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国开(电大)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国开电大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专用资料。

试题: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人类的吃、穿、住、行都是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人类哪怕一刻也离不开物质世界。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对劳动工具的生产和加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而劳动工具本身就是改变了具体形态的自然物,是人化了的物质。至于劳动的对象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物。因此,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具体指向充分体现了其自身的物质性,也充分表明了生产力的客观性、物质性。生产关系是由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决定的,不是人们能够随意建立和消灭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分化出了人类社会,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 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 人类思维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 物主义的,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背叛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而陷入了唯心主 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使它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 (3)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数千万年前的一种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由猿进化到人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其根本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活动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因此,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原因引起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解释和说明。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它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精神的产物,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态。

马哲思考题补充

5、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6、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战胜性。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12、科学的实践观包括哪些内容?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018年3月20日)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但我们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科学、有序、扎实有效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②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③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用图表示为: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是世界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生活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答: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体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能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位置关系。 2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惊醒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已是人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类表现及本质特性。 3 对立统一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片联系的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已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辩证关系以及方法论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5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6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主要表

马哲章节总结 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学习目的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准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自觉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考核知识点 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P 45~46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 47 三、空间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 51~52 四、实践的涵义、结构与功能P 56、58、60 五、实践过程及其环节的意义P 62 六、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P 64、68 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 77~78 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P 79~82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

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弄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 87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P 91~92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P 85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P 98 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 99 六、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P 101~102 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指导意义P 104~105 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意义P 111~112 九、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 义P 115~116 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坚定社会 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P 117~118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1世界的物质性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材分析 《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课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物质的含义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是唯物论的第一框题,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播放《女娲补天》动画 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 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概念以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 设置情境:最近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传得挺热也挺神,他叫王林。怎么神呢?据说他会“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等等绝活。平时交往的也非富即贵。那么他的神功是真的吗? 神秘面纱后面,大师的真面目又到底如何呢? 展示课件录像:王林“大师”的神功绝技;王林“大师”变蛇自述 小组讨论: 1.王林“大师”说,它是靠意念从野外把蛇抓来的,你信吗?人用意念真的能够“隔空移物”、随心所欲吗? 2.如果认为:人的意念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够决定万事万物,从哲学上说,这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它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3.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不像那些“大师”、“大仙”们说的那样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那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意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这一单元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入手。 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 (1)列举具体事例并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深入理解物质的定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初步懂得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坚决反对上帝创世说等有神论;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 三、说学情 1、知识发展分析 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知识结构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 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学生 综上,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欠缺。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自然界的物质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物质的定义。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综合情景分析、探究发现、讲解点拨及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2、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

《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 2. 阐述自然界的物质性。 3. 理解并阐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 理解并阐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 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学习目标】 【知识清单】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 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并能为人的__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______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_______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 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___。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____________,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_____________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_______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_______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 意识的物质器官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___________的物质器官。 (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_______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___________。 3. 意识的本质 (1)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____________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_____________的反映,都是_____________通过生活和_______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离开了____________,就不可能有意识。 总之,自然界在本质上是_________,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________,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_______。_______是本原,_______是物质的派生物,_______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它的__________。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______________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要点解析】 一、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是否承认、是否喜欢,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但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人们马上认识,这需要一个过程。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探究问题一 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然而近几百年间,外来物种借助人类的帮助,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环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这说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你能反驳这种观点吗? 二、全面理解人类发展的物质性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所谓物质性就是事物独立于意识外,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从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具体表现为: (1)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人们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也发生变化,并给人以精神动力和给社会活动以指导。 (2)构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第二,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客观的决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其次,社会存在是包括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基本要素的总和。这三个要素在社会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以下本人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它们的作用与意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其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其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其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其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其次,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产方式,旧的社会形态即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它以整体方式制约人类发展。它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的大小主要受到社会条件即生产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和制度的制约。 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自然资源不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广泛利用,地理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需要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在制定计划时,要有计划、合理的利用资源,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的需要和谐地去改造自然,确定人和自然的恰当关系,以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人类的产生来看,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资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如果要追溯人类的起源,最早的是原始食虫类,古猴,古猿,猿人,新人,现代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时候的产物。而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我们人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看到,劳动在这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是劳动把人类从动物当中区分开来。 从人类的存在来看,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他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发展和分布都是客观的。而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跟你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两者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如果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两者就像人的脚和鞋子,鞋子如果不适应你的脚,你就走不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人可是吃过大亏的,大跃进的时候,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下,中国人做了很多不切实际的事情。有一个

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炸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这是严重脱离实际,所以大跃进不仅没有使我们超英赶美,反而使中国倒退了好几年。所以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是物质的。因此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每一代人都是在这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中存在,没有选择的余地。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客观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曾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马克思这句话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辩证的过程,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对于马克思的这句话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我们同样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物质的演化的过程,这是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类本身就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具体形态的一种,它的运动发展当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物质的过程。而具体的讲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人类的利益构成是物质的;第二,实现人类利益的方式是物质的。 第一,人类的利益构成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我们已经说过,人们的利益来自于人们的身体结构,我们的身体结构决定了我们的利益需求,因为我们的身体会饥饿、会寒冷、会疲倦、且懒得走路等等,所以我们的根本利益就是以衣食住行为基础的整个的物质利益体系。而我们的身体的产生则是大自然的长期演化的产物,不是有我们来决定的,因为在我们的身体出现之前我们不可能决定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那时还没有出现。而大自然我们都知道是一个自然而然

高中政治 世界的物质性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指导即时感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能力目标 通过辨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难点、重点】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准确把握学习目标要求 【学习方法指导】 1、课前20分钟,依据自学指导,结合教材助读通读课本,边理解边搞好教 材的勾画标记,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由科代表统一反馈给 老师。 方法是指导 【课前预习】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概念的内涵: (1)含义: 。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3)哲学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一一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一一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 ②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永恒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③二者的关系看做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基础知识 要夯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形态? 1、有人认为 “物质就是看 得见摸得着的 东西”。你觉 得对吗? 2、回顾: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 在社会历史观 上的缺陷。

《世界的物质性》最新教案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从世界物质性出发,结合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实例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习重点、难点】(1)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导出今天的课题。) 板书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二、【师生互动,探讨新知】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2)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从三个方面理解物质的含义 ①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C客观实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而上学性。 思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体现的道理有哪些? ③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 联系: 思考“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 体现的道理是: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