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圆明园在哭泣》
- 格式:ppt
- 大小:7.15 MB
- 文档页数:20
品德与社会《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搜集、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通过教师引导、媒体演示和课堂讨论、互相交流,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
2、在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予社会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等电影。
2、深入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前因后果,搜集资料,做好课件。
3、打印雨果《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发给学生。
学生准备:1、看电影前去查看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了解火烧圆明园等历史事件。
2、自学课文,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识,比如圆明园是如何兴建的、有何价值、怎么被焚毁的等等,搜集、阅读、概括。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情揭题:师: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搜集并阅读了相关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A、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B、我很生气,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竟然把圆明园珍藏的宝物抢的抢,砸的砸,毁的毁,多可惜呀。
C、圆明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被毁灭了,最后只化作一片灰烬,我愤怒!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听一听圆明园哭泣的声音,想一想圆明园哭泣的原因,出示课题:圆明园在哭泣。
二、走进圆明园:(一)圆明园的辉煌师:(出示圆明园废墟图),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_6年,然而却只是圆明园的一角。
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交流:A、我感到很痛惜,这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啊!B、我感到很难过,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呢?为何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呢?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或图片。
教师相应地点拨、提升、出示相关课件。
A、圆明园从__年兴建直到_60年焚毁,共经营了_1年。
《圆明园在哭泣》导学案教学内容:课本p10——14 圆明园在哭泣内容课时安排: 2课时主备教师:任晓燕【课标要求与内容分析】:本课是浙教版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的第二课,“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教科书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整课的设计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并向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燃烧前的辉煌,再展示了圆明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第二层“小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三层“辩论会”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释放的空间。
第二部分是“屈辱史”。
教材中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充分展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旨在告诫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三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了解两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邓世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予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学情分析:自学课文,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识,比方圆明园是如何兴建的、有何价值、怎么被焚毁的等等,搜集、阅读、概括。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通过教师引导、媒体演示和课堂讨论、互相交流,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消灭过程,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消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等电影,了解火烧圆明园等历史事件。
圆明园在哭泣第一课时学情分析:贯穿五年级品德社会的主线是历史的发展。
《圆明园在哭泣》这课所处单元的第一课介绍了四大发明,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第二课和第三课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史。
而我和学生要学习的《圆明园在哭泣》则是第二课的第1课时。
试图通过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典型的事例——英法联军掠夺、焚烧圆明园的暴行,让学生为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蹂躏而愤慨,激发勿忘国耻的信念。
学生在上学期语文课中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对那段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年龄和见识的局限,对近代屈辱史毕竟是了解甚少,而且由于时代的阻隔,如何激发学生的愤慨、痛惜之情,并继而在学生心灵深处烙下“勿忘国耻”的印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教学难点:借助各种资料,尽力走进这段屈辱史,激发民族自尊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能思辨历史,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视频设计学生搜集的思路学生:1、搜集圆明园辉煌的相关资料。
2、调查搜集侵略者是怎样洗劫焚毁圆明园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已知,重现辉煌一、小小解说员,重现园林辉煌1.看幻灯图片,整体回顾——同学们,首先我们来静静地欣赏一组图片,——这都是哪儿的?(板书:圆明园)2.活动一:小小解说员——上这节课前,我们又做了一番资料整理,让我们来做一做小小解说员,根据这些画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怎么样?(大小屏互动直播学生带来的文物彩图)3.进一步体会园的辉煌,由衷赞叹:(播放视频)看着这样的画面,听着伟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你是不是也想由衷地赞叹一下呢?板块二呈现残破还原屈辱一、播放图片,感受残破,抒发愤慨1.过渡:我也和大家一样,惊叹着,骄傲着,自豪着。
浙教版品社五下《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繁荣与危机”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历史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圆明园的历史离他们生活较远,学生对其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及其被毁灭的经过,认识圆明园是祖国文化的瑰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及其被毁灭的经过。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民族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历史资料等。
2.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3.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程度,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圆明园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播放圆明园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巨龙腾飞”中的第三课。
教材通过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知道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撰写反思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知道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反思日记法 通过撰写反思日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1. 2. 3. 1. 2. 1. 2. 3. 4. 5.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2)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在哪里吗?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呢?讲授新课 (1)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讲解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展示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毁灭。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教材分析“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教科书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整课的设计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并向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课时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分二个层次。
