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2011年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总体来看,2011年宏观经济运行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不利因素,经济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
(一)有利条件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
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
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
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
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
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第三,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
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
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
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四,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
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
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二)不利因素首先,外贸环境和2010年相比有所恶化。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摘要: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人民币升值压力犹存的复杂背景,以及政府“稳发展、控通胀、宽财政、稳货币、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都将超过以往。
201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以内生因素作为主要驱动力,gdp渴望实现较快增长,但受总需求水平回落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cpi呈前高后低走势;主要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仍将高位运行,总体维持上涨局面。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法主体地位可行性一、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趋缓,有效需求增长放缓受制于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缺乏,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压力等不利因素影响,201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gdp增速较上年放缓,显示出复苏乏力的迹象和信号。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难以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依然较为突出。
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依旧低迷,银行放贷能力尚未复苏,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尚未有实质性好转。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有爆发,对本来疲弱的经济复苏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财政重建和刺激经济的“二难选择”中,欧洲经济很难较快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日本经济在对美国和中国的双重依赖中有所恢复,但其受外部影响较大,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尽管回升势头较好,但在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长疲软的情况下,高增长能否持续存在较大变数。
总体而言,2011年世界经济将由前期超常规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反弹转向平稳甚至低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较紧。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动力,但在外需乏力。
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活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金融三班一.国际背景2011年是多变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在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以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效果逐渐显出成效。
根据2011年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在这一年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活跃,较2010年相比,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22%。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主要状况(一)经常账户分析货物贸易余额在贷方,余额为1883亿美元,表明中国的出口实物商品总金额大于中国进口的实物商品的总金额。
服务贸易余额位于借方,余额为-552亿美元说明中国无形商品包扩各类服务处于逆差的位置,中国为出口的服务费用小于中国进口服务的开销。
其中运输和旅游项目逆差扩大是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增加,境内企业对国际货物运输的需求上升,带动运输服务支出较快增长。
在旅游方面,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带动境外观光、购物、留学等旅游支出大幅增加。
另外保险服务,专利权使用费逆差也较大,分别为-167亿美元、-140亿美元,说明我国居民保险企业向非居民提供的保险服务和专利使用权少于非居民保险企业向我国提供的保险服务和专利使用权。
收益项目下,总体呈现逆差,借方余额-119亿美元。
但职工报酬处于贷方,余额为150亿美元,说明中国属于劳务输出国,而投资收益借方余额-268亿美元,表明中国是资本输入国,或者说外资在中国企业的投资带来的收益比中国国内资本投资国外所带来的收益大。
(二)资本金融账户中国的金融账户余额在贷方,表明2011年资本净流入我国2211亿美元。
直接投资处于贷方余额,净流入1704亿美元,表明外国在华投资大于本国在外投资,并且金额较大,大约为本国对外投资的2.7倍,所以直接投资净流入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
2011年GDP及通货膨胀分析一、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1.国内需求增速有所回落。
2.外贸逆差再次出现。
3.通胀压力进一步蔓延。
4.居民收入增长受通胀影响。
二、GDP发展情况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从生产角度看,——分季度看,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同比增长比率9.7% 9.5% 9.1% 8.9%三、2011年CPI走势分析1、CPI走势2011年CPI涨幅呈倒“V”型,其中1月份为4.9%,6~9月份以后均在5.6%以上,7月份最高达6.5%,这是2008年以后的最高涨幅,8月份CPI下跌到6.2%,然后逐月回落,到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4.1%,2011年CPI涨跌幅度同上年相比2011年CPI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5.4 5.3 5.8其中:食品11.8 11.6 12.4 烟酒及用品 2.8 3.0 2.4衣着 2.1 2.2 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2.4 2.7 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4 3.4 3.3交通和通信0.5 0.2 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4 0.3 0.8居住 5.3 5.1 5.72、影响CPI因素·食品类价格上涨2011年,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1-11月份食品类累计涨幅为14.9%.在食品类中粮食、肉禽蛋、鲜菜、鲜果价格的上涨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力军”,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拉动CPI上涨4.26%.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累计涨幅为41.9%,拉动CPI上涨2.58个百分点,鸡蛋价格累计涨幅为14%,拉动CPI上涨0.13百分点,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了0.13和0.38个百分点。
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已经4个年头。
它持续的时间之长、情况之复杂,前所罕见。
但当前的国际形势正如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公报所指出的: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复苏已被削弱,失业率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在放缓。
保增长、促就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首要任务。
