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2.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简介*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吃饱和性脂肪酸的食物。
1.2、忌吃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物。
忌吃食物:糕点:目前我国的糕点一般都含有氢化植物油,对心血管的损伤很大应禁忌。
可自己用花生油制作糕点,可食用。
牛油:不饱和程度高,容易加重心血管的炎症,降低心血管官腔的直径。
换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鱼肉。
饮食适宜:1.1、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1.2、宜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
1.3、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宜吃食物:茶籽油:茶籽油含有不饱和的氨基酸,有利于血管壁饱和脂肪酸的清除,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血管炎的恢复。
50g每顿,炒菜食用。
瓜子油:葵花籽提取的油脂,不饱和程度高,营养价值高,有利于机体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50g,与菜同炒食用。
茭白:维生素含量高,且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血管壁具有一定的轻刷作用。
200-300g与肉同炒后食用。
2、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期,或有脑部缺血症状及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头臂干型患者注意起卧缓慢,防止头部缺血;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止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脑血管意外;肢体动脉闭塞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伤。
2.2、一定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予以积极地抗感染、抗风湿及抗结核等治疗。
大动脉炎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系统治疗,不得突然减药或自行停止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2.3、大动脉炎患者如长期服用激素,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水钠潴留、糖尿病、骨质疏松、低钾血症、褥疮、股骨头坏死等,还应注意有无腹疼、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2.4、注意观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发热患者应做到每日4次体温测试。
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
多见于青年女性。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依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而消失肺动脉高压和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镇静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多数可能与某些感染有关联。
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的患者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因作用不愿定。
在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年青女性,发病年龄5-45岁,男女之比约1:8。
病因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疾病病因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所造成,此外,空气、脂肪、癌栓以及导管折断等异物也能成为栓子。
栓子的主要来源如下:①心源性,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室壁的血栓脱落;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
②血管源性,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斑块脱落。
③医源性,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折断成异物,或内膜撕裂继发血栓形成并脱落等。
其中以心源性为最常见。
栓子可随直流冲入脑部、内脏和肢体动脉。
一般停留在动脉分叉处。
在四周动脉栓塞中,下肢较上肢多见,依次为股总动脉、髂总动脉、奈动脉和腹主动分叉部位;在亡肢,依次为肱动脉、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
主要病理变化有:早期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严峻缺血后6-12小时,组织可以发生坏死,肌肉及神经功能丢失。
症状多发性大动脉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症状体征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5“P”:痛苦、感觉特别、麻痹、无脉和苍白。
中国乡村医药多发性大动脉炎致左主干严重狭窄1例梅婷婷 江建军多发性大动脉炎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1],亦可累及冠状动脉(冠脉),导致心血管事件。
我院曾收治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左主干严重狭窄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胸痛2个月,加重5小时”于2018年9月20日入院。
入院前2个月患者在家活动后出现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样,休息4分钟可缓解。
2个月来症状反复,性质同前,劳力相关。
入院前5小时(9:00)患者在田地中干活时出现胸痛加重,程度较剧烈,持续半小时,伴左手麻木,至我院急诊就诊。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肌钙蛋白T 0.215ng/mL,拟“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50/70mmHg。
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体温36.2℃,呼吸18次/min,右上肢血压154/72mmHg,左上肢血压118/66mmHg,左侧桡动脉搏啰动减弱,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率70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6.0mm/h;生化:AST 99.0U/L,ALT 90.0U/L,LDL-C 1.87mmol/L;肌钙蛋白I 3.52ng/mL;CRP 35.8mg/L;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脑钠肽、类风湿因子、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核抗体、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正常。
B超:左室射血分数55%,舒张期室间隔厚度11.3mm,舒张期左室后壁11.7mm,左室壁偏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无名动脉、两侧锁骨下动脉、两侧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全程狭窄(70%~99%,大动脉炎性病变伴血栓形成),前交通支开放,右侧颈内-外动脉侧枝开放,右侧颈外动脉逆向供应颈内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70%~99%),作者单位:317000 临海,浙江省台州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江建军,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部分型),左侧椎动脉全程狭窄(生理性),右侧椎动脉狭窄(V1段:70%~99%),左侧锁骨下动脉远段、右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萎缩;左肾钙化灶,两肾动脉主干全程狭窄(70%~99%,右侧为著,考虑大动脉炎性病变),两肾动脉高阻型血流频谱改变,两侧股动脉内膜均匀性增厚(考虑大动脉炎性病变)。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多发性大动脉炎在临床上发病率也是比较高的,因此受到了很多患者的关注,我院就经常接到一些患者咨询类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问题。
这是患者最关心的,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周围血管病治疗中心的专家指出,根据多年的临场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下面来看看我院专家的具体介绍。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
