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文特征_尹宗贤
- 格式:pdf
- 大小:419.68 KB
- 文档页数:7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
其独特的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还对区域乃至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鄱阳湖的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鄱阳湖水环境特征(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显著,雨量充沛。
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二)水文特征鄱阳湖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水位变化大、水质清澈。
湖泊的水位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此外,湖泊的流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水系发达。
(三)生物多样性鄱阳湖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多种鱼类、鸟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其中,以候鸟越冬和繁殖为主要特点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享有盛名。
三、鄱阳湖的演化趋势(一)水位变化趋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的水位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湖泊的水位;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污染等也导致湖泊水位发生波动。
(二)水体污染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鄱阳湖面临着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源导致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威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趋势针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主要包括加强湖泊水体监测与治理、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鄱阳湖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其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临着水位变化、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水资源,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湖泊水体监测与治理、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等。
收稿日期:2017-12-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60110);中央财政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PYH20130001)作者简介:陈明华(1978-),男,江西吉安人,讲师,主要从事湖沼学和藻类生态学研究工作。
E-mail :chenminghua@水环境监测是河流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是生态安全评价的出发点,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支撑。
鄱阳湖水环境监测是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性工作,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评估或“河长制”的实施将起到基础作用。
鄱阳湖水环境监测点一旦确定,不应轻易改动,因鄱阳湖水环境不会短时间发生变化,须长时间序列监测。
水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采样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正确的采样调查设计可以降低调查成本[1]。
鄱阳湖水环境监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分析鄱阳湖时空尺度上水环境状况、服务鄱阳湖污染物总量减排、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环境如何变化等方面缺乏有力数据支撑。
鄱阳湖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中以监测时空布点最为突出。
设立鄱阳湖水环境监测点要考虑三个方面:①监测什么指标。
鄱阳湖水环境监测指标目前多达30多种,少则5~6种。
②在什么地方监测。
监测布点要依据鄱阳湖的水文条件和鄱阳湖形状、湖水滞留时间,同时兼顾入湖河流、出湖河流和受外源(点源、面源)、风生流引起的环流等影响因素;③什么时间监测。
鄱阳湖水环境监测时间要依据监测指标特征、水文规律变化及监测条件来确定时间,一般有在线监测、每月、每季度和每年不同采样时间频率。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文献中时空布点及水环境数据对鄱阳湖水环境监测布点进行分析及优化。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是过水性吞吐型通江湖泊,是国际重要湿地,是全球白鹤等珍稀候鸟栖息地。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上承赣江、修河、抚河、信江和饶河五大河流,下接长江[2]。
鄱阳湖具有“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景观特征[3],洪、枯水期的湖泊面积、容积相差极大,对入湖洪水及长江中下游洪水起着很大的调蓄作用[4]。
鄱阳湖的特点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
以下是鄱阳湖的特点:
1.水文特征:鄱阳湖的湖面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差异很大,枯水期时,湖面缩小,比降增大,流速加快;洪水期时,湖面扩大,碧波荡漾。
鄱阳湖的水位和容积也随季节变化,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形态。
2.地貌特征:鄱阳湖地势平坦,微地形复杂,高程一般由17米降至湖口约-1米,最低处在屏峰山附近,高程在-20米。
