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永明体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7
1.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3.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
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4.《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5.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6.《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7.《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古代文学考试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名词解释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进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由于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阅历,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华奠定了基础。
永明体主要特征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讲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许多已接近唐人。
其次,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消失,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奇妙,追求诗的意境。
代表诗人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行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
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
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
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
影响评价合理地调配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韵美,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假如要求过分苛细,则势必会带来肯定的弊病。
从现存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沈约等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非常严格的,连沈约自己也难以达到要求,可见其难度之大了。
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前人已多有指出。
然而前人的评价,一般只是充分留意了永明体给诗坛带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
而文学史进展的事实证明,四声的发觉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把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加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乐观意义的。
文学批评中的永明体名词解释引言永明体是文学批评界一个重要的名词,它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永明体,并探讨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一、永明体的起源与概念永明体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些评论和著作中。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文坛上一位名叫永明的文人,他以其独特的评论方式和批评眼光成为当时文学界的风云人物。
在后来的发展中,学者们将他的评论方式和批评方法总结为永明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
永明体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鉴赏,它更多地与作者的心理、表达方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相联系。
永明体注重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人性,从而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二、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 评论作品的情感表达永明体在评论文学作品时,常常注重揭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描写、情绪抒发以及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例如,在批评诗歌作品时,永明体注重探讨诗人的情感体验,通过描写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揭示诗歌的情感内核。
2. 解构作品的思想意义除了情感描绘,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还注重解构作品的思想意义。
通过分析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内容,可以发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和观察。
永明体批评家在这方面常常通过对作家的用词、意象以及隐喻等进行解读,揭示作品内在的思想蕴含和价值。
3. 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永明体批评注重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形象描绘等方面。
通过对作品形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艺术手法对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例如,对于小说作品,永明体批评家会关注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刻画以及语言风格,从而深入探究小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表达。
三、永明体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形式和内容。
永明体注重探究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形式,从而使文学批评更富有深度和广度。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撰文/林家骊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
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瞄p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
“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公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奶多岁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
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
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一、永明体发展的过程(一)、何谓永明体“永明体”是一个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是五言诗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他的支持理论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在文学史上一般以泰始二年鲍照被杀、谢庄卒为“元嘉文学”的结束,同时以此为“永明文学”的开始,到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去世,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如江淹、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等人,也都先后离开了人世,因此我们把这一年看作是“永明文学”的下限。
永明体的名字来源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琅邪王融、陈郡谢眺以气类想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1](二)“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一般以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人集团的创作活动为永明文学的中心。
永明文学的代表诗人有沈约、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萧衍等。
沈约(公元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进浙江武康县)人。
历仕宋、齐、梁三代,是齐、梁文坛的领袖。
