其次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且颇多创新;第三,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都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宋代文学一、宋初三体: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白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宋初优待文人,提倡诗歌酬唱,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学唐代白居易和元稹“通江唱和”。
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白体作家:李昉、徐铉、王禹偁。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著有《小畜集》。
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叫“晚唐体”。
晚唐体作家:林逋梅妻鹤子诗主要特点:吟咏山河美景,抒写隐逸情情怀。
这是一位居住在西湖边的隐士,植梅养鹤,清高自适。
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⑴,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⑵,暗香浮动月黄昏⑶。
霜禽欲下先偷眼⑷,粉蝶如知合断魂⑸。
幸有微吟可相狎⑹,不须檀板共金樽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
是宋初诗坛上最盛德一派。
西昆体作家:杨亿,刘筠,钱惟眼西昆体作家创作特点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
其优点是对仗工整,用事深密(多且缜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其缺点是只学到了李商隐的皮毛,诗歌徒有华美的外表,缺乏李李商隐那种凄艳浑融的气韵和真挚情感。
二、小令,中调,长调A晏殊: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被称作是“太平宰相”。
善于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被称作“北宋倚声家初祖”,有《珠玉词》。
词的特点:晏殊词的情感是雍容和缓的,淡淡的忧伤中透出一种自我解脱的的气度,浓烈的情感中,又带有理性的沉思,构成了“情中有思”的特点。
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罗幕轻寒,独上高楼,燕子双飞去。
名词解释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体,代表人物是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2、西昆诗派: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3、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人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4、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5、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严羽《沧浪诗话。
诗体》中,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章宋初文学1、宋初三种诗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①白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内容多写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禹偁,更重“白体”的讽喻诗,学白进而学杜甫,代表作《对雪》《村行》等。
②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主要有两个诗人群,他们的一个共同倾向是宗法贾岛、姚合。
一群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成就突出)、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
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林和靖)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其诗风格淡远,长于五七言律。
寇准长于气焰绝句,是初宋“晚唐体”重要诗人。
③西昆体:亦称昆体、西昆派,因杨艺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
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悠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
推崇李商隐,内容缺乏,追求形式美,杨艺为其代表诗人。
2、宋初散文①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首推柳开。
柳开,大名人,年轻时自名“肩愈”,字“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
主张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文被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花艳。
但其文章艰涩难读,应者寥寥。
②穆修刊刻韩、柳文集与当时风行一时的西昆派骈体文对抗。
姚铉编选《唐文粹》,部分摒弃骈体,专录古文;并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文的弟子,如祖无择、尹洙、苏舜钦等人。
③优秀代表王禹偁、范仲淹王禹偁散文虽未能摆脱骈文的影响,但力求立意高远,平易朴实并且深切关注现实。
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待漏院记》。
范仲淹有大量政论、文赋及散记。
代表作《岳阳楼记》。
叙事简明、议论精辟、结构严谨、文气通畅。
3、诗词文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和靖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第四章苏轼一、苏轼生平和思想1、生平苏轼,子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宋初诗歌(三体):
白体:学白居易,风格清丽流畅。
代表人物徐铉、王禹偁。
晚唐体:学贾岛,苦吟,细致清雅,但意象单调,格局小。
代表林逋、九僧。
西昆体:学李商隐,用典,绮丽典雅,但乏真情。
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
宋初散文:
一部分人沿袭晚唐五代文风,多骈体,风格华艳。
一部分人则反对前者,提倡复古(另一种古文运动)。
欧阳修理论主张:
1、重道。
道的概念更宽泛,即是儒道,又是现实中的百事。
2、文道并重,内容和技巧并重。
3、不拘泥于学古。
4、尚平易自然。
诗文革新的贡献:
1、骈文从此再未占统治地位。
2、奠定了宋文平易流畅的风格。
需要注意的作家作品:
欧阳修(《朋党论》《泷冈阡表》《秋声赋》《戏答元珍》)
梅尧臣(《愿嚏》《田家语》)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名词解释1.宋初三体:宋代初年出现的三个诗人群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多写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平易流畅。
(王禹偁)晚唐体:是晚唐五代诗风的延续,主要模仿贾岛,姚合诗风。
多用白描手法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诗风清苦。
(九僧、林逋)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得名。
最推崇李商隐,突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辞藻华丽。
(钱惟演、杨亿)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时期诗歌散文的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推助下,遵循文学自身的发展的需要兴起的。
欧阳修是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苏轼是中坚力量。
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继承发展唐代诗文的积极进步的部分。
主张诗文要丰富多彩、言之有物、贴近现实、生动流畅。
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3.豪放派:宋词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与婉约派对举的词人群体。
(苏轼、辛弃疾)内容:内容丰富,题材广阔。
