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8.92 KB
- 文档页数:2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传染病是各种致病病原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且由于食物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微生物变异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传染病也只能起到预防控制,并不能做到及时处理。
特别是在新时期下,原来的传染病尚有复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都给卫生免疫工作带来艰巨的任务。
本文对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阐述,梳理出当前我国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及加强监测、健全机制、加强检疫等措施,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标签: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流行情况;预防控制对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热议话题,也是由古至今的攻克难关,因为只要感染上了传染病,就会导致影响身体健康,丧失生命,而且还会对社会安稳带来重大影响。
从人类发展史历程看传染病,流感、鼠疫、霍乱、天花等曾猖獗流行,严重锐减了当时当地的地区人口,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恐慌。
如1347~1351年欧洲的鼠疫,造成传染区死亡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3;1917~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让全球7亿多人被传染,虽然经过及时有效治疗,但也死亡了2000万人。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医疗技术及卫生防疫不断进步发展,但我们仍时刻与传染病做斗争,不可掉以轻心。
1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自20世纪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卫生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对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应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使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得到明显控制,减少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如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
然而,近年来传染病却又回升趋势,当前流行及爆发的传染病事件不断,一些原来以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如白喉、结核病、疟疾、霍乱等,又重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让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1.1病原体基因发生突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发生变异,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要药性。
支气管肺炎的传染病学特点与流行趋势分析支气管肺炎是指一类主要感染于支气管和肺组织的疾病,其传染病学特点以及流行趋势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支气管肺炎的传染病学特点和流行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学特点1.1 病原体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和衣原体等。
1.2 传播途径支气管肺炎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飞沫核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释放病原体携带的飞沫,他人吸入感染者呼出的感染性飞沫后可导致感染。
1.3 潜伏期和感染能力支气管肺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14天。
感染者在潜伏期内即可传播病原体,而且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具有传染性。
1.4 宿主易感性支气管肺炎的感染范围广泛,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容易感染,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二、流行趋势分析2.1 季节性流行支气管肺炎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流行趋势。
在温暖的季节,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而在寒冷的冬季,由于人们长时间待在室内,加上气候干燥,病毒易于传播,因此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2.2 年龄分布特点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中也有所不同。
婴幼儿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较弱,易受感染;而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加上慢性疾病的存在,容易成为支气管肺炎的易感人群。
2.3 地域分布差异支气管肺炎的地域分布也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环境卫生条件差、医疗资源不足等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人群容易受到感染。
三、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3.1 影响因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和传播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个人卫生习惯、人群密集度、季节变化等。
在冬季低温、空气干燥的条件下,人们通常会采取集中居住、关闭门窗、少活动等方式,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3.2 预防措施为了控制支气管肺炎的传播,个人和社区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常通风、避免大型人群聚集等好习惯,不共用个人用品,坚持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口遮挡口鼻。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和防治策略讲解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艾滋病的流行。
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艾滋病防控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自1985年我国第一个艾滋病患者被发现以来,我国的艾滋病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00万人,其中活跃感染者约60万人。
2. 传播途径多样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我国,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到了艾滋病感染的85%以上。
此外,吸毒人群通过共用注射器等方式的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也是重要的感染途径。
3. 感染人群特点复杂:艾滋病感染人群不再局限于高危人群,也出现了普通人群感染的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患者中,男性占到了近八成,其中包括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群以及性伴侣多的人群。
此外,年龄层次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和青年人成为新的高发人群。
二、我国艾滋病防治策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离实现零感染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为了改善我国的艾滋病流行形势,应采取如下防治策略:1.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向高危人群传递正确的防治知识,引导他们遵守安全性行为,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2. 提升病毒检测与治疗水平:加强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推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和预防母婴传播等有效方法,降低感染者的病死率和传染率。
3. 持续推进吸毒人群 harm 缓解: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宣传教育和戒毒安排,推行替代治疗、康复和社区戒毒等措施,减少因共用注射器等方式引起的血液传播。
· 调查分析 ·1932020年 第29期表1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比较情况组别例数麻醉优良情况新生儿窒息评分情况(分)①组2422(91.67%)9.33±0.24②组2419(79.17%)8.93±0.45P<0.05<0.053 讨论随着医学方面对麻醉药物使用情况的不断研究与完善,联合阻滞麻醉的方式被运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其采用联合阻滞麻醉方式能够提升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且对新生儿的窒息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1]王泽华,胡文庆,徐学敏,王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02):404-406.[2]左宗华,程曦,陈燕雯.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产妇的效果比较[J].名医,2018(12):93.[3]曹秀玲,王一男,徐丽,李晓光.小剂量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产妇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02):223-225.性传播性疾病主要是指通过性接触、者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其中包含艾滋病、HIV、淋病、梅毒等,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不仅在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病变,还可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所属的淋巴结,甚至通过血行播散侵犯全身各重要组织和器官,可导致不育症、生殖器官畸形或缺损、毁容及特征性后遗症,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被认为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近些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国内外人员交往日渐频繁,导致性传播性疾病大范围流行。
相关数据中显示[1],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1600-2000万,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
