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年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9.77 KB
- 文档页数:3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摘要] 目的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11年南宁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23.67%、+14.23%、+49.69%。
乙类传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结论在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和与方法1.1 资料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南宁市的、发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种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基本信息系统》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组常住人口数。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2.1 疫情概况2.1.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概况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 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23.67%、+14.23%、+49.69%。
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23362例,死亡230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50.70/10万、3.45/10万、0.98%,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4.13%、+31.37%、+37.02%。
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各科室:现将我院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如下:一、传染病疫情概况:XX年5-6月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发病数6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数50例,丙类传染病2种发病数3例,其它传染病1种发病数8例,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
发病依次为肺结核42例占发病%、水痘8例占发病%、细菌性痢疾7例占发病%、手足口病2例占发病%、梅毒1例占发病%、腮腺炎1例占发病%。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51例占总数的%,其中肺结核42例,水痘8例,腮腺炎1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数的%、%,%。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9例占总数的%,其中细菌性痢疾报告7例占发病数的%,手足口病报告2例占发病总数的%。
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1例占发病总数的%。
分析本月疫情平稳无重大传染病发生。
三、报卡质量评价:1.我院传染病报告科室共有19个,本月报告科室7个,占%,个别科室及个别医生长年未报传染卡,或者督查时才报告,影响了我院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希望各科室加强对传染病监测,杜绝迟报、漏报。
2.报卡较好科室分别是:内一科、小儿科、中医科、内三科、一门诊放射科、内二科、急内科、二门诊放射科。
3.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传染卡填卡内容不完整,甚至有逻辑错误。
4.今年由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考核要求更加严格,新增了儿童家长姓名、工作单位、病例诊断时间、出生年月日、等要求必填项目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项。
四、结论:5-10月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院已建立肠道门诊,进行肠道传染病监测。
近期仍有麻疹发病,要继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以发热病及流感样病例为重点,加强发热门诊工作,重点做好麻疹及手足口病宣传及培训。
继续做好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XX年保城卫生院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一、疫情概况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XX年第一季度全院共上报传染病卡1张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郫县2001-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01-2010年郫县无报告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6种11 718例,年均发病率239.58/10万,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62.99/10万,2003-2005年逐年上升,2005年最高为352.45/10万,2006-2010年逐年下降;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是乙肝、肺结核、痢疾、淋病、甲肝,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22.53/10万,居首位;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2.26/10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54.45/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0.35/10万,居第4位。
结论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
为了解郫县传染病发病及变化趋势,分析其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报告。
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郫县2001-2010年传染病疫情分析报表和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郫县统计局。
1.2统计分析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xcel2007软件。
2结果2.1甲乙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1-2010年郫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6种11 718例,死亡19例,年均发病率为239.58/10万,死亡率为0.39/10万,病死率为0.16%。
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62.99/10万,2003-2005年逐年上升,2005年最高为352.45/10万,2006-2010年逐年下降(表1)。
2.2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情况2.2.1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001-2010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累计报告5 993例,年均发病率为122.53/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1.14%,10年间每年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然而,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历史数据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历史流行病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包括感染人数的变化、传播速度的加快或减慢等。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影响流行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们可以研究传染病的季节性特点,比如流行病在某个季节易发,或者随着季节的变化出现周期性波动。
这些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我们预测未来的传染病流行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为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了新的可能。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对海量的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全球各地的传染病患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和相关因素,进而预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人口统计学数据、交通流量数据、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推演,进一步加强流行趋势的预测能力。
三、疫苗研究和防控措施的推进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不仅可以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也可以推动疫苗研究和开发。
通过预测未来流行病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加大对某些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和生产力度,以提前准备和预防未来的流行。
此外,预测趋势的结果还可以指导防控措施的制定,比如对疫情高发区域加强监测力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危害。
四、公众教育与健康意识提升提前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公众教育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防控措施。
传染病的预测结果可以向公众传达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流行趋势的不确定性,进而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重视,提高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一、引言法定乙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疫情分析是对法定乙类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操纵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详细分析。
二、疫情背景法定乙类传染病包括但不限于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范围内法定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给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数据分析1. 病例统计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去年报告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总数为XXXX例,其中病毒性肝炎占XX%,肺结核占XX%,艾滋病占XX%等。
从病例数量来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的主要疾病类型。
2. 疫情趋势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定乙类传染病的疫情呈现出以下趋势: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肺结核的发病率基本稳定,艾滋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些趋势的变化与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3. 地域分布不同地区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与地区的气候、饮食习惯、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
四、疫情原因分析1. 病原体特点不同的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病原体特点。
例如,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肺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艾滋病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病原体的特点直接影响着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策略。
2. 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途径,不良的注射行为和不安全的性行为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途径,不使用安全套和共用注射器等行为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法定乙类传染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我们可以看到,传染病的流行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以往,传染病的流行通常是由单一病原体引起的,例如流感病毒、肺结核杆菌等。
然而,现在的传染病流行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这是由于病原体的不断变异和演化,使得原有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逐渐失效;另一方面,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也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频率正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如MERS、Ebola、Zika等新发传染病频发,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这些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传播速度,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
通过对这些新发传染病的基因序列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往往与野生动物有关,而人类的活动(如非法猎捕、贩卖野生动物等)为其传播提供了可能。
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是传染病流行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病原体产生了耐药性。
这使得原本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
例如,多重耐药的结核病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得肺结核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1. 病原体的变异和演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监测和了解病原体的变异情况。
这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传染病,并提前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2. 环境变化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某些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扩大,蚊媒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等可能会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
3. 人类行为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这可能会影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模式。
例如,同性恋人群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HIV/DS等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速度加快。
4.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程度。
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对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流行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共同应对传染病流行带来的挑战。
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分析2004-2009年邳州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邳州市2004-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等级相关趋势检验分析方法进行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结果邳州市2004-2009年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2种11657例(全部为乙类,甲类无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为116.97/10万。
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75.17 /10万,居首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21.49/10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7.90/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2.39/10万,居第4位。
6年来,传染病疾病谱排序不断发生变化,肺结核始终位居各种传染病构成位次之首;梅毒于2009年跃居到发病构成前5位;2006-2009年麻疹疫情出现回升;2009年出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
结论2004-2009年邳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为了解邳州市2004-2009年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以便科学地指导当地传染病控制工作的开展,现对邳州市2004年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分析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年报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邳州市统计局〔1〕。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xcel2003,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用等级相关趋势检验分析方法〔2〕。
2004 -2007年统计病种为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37种法定传染病,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3〕;2008年丙类增加手足口病1种计38种;2009年乙类增加甲型H1N1流感1种计39种。
传染病分类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疫情统计分析的分类方法,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
全国传染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分析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2019年1月1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244507例,死亡25285人,报告发病率为733.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1.81/10万。
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 2019年艾滋病死亡人数达到20999人,发病率为10万分之5.0986,死亡率为10万分之1.5036。
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死亡25285人,粗略计算,艾滋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约为83%。
一、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按类别统计1、2019年全国甲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1例,死亡1人,其中鼠疫报告发病5例,死亡1人;霍乱报告发病16例,无死亡。
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0.0015/10万、0.0001/10万,报告发病数较2018年减少7例,报告死亡数增加1例。
2019年全国甲类及细分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019年全国甲类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2019年全国乙类传染病中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3072317例,死亡24980人,报告发病率为220.00/10万,较2018年下降0.2%;报告死亡率为1.79/10万,较2018年上升7.2%。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猩红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1%;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9.6%。
2019年全国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人数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019年全国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3、2019年全国丙类传染病中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共报告发病7172169例,死亡304人,报告发病率为513.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22/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