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件全册15金色的鱼钩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金色的鱼钩》优秀完美版课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了一位老红军在长征途中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请圈画出来,并查阅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 课文中的老红军是一位怎样的人?他具有哪些优秀品质?2. 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红军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3. 你对老红军有哪些敬佩之情?四、拓展延伸1. 课文中,老红军舍己为人的事迹给你哪些启示?2. 我们要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老红军的精神?通过学习《金色的鱼钩》,我们了解了老红军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感受到了他们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金色的鱼钩》优秀完美版课件六、深入理解课文1. 老红军在故事中的鱼钩象征着什么?2. 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3. 通过鱼钩这个象征,作者想表达什么深层次的意义?七、课堂讨论1.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面对困境?2. 你认为老红军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3. 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应对困难的方法?八、课后作业1. 画出你心中的老红军形象,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或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九、教师点评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通过《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深刻感受到了老红军的伟大精神。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十、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老红军的故事,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2024年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对应章节为《金色的鱼钩》。
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传承革命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金色的鱼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
3. 课堂讲解: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旨和写作技巧。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生字词:正确认读、书写3. 课文内容:主旨、写作技巧4. 例题与练习:典型题目及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简述文章主旨。
(3)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短文。
答案:(1)略(2)文章通过讲述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用金色的鱼钩钓鱼,喂养伤病员的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 文章主旨的把握4.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应用5. 例题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的清晰与逻辑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1. 确保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注意纠正发音错误。
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金色的鱼钩》。
内容详细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为了让战友们吃上鱼,不辞辛劳钓鱼,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炊事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预习资料、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长征组歌,让学生了解长征背景,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关注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 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实践:学生代表上台表演课文片段,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6.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7.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句子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人物形象:炊事班长3. 情感:英勇献身、爱国主义4. 写作方法:以事写人、以人传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英勇献身”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长征题材的作品,如《红军长征的故事》等,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提炼;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第15课《金色的鱼钩》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15课《金色的鱼钩》,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讲述一个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感受。
3. 课堂讲解(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课文内容。
(2)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1. 《金色的鱼钩》2. 主要内容:红军长征;炊事班长;舍己为人;金色鱼钩3. 生字词:感人事迹;长征;舍己为人;崇高品质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2. 答案:(1)故事复述:略(2)对红军长征的认识: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长征的艰苦历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15《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时期,一位炊事班长的崇高献身精神;学习生字词,掌握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革命先烈的伟大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学习红军战士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炊事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征组歌《七律·长征》,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文章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炊事班长的形象。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
2. 答案:(1)略。
(2)炊事班长是一位勇敢、坚强、无私的人,他在艰苦的长征路上,为了战友们能吃饱饭,不惜牺牲自己。
(3)红军长征精神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团结互助、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红色故事,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件全册15金色的鱼钩一、教学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2)对词语的理解。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教学本课,可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应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教师应适时给予朗读上的指导,可通过范读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
写。
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
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教学最后,教师可以虚拟一个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场景,请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如,“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6.学完本课,学生一定会被老红军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
教师可以顺势再介绍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请学生课下继续搜集长征故事,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四、相关链接
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 00米以上。
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
水草盘根错节,
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
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
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
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
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
粒大皮薄,麦麸少。
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