因此若能够对疾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可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减低疾病的发生。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王金华1兰州铁路卫生监督所甘肃兰州730000近30 年许多新出现的传染病(emergen disease ) 病原的出现及旧有传染病(Re-emergen disease ) 在全球范围内复活, 使得传染病重新成为极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1995年全球死亡的5 200万人中有1 700 万人死于各类传染病,占死亡总人数的32 • 7%]。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 总干事中岛宏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道》中惊呼:“全球正处于一场传染病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
WHOf 吁国际社会增加资金投入, 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应首先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国家和国际对传染病的监督; 制定针对新出现和再度出现的传染病的预防战略;对突发的严重疾病迅速做出反应。
强调, 人类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的首要任务应是减少贫困, 促进发展。
传染病不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 而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对世界所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任何人都不能再对这一威胁熟视无睹。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
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严重威胁, 并以每年新发 1 种的态势发展, 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影响大, 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
1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态势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 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 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
一般将1970 年以来发现或认识的人类传染病纳入其中[3]。
按照其历史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三类: ①已存在的被认定为非传染病而又被重新定义为传染病, 如消化性溃疡、T 细胞白血病等。
②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认知的传染病,如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C HE)、军团菌病、莱姆病等。
③以往不存在, 新发生的传染病, 如甲型H1N1 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我国又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AIDS)等。
探究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分析近年来,由于全球化、人口迁徙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新形势下,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本文将探讨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分析。
一、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1.全球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员和货物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成为可能。
2.人口迁徙的影响人口迁徙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密集,水、气、垃圾等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
3.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些原本不易传播的传染病有了更多传播途径和机会。
由于气候变暖,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范围扩大,使得蚊虫传播的疾病在更广泛的地区出现。
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分析1.加强国际间合作传染病的传播不分国界,需要各国加强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共同应对。
国际间的合作还可以加强对跨国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2.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公众的健康意识决定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让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3.健全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传染病的疫情,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要督促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及时上报疑似传染病病例,加强病例监测,防止疾病传播。
4.加强传染病防控网络建设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多部门的合作,政府可以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同建设传染病防控网络,形成合力应对传染病。
5.加强病源学研究及时对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基础研究和溯源追踪,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预防研究,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6.提高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水平加强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控能力,保障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传染病防控的有效策略分析摘要:与其他学校相比,高校的学生生源地分布广、人口密度大、集体性活动多、人与人之间接触频繁,是传染病易感易传易延的场所机构。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人性化管理要求不断提高。
所以,对高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站在传染病预防的角度,对高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传染病防控;策略传染病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它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通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扩散。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大多数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预防,但近年来新发的传染病存在易传播、防治难等特点,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H1N9等[1]。
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多年持续增加,使高校学生的密度迅速增加,但传染病防治的相关资源配置却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速,这为传染病防控带来的较大的难度。
随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性观念的开放,生活行为较为复杂,也导致艾滋病等病种的传播。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生源分布广,人口密度大,人与人接触频繁,学生课余时间较为自由等,使得传染病易发易传,也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因此,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高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起严密、科学的防控体系,从源头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一、加强预防(一)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通过专题讲座、网络宣传、健康咨询、印发宣传册、兴办宣传周等活动,普及传染病相关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各种症状、传播的方式以及预防的措施等,从而加强学生的预防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二)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体质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式。
因此,要建立约束和激励制度,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督促其坚持体育锻炼。
要通过学校监督、学生自律和相关社团组织,倡导良好生活习惯,远离烟酒,杜绝毒品,合理膳食,从而不断增强对传染病的免疫力[2]。
(三)营造良好卫生条件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制度,组织学生和专业组织,定期对餐厅、宿舍、教育、图书馆等学生较为集中的场所进行打扫保洁,并进行定期消毒。
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流行病学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和人口迁移的增加,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流行病学变得更加重要。
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流行病学,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一、传染病的防控策略1. 急性并短期爆发的传染病对于这类传染病,及时的隔离、检测和治疗是最有效的防控策略。
例如,针对流感的传染病,应建立流行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推动广泛的疫苗接种,提倡个人卫生措施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2. 慢性或长期的传染病对于这类传染病,重点在于预防控制。
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采取行为改变措施如使用安全套、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触时的防护等。
此外,还应该推广早期筛查和治疗,以减少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3. 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政府应加大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投入,确保人们有充分的机会接种疫苗。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疫苗监测和管理体系,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和覆盖范围。