多写奇伟景物,豪情壮志,无事无意不可入词。
手法:常突破格律的限制,不受音律的束缚。
表现手法多样。
意境:壮阔雄奇、气势雄浑。
风格:豪迈奔放、悲壮。
审美上具有阳刚之美。
对后世影响很大。
4.婉约派:宋词主要流派之一,是与豪放派对举的词人群体。
(李清照、柳永、周邦彦)内容:有所限制。
传统多写男欢女爱,花前月下,离别相思。
宋代有所发展,融合了男女怨情,身世之感。
结构深思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格调低沉感伤,风格绮丽婉约。
有柔婉之美。
影响深远。
5.江西诗派:宋代影响最大的,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的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理论宗旨、正式名称的诗派。
名称来源于其代表诗人黄庭坚及其他诗人的籍贯地,另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将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称为“江西诗派”。
创作上学习杜甫,“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6.一祖三宗:指江西诗派的渊源与宗师而言。
一祖指杜甫,因江西诗派人在创作上多学杜甫。
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他们是江西诗派的中坚力量。
宋初三体名词解释
宋初三体名词解释: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诗风,形成三种诗歌流派,称之为“宋初三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白体”,以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以唐人白居易为师,抒写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平易浅俗。
“西昆体”,因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唐人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对仗工稳,讲究用典,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色。
“晚唐体”,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唐人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重五律,字斟句酌,诗风清苦。
宋初三体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1.宋初三体:晚唐体、白体、西昆体
白体:宋初仿效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一个诗体,其代表作家有徐铉、王禹偁等,他们的诗歌语言浅切、流畅,内容多反映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有些诗歌不免流于过分平易,顺口溜似的缺乏诗味。
晚唐体:宋初继承晚唐诗人贾岛、姚合风格进行诗歌创作的一种诗体,偏重以苦吟为主,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代表诗人有林逋、魏野、寇准、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
西昆体:宋初继承晚唐诗人李商隐风格进行诗歌创作的一种诗体,得名于杨亿的《西昆酬唱集》,该集收录了杨亿、刘筠、钱惟演为首的一批高级官僚诗人的作品。
他们学习李商隐诗歌形式美的特点,在宴乐应酬中创作了一些辞采华丽、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的诗篇。
西昆派统治宋初诗坛约四十余年,最终在诗文革新运动后,被江西诗派取代。
2.江西诗派:北宋后期的一个影响巨大的一个诗派,得名于北宋末期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二十五人。
于是文坛上才有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
这一诗派具有严格的宗派色彩,以杜甫为师,表达上多用典故、古语,刻意求新求异,多数成员的写作风格清新瘦硬。
到了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师,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大宗师。
江西诗派形成了“以文字为师、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征,一时在诗坛声势极大。
仅供学习交流。
【诗歌专题复习】——宋初三体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一.宋末方回:“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送罗寿可诗序》)。
(一)“白体”诗人。
1.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表有李昉、徐铉等。
2.宋初朝廷优待文臣,提倡诗赋酬唱,馆阁之臣酬唱成风,且编成许多唱酬诗集,如李昉、李至《二李唱和集》,李昉等《禁林宴会集》、徐铉等《翰林酬唱集》等。
3.诗歌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仅仅模仿白诗一个方面,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二.王禹偁。
(一)被看作白体诗人,但与李昉、徐铉等同中有异。
虽多闲适的唱和诗,但更重视讽谕诗,尤其谪居商州时,自觉学习白新乐府诗精神,多写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感流亡》对他人同情与自己身世之感结合。
(二)闲适唱和诗多作于早年,后对此自省。
之后学杜,对杜诗的借鉴导致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三)王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清吴之振“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一.“晚唐体”诗人群体之一—贾姚派。
(一)宋初模仿贾姚诗风的诗人,因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故名“晚唐体”。
(二)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僧人,以惠崇成就较突出。
(三)继承贾姚反复推敲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因此颇多精警的断句,如“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惠崇《池上鹭分赋得明字》)等,但全篇意境往往不完整。
(四)内容单调贫乏。
二.“晚唐体”诗人群体之二—隐逸诗派。
(一)代表: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林逋最有名。
(二)作风稍异于九僧,模仿贾字斟句酌,也颇有白诗平易流畅倾向,表现生活内容较“九僧”诗稍为充实。
1.宋初三体:晚唐体、白体、西昆体
白体:宋初仿效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一个诗体,其代表作家有徐铉、王禹偁等,他们的诗歌语言浅切、流畅,内容多反映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有些诗歌不免流于过分平易,顺口溜似的缺乏诗味。
晚唐体:宋初继承晚唐诗人贾岛、姚合风格进行诗歌创作的一种诗体,偏重以苦吟为主,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代表诗人有林逋、魏野、寇准、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
西昆体:宋初继承晚唐诗人李商隐风格进行诗歌创作的一种诗体,得名于杨亿的《西昆酬唱集》,该集收录了杨亿、刘筠、钱惟演为首的一批高级官僚诗人的作品。
他们学习李商隐诗歌形式美的特点,在宴乐应酬中创作了一些辞采华丽、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的诗篇。
西昆派统治宋初诗坛约四十余年,最终在诗文革新运动后,被江西诗派取代。
2.江西诗派:北宋后期的一个影响巨大的一个诗派,得名于北宋末期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二十五人。
于是文坛上才有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
这一诗派具有严格的宗派色彩,以杜甫为师,表达上多用典故、古语,刻意求新求异,多数成员的写作风格清新瘦硬。
到了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师,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大宗师。
江西诗派形成了“以文字为师、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征,一时在诗坛声势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