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74.82 KB
- 文档页数:8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资源调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鄱阳湖湿地的演变历程、当前面临的保护与管理问题,并就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鄱阳湖湿地演变历程鄱阳湖湿地历经数千年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其湿地类型、面积及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自然演变受气候变迁、地质运动及水文条件的影响,鄱阳湖湿地的面积与类型呈现出动态变化。
历史上,鄱阳湖区域经历了多次洪水与干旱的交替,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在自然选择与演替中逐渐形成现今的格局。
(二)人类活动影响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状态。
三、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及问题(一)保护现状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湿地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等,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二)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鄱阳湖湿地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严峻;其次,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等;最后,湿地保护与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
四、鄱阳湖湿地管理研究(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同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二)科学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加强湿地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推广生态友好的开发利用方式,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徐卫明;段明【摘要】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charging runoff variation feathe rs of Poyang Lake are stated. The feathers of the channel scour and silting and lower water level of Poyang Lake in recent yeaers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lower water level variation of Poyang Lake is introduced. At last,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are proposed.%阐述了鄱阳湖水位基本特征和出湖径流变化特点,分析了近年来河道冲淤和鄱阳湖区低枯水位特点,阐明了鄱阳湖区低枯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江西水利科技》【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161-163)【关键词】鄱阳湖;低枯水位;成因分析【作者】徐卫明;段明【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南昌 330046;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南昌 3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82.9;P33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以下简称“五河”)及博阳河等支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湖泊,也是长江中下游洪水的重要调蓄场所。
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集中体现在长江干流九江河段和鄱阳湖的蓄泄、冲淤变化。
水文情势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区的防洪治理、水资源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科学认知长江鄱阳湖间的水文情势,研究采取合适的对策措施,是维护健康长江、建设秀美鄱湖的关键和核心。
鄱阳湖的特点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
以下是鄱阳湖的特点:
1.水文特征:鄱阳湖的湖面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差异很大,枯水期时,湖面缩小,比降增大,流速加快;洪水期时,湖面扩大,碧波荡漾。
鄱阳湖的水位和容积也随季节变化,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形态。
2.地貌特征:鄱阳湖地势平坦,微地形复杂,高程一般由17米降至湖口约-1米,最低处在屏峰山附近,高程在-20米。
湖盆由河道、碟形湖、圩堤、岛屿、洲滩、汊港组成。
3.生态环境:鄱阳湖是过水型湖泊,对长江干流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等。
同时,鄱阳湖也是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超过10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
总的来说,鄱阳湖具有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独特的水环境特征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流域内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经济生产。
本文将重点对鄱阳湖的水环境特征进行阐述,并探讨其演化趋势。
二、鄱阳湖水环境特征(一)水体质量鄱阳湖的水质主要以II至III类水质为主,属于中等污染程度。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逐渐显现,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
(二)水动力条件鄱阳湖的水动力条件受季节性影响显著。
在枯水期,湖面缩小,水流缓慢;在丰水期,湖面扩大,水流加快。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湖内生物群落、水体自净能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三)湖泊生态鄱阳湖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如白鹤、东方白鹳等。
湖泊的生态多样性丰富,水生植物、鱼类、浮游生物等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鄱阳湖的演化趋势(一)水体质量变化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鄱阳湖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尤其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日益加剧。
此外,湖泊的水位变化也对水体质量产生影响,需关注极端气候条件下湖泊水体的变化趋势。
(二)生态演化趋势随着湖泊污染问题的加剧,湖泊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同时,湖泊的生态平衡也在逐渐被打破,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本地物种构成威胁。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一)加强水污染治理针对鄱阳湖的水污染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例如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严格控制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等。
同时,加大对水环境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体的污染情况。
(二)恢复生态平衡为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生态平衡。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等,以保护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对湖泊水位变化的监测和预测,为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变化做好准备。
鄱阳湖水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西省中部。
然而,近年来,鄱阳湖的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湖泊生态系统和周边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鄱阳湖水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鄱阳湖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面源污染。
鄱阳湖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以及养殖废弃物、粪尿等都会通过径流、渗漏等途径进入湖泊,导致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
