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空气宝宝在哪里》1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9
空气娃娃在哪里中班科学活动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节《空气娃娃在哪里》。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基本概念,空气的存在形式,以及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的特点。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湿毛巾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气球的特点。
(2)教师操作空气泵,让幼儿观察空气泵工作时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空气在哪里?2. 例题讲解(1)通过观察、讨论,让幼儿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2)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如:用塑料瓶装满水,倒置在盆中,水不会流出,说明瓶内有空气。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出空气娃娃的形象。
(2)让幼儿用塑料瓶、气球等材料制作空气玩具。
(1)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的特点。
(2)引导幼儿思考: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六、板书设计1. 空气娃娃在哪里?2. 空气:无色、无味3. 空气存在实验:塑料瓶倒置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娃娃。
2. 答案:幼儿作品,以想象力、创造力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探索空气的存在和应用,如:风、呼吸等。
同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气球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中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中班科学《寻找空气》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空气在哪里》。
详细内容涉及空气的定义、特性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将了解空气的无色无味以及无所不在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理解空气的概念,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无形的空气及其重要性。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透明塑料袋、玻璃瓶、水、纸张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包括气球、透明塑料袋、玻璃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吹起来的气球,引发幼儿对气球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思考气球里的气体是什么。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空气泵演示空气的存在,让幼儿观察并讨论。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如把纸张揉成团,放在透明塑料袋里,用空气泵抽出袋内空气,观察纸张的变化。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六、板书设计1. 《寻找空气》2. 内容:空气的概念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所不在空气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生活中空气的应用。
(2)为什么说空气对我们很重要?2. 答案:(1)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如呼吸、吹气球、风等。
(2)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同时空气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空气概念的理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风、云等自然现象,了解空气的作用。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互动性4. 随堂练习的指导与反馈5. 板书设计的信息传递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引导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难点解析:理解无形的空气及其重要性是本节课的核心难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空气娃娃在哪里》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空气娃娃在哪里》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空气娃娃在哪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二、活动准备塑料袋、气球、玻璃杯、土块、、蜡烛、奶瓶等材料。
三、活动过程1、请幼儿猜谜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鼓励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找找空气在哪里。
(1)请幼儿分别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及户外“装”一袋空气,并请幼儿说出自己是从哪里装的。
(2)请幼儿将土块放到水里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气泡冒出)再用吸管向水里吹气,发现了什么?(有气泡冒出)使幼儿初步感知土里有空气。
(3)出示酱油、醋、橙汁等,请幼儿观察品尝,说出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提问:空气有没有味道?有没有颜色?教师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它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3、了解空气的作用(1)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了)幼儿思考空气还有什么作用?(3)师幼一起讨论空气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教师讲解小火箭的制作方法(师幼共同制作)。
5、制作完成后,让幼儿各自展示自己的火箭,看谁的火箭发射的高。
6、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火箭会飞起来?萌发他们初步的科学意识。
教师向幼儿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使幼儿感受作为一名中国的自豪感。
7 、带幼儿到户外玩小火箭,结束游戏。
幼儿园中班科学《寻找空气》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寻找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环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知道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幼儿学会保护空气和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花瓶、沙子、水、纸巾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个气球为什么能鼓起来呢?”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展示塑料瓶、花瓶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里有没有空气呢?”(2)教师演示将沙子、水等物质倒入这些物品中,让幼儿观察空气的存在。
3. 随堂练习(1)教师分发记录本、画笔,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空气。
4. 环保教育(1)教师讲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2)幼儿讨论保护空气的方法,如植树、减少污染等。
(2)教师提出问题:“空气还有哪些作用呢?”引导幼儿进行拓展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寻找空气2. 内容:(1)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保护空气,从我做起。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作业要求:用画笔和彩泥表现出空气的特点,如无色、无味、无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2. 例题讲解的生动性和直观性3. 环保教育的深入性和实践性4. 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和创造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1. 提问方式: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幼儿思考和观察。
幼儿园中班科学《寻找空气》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定义、组成、特性和用途。
难点:空气的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学具:每人一个气球、一个塑料袋、一杯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观察周围的空气。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空气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概念。
3. 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氧气、氮气等。