中西结合治疗合并可以明显减轻疾病的毒性,增加疗效。
比如,经常有一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认为自己接受不了治疗,当他服用中药以后确实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状态。
在治疗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一些症状明显减轻,比如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好以及一些血象下降、肝肾功能的毒性,应用中药都可以得到改善。
西医是治病,中医是治人,西医是出现了哪种病就治疗哪种病,中医是通过调节人的机体状况来达到治病的效果。
比如说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个方子治,同一个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当然目前西医也在提倡个体化治疗,就是强调不要只看疾病治疗是否好坏,而要看这个人能否承受这些治疗。
因此中西结合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推荐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
至今国外还没有根治大动脉炎的办法,主要是根据大动脉炎的病情和临术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治疗大动脉炎的原则是控制病情活动与进展,通过药物与手术治疗大动脉炎,以改善组织缺血状态,防治并发症,争取良好预后。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优于单一疗法。
活动期西药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口用及中成药静点。
慢性期活血化瘀佐以补气养阴,辩证用药,加西辅助。
瘢痕期对症治疗或手术治疗。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理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以炎症性血管病变为特征的罕见的全身性大动脉壁慢性炎症疾病。
该疾病通常影响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和缺血,最终导致器官损害。
本文将讨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学特征。
大动脉病变在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大动脉的病变通常表现为壁局限性增厚和狭窄。
动脉炎早期阶段的典型病理学表现是血管壁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伴有内膜增生和局限性炎症细胞浸润。
随着疾病的进展,有时还会形成不稳定的纤维斑块,可能导致动脉瘤形成或动脉瘤破裂。
血管壁改变在炎症的初期,动脉内膜出现增生并浸润炎症细胞。
病变的进展会导致中层肌细胞增生和局部破坏,同时邻近的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也受到影响。
由于炎症性细胞的浸润,动脉壁可能会变得增厚,同时弹性减弱。
这种病理学改变可能导致动脉壁的不规则性及易损性增加,最终增加了动脉破裂或栓塞的风险。
钙化和纤维化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晚期阶段,病变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纤维化。
钙化是由于过度的钙盐沉积在炎症性血管内,常常形成斑块。
纤维化是由于纤维组织在受损处增生,试图修复动脉损伤而形成的。
血管狭窄和闭塞炎症引起的内膜增生和纤维化可能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这种情况可以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供应血液的器官或组织缺血。
临床上,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可能表现为头痛、眼部症状、上肢血压不平衡等症状,甚至可以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免疫炎症反应多发性大动脉炎被认为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虽然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和对内源性抗原的过度反应可能导致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血管壁的破坏。
结语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理学特征涉及动脉壁的炎症、增生、纤维化、钙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深入的了解其病理学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揭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更多病理学机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在临床上有报道过因为多发性大动脉炎而死亡的患者,很多的人在患上多发性大动脉炎后都不能够正确的诊断出自己的疾病,而延误病情,那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1、多发性大动脉炎大多发生于年轻病人,70%在30岁以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一侧或双侧桡动脉、肱动脉细弱或消失,上肢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而下肢血压和脉搏正常。
3、一侧或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动脉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和震颤。
4、上肢血压上升,而下肢血压下降,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剑突下可闻及血管杂音。
5、年轻病人高血压,在上腹部闻及血管杂音。
6、免疫学检查可见红细胞沉降率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上升以及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住动脉抗体均阳性,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7、多普勒血管显像仪器、眼底检查、DSA和MRI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
罕见病症的背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一种影响儿童的大动脉炎症,表现为血管壁的增厚和变硬,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虽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记得小明,一个10岁的男孩,自幼血压偏低,四肢无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疲劳等症状。
多次就诊后,医生确诊为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
经过积极治疗,小明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复查。
还有小花,一个8岁的女孩,自幼反复发热、咳嗽。
一次感冒后,她出现了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紧急就诊后,医生发现小花患有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经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小花的病情得到缓解,但需要密切关注。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多样,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视力模糊等。
由于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
因此,对于疑似病例,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管功能测试等。
治疗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炎症和减轻症状,包括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血管狭窄和改善器官血液供应,包括血管扩张、支架植入等。
面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这一罕见病症,家庭和社会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和就诊。
医生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政府和社会团体也要关注罕见疾病患者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救助和支持。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
通过加强宣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我们可以更好地关爱和支持这些患儿,让他们健康成长。