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焚烧前的辉煌,再展示了圆明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第二层“辩论会”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释放的空间。
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使学生牢记“毋忘国耻”,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
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基础教案个性设计一、新课导入师: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他有着众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像四大发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有中国古代的建筑,这你认识么?(出示图片)对,这就是圆明园。
揭示半课题:圆明园(板书)(设计说明:承接第一课,让学生继续感受中国昔日的辉煌与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直接导入建筑成就圆明园。
)二、多维对话,惊叹辉煌。
1.圆明园的美景师:你知道圆明园么?看看课本中是怎么介绍圆明园的吧?谁能来说一说?知道哪一点就说说哪一点。
师:你知道圆明园有多大么?它占地5200亩。
我们的实验小学占地22.5亩,你算算有多少个实验小学?(231个)(通过计算出的数字,体会圆明园面积之大。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2.知道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培养民族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对北京景点了解状况的谈话导入,若谈话间学生说到圆明园,则教师进一步询问学生对圆明园的印象,若无,教师出示圆明园废墟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景象及感受。
)(教师点击“圆明园废墟”图)在谈话中顺势揭示课题:圆明园在哭泣二、学习1.多维对话,惊叹辉煌。
⑴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
⑵教师出示介绍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
(教师点击“辉煌的圆明园”)⑶师:昔日的圆明园有哪些辉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大、景色美、珍宝多这几个角度全面了解圆明园。
2.走进历史,直面毁灭。
⑴师:可是,今天当我们走进圆明园,看到的就只剩下了这些。
(教师点击“圆明园”)⑵师:让我们重新回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一起了解事情的真相。
(教师点击《火烧圆明园》)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占领圆明园。
联军在园中大肆劫掠,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开始了……师: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如何历史可以回到从前,你想对清政府说些什么?你想对英法联军说些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⑶师:华丽的丝绸和衣服被抢光烧光了;历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被抢光烧光了;上致先秦,下致唐宋元明清,历代奇珍异宝被抢光烧光了;精美的建筑物被火烧塌了……圆明园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世界在哭泣。
3.观点辩论,引发思考⑴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的国耻。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发展,有许多人对这一段历史已经陌生,他们也为此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问题在网上开展了一些争论。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圆明园在哭泣》表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单元,通过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毁灭过程以及对其毁灭的反思,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品德素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明园的兴衰历程、圆明园的毁灭原因及其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圆明园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文化财产的珍贵性可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国家尊严等方面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兴衰历程、毁灭原因及其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掌握一些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明园的兴衰历程及其毁灭原因。
2.圆明园毁灭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3.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国家尊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明园的历史,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圆明园毁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打印好的学习资料。
3.分组讨论的教室布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圆明园的辉煌景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明园会从辉煌走向毁灭。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圆明园的兴衰历程、毁灭原因及其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圆明园在哭泣》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力分析些初步的了解,但更多的是中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了解的很少。
圆明园遗址留给世人的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由于政府的腐败,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致使国土流失、民不聊生。
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挺远的。
圆明园辉煌的盛景究竟是怎样的它怎么会毁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发出控诉这些深刻的问题要让五年级的孩子来回答是有点难度的。
怎样改变传统的“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创建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经历与经验、课堂与生活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选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实择与设计践好新理念?是我这节课上力求突破的。
在教学设计前,首先进行口头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学生们对于历史有些混淆,记忆中的侵略者就是“日本”。
也许在课外的电影、书籍中较多的是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学生知道的往往就是抗日战争时代的那段岁月,而对清朝的历史状况没有多大印象。
据此,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预设了多种学习情况。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运用了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引导学生一方面了解当年圆明园的盛况,再对比学习1860年10月的那次浩劫。
由此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圆明园的惋惜,对清政府的置疑。
从了解史实到激发情感,这既是学生对“圆明园的控诉”这一题眼的认识,也是本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去指导的重要之处。
一、“思想旅行”1.导入:今天我们将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一“思想旅行”[课件出示:“思想旅行”]我们先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呢?同学们还是去了以后再来猜一猜吧。
2.播放课件:颐和园的风光。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带大家看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介绍北京现在最大的一座园林——颐和园的,美吗?其实,还有一座叫圆明园的园林,比这大得多,也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