4. 空气的特性:讲解空气的特性,如无色、无味、无臭等。
5. 空气的用途:介绍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如呼吸、燃烧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的用途。
六、板书设计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等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臭等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空气的定义、组成、特性和用途。
2. 请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举例说明空气的用途。
答案:1. 空气是包围地球的一种气体,主要由氧气、氮气等组成,具有无色、无味、无臭的特点。
空气是我们呼吸、燃烧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
2. 周围的空气使我们能够呼吸,维持生命;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燃烧,使火焰持续燃烧;空气还起到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等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讲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如动画、故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空气与气象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空气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空气的定义:本节课介绍了空气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包围地球的一种气体,主要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空气娃娃在哪里中班科学活动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空气: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寻找空气: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存在。
3. 空气的魔法: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压力和体积变化。
4. 保护空气:教育幼儿珍惜和保护空气资源。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教育幼儿珍惜和保护空气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存在,以及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压力和体积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吸管等)。
学具:每人一个气球,一张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无影无踪,无处不在,无形无味,却能让我们呼吸,它是什么?”(空气)2. 认识空气:讲解空气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幼儿对空气有初步的认识。
3. 寻找空气:让幼儿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存在,如吹气球、吹灭蜡烛等。
4. 空气的魔法:进行实验,如吹气球、吸管喝水等,展示空气的压力和体积变化,让幼儿亲身体验空气的力量。
5. 保护空气:教育幼儿珍惜和保护空气资源,提出一些环保建议,如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定义、特点、作用以及保护空气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关于空气的调查,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源,并想出一些解决办法。
2. 请幼儿绘制一幅关于空气的画,可以是空气污染的场景,也可以是保护空气的行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针对幼儿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环保局或开展一次空气污染治理的实践活动,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寻找空气”环节中,让幼儿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存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空气娃娃在哪里中班科学活动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节“空气娃娃在哪里”。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探索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实践操作感受空气的存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2. 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空气的基本特性,感受空气的存在。
难点: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操作体验空气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透明塑料袋、纸张等。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若干气球、透明塑料袋、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空气泵吹胀一个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提问:“气球为什么能变大?”2.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透明塑料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塑料袋里有什么吗?”引导学生将塑料袋打开,感受空气的存在,讲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如轻、透明、无味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用空气泵吹胀一个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存在。
分组讨论: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地方有空气?4.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风、气压等。
拿出纸张,展示纸飞机,讲解空气对纸飞机飞行的影响。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空气的基本特性。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轻、透明。
2. 空气的作用:呼吸、风、气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观察家里或学校里的物品,找一找哪些地方有空气,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我的房间里,空调吹出的风中有空气;书桌上,吹落的纸张飘动是因为空气;窗户打开时,有风吹进来,也是空气。
寻找空气幼儿园中班科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探索身边的科学》第三章《空气在哪里》。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征、空气的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空气特征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环境,保护空气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重点:让幼儿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学会描述空气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花草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吹气球的游戏,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2)空气有什么特征?(3)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3. 讲解空气的特征,引导幼儿观察、描述。
4.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塑料瓶捕捉空气,观察瓶内花草的变化,描述空气的特征。
5. 讲解空气的用途,让幼儿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6. 讲解如何保护空气,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有重量等。
3. 空气的用途:呼吸、动植物生长、风力发电等。
4. 保护空气: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
2. 答案:幼儿作品,体现空气的特征、用途及保护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空气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环保设施,如风力发电站、空气质量监测站等,加深对空气知识的理解。