4. 健全的公共卫生系统一个有效的公共卫生系统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完善疾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医疗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二、流行病学的重要性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于有效的防控至关重要。
以下是流行病学的几个关键方面:1. 疫学调查疫学调查是流行病学的核心环节之一。
通过调查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和病因,可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征,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 疫情监测建立全面有效的疫情监测体系对于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变化趋势和风险预警至关重要。
流行病学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数据,例如疫情报告、疾病监测、传染病流行趋势等,可以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3. 传染病模型传染病模型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19T12:44:02.1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作者:杨爱[导读] 传染病往往在工人与学生群体中发生率高,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能有效抑制疫情发生,切实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控工作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家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研究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统计我市2016年1月—2017年12月传染病发生情况,切实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经研究发现,我市共发生传染病25946例,占据本省人数2.6%以上,常见病种有手足口病有3103例,所占比例为11.95%;肺结核有4844例,所占比例为18.66%;流行性感冒有4301例,所占比例为16.5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281例,所占比例为1.08%;其他有12529例,所占比例为48.28%。
所有患者中幼儿有45例,发生率为2.25%;学生有119例,发生率为5.95%;工人有24例,发生率为1.2%。
传染病往往在3、4、6、9月发生。
结论:传染病往往在工人与学生群体中发生率高,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能有效抑制疫情发生,切实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控工作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染病;新形势;流行特点;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332-02 众所周知,合理控制传染病属于临床难题,其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病情严重者则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如常见霍乱或流感等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若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发展,极易导致很多人受感染。
随着我国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控制传染病传播速度成效显著,但传染病自身具有变异性,该疾病新型流行特征与传播途径直接对人们生活与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有学者证实,新形势下切实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制定对症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抑制病情发展,合理控制病情传播途径,从而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向着长远方向发展[1-2]。
为分析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我院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市发生传染病25946名人数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980例,女性12973例,年龄2个月~65岁,平均年龄(28.19±3.49)岁,其中幼儿有450例,学生有1190例,工人有2400例。
1.2 方法
以SPSS22.0分析本次研究统计数据,专业人员切实研究分析病学流行特点与患病人群比例等。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我市共发生传染病2起,其中传染人数为25946名,所有人群中幼儿有450例,发生率为1.73%;学生有1190例,发生率为4.58%;工人有2400例,发生率为9.24%。
传染病往往在3、4、6、9月发生,见表1。
表1 我市2016年1月—2017年12月传染病发生情况
3.结论
3.1 新形势下传染病流行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多且工作竞争力强,环境变化或人口过多导致人类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温室效应的发生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同时不良饮食习惯或生活方式造成新型或传染性强病原体出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接近发生50种传染病,病情严重者极易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如艾滋病等,并且部分传染病往往随着流行因素不断发生变异,导致传染强度增加,人员流动则传染范围增加,最终造成治疗传染病难度增大[3]。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造成其自身饮食卫生不合理,部分食品安全不合格极易对传染病传播造成直接影响,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很难合理控制传染病发展[4]。
3.2 新形势下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3.2.1强化宣传力度,注重积极参与
切实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发现,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切实掌握疫情发展、危害程度、传染时间与复杂情况等,不断优化传染病警惕性,为后期开展针对性计划免疫与监测工作提供可靠性保障,不断优化人们免疫能力,有效避免传染病侵袭,通过健康宣教、社区活动、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人们对该项疾病认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多媒体传播为基点不断加强人们预防传染病认知度,优化其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各项传播途径具有多样化,从而有效预防传染病发生。
其次,各管理部门需积极参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具体实施各项管理措施过程中需要求全员积极参与其中,从多方位入手加强病情控制,同时对各管理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预防接种活动,如切实保护水源,为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合理分类生活垃圾,高度重视饮食安全或卫生安全,切实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5]。
3.2.2加强检疫与病情监测力度
相关管理部门需实时监测传染病预防流程,如诱发感染病原体、实际流行特征与免疫能力情况等,切实分析总结传染病流行原因与规律措施,综合评价传染病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随治法》,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点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信息情报、公共卫生事件急速反应、决策与公共卫生救助制度等,合理搭建科学完善的疾病预防机构,对传染病具体情况加以及时掌握,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对传染病传播速度加以有效抑制,使得人们具有安全感。
其次,合理控制传染病传播还需加强检疫力度,立即隔离检疫传染病时期或潜伏期人群,避免其他人受到感染,同时及时消毒处理受感染人群,避免病情快速扩散造成严重后果,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6]。
3.2.3优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相关部门需定期对传染病管理人员实施培训措施,加强监测技巧且提高临床医师专业能力,使得疑似传染病敏感度加以显著提高,若有人群发生头晕头疼或发烧情况,需嘱咐其到附近医院查看病情,不断优化管理人员对流感病毒的认识,因此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点需不断优化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为传染病预防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有效预防疾病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向着可持续方向长远发展[7]。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我市共发生传染病25946例,占据本省人数2.6%以上,常见病种有手足口病有3103例,所占比例为11.95%;肺结核有4844例,所占比例为18.66%;流行性感冒有4301例,所占比例为16.5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281例,所占比例为1.08%;其他有12529例,所占比例为48.28%。
所有患者中幼儿有45例,发生率为2.25%;学生有119例,发生率为5.95%;工人有24例,发生率为1.2%。
传染病往往在3、4、6、9月发生。
由此可见:传染病往往在工人与学生群体中发生率高,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能有效抑制疫情发生,切实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控工作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峰,杨慧.小儿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其预防探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6):131-132.
[2]李莉.刍议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8):106-107.
[3]邱静.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4-5.
[4]王艳,刘筱威.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253-254.
[5]赵铭.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J].医疗装备,2016, 29(9):179-180.
[6]温笑冰.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4):44-45.
[7]托勒恒•巴都万,苏吾森•吾特纳森.关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方法及措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37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