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 格式:pptx
- 大小:370.76 KB
- 文档页数:29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团体标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注射化疗药物时,药物发生外渗现象,进入
周围组织或血管外的空间,导致药物浪费或引起局部反应。
为预防和
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可遵循以下团体标准:
1. 外渗预防:
- 注射前检查:在注射前仔细检查药物包装,确保无损坏或泄漏。
- 注射技巧:使用针头尺寸适当的注射器,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 皮肤准备:彻底清洁注射部位,消毒后干燥。
- 缓慢注射:慢速注射药物,以减少压力和药物喷射的可能性。
- 定期更换注射器:避免使用老化的注射器,以减少泄漏的可能性。
2. 外渗处理:
- 停止注射: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射药物。
- 保持镇静:对患者保持冷静和镇定,避免过度恐慌。
- 移动患者: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和部位,相应移动患者的身体部位,使药物流出的部位最低点,避免药物扩散至更大范围。
- 抗毒性处理:根据药物的毒性,进行相应的抗毒性处理,如洗涤、冷敷、促进排除等。
- 调查报告:及时向医生报告外渗情况,并记录详细的病历信息。
3. 监测与随访:
-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局部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
- 随访: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护人员需要
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和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旳避免及解决静脉给药是临床重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致药液外渗, 导致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旳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护理事故?一、药物外渗旳病因学1、药物因素2、机械损伤3、生理因素4、血管因素1、药物因素⏹输入旳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输入旳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入压变化, 药物自身旳毒性作用等⏹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旳高危药物⏹高渗液体如:500g/L 葡萄糖注射液、200g/L 甘露醇;⏹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抗肿瘤药物如: 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机械性损伤旳因素多为:穿刺技术不纯熟,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伙、躁动不安、低龄小朋友对疾病旳认知限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合适束缚、固定避免针头脱出)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对旳(凝血不正常)给药措施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存血管,以减少穿刺旳次数3、生理因素病人静脉弹性减少,对针管旳包绕能力削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接近关节旳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血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减少, 损伤后修复功能减少,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长,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反复接受静脉给药旳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此类患者血管构造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旳也许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旳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旳完整性并导致破损。
二、预防措施⏹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求一针见血, 避免刺破血管。
一、概述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不当,药物进入周围组织而非血管通路,造成局部皮肤或组织的损伤。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药物配置和输注操作规程,规范输液操作。
(2)对输注药物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和给药途径正确。
(3)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4)对高渗、刺激性、腐蚀性药物,应选择合适部位输注,并加强局部皮肤保护。
2. 应急处理(1)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告知患者并安抚情绪。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
(3)根据药物外渗程度,采取以下措施:a. 轻度外渗:局部湿热敷,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b. 中度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消肿垫外敷、局部冰敷制动,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c. 重度外渗:根据药物性质,采取以下措施:- 强碱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局部环封。
- 高渗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阳离子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4)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5)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安慰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三、后期处理1. 对药物外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2. 分析药物外渗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3.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附则1. 本预案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 各科室应根据本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文献药物外渗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药物泄漏出了原本应用部位、内腔或管路外的现象。
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人为因素、设备故障、操作错误等。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将从预防、处理和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论述。
一、预防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1.建立科学的用药方案:包括规范用药途径、剂量、频次等,避免用药过量、频繁造成药物外渗的可能。
2.增强医护人员的药物知识和技能: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药物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正确使用药物,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包括用药前准备、用药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等,确保每一步操作正确无误。
4.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确保设备正常工作,防止设备故障引起的药物外渗。
根据文献《药物外渗的控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白云等,北京医学,2024)的研究,以上预防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
二、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1.及时发现并停止药物外渗:医护人员在发现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避免继续外渗。
2.清洗受污染部位:采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用的溶液清洗受药物污染的部位,确保清洗彻底,避免药物滞留。
3.敷贴干净敷料:在清洗受污染部位后,使用干净的敷料进行包扎,避免二次污染和感染。
4.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对药物外渗的患者需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安全。
根据文献《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干预》(吴艳明,护理学杂志,2024)的研究,以上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外渗的不良影响,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相关措施1.加强护理团队合作:医护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避免操作误差,共同预防和处理药物外渗。
2.上报汇总药物外渗事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外渗事件上报和统计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药物外渗的相关数据,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