此外,过度的农田灌溉也导致湖泊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湖泊的富营养化。
第二,工业废水排放。
鄱阳湖周边地区工业发达,许多企业的废水排放未经过有效的处理,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排入湖泊,导致鄱阳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气的排放也会导致大气污染,进而降落到湖泊水体中,加剧了湖泊的污染程度。
第三,城市生活污水排放。
鄱阳湖周边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带来的废水、污水也大量排放到湖泊中,对水环境质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物和微生物等,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富氧化,极大地损害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针对鄱阳湖水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以下治理策略是必要的: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明确污染排放的标准和限制,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机制。
第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
第三,加强工业污水治理。
对鄱阳湖周边地区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强制实施废水处理设施,建立健全监测系统,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减少有害物质对湖泊的污染。
第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入力度,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确保城市污水经过科学有效的处理后再排放,减少城市生活污水对湖泊的污染。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摘要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
鄱阳湖贵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早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
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并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鄱阳湖当前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式、水情水势及泥沙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指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湿地植被退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情况日趋严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环境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AbstractIn December 12, 2009,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approved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Planning",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has become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Jiangxi province first rose to national strateg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Poyang Lake is China's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has long attracted continuous attention internationally.Poyang Lake is one of China's announc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key wetland protection, and in 1992 was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bear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s, but Poyang Lake now faces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vegetation cover, biodiversity, land use, water potential and sedi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ointed out the existence of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wetland vegetation degradation, soil erosion is severe, the increasing problem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de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 starting from the long-term strategic and global perspective, the overall layou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ational plann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rat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1研究区概况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了下文论述的需要,后文全部简称为“鄱阳湖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
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成因及早涝规律
鄱阳湖流域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流域内淡水汛高不稳定,历史长久,水
文变化复杂多变。
针对鄱阳湖流域的水文变化特征,容积流量曲线平缓、低洼凹形,早涝突出,有强烈的季节性和湖流互动现象。
有关水文变化的成因可以归纳为环境气侯因素、土地覆盖、水源利用、水文设施以及人类干预等方面。
首先,环境气侯因素是影响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特
别是降雨量的影响,一旦受到辐射太阳能的影响,会使得出降雨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流量的大小,从而影响汛高的水平。
其次,流域内的土地覆盖也会直接影响鄱阳湖的水文变化特征。
土地覆盖较大的流域,地表植被种植在草地和耕地上,以减少地表径流,使得分流减少,植被对水土流失也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变汛高的增加趋势。
此外,水源利用和水文设施也是水库水文变化的重要成因,水质水利行政部门的宏观调节,使得水文变化的不稳定性减少,进而促进湖泊水文变化的优化。
最后,水文变化也多少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为开发利用水源,从而极大地破坏了湖泊水环境和湖泊水文状况,导致湖泊面积及流量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持续改变湖泊水汛高和水文变化特征。
总而言之,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受到气侯因素、土地覆盖、水源利用、水
文设施以及人类干预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湖泊面积及流量的变化,使得湖泊的早涝复杂多变以及汛高的振动显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从科学的角度有助于深入研究,以促进湖泊水文的可持续利用,为合理调节水资源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鄱阳湖概况鄱阳湖位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条河流的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是一过水性,吞吐型湖泊,其南北长173km,东西平均宽约16.9km,最宽处约74km,最狭处约2.8km。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东)、北(西)两部分,南西湖面宽阔,为一主湖区,北部湖面狭长,为湖水入江水道区[1]。
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万km2 ,占长江汉域面积的9.0%,平均年径流量1450亿m3 占长江流域的15.2%,水量非常丰富。
鄱阳湖区包括沿湖12个县(区),即隶属于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隶属于九江市的永修县、庐山区、星子县、德安县、湖口县、都昌县及共青城和隶属于上饶市的余干县、波阳县,土地面积为19910.4km2 ,截至2000年底,鄱阳湖区人口为646.6万人[2] 。
2、鄱阳湖水资源2.1地表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74.6mm,年径深719.0mm,年蒸发量1080mm。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总量610.3亿m3 ,产水量为278.2亿m3 。