同时,开展家庭环保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幼儿理解程度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在于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并认识其重要性,难点在于帮助幼儿理解空气的无形特征和抽象概念。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寻找空气》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寻找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特性,以及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是无形的存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空气的基本特性,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湿布、植物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一名幼儿上台,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其他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
(2)讨论:气球为什么能变大?引导幼儿思考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塑料瓶,瓶内装有水。
提问:瓶子里的水可以倒出来,那瓶子里的空气可以倒出来吗?(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空气泵抽取瓶内空气,瓶子变瘪的现象。
(3)讲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非常重要。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纸、画笔描绘空气的存在,例如:风、云、雨等。
(2)用彩泥制作空气瓶,让幼儿观察空气在瓶子里的状态。
(1)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污染空气的行为?如何保护空气质量?(2)课后任务:与家长一起,调查家里的空气质量,思考如何改善家庭环境。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寻找空气》2. 内容:(1)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2)空气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3)保护空气,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质量2. 答案:幼儿作品,以创意画为主,体现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娃娃在哪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空气娃娃在哪里”。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2. 帮助幼儿认识空气的基本特性,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教育幼儿保护空气,爱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无形无色,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吹风机、气球、塑料瓶、水、盆、纸巾、吸管等。
2. 学具:塑料瓶(每人一个)、气球(每人一个)、吸管(每人一根)。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用吹风机吹动盆里的水,让幼儿观察水波荡漾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是什么力量使水波荡漾。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空气的概念,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形无色的。
通过气球充气、塑料瓶倒水等实验,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3.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用吸管吹动纸巾,让幼儿观察纸巾飘动的现象,引导幼儿理解空气的力量。
4.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幼儿自己用塑料瓶、气球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空气娃娃在哪里?2. 空气是无形无色的气体。
3. 空气具有力量,可以推动物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空气现象。
例如:风吹树叶、吹气球、吹蜡烛等。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空气现象及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空气质量,教育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如:节约用纸、减少污染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观察水波荡漾的现象。
2. 例题讲解中,通过气球充气、塑料瓶倒水等实验,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3. 动手操作环节,幼儿自己用塑料瓶、气球进行实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空气娃娃在哪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活动背景幼儿园中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究过程中,除了对外界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外,也开始逐渐对其内部的构成和关系产生兴趣。
同时,探究天地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因此,开展科学活动有必要。
本教学设计选择以《空气娃娃在哪里》为主题,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以此来进行探究。
二、活动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知道它是一种物质,有质量、占据空间、有压强等特性。
2.能够通过简单实验(吹毛筒、吹气球等)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空气的认识和理解。
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欢迎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想法和。
三、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气球、彩纸、毛筒、吸管、透明瓶子、纸盒、气球充气器、扇子等。
2.【环境准备】教室环境要充分、开放,更加便于孩子们的参与和互动,可以在墙上贴上彩纸和氧气等有关图形,为活动增添情趣。
四、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活动开始前先进行热身。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跳跳操,让孩子们感到活力,做好准备。
2. 导入环节通过采用身边有趣的事物作为进入活动的方式。
比如:请一个学生打气球,让气球充满气体,之后教师向孩子们提问:“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气球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呢?”通过引导孩子们“扯”气球并留意手及气球表面的感受来引导他们慢慢发现气球中装的是空气的事实,接下来进入正文。
3. 正文活动首先,教师向孩子们引导他们了解空气。
在教师哈口气的同时,让孩子们也跟随教师哈口气,然后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的,高呼空气的名字”。
“空气它是有重量的,它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大家知道吗?”教师向孩子们讲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占据空间,有压强等重要特性。
接着,进行简单的实验。
教师拿出一个纸盒,放入一张纸。
并让输入透明的瓶子,口对口,同时教师问:“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是空气吗?”然后,老师让一个学生口对口、脸伏在桌面上,接着另一个学生将纸盒放在学生的背上,轻轻地按下去。
空气娃娃在哪里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节“空气娃娃在哪里”。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探索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利用简单的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概念,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空气的存在,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乐于发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概念和特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风车、塑料瓶、水、纸杯、吸管等。
学具:每组一套气球、风车、塑料瓶、水、纸杯、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玩“吹气球”游戏,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探索(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1)将气球吹满气,观察气球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压力。
(2)将风车放在通风处,观察风车的转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3)在塑料瓶中装满水,用纸杯倒扣在瓶口,感受空气的压力。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概念2. 空气的特性3. 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4. 实验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空气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1)吹气球时,空气在气球中产生压力,使气球膨胀。
(2)风车转动时,空气流动产生动力,使风车转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空气为人类服务,如风力发电、空气净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