湖盆由河道、碟形湖、圩堤、岛屿、洲滩、汊港组成。
3.生态环境:鄱阳湖是过水型湖泊,对长江干流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等。
同时,鄱阳湖也是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超过10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
总的来说,鄱阳湖具有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鄱阳湖水文水动力特征及富营养化响应机制研究随着江湖及河湖关系发生变化,鄱阳湖水文水动力呈现明显不利变异,同时湖泊水质过程也伴随着水文水动力变异而呈现新的特点,成为关注的热点,为基于生态水力学理论体系建立大型通江湖泊水文水动力响应与富营养化的认知提供了典型案例。
论文围绕鄱阳湖水文水动力与富营养化响应机制这一生态水力学问题,基于系统的实测数据与论文构建的鄱阳湖水动力学与富营养化模型,重点探讨鄱阳湖水文水动力特征与响应机制、鄱阳湖水质过程及低枯水位调控情景下的富营养化演变规律,形成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定量化分析了鄱阳湖水文水动力特征和对江湖及河湖关系变异的响应建立了鄱阳湖水面面积-水位关系的滞后分析方法,构建了鄱阳湖水动力学模型,定量化分析了鄱阳湖的水文特征和对江湖及河湖关系变异的响应。
提出了基于水面面积变化的鄱阳湖入江水道和南部主湖区的河湖相转变水位,星子站8m水位可作为入江水道的河湖相转变水位;星子站10m可作为南部主湖区在退水期的河湖相转变水位,星子站8m可作为南部主湖区在涨水期的河湖相转变水位。
相比于1956~2002,2003~2016情景下鄱阳湖湖区枯水问题严重,10月份水位下降明显,各水位控制站水位降幅为1.28~2.33m,退水速率增幅为0.019~0.062m/d;星子站10m以下水位出现时间提前了 30d,持续时间延长了 48d;湖区平均淹水天数减少了 15d。
鄱阳湖水面面积-水位关系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发现了逆时针、顺时针和八字型等三种不同的滞后方向,棠荫站为滞后最弱的站点。
涨水期水面坡降大于退水期是鄱阳湖水面面积-水位关系滞后的产生原因。
流域入湖流量和湖口水位是滞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域入湖流量越大则滞后越大,湖口水位与之相反。
相比于1956~2002,2003~2016各站的滞后有所增大,增大范围为0.006~0.046。
引入了“水龄”概念以分析鄱阳湖换水能力,定量化分析了鄱阳湖的水动力特征和对江湖及河湖关系变异的响应。
鄱阳湖环湖区水文气候特征胡魁德,何友礼,罗嗣林(江西省水文局,江西南昌 330002)摘要:本文简介了鄱阳湖环湖区的形态和特征,概括了鄱阳湖环湖区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水文气象特征,为研究、开发和整治鄱阳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环湖区;气候资源;水资源;特征值;水环境1 鄱阳湖环湖区概况鄱阳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115°49′~116°46′E、28°24′~29°46′N之间。
流域面积为162225km2,其中156743km2位于江西省境内,占全流域的96。
6%;其余5482km2分属闽、浙、皖、湘等省,占全流域的3.4%。
鄱阳湖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水系以及博阳河、东河和西河诸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由湖口汇入长江。
五河中赣江最大,外洲水文站集水面积为80948 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49.9%;抚河李家渡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811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
7%;信江梅港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535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
6%;饶河石镇街、古县渡水文(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218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8。
8%;修河永修水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539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0%.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3年5月)划分,鄱阳湖环湖区(以下简称湖区)范围为:赣江从外洲水文站以下、抚河李家渡水文站以下、信江梅港水文站以下、乐安河石镇街水文站以下、昌江古县渡水文站以下、修水永修水位站以下至湖口县的湖口水文站。
集水面积约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13%,为21174km2。
其中江西省内面积为20190km2,安徽省东至县流入湖区面积为984km2。
共辖有南昌市区(县)、新建、进贤、永修、德安、星子、九江市(县)、湖口、都昌、彭泽、余干、波阳、万年、樟树等县(市)。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引言: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境内,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湖泊自然保护区、东南亚重要湿地及国际重要湿地。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旅游景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鄱阳湖水环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鄱阳湖水环境的特征及演化趋势,以期为湖泊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一、鄱阳湖水环境特征1. 湖泊形态特征:鄱阳湖为江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总面积约为3,355平方千米。
其主要由湖区、河湖交汇区、河道区和三大湖岸带组成。
湖区分为东部浅滩区、南部浅水区、西部浅滩区和北部深水区,其中东部浅滩区最为庞大,面积约占湖区总面积的60%以上。
2. 水体水质特征:鄱阳湖水体呈碱性,pH值一般在7.5~8.2之间。
总溶解固体量较低,约为100mg/L左右。
湖泊富含氨氮、亚硝酸氮和硝酸氮等营养物质,其中氮的总含量较高,表明湖泊水体处于较为富营养的状态。
同时,湖泊中悬浮物的含量较高,一般在15mg/L以上。
3. 水域生物特征:鄱阳湖水域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包括鲢鱼、鳙鱼、鲮鱼等。
