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推力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2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计算项目:滑坡推力计算 2===================================================================== 原始条件:滑动体重度= 19.200(kN/m3)滑动体饱和重度= 20.500(kN/m3)安全系数= 1.150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 滑体土的孔隙度 = 0.100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不考虑地震力坡面线段数: 48, 起始点标高 0.000(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1 2.000 5.482 02 2.000 0.041 03 2.000 0.010 04 2.000 0.008 05 2.000 0.008 06 2.000 0.008 07 2.000 1.794 08 2.000 1.752 09 2.000 1.452 010 2.000 0.965 011 2.000 0.965 012 2.000 -0.162 013 0.000 0.000 014 4.000 -0.523 015 2.000 -0.262 016 2.000 6.827 017 2.000 0.769 018 2.000 0.698 019 6.000 1.132 020 2.000 5.599 021 4.000 0.226 022 2.000 0.970 023 2.000 3.010 024 2.000 0.150 025 2.000 2.842 026 6.000 0.115 027 2.000 4.486 028 5.986 1.585 029 2.014 0.799 030 12.394 6.318 031 1.605 0.548 032 8.000 8.219 033 2.000 2.090 034 2.000 1.952 035 2.000 1.849 036 2.000 1.849 037 2.000 1.887 038 2.000 1.921 039 2.000 1.898 040 2.000 1.686 041 2.000 1.666 042 2.000 1.184 043 4.000 1.211 044 2.000 0.941 045 4.000 2.398 046 4.000 2.445 047 2.266 1.378 048 0.131 0.073 0水面线段数: 0, 起始点标高 0.000(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滑动面线段数: 12, 起始点标高 0.000(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1 7.545 -3.174 10.400 26.1002 13.020 -0.887 10.400 26.1003 15.129 1.180 10.400 26.1004 10.246 5.958 10.400 26.1005 8.161 4.746 10.400 26.1006 8.035 5.994 10.400 26.1007 5.944 4.440 10.400 26.1008 16.418 13.220 10.400 26.1009 23.409 15.404 10.400 26.10010 11.185 14.586 10.400 26.10011 11.149 19.719 10.400 26.10012 0.155 1.072 10.400 26.100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 第 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0.000(kN) 推力角度 = 0.000(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628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0.076(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1.463(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1.083(m)下滑力 = 1.665(kN)滑床反力 R= 0.209(kN) 滑面抗滑力 = 0.102(kN) 粘聚力抗滑力 =11.262(kN)--------------------------本块剩余下滑力 = -9.699(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81.787(度)第 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0.000(kN) 推力角度 = 81.787(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754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83.177(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1597.007(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22.653(m)下滑力 = 1598.725(kN)滑床反力 R= 785.993(kN) 滑面抗滑力 = 385.054(kN) 粘聚力抗滑力 =235.588(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978.083(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60.517(度)第 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978.083(kN) 推力角度 = 60.517(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922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210.664(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4044.743(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18.381(m)下滑力 = 4659.690(kN)滑床反力 R= 2597.398(kN) 滑面抗滑力 = 1272.452(kN) 粘聚力抗滑力 =191.159(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3196.079(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52.518(度)第 4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3196.079(kN) 推力角度 = 52.518(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784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438.305(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8415.452(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28.023(m)下滑力 = 8338.632(kN)滑床反力 R= 8079.579(kN) 滑面抗滑力 = 3958.145(kN) 粘聚力抗滑力 =291.436(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4089.051(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33.346(度)第 5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4089.051(kN) 推力角度 = 