(一)国际经济总体形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今年二季度开始,世界经济接连遭受一系列突发事件困扰。
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严重打击日本经济;中东、北非社会动荡使国际金融市场和石油市场风险加剧;大部分发达经济体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大规模政府债务的冲击,欧洲边缘国家的债务风险演变成为全球性事件;发达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纷纷遭降级考验;实体经济受到殃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投资乏力,个人消费低迷;经济增长较快的部分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不断上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20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4%,较上年显著放缓,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均将低于2010年的增长水平。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低速增长期。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从目前情况看,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只要不出现大的外部冲击,再度出现危机或“二次衰退”属小概率事件。
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历时三年,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
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
世界经济形势及展望在诸多不利因素打击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慢于预期,并且正在遭遇一系列新挑战。
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仍将严峻复杂。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尚不稳固,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日益加深,这都给世界经济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世界经济持续增加的下行风险。
一、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道路曲折。
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既经历了因复苏步伐加速所带来的欣喜,也因为复苏势头放缓有可能再次陷入衰退而忧心忡忡。
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走势经历了一个由较快增长到明显减速的变化。
5月以前,世界经济延续上年底的较强走势,显示出可持续复苏的态势。
进入6月和7月后,世界经济的坏消息接连持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数据再现疲态,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明显走弱,市场避险情绪持续高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世界经济可能重新陷入衰退的警告声不绝于耳。
当前世界经济前景比2011年年中时明显黯淡了很多。
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以下特点:(一)世界经济复苏延续“南高北低”的双速格局2011年再次让发达国家备感失望,发达国家经济整体增长疲弱,拖累了世界经济复苏步伐。
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相比历史水平大幅萎缩。
在随后的经济复苏中,多数发达国家步伐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
2011年发达国家经济受到诸多重大不利因素打击,从自然灾害的影响到政府预算,从银行信贷到主权债务危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经济复苏依然脆弱,经济增长维持低速。
2011年美国经济虽未脱离正轨,但复苏乏力,复苏速度之慢前所未有。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持续膨胀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非常大的政策难题。
3月日本遭遇了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灾难,日本经济复苏进程逆转。
学号:201112301134 姓名:梁远峰201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摘要:走出衰退的世界经济在2011年仍处于复苏阶段。
早先给出较为乐观预测的机构,近期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产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将达到78.85万亿国际美元,比上年增加4.47万亿国际美元,实际增长率为4.0%,比该组织2011年4月的预测结果下调0.4个百分点;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DP将突破70.01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7.10万亿美元,但实际增长率也相应地从3.5%下调至3.0%,下调0.5个百分点。
2010年12月高盛集团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6%,而在2011年8月的报告中,高盛将这一数据下调0.5个百分点至4.0%。
关键词:世界经济货币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九个特征总体来看,201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主要呈现出以八个特征。
一、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放缓态势,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明显展现出复苏动力不足。
根据IMF 预测数据,按PPP计算,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0%,比上一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下降1.5个百分点至1.6%,而七国集团(G7)更是下降1.6个百分点至1.3%。
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
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仅为0.4%,明显表现出经济复苏过程中二次探底的压力。
尽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出现反弹,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但从个人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及外部需求的贡献等方面来看,美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亦受到一定损害。
二、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良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经济运行表现各异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IMF 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产出增长率为6.4%,与2010年相比下降0.9个百分点,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按经济总量来看,201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以PPP和市场汇率计算的GDP将分别达到38.63万亿国际美元和25.10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分别占到49.0%和35.9%,分别比2010年提高1.1和1.6个百分点。
分区域来看,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表现各不相同。
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表现最好,预计2011年增长率为8.2%;中东欧地区、独联体国家、拉美加勒比地区、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为4.3%、4.6%、4.5%、4.0%和5.2%。
同时,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运行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
2011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拖累,巴西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其GDP仅增长3.6%。
2011年8月巴西政府将2011年GDP增长率由此前预期的4%下调至3.7%,IMF也于9月将巴西经济增长率从4.1%下调至3.8%。
2011年印度经济呈现明显放缓迹象。
印度中央统计局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印度以要素成本计算的不变价GDP同比增长7.7%,增幅比上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三、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经济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剧2011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
从政府公共债务与GDP之比来看,欧洲整体上已达到80%以上,其中希腊、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和葡萄牙均接近或超过100%,并可能引发新一轮银行危机。