《梁书沈约传》云:“时竟陵王亦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眺、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高祖雅而不好焉。
帝问周拾曰:‘何谓四声?’拾曰:‘天子圣哲是也。
’然帝竟不尊用。
”在诗歌创作上,沈约创四声说,倡导“八病”。
钟嵘评价沈约:“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
详其文体,察其余论,故知宪章鲍照远也。
……所著既多,今剪除淫杂,收其精要,充为中品之第矣。
故当词密于范,意浅于讲矣。
陈祚明评:“休文诗体,全总康乐;以命意为先,……他人虽丽不华,休文虽淡有旨,故应高出时手,卓然大家。
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是五代后蜀主孟昶为宫中书写所制,它承袭了秦篆的笔意,略有改变。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曾经对宋廷大臣说:“如今朝廷的公文奏疏多学习和使用此字体,只有年老的人才认识这种字体,所以一定要使之推广。
”赵光义又下令全国颁行。
所以,宋朝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都学习这种字体。
宋代书法家米芾《书史》:“高宗学《兰亭》,至‘永明体’。
”《容台别集》:“《圣教序》兼取羲之、献之、永明字法。
”说明:五代时永明体字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皇帝的诏令多用这种字体。
世俗之人也效法。
孟昶的《望江南》:“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这首词用的就是永明体。
苏轼《洞庭春色》:“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诗题下作者注称:“皇帝阁下,臣僚有赋洞庭春色者,复用其韵。
”就是模仿永明体而作的。
宋代称颂前代帝王的诗词很多,其中有些诗句虽是借用古人成句,但写得却也很好,象“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等。
即使现在看来,仍然很美。
孟昶《采桑子》:“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春风一等少年郎。
不道愁人肠已断,泪痕也满衣裳。
”因此唐代李贺也有“永明体”的诗句,“龙鳞天上落,鸡距笔头生”(杜甫《王同祖常侍遗相送草书》),即指自己擅长用永明体而作。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 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具有韵律优美、声调平仄和格律规范等特点。
以下将对永明体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永明体:永明体是一种七言绝句的韵文体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韵文形式。
它在韵律、声调和格律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诗歌形式之一。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指每首诗包含四句,每句七个字,句与句之间通过押韵来连接。
七言绝句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3. 韵律优美:永明体的诗歌以韵律优美闻名,通过合理的句式和押韵,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永明体的韵律美不仅表现在整首诗的韵脚押韵上,还体现在每个词句的平仄节奏上。
4. 声调平仄:永明体的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注重声调平仄的把握。
古代诗歌的平仄有四种,分别是平、仄、上平、下平。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的声调,可以使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流畅。
5. 格律规范:永明体的诗歌格律非常严格,对于韵律和字数有着严格的规定。
每首诗的字数必须为28个字,每个字的位置也有固定的规定。
格律规范使得永明体的诗歌具有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
6. 句式:句式是指诗歌中的句子结构。
永明体的诗歌在句式上追求简洁明了,提倡使用简单的句式,通过句子的短小精悍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结起来,永明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七言绝句的韵文体裁。
它以韵律优美、声调平仄和格律规范为特点,通过合理的押韵和平仄节奏,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味。
同时,永明体的句式简洁明了,突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永明体的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齐梁体和永明体一,永明体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一种讲究声律的新诗体.其背景因素主要有:1.佛经翻译中印度语音的启发;2.汉语四声的发现;3.诗歌创作摆脱乐律束缚而追求音韵规范的要求;4.周顒,沈约等人的探索和诗人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二,沈约,谢朓的诗歌创作1.沈约是著名的永明体诗人,锺嵘在《诗品》中将其诗歌风格概括为"长于清怨"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2.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体现在:①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②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诗体"的特点.3.王融也是积极参与创制"永明体"的`诗人.三,何逊,阴铿等人的诗歌创作1.何逊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面狭窄,善于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辞意隽美,意境清幽.尤长于酬答,伤别之作.2.阴铿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面亦较狭窄,其诗以写景见长,诗风清丽,善锻炼字句,对仗工整,讲究声韵.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转变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鼎盛,一些名门望族世代习文,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了诸多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王,谢可为代表.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因此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二,齐梁诗人集团1.萧子良文学集团.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有竟陵八友等人.2.萧衍,萧统文学集团.梁代萧衍喜好文学,倡导并鼓励文学创作.萧统受父亲影响,自己也爱好文学,便召集文士进行诗赋创作和学术研讨,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成就突出,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昭明文选》.3.萧纲文学集团.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大力创作宫体诗.三,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大多停留在宫廷,内容多是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一,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来自社会下层,留恋,学习市井之风.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民歌配乐演唱,以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二,宫体诗:1.宫体诗的概念."宫体"之称,虽始于梁简文帝之时,然而自鲍照,汤惠休,沈约,梁武帝萧衍以及刘孝绰,王僧孺等人的艳体诗已肇其端,只是到了梁,陈之世才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关于什么是"宫体诗",曾有过不同的说法.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可以说,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2.宫体诗的特点: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其中包括对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等,形式上追求辞藻与声色及感官的剌激.3.宫体诗的代表主要有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陵,庾肩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讲析作品】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这首诗是谢朓的一首著名的写景抒情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春,诗人出任宣城太守,离京赋任之际写下了此诗.诗人在春日的傍晚登上三山还望京邑建业,满目的秀色美景,触发了诗人的去国思乡之情.2.本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头两句,写自己登三山,望京邑;第二层为中间六句,描写了登,望所见的景色;第三层为最后六句,直接抒写了去国怀乡之情.3.