33.346(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1.042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297.695(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5715.747(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21.079(m)下滑力 = 8192.761(kN)滑床反力 R= 4060.210(kN) 滑面抗滑力 = 1989.076(kN) 粘聚力抗滑力 =219.219(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5984.466(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38.842(度)第 6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5984.466(kN) 推力角度 = 38.842(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981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131.015(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2515.491(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7.419(m)下滑力 = 7711.492(kN)滑床反力 R= 2233.518(kN) 滑面抗滑力 = 1094.189(kN) 粘聚力抗滑力 =77.162(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6540.141(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36.754(度)第 7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6540.141(kN) 推力角度 = 36.754(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1.000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182.140(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3497.086(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10.024(m)下滑力 = 8944.789(kN)滑床反力 R= 2806.790(kN) 滑面抗滑力 = 1375.032(kN) 粘聚力抗滑力 =104.253(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7465.504(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36.722(度)第 8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7465.504(kN) 推力角度 = 36.722(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938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188.472(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本块总重 = 3618.668(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9.441(m)下滑力 = 9508.694(kN)滑床反力 R= 3979.176(kN) 滑面抗滑力 = 1949.378(kN) 粘聚力抗滑力 =98.182(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7461.134(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30.177(度)第 9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7461.134(kN) 推力角度 = 30.177(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1.000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226.585(m2) 浸水部分面积 = 7.135(m2)本块总重 = 4359.701(kN) 浸水部分重 = 146.263(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55.511(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11.853(m)下滑力 = 9981.337(kN)滑床反力 R= 3713.376(kN) 滑面抗滑力 = 1819.164(kN) 粘聚力抗滑力 =123.267(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8038.906(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30.177(度)第 10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8038.906(kN) 推力角度 = 30.177(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688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266.604(m2) 浸水部分面积 = 52.505(m2)本块总重 = 5187.057(kN) 浸水部分重 = 1076.358(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471.116(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15.175(m)下滑力 = 7706.565(kN)滑床反力 R= 8188.451(kN) 滑面抗滑力 = 4011.481(kN) 粘聚力抗滑力 =157.817(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3537.267(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4.460(度)第 1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3537.267(kN) 推力角度 = 4.460(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918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149.500(m2) 浸水部分面积 = 47.099(m2)本块总重 = 2931.623(kN) 浸水部分重 = 965.529(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422.912(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13.050(m)下滑力 = 3300.581(kN)滑床反力 R= 3015.943(kN) 滑面抗滑力 = 1477.495(kN) 粘聚力抗滑力 =135.725(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1687.361(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3.895(度)第 1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1687.361(kN) 推力角度 = -3.895(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787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400(kPa) 滑面摩擦角 = 26.100(度)本块总面积 = 48.071(m2) 浸水部分面积 = 11.974(m2)本块总重 = 938.537(kN) 浸水部分重 = 245.476(kN)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本块水浮托力 = 99.338(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8.186(m)下滑力 = 1232.255(kN)滑床反力 R= 1312.907(kN) 滑面抗滑力 = 643.186(kN) 粘聚力抗滑力 =85.130(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503.939(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22.816(度)。