医院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诊疗护理常规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要累及大动脉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造成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或阻塞。
由于本病可造成上肢或下肢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故又被称为"无脉症"。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二、治疗原则本病约20%为自限性,在发现时疾病已稳定,对这类患者如无并发症可随访观察。
对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脏器感染因素存在,应有效地控制感染,对防止病情的发展可能有一定意义。
高度怀疑有结核菌感染者,应同时抗结核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
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以解决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脑缺血为目的的外科手术治疗,以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三、护理评估对于多发性大动脉炎评估的重点是了解住院患者炎症累及部位、严重程度对其影响以及在住院期间心理的变化。
(一)一般资料重点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
收集:年龄、性别(30岁以下女性多发)、地域、经济状况(可能对选择治疗和护理方式等有影响)、家族史、既往史(关注高血压,结核病病史)、过敏史。
(二)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
少数患者在发病初期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缺乏、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累及眼底动脉,出现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2)胸-腹主动脉型: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骼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
肾动脉受累出现以高血压为本型的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
(3)肺动脉型:出现心悸、气短,重者心力衰竭。
(三)辅助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和MRI检查:显示部分受累血管的病变和脏器的情况。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名Takayasu's动脉炎,以往又称无脉症、不典型性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症、高安病等。
本病好发于女性,据文献统计,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1:7~8,发病年龄以15~30岁多见。
本病可累及全身多处动脉,受累动脉的好发
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85%,降主动脉67%,肾动脉62%,颈动脉44%,升主动脉27%,锥动脉19%,髂动脉16%,颅内动脉15%,肠系膜动脉14%,冠状动脉9%。
近年发现肺动脉受累可达45%。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曾被考虑的可能因素有风湿性疾病(风湿热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结核病或梅毒、遗传因素、雌激素等。
发病机制亦不清楚。
近来认为可能是感染引起血管壁的变态反应所致。
在患者血液中α、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增高、血中抗大动脉抗体阳性,提示本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
病理学研究提示:多发性大动脉炎为大动脉全层性炎症,呈阶段性分布,早期是动脉周围炎及动脉外膜炎,以后向血管中膜及内膜发展,受累动脉各层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及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或伴有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破坏和断裂以及内膜增生、水肿,滋养血管增生、肉芽肿形成,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并可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或伴有动脉狭窄段后的动脉异常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病变动脉可有侧支形成。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儿童以高血压、瓣膜反流、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点。
据统计,儿童出现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沉升高表现,提示大动脉炎可能性为62%。
成年人一般可分为无脉前期(包括Ⅰ期:血管炎前期、Ⅱ期:血管炎渗出期和无脉期(Ⅲ期:纤维化期。
无脉前期主要为非特异症状,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出汗、皮肤苍白、头晕、头痛、关节痛、肌痛等;无脉期以肢体或器官缺血的症状和体症为主要表现。
根据动脉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型:
1.头臂动脉型病变累及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无名动脉,临床上出现上肢易疲劳,有疼痛、发麻或发凉感,咀嚼时面部肌肉疼痛,情绪易激动,头晕、头痛、记忆力减
退、易惊厥、视力减退和一过性黑朦;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双上肢收缩压相差>
2.67kPa(20mmHg,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
狭窄的血管部位可听到持续性或收缩期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病变累及胸主动脉或/和腹主动脉,临床上可有下肢麻木、疼痛、发凉的感觉,易疲劳,间歇性跛行;上肢血压持续增高者可有高血压的各种症状,下肢动脉一侧或双侧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上肢血压增高;腹部或肾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可有左心室增大或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体征。
3.肾动脉型病变累及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出现持续、严重或顽固的高血压(收缩压可高达180~200mmHg,以及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各
种症状,四肢血压均明显增高;可有左心室增大或左心衰竭的体征,上腹部或肾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4.肺动脉型单纯肺动脉型的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紫绀、心悸、气短;肺动脉瓣区、腋部和背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5.混合型病变累及上述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血管。
大多数患者有明显高血压表现,其他表现随所受累血管的不同而异。
多发性大动脉炎超声表现为病变血管管壁及其内膜节段性不规则增厚,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狭窄的血管内五彩镶嵌血流束。
多普勒超声在狭窄处可探及高速湍流动脉频谱。
若血管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且多普勒超声未探及频谱,则提示可能该段血管闭塞。
锁骨下动脉盗血是多发性大动脉炎常见并发症之一。
在椎动脉开口水平以上的锁骨下动脉发生狭窄时,同侧椎动脉的血液无法由锁骨下动脉充分供给,而由对侧椎
动脉通过颅内基底动脉供给,再逆流入锁骨下动脉远端供给患侧上肢的需要,产生“虹吸作用”。
由于左锁骨下动脉直接由主动脉弓发出,较右锁骨下动脉长,且口径较右侧细,更易发生狭窄,引起盗血。
锁骨下动脉狭窄区可探及高速血流,同时同侧椎动脉血流频谱出现异常,可因盗血程度不同表现为“松鼠尾征”、双期双向动脉频谱、完全性反流等。
参考文献:
1.Band JR;Charboneav JW;Stanson AW Takayasu's arteritis carotid duplex sonographic ppearance including color Doppler imaging 1990(11
2.Khoroshaeva RA;Bakhritdinov FSH;Sharapov NV Th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of the aortie arch syndrome in nonspecifie aortoarteritis 1992(04
3.方圻等现代内科学1996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TA诊治指南(草案.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