和欧洲相比,美国的情况似乎更糟。
截至2011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达到了14.34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约为95.6%。
为此,美国国内两党之间围绕债务上限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从最高级“AAA”下调至“AA+”级。
日本是发达经济体中债务负担最重的国家,截至2011年6月,日本中央政府债务余额总计高达943.81万亿日元(约合12.3万亿美元),是日本GDP的两倍多,标准普尔于2011年1月和8月先后两次下调日本国债信用评级至Aa3。
四、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缩小,控制经济下行风险、巩固复苏成果越发困难为应对金融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政府把私人部门的债务逐步转化为政府债务,如今,沉重的国债负担大大压缩了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空间。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政府先后推出五轮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并持续推行减税政策,使得美国政府的债务不断增加。
2010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决算对GDP的比例达到-8.9%,预计在2011财政年度将达到-10.9%,从而突破2009年-10.1%,再次创下了美国在和平时期的最高水平。
2010年欧元区财政收支余额对GDP的比例达到-6.0%,其中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为-32.4%、-10.4%、-9.3%和-9.2%。
2011年欧元区各国制定了财政巩固计划,预计主要经济体财政赤字对GDP 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高额的政府债务成为有效运用财政政策的掣肘。
在震灾之后,日本政府延续此前推行的刺激财政政策。
五、全球贸易增速下滑,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贸易失衡呈现收缩态势在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回落之后,2010年世界贸易活动得到快速恢复。
来自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货物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5.24万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实际增长率为14.5%,实现了1950年有该统计以来的最大增幅。
进入2011年,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复苏乏力的整体态势基本一致,全球贸易增长也出现了下行趋势。
荷兰经济政策研究局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7月,全球贸易增长仍然维持了5月份以来的下降态势,从而表明继2010年全球贸易呈现高速的恢复性增长后,促使贸易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
六、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加大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信心逐步恢复,然而随着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和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加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全球金融市场再度陷入恐慌不安的气氛之中。
2011年4月以后,由于宏观经济表现欠佳,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与银行间融资困境交互影响,导致以市场易变性和流动性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金融危机阴影再次出现。
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开始偏向保守型投资,传统的避险资产,如财政状况较好国家的主权债券、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国际货币及黄金等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债券收益率不断下降,瑞士法郎、日元等呈现不同幅度的升值,黄金价格也连创新高。
2011年9月黄金月平均价格达到1799.36美元/盎司,是2009年1月的2.08倍。
[6]?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1-9.七、大宗商品市场高位波动,推高了全球整体物价水平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显示,从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从223.4点上升到320.5点,涨幅达到43.5%;以特别提款权(SDR)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也从201.2点上升到271.3点,涨幅为34.8%。
2011年2-4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呈现分歧,其整体价格指数出现下行趋势,但以美元计价的指数和以SDR计价的指数仍然分别在300点和250点左右的高位波动。
2011年5-8月,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在高位震荡,衡量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在4月20日创出历史新高,达691点,随后在5月跌去10%至625点。
8月份以后呈现出大幅下跌,CRB指数从8月31日的662点跌至9月23日的576点,跌幅为13%。
这次下跌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具有全面性,大宗商品的所有品种无一例外价格全面回落;其次是存在一定次序性,从生产品到消费品再到投资品渐次变动,即最先下跌的为有色金属,然后是能源,接着是农产品,最后是贵金属。
根据IMF的估计,2011年全年原油价格将达到每桶103.20美元,比上一年上涨24.17美元/桶。
[7] [法]?雅克;阿塔利(2011):《国家的破产》中译本,北京:京华出版社。
八、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复苏和政策运用的复杂性加大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债务危机不断升级、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和收入差距扩大等经济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011年8月,英国伦敦爆发最近数十年来最严重暴动,并向曼彻斯特、索尔福德、西布罗米奇、伍尔弗汉普顿等地扩散。
暴动不仅严重危及社会稳定,而且给深陷经济困境的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伦敦市长宣称,暴动造成的损失以及加派的警力支出,至少达到1.33亿英镑,其中在四天暴动期间,伦敦警方支出高达0.74亿英镑,伦敦以外地区的警力支出超过0.5亿英镑。
此外,因暴动事件财产受损的民众,向伦敦警方求偿的金额大约为1000万英镑。
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及政府削减开支给社会福利带来负面影响等经济因素成为年轻人对政府产生对抗情绪和骚乱不断蔓延的主要原因。
2011年9月,美国上千名示威者聚集纽约曼哈顿,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及社会分配不公,并试图占领华尔街;10月,“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不断升级,逐步演变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并呈现向全球扩散的趋势。
九、突发性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对相互依赖性很高的世界经济造成明显冲击201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遭受到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冲击,这使本已步履沉重的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据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650亿美元,比2005年全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多430亿美元。
2011年上半年美国共发生风暴、洪水、火灾及地震等自然灾害近100次,总经济损失达270亿美元,超过近十年平均值118亿美元的两倍。
2011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并由此引发了海啸和核泄露,工业生产和电力供应受到严重冲击,这给日本经济带来直接损害。
据日本政府估计,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3000亿美元,这一预估还不包括因供电不足造成的经济活动损失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市场和企业信心震荡带来的损失。
2011年2月,新西兰大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也高达200亿美元。
根据中国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2.9亿人次和2252.6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亿美元。
自然灾害不仅给有关国家经济造成直接损害,还损伤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元气,并对世界粮食、能源和环境等政策的调整带来深远影响。
[8]?郑联盛(2011):《全球经济形势近况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简报2011,?62[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