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1)本诗的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先写登三山,望京邑,但不是直接描写,而是化用旧句以陈己意.他熔炼了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和潘岳《河阳县作》"引领望京室"的诗句,既写出了自己的登临离京,又以王粲离京适楚的飘零之感和潘岳的离京失意之情,暗示了诗人的心境.随后便是所见之景的展开,但诗人并没有让景物着上一丝的离愁别绪,而是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沉痛凄切的去国怀乡之情.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2)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也相当高妙."飞甍","参差"生动表现了京城建筑的特点,"丽"字表现了夕阳返照下的绚丽色彩,"皆"字显示了清晰的程度.尤其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写得新奇别致."余霞","澄江"是建业晚景的特征,而令人叫绝的是恰切的比喻:锦缎般的晚霞和白练似的江水,形象而富于色彩感."散"字和"静"字是动静不同的描写角度,而前后两句又运用了俯仰观察的视角.诗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稳,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李白曾深情地赞叹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喧鸟","杂英"两句又抓住了春日傍晚的特定景象:暮归的鸟儿喧闹鸣叫,覆盖了春洲;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布满了郊外的芳草野地."喧","杂"显态,"覆","满"示多,用词贴切而传神.其次,写景的语言不求刻意雕琢,但也是锻炼所得,于清新明丽之中寻求自然平淡的境界.正如宋人葛立方所言:"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韵语阳秋》) 【阅读篇目】沈约:别范安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赠西府同僚王孙游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和傅郎岁莫还湘州萧纲:咏舞二首(其一) 咏内人昼眠萧绎:夕出通波阁下观妓。
试论古代诗歌由永明体到宫体的发展过程。
古代诗歌从永明体(五言绝句)到宫体(七言绝句)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在韵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逐渐演变和扩展过程。
以下是对这一发展过程的论述:
永明体(五言绝句)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言绝句以四行为一首,每行五个字,共二十字。
它具有简洁、紧凑的特点,能够表达情感和意境。
永明体的韵律整齐、平仄协调,适合于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
同时,五言绝句的结构相对短小,方便记忆和流传,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著名的五言绝句作家有杜甫、李白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发展进入了盛唐时期。
在盛唐时期,七言绝句(宫体)逐渐兴起与发展。
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结构相对较长,要求诗人在较长的句子中展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它给予诗人更多构思的空间,使诗歌表达更为丰富和细腻。
七言绝句的引入拓宽了诗歌的形式范围,使诗人能够更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盛唐时期以王之涣、王昌龄、杜牧等为代表的诗人,形成了丰富而典雅的宫体诗风,为七言绝句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由永明体(五言绝句)到宫体(七言绝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韵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逐渐演变和扩展的过程。
从简洁紧凑的五言绝句到丰富宽广的七言绝句,诗人们通过改变韵律的延展和结构的扩展,为诗歌的表达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发展过程不仅在形式上拓宽了诗歌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为古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学史【名1】永明体(新体诗):是与古体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耳闻,故称永明体。
风格特征:追求圆美流转,炼句工稳,语言比较清新明朗,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语言过于艰深的弊病,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是诗歌从古体诗过度到近体诗的桥梁。
代表作家:谢眺,沈约【名2】建安风骨: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的反映大动乱,大分裂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
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清晰明白。
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
【名3】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
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后《新唐书·卢纶传》有著录。
他们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应酬之作。
歌颂诗生平。
吟咏山水。
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在艺术上他们以谢眺为宗,追求清雅闲淡,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上以五言为主。
总体成就不及盛唐王孟等人。
【名4】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一种上承,先秦、两汉散文传说,与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新型散文。
古文运动是唐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种古文革新运动,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名5】唐传奇:“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后传奇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是文言小说。
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唐传奇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1初、盛唐时期为发轫期;2中唐时期为兴盛期;3晚唐是衰落期。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名6】元白诗派: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
以元稹。
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永明体与沈约谢眺1.永明体●讲究声律与对偶●运用四声●佛经的翻译与传入●体制走向格律化●声律的内容●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长短高低●八病●没好好用四声●中国古典诗歌的进步2.沈约●文学主张●四声八病●情、文、质●为文三易说●易见事●用典明白晓畅●易识字●易读诵●声律和谐●创作●长于清怨●山水诗●离别之作●别范安城●伤谢眺●永明体的实践者与提倡者3.谢眺●家境凋零●悲剧性人物●竟陵八友●懦弱、决而不断●山水诗●大小谢●谢灵运、谢眺●恋俸禄与纵情山水的矛盾●诗歌艺术●结构:写景加抒情加说理●晚登三山还望京仪=邑●风格:清新明丽●格调:明净萧散●诗风:圆美流转如弹丸●音韵美,音律和谐●缺点:有名句无名篇4.何逊●内容比较狭窄●平白晓畅语言写景抒情●状物传神5.阴铿●离愁别绪、羁旅思乡6.江淹●对仗精切●模拟古人7.吴均●清拔有古气●吴均体二、齐梁诗人集团1.六朝时形成的家族文学集团●以皇权为中心2.刘义庆《世说新语》3.竟陵八友●萧子良为中心●萧衍-皇帝●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永明声律●信奉佛教●应教、竞赛、奉和、唱和●同体共咏4.萧统文学集团●学术为主●《昭明文选》●丽而不浮、典而野,文质彬彬5.萧纲文学集团●宫体诗●徐庾体●特点●声律:在永明体基础上更加精致●风格:由永明体到秾丽,更加浮糜●内容:狭窄●原因●原因:政治乐于逸乐●诗歌的新变●帝王的提倡●民歌的影响●内容●女性之美●清新可读●采莲曲●游子思妇●咏物诗●辞藻华丽●注重辞藻、对偶、声律●《玉台新咏》。
永明体是什么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
又称新体诗。
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
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
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
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