同时,湖泊还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每年冬季都会有大量的候鸟迁徙至此。
此外,湖泊中还有许多常见的湖泊浮游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
二、鄱阳湖水环境演化趋势1. 水位变化:鄱阳湖的水位变化往往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的水位呈现出明显的波动。
尤其是干旱时期,鄱阳湖的水位往往较低,甚至干涸。
这种水位变化对湖泊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水质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的水质也逐渐恶化。
陆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等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高浓度的氮磷等养分物质对湖泊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威胁。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鄱阳县,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最大的湿地之一。
鄱阳湖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一、地理位置和特点鄱阳湖位于江西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53'~29°53',东经115°55'~116°39'。
湖面面积约为405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约1161千米。
鄱阳湖呈长方形,东西宽约60千米,南北长约90千米。
湖水主要来自于赣江和抚河的输入,湖中水量丰富而稳定。
二、自然生态环境鄱阳湖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水质清澈,湖区水草丰美,栖息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
湖中有多个岛屿,其中最大的为八公山。
湖区周边是延绵不断的湿地,为多种珍稀候鸟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地。
每年秋季,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飞抵鄱阳湖,形成了震撼人心的鸟类迁徙景观。
三、文化及人文景观鄱阳湖周边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是庐山,庐山因其秀丽的山水、奇特的云雾和众多的古迹而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庐山与鄱阳湖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此外,鄱阳湖还有许多古代建筑、庙宇和民间艺术表演,如鄱阳雷舞等,这些都是江西文化的瑰宝。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沿湖地区设有多个旅游景点和度假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和设施,如游船观光、湖滨度假、渔家乐等。
同时,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在湖区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宣传和保护活动,确保了湖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
综上所述,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开发鄱阳湖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推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期待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欣赏和保护这片美丽的湖泊,共同共享鄱阳湖的宝藏。
1、鄱阳湖概况鄱阳湖位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条河流的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是一过水性,吞吐型湖泊,其南北长173km,东西平均宽约16.9km,最宽处约74km,最狭处约2.8km。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东)、北(西)两部分,南西湖面宽阔,为一主湖区,北部湖面狭长,为湖水入江水道区[1]。
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万km2 ,占长江汉域面积的9.0%,平均年径流量1450亿m3 占长江流域的15.2%,水量非常丰富。
鄱阳湖区包括沿湖12个县(区),即隶属于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隶属于九江市的永修县、庐山区、星子县、德安县、湖口县、都昌县及共青城和隶属于上饶市的余干县、波阳县,土地面积为19910.4km2 ,截至2000年底,鄱阳湖区人口为646.6万人[2] 。
2、鄱阳湖水资源2.1地表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74.6mm,年径深719.0mm,年蒸发量1080mm。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总量610.3亿m3 ,产水量为278.2亿m3 。
2.2地下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年总量为47.0亿m3 ,约为本区地表径流量的16.9%。
但分布不均,可供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可开采地下水资料总量为23.6亿%。
2.3 入湖、入江水量鄱阳湖多年平均由湖口入长江的水量145.7亿m3 ,赣、抚、信、饶、修5条河入湖水量126.6亿m3 ,占入长江水量的86.8%。
入湖、入江水量的变化系数分别为0.26和0.27。
一般每年的2~6月份,5条河入湖水量大于入江水量,是鄱阳湖的蓄水期,总蓄水量17.8亿m3,7月至次年1月均为鄱阳湖主要排水期,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
最高水位多出现在5~7月,入江最大流量在6~9月。
3 水文鄱阳湖区的九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3.1 水位鄱阳湖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最高,以1月最低,12月次之。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独特的水环境特征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流域内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经济生产。