2.2地下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年总量为47.0亿m3 ,约为本区地表径流量的16.9%。
但分布不均,可供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可开采地下水资料总量为23.6亿%。
2.3 入湖、入江水量鄱阳湖多年平均由湖口入长江的水量145.7亿m3 ,赣、抚、信、饶、修5条河入湖水量126.6亿m3 ,占入长江水量的86.8%。
入湖、入江水量的变化系数分别为0.26和0.27。
一般每年的2~6月份,5条河入湖水量大于入江水量,是鄱阳湖的蓄水期,总蓄水量17.8亿m3,7月至次年1月均为鄱阳湖主要排水期,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
最高水位多出现在5~7月,入江最大流量在6~9月。
3 水文鄱阳湖区的九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3.1 水位鄱阳湖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最高,以1月最低,12月次之。
鄱阳湖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鄱阳湖陆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其地理位置低洼,地处江西省
与湖南省之间,地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其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水文地貌特征
鄱阳湖的地貌特点大多低洼,水面覆盖率较高,岸线条件较为复杂,
水位和水量变化较大,形成一个“水文地貌”的特殊格局。
二、自然资源差异
鄱阳湖的自然资源分布也较为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矿产
资源等方面,主要位于湖南、安徽长江流域地区,地形梯度较大,自然资
源分布相对稀疏。
三、人口分布
鄱阳湖的人口分布较为不均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湖南、江西两省,周
边的安徽、河南等省的人口数量较少。
四、经济分布
湖南和江西两省沿湖经济发展较快,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工业和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
五、文化差异
鄱阳湖两边地区文化差异较大,湖南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较少,江
西以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文化千差万别。
【前言】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描绘的鄱阳湖美景让人记忆犹新。
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秋冬季长江、鄱阳湖低枯水位呈常态化趋势,烟波浩渺的鄱阳湖难以长期保持昔日的风采,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考验。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西,殷切嘱托要“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及温总理的指示,切实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快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
规划的批准与实施,使江西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也将为鄱阳湖的治理保护探索新路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
江西省对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出了以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即“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
【鄱阳湖概况】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
22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
2%。
1、区域概况⑴自然地理鄱阳湖南北长173km,东西最宽处约74km,入江水道最窄处的屏峰卡口宽度约2. 8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一般由12m(吴淞高程,下同)降至湖口约1m。
鄱阳湖湖底平坦,主湖区滩地高程多在1 2~17m之间,最深处高程约—10m。
鄱阳湖环湖区水文气候特征胡魁德,何友礼,罗嗣林(江西省水文局,江西南昌330002)摘要:本文简介了鄱阳湖环湖区的形态和特征,概括了鄱阳湖环湖区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水文气象特征,为研究、开发和整治鄱阳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环湖区;气候资源;水资源;特征值;水环境1 鄱阳湖环湖区概况鄱阳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115°49′~116°46′E、28°24′~29°46′N之间。
流域面积为162225km2,其中156743km2位于江西省境内,占全流域的96.6%;其余5482km2分属闽、浙、皖、湘等省,占全流域的3.4%。
鄱阳湖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水系以及博阳河、东河和西河诸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由湖口汇入长江。
五河中赣江最大,外洲水文站集水面积为80948 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49.9%;抚河李家渡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811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7%;信江梅港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535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6%;饶河石镇街、古县渡水文(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218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8.8%;修河永修水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539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0%。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3年5月)划分,鄱阳湖环湖区(以下简称湖区)范围为:赣江从外洲水文站以下、抚河李家渡水文站以下、信江梅港水文站以下、乐安河石镇街水文站以下、昌江古县渡水文站以下、修水永修水位站以下至湖口县的湖口水文站。
集水面积约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13%,为21174km2。
其中江西省内面积为20190km2,安徽省东至县流入湖区面积为984km2。
共辖有南昌市区(县)、新建、进贤、永修、德安、星子、九江市(县)、湖口、都昌、彭泽、余干、波阳、万年、樟树等县(市)。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4, 3, 465-472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jwrr/10.12677/jwrr.2014.36057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Inflow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Zhongwen Yu, Guoliang Tan, Guowen LiHydrology Bureau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Email: 441279953@Received: Sep. 1st, 2014; revised: Nov. 5th, 2014; accepted: Nov. 10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Poyang Lake basin accounts for 97.2% of total land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9% of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chang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oyang Lake significantly affects Yangtze River drainage area. In this study, the inter-annual, intra-annu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 rules of each element were obtained through analyzing precipitation, runoff and other element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Meanwhile, the Mann-Kendall (MK)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and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variation trend of annual inflow in each station.KeywordsPoyang Lake, Water Resources, Inflow Runoff, Trend Analysis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喻中文,谭国良,李国文江西省水文局,南昌Email: 441279953@收稿日期:2014年9月1日;修回日期:2014年11月5日;录用日期:2014年11月10日作者简介:喻中文(1976-),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分析、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摘要鄱阳湖流域占江西省国土总面积的97.2%,占长江控制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长江流域有着显著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鄱阳湖流域降水、径流等水文水资源要素,得出了各要素的年际、年内及地域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同时,采用Mann-Kendall (MK)方法,分析鄱阳湖流域隆水量以及各站年入湖径流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鄱阳湖,水资源量,入湖径流,变化趋势1. 引言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庐山东南麓,江西省北部,为中国最大淡水湖。