滑坡隐患体剩余推力计算
滑坡隐患体剩余推力中下滑力和抗滑力的计算公式基本同式3-1,需要说明的是当上段滑块计算剩余推力为负值时,其对下段滑块的影响值取为零;此外下滑力还需乘以一个安全系数,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一般取1.05~1.25,考虑滑坡影响的是梨坪村80户29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民居直接坐落于坡脚,另外在山体下方距坡脚约500m 左右沟口处为即将投入使用的中信国际会议中心及通往外界的公路,一旦发生滑坡,后果严重,因此将安全系数提高到1.35,计算的单位宽度剩余推力见表3-8。
剩余推力计算一览表。
理正滑坡推力计算的原理与实践一、引言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来说,滑坡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滑坡,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滑坡推力的计算是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将围绕理正滑坡推力计算的原理与实践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
二、滑坡推力计算的基本原理滑坡推力是指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对阻碍其滑动的物体或结构物产生的作用力。
为了计算滑坡推力,需要了解滑坡体的几何形态、物质组成、滑动面特征以及外部荷载等因素。
在计算滑坡推力时,常用的方法有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
其中,极限平衡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均质滑坡体的推力计算。
该方法通过假设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利用静力平衡条件求解推力。
而有限元法则是一种更为精细的计算方法,可以考虑滑坡体的非均质性、滑动面的复杂性以及外部荷载的影响。
三、理正滑坡推力计算的实践应用理正滑坡推力计算是一种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计算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计算结果可靠等优点。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介绍理正滑坡推力计算的实践应用。
某山区公路沿线发生了一处滑坡,为了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需要对滑坡推力进行计算。
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和勘察,获取了滑坡体的几何形态、物质组成以及滑动面特征等数据。
然后,利用理正滑坡推力计算软件进行建模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滑坡体的非均质性以及外部荷载的影响,得出了较为准确的推力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加固挡土墙、排水系统的修复以及植被恢复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和监测,滑坡的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提升,保障了公路的安全运营。
四、理正滑坡推力计算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理正滑坡推力计算具有以下优点:1. 简单易行:基于极限平衡法,计算过程相对简单,无需复杂的数值分析。
2. 计算结果可靠:通过考虑滑坡体的非均质性以及外部荷载的影响,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推力计算结果。
3. 实践经验丰富:该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理正滑坡推力计算滑坡推力的计算是地质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评估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滑坡推力计算的基本原理、相关参数和常用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1. 滑坡推力的基本原理滑坡推力是指滑体沿滑面运动时所产生的推动力,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力量。
它的大小与滑体重力、滑坡坡度、滑坡面形状、滑坡面倾角等因素有关。
滑坡推力的计算基于平衡条件和力学原理。
根据平衡条件,滑体受力的合力应为零,即滑体的重力、抗滑力和滑坡推力应满足平衡关系。
根据力学原理,滑坡推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滑坡面的压力和平行于滑坡面的剪应力。
2. 滑坡推力计算的相关参数滑坡推力的计算涉及到许多参数,包括滑体质量、滑体高程、滑体坡度、滑体面积、地下水位、土壤性质等。
滑体质量是指滑体的质量大小,通常以体积或面积进行表示。
滑体高程是指滑体所处的高程位置,可以影响滑体的重力大小。
滑体坡度是指滑体所处的坡度角度,坡度越大,滑体压力越大。
滑体面积是指滑体所占的面积大小,也是滑坡推力的重要参数。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的高度位置,对于滑坡推力的计算也有一定影响。
土壤性质是指滑体的土壤类型、含水量、孔隙比等参数,这些参数会影响滑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3. 滑坡推力计算的常用方法滑坡推力的计算可以使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
解析方法通常基于平衡条件和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滑体的重力、抗滑力和推力的平衡关系,得出滑坡推力的大小。
常用的解析方法有切面法、法向力法和形状法等。
切面法是一种通过在滑坡面上划分不同切面,计算每个切面的剪应力和压力,然后对所有切面力进行求和得到滑坡推力的方法。
法向力法是一种通过计算垂直于滑坡面的力与滑坡面的面积之积来确定滑坡推力的方法。
形状法是一种通过滑坡形状的几何特征和土壤参数来计算滑坡推力的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滑体和滑坡的力学行为,计算滑体的重力、抗滑力和推力的大小。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有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和离散元法等。
滑坡推力和边坡稳定计算
圆弧滑动面条分法
在粘性土中滑动面的断面形状近似为一圆弧曲线,所以假设土体滑动时,是绕滑动圆弧的圆心,作整体的转动或滑移,这种滑动的形成必然是滑动圆心转动的力矩M S(滑动力矩)大于阻止它旋转的力矩M R(抗滑力矩)的结果,如图3-4。
根据图截取一个单位长度进行分析,就可得稳定安全系数的表达式如下:
抗滑力矩M R Lζf R Lζf R
K= = = =
滑动力矩M S Qd γAd
式中L 滑动圆弧的长度;
ζ f 滑动面上的平均抗剪强度
R 滑动圆心O 的圆弧滑动半径:
Q 滑动土体的重量;
d Q作用线至圆心O的垂直距离;
A 滑动面的面积
γ土体的重度.
如K > 1表示边坡稳定;K =1处于极限平衡;K <1边坡不稳定。
(1)、圆弧滑动面条分法计算步骤,见图3-5。
1)、假定任意一个圆柱面AC,其半径为R,并将滑动面上的土体分成若干垂直土条,每条宽b i=(1/10-1/20)R.