本文将重点对鄱阳湖的水环境特征进行阐述,并探讨其演化趋势。
二、鄱阳湖水环境特征(一)水体质量鄱阳湖的水质主要以II至III类水质为主,属于中等污染程度。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逐渐显现,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
(二)水动力条件鄱阳湖的水动力条件受季节性影响显著。
在枯水期,湖面缩小,水流缓慢;在丰水期,湖面扩大,水流加快。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湖内生物群落、水体自净能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三)湖泊生态鄱阳湖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如白鹤、东方白鹳等。
湖泊的生态多样性丰富,水生植物、鱼类、浮游生物等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鄱阳湖的演化趋势(一)水体质量变化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鄱阳湖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尤其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日益加剧。
此外,湖泊的水位变化也对水体质量产生影响,需关注极端气候条件下湖泊水体的变化趋势。
(二)生态演化趋势随着湖泊污染问题的加剧,湖泊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同时,湖泊的生态平衡也在逐渐被打破,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本地物种构成威胁。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一)加强水污染治理针对鄱阳湖的水污染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例如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严格控制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等。
同时,加大对水环境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体的污染情况。
(二)恢复生态平衡为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生态平衡。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等,以保护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对湖泊水位变化的监测和预测,为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变化做好准备。
了解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鄱阳湖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和九江市之间。
湖泊面积达到3582平方千米,湖岸线长1165千米,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
一、地理特点鄱阳湖地处江西省中部,地势平坦,是由赣江、修水江和庐山的众多支流汇聚而成。
由于受到雨水和河流的充沛补给,鄱阳湖水资源十分丰富,湖泊水深平均约为17米。
湖区由比较狭窄的西南部和较宽阔的东北部组成,而东北部是湖泊最为广阔的地区。
二、环境保护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湿地重要栖息地。
湖区生物资源丰富,有大量的鱼类、鸟类等动物栖息繁衍。
湖区周围的湿地草地、沼泽地是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途经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系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设立了自然保护区,限制了捕捞和污染排放等活动,加强了水质监测和治理。
这些努力有效保护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确保了湖泊的持续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价值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和渔业资源基地之一。
湖区周边的农田和湖泊本身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尤其以鱼类资源为主。
当地居民依靠从鄱阳湖中捕捞鱼类为生,渔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湖区周边的农田也依靠鄱阳湖的灌溉,实现了丰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景点鄱阳湖的美丽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湖区水草丰茂,湖水碧绿清澈,湖面上经常可见渔船漂泊。
湖区周围还分布着许多风景名胜,如庐山、龙虎山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选择。
在湖区还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鸟类,尤其是冬季候鸟迁徙时,鄱阳湖成为了观鸟的热门景点。
五、文化意义鄱阳湖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周围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湖泊周边,可以观赏到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庐山古建筑群、龙虎山古刹等。
这些古迹和遗址见证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六、结语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鄱阳湖以其广阔的湖面、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鄱阳湖水系河流特征长江中游水系河流特征(下),2003年,第四节鄱阳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由赣、抚、信、饶、修五大河及博阳河、西河(又称漳2河)的水汇流入湖,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
流域面积162225km,占长2江流域面积的9.0,。