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及区间(五河控制水文站以下至湖口之间的区域,含湖区直接入湖河流)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构成以鄱阳湖为汇集中心的完整辐聚水系。
鄱阳湖流域由五大水系流域和鄱阳湖区构成,总面积162,225 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2%。
五大水系控制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137,143 km2,占鄱阳湖流域总面积的84.5%,控制站以下至湖口的区间面积25,082 km2,占15.5%。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近年来,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
近年来,有关鄱阳湖的研究相对较多,陈静对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1],罗蔚等对近50年鄱阳湖流域入湖总水量变化与旱涝急转规律进行了分析[2],严蜜和刘健对鄱阳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3],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鄱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洪水、干旱等特性的分析,对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特征以及入湖径流变化的研究较少。
为更好的研究鄱阳湖,本文应用近50年鄱阳湖流域实测水文资料,对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进行了分析,利用Mann-Kendall (MK)方法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
2. 降水2.1. 降水特征鄱阳湖流域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
流域降水具有雨量丰沛、时段集中、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
鄱阳湖流域降水量丰沛,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其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西部的南海,其次是东海和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一般每年的4月前后,暖湿的夏季风开始盛行,雨量逐渐增加。
由于5~6月冷暖气流交绥于江南地带,且经常出现于流域内,降水量猛增。
7~9月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除有地方性雷阵雨及偶有台风雨外,全流域雨水稀少,而在冬春季节,受来自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的干冷气团影响,降水较少。
2.2. 降水年内分布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的特点是季节分配不均,汛期暴雨多,强度大。
历年各月降水量,一般从1月份的4%左右开始逐月上升,至5、6月份达17%~19%为全年最高,自7月份开始逐月下降,至11月、12月为全年最小值,约占全年的3%。
最大月降水量出现的月份全流域比较有规律,各地都出现在5、6月份,最小月降水量出现的月份,全流域普遍出现在11、12月。
降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期(4~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90%,1~3月、10~12月合计只占10%~40%。
2.3. 降水年际变化鄱阳湖流域1956~2011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631.0 mm,折合降水总量为2646亿m3;鄱阳湖流域2001~2011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601.8 mm,折合降水总量为2598.5亿m3。
流域年降水量最大值为2139.6 mm (3471亿m3、1975年),最小值为1145.6 mm (1858亿m3、1963年),极值比为1.87,年降水系列的Cv值为0.16。
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反映了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比较稳定,1956~2000年系列与2001~2011年系列Cv值比较接近,不同系列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统计值见表1。
2.4. 降水地区分布鄱阳湖流域降水量有5个高值区,一是怀玉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乐安河的古坦、清华一带,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普遍大于2000 mm;二是武夷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信江南部,资溪以东的武夷山脉地带,与福建省北部边境形成一个高值区,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2000 mm。
该高值区与地形的高程有明显关系,其年降水量的分布随高程的增高而递增;三是九岭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铜鼓以东,宜丰以北,靖安以西的九岭山南麓为主的狭长地区,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高普遍大于1800 mm,最高值出现在宜丰县潭山镇找桥村附近,其值略大于2000 mm;四是罗霄山山区高值区:该区位于井冈山市和遂川西部地区,与湖南省界形成一狭长的高值区。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于1600 mm,而在其中心区的小夏、七岭、上洞一带,其年降水量普遍大于1800 mm;五是庐山高值区:由于地形抬升的关系,在星子县庐山山区形成了一个降水量高值区。
中心区庐山降水量达1800 mm以上。
低值区在赣中南盆地:该区位于峡江以南,信丰以北,东至吉水、白沙、兴国,西达林坑、横岭、坪市的广大地区。
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小于1500 mm,中心区小于1400 mm,出现在吉安以南,赣州以北的吉泰盆地。
3. 地表水资源量3.1. 径流的多年变化及年内分配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436 × 108 m3,平均年径流深885.1 mm。
径流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集中。
4~6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0%,4~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6%~81%,且多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现,占年径流35%~40%的洪水资源不仅白白流失,且易造成洪涝灾害。
鄱阳湖流域径流量年际分布不均,丰水年如1998年径流量2429 × 108 m3,枯水年如1963年径流量558.3 × 108 m3,前者约是后者的4.4倍,三是来水高峰期与用水高峰期不同步,7~9月为用水高峰季节,占全年用水量的60%~70%,而来水量仅占全年的23%左右,加之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不足,往往容易出现干旱缺水。
Table 1.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表1.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特征值统计表系列年降水量均值C V年降水量最大值(mm)年降水量最小值(mm)极值比降水深(mm) 降水量(亿m3)1956~2000年1647.6 2670.1 0.162139.6(1975年)1145.6(1963年)1.872001~2010年1601.8 2598.5 0.172086.2(2010年)1298(2007年)1.611956~2011年1631.0 2646.0 0.162139.6(1975年)1145.6(1963年)1.87鄱阳湖入湖径流和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3.2. 径流地区分布特点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大致呈如下特点:大部分地区在700~1100 mm 之间,总趋势是东部大于西部,中部小于东部与西部,在深渡、虎山、梅港、李家渡、芜头、宁都、石城一线以东地区普遍大于1000 mm ,大致从南部的赣州盆地开始,从赣州市沿赣江流向北,经吉泰盆地、鄱阳湖湖区至长江沿岸,形成三个低值区。
全省高值区有:怀玉山高值区、武夷山高值区、九岭山高值区和井冈山高值区,其中心地带径流深均大于1200 mm ,全省最高值在武夷山区,中心地带径流深大于1400 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