2)将每条土体的重量Q i,沿圆弧AC分解成法向力N i及切向力T i,则N i=Q i cosa i
T i=Q i sina i。
理正滑坡推力计算一、理正滑坡推力计算原理理正滑坡推力计算基于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力(由重力)超过了内力(由滑动阻力)的情况。
因此,推力计算的原理是比较坡面砂土的重力和滑动阻力,如果重力大于滑动阻力,则说明该坡面不稳定,存在滑坡的风险。
滑动阻力是指阻碍砂土滑动的力量,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摩擦力、内聚力和压缩力。
其中,摩擦力是垂直于坡面的力量,阻碍砂土的滑动;内聚力是指由于砂土颗粒间的吸附力而产生的力量;压缩力是指由于重力作用而造成的砂土颗粒间的压实力量。
重力是指砂土颗粒的重力,可通过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计算得到。
通过比较滑动阻力和重力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滑动阻力相对于重力的百分比,即推力系数。
当推力系数小于等于1时,说明该坡面稳定,不会发生滑坡。
当推力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坡面不稳定,存在滑坡的风险。
二、理正滑坡推力计算方法1.确定坡面的几何形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坡面的高度、倾角等几何参数。
2.确定坡面上的砂土性质:通过采集砂土样本,并进行室内试验,获取砂土的内聚力和摩擦系数等参数。
3.计算滑动阻力:根据砂土的内聚力、摩擦系数和压缩力等参数,计算出坡面上砂土的滑动阻力。
4.计算重力:根据坡面上砂土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计算出坡面上砂土的重力。
5.比较滑动阻力和重力的大小:将滑动阻力与重力进行比较,计算出推力系数。
6.评估坡面的稳定性:根据推力系数的大小,来评估坡面的稳定性。
当推力系数小于等于1时,说明该坡面稳定;当推力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坡面不稳定。
7.修正推力系数:根据实际情况,对推力系数进行修正。
例如,在坡面中存在降水等外力的情况下,需要考虑这些外力对滑动阻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得到滑坡推力计算的结果,进而判断斜坡的稳定性。
三、理正滑坡推力计算的应用与意义在实际工程中,理正滑坡推力计算常常与其他地质力学参数的测定和分析相结合,以全面评估坡面的稳定性。
例如,通过野外地质勘探和室内试验,了解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确定砂土的内聚力和摩擦系数等参数;通过对地下水位和降水量等因素的测定和分析,考虑地下水对推力系数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滑坡的发生机制和扩展趋势进行预测和研究,等等。
E i --E i-1--W i --E i --¢i --c i --l i --φi --a i --a i-1--K s --r=20KN/m 3条编号滑坡面积s 滑面角a i 传递系数¢c φNi=Wcos аi Ti=Wsin аi li滑面长度K s 推力E i124.0060.50.7585517236.36417.77 4.96 1.15383.392245.5018.50.53865174656.271557.9731.80 1.15415.583332.5022 1.01685176165.772491.1337.00 1.151217.304330.00170.96955176311.611929.6542.80 1.151255.685159.008.50.94385173145.07470.0318.201.15673.14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推力a 滑坡体不可压缩并做整体下滑,不考虑条块之间挤压变形;b 条块之间只传递推力不传递拉力,不出现条块之间的拉裂;c 块间作用力(即推力)已集中力表示,它的作用线平行于前一块的滑面方向,作用在分界面的d 垂直滑坡主轴取单位长度宽的岩土体做计算的基本断面,不考虑条块两侧的摩擦力传递系数法假定:第i-1块滑体滑面的倾角;第i块滑体剩余下滑力;第i-1块滑体剩余下滑力;第i块滑体滑床反力;E i -W i sin аi -E i-1cos(a i-1-a i )+[W i cosa i +E i -sin(a i-1-a i )]tan φi +c i l i =0E i =W i sin аi -W i cos аi tan φi -c i l i +¢i E i-1由上式可得出第i块的剩余下滑力:如果E n 为负值或零,说明滑坡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另外,如果计算断面中有逆坡,倾角аi 为负值,则Wsinаi 也是负值,因而Wsin аi 也变成了抗滑力,在计算滑坡推力时,Wsin аi 项就不应再乘以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