其中江西省占绝大部分,为157018km,湖南省2222681km,福建省968km,浙江省545km,安徽省2945km。
五河控制站集水2面积;赣江80948km(外洲水文站),占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的49.9,;22抚河15811km(李家渡水文站),占9.8,;信江15535km(梅港水文2站),占9.6%;饶河14218km(虎山水文站,渡峰坑水文站),占28.8‰;修水13462km(虬津水文站,万家埠水文站),占8.0,。
湖口与22五河控制水文站之间的区间面积22251km(含清丰山区2016km),占全2水系流域面积的8.3%。
区间面积中,博阳河626km(至梓坊水文站),占20.4,;西河841km2(至石门街),占0.5%。
鄱阳湖湖泊面积3210km,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水系是长江流域汛期来得最早的地区。
五河洪水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至7月上旬,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5,6月,有的年份7,8月受台风入境影响也可出现较大洪水。
水位变幅五河上中游一般为10,15m;下游尾闾及鄱阳湖区水位受长江洪水影响,变幅一般为10m左右,历史最大变3幅达15.8m。
湖口年平均入江水量1490亿m,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
在汛期,长江洪水径流有时也倒灌入湖(最大倒灌流量为1991年的313600m/s)。
因此鄱阳湖对五河和长江洪水具有较大的调蓄作用。
鄱阳湖水系区域内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等都很丰富。
鄱阳湖水系略图见图1-1-12。
一、鄱阳湖鄱阳湖古称彭蠡泽。
隋炀帝时,因该湖己扩展到鄱阳县(今改波阳县)附近,故更名为鄱阳湖。
其位置和形态几经变化。
现今之鄱阳湖湖区,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北部。
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成因及早涝规律
鄱阳湖流域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流域内淡水汛高不稳定,历史长久,水
文变化复杂多变。
针对鄱阳湖流域的水文变化特征,容积流量曲线平缓、低洼凹形,早涝突出,有强烈的季节性和湖流互动现象。
有关水文变化的成因可以归纳为环境气侯因素、土地覆盖、水源利用、水文设施以及人类干预等方面。
首先,环境气侯因素是影响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特
别是降雨量的影响,一旦受到辐射太阳能的影响,会使得出降雨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流量的大小,从而影响汛高的水平。
其次,流域内的土地覆盖也会直接影响鄱阳湖的水文变化特征。
土地覆盖较大的流域,地表植被种植在草地和耕地上,以减少地表径流,使得分流减少,植被对水土流失也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变汛高的增加趋势。
此外,水源利用和水文设施也是水库水文变化的重要成因,水质水利行政部门的宏观调节,使得水文变化的不稳定性减少,进而促进湖泊水文变化的优化。
最后,水文变化也多少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为开发利用水源,从而极大地破坏了湖泊水环境和湖泊水文状况,导致湖泊面积及流量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持续改变湖泊水汛高和水文变化特征。
总而言之,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受到气侯因素、土地覆盖、水源利用、水
文设施以及人类干预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湖泊面积及流量的变化,使得湖泊的早涝复杂多变以及汛高的振动显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从科学的角度有助于深入研究,以促进湖泊水文的可持续利用,为合理调节水资源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鄱阳湖概况鄱阳湖位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条河流的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是一过水性,吞吐型湖泊,其南北长173km,东西平均宽约16.9km,最宽处约74km,最狭处约2.8km。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东)、北(西)两部分,南西湖面宽阔,为一主湖区,北部湖面狭长,为湖水入江水道区[1]。
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万km2 ,占长江汉域面积的9.0%,平均年径流量1450亿m3 占长江流域的15.2%,水量非常丰富。
鄱阳湖区包括沿湖12个县(区),即隶属于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隶属于九江市的永修县、庐山区、星子县、德安县、湖口县、都昌县及共青城和隶属于上饶市的余干县、波阳县,土地面积为19910.4km2 ,截至2000年底,鄱阳湖区人口为646.6万人[2] 。
2、鄱阳湖水资源2.1地表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74.6mm,年径深719.0mm,年蒸发量1080mm。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总量610.3亿m3 ,产水量为278.2亿m3 。
2.2地下水资源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年总量为47.0亿m3 ,约为本区地表径流量的16.9%。
但分布不均,可供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可开采地下水资料总量为23.6亿%。
2.3 入湖、入江水量鄱阳湖多年平均由湖口入长江的水量145.7亿m3 ,赣、抚、信、饶、修5条河入湖水量126.6亿m3 ,占入长江水量的86.8%。
入湖、入江水量的变化系数分别为0.26和0.27。
一般每年的2~6月份,5条河入湖水量大于入江水量,是鄱阳湖的蓄水期,总蓄水量17.8亿m3,7月至次年1月均为鄱阳湖主要排水期,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均为145.7亿m3 达到平衡。
最高水位多出现在5~7月,入江最大流量在6~9月。
3 水文鄱阳湖区的九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3.1 水位鄱阳湖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最高,以1月最低,12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