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22课
- 格式:pdf
- 大小:212.15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高中历史必修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共有三本,要背的知识点特别多。
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小编整理了以下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书目录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
1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必修一:政治史
必修二:经济史
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一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课商课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八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基础解读】一、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为救国救民,孙中山提出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民族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面对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了他一生的伟大转变,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讲述的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它是中外理论成果的结晶;第二目“三民主义”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和作用;第三目“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重点介绍孙中山理论的新发展,以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作用,对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情分析】对于孙中山和三民主义思想,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学习起来会倍感亲切。
高二的文科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但是本课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适当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难点。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知道三民主义渊源于多元的人来优秀文化遗产。
(2)学生通过识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三民主义的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
(3)学生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理解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三民主义变化的背景以及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历史·必修3(人教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基础达标1.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伴随着对启蒙运动和欧洲革命的反思,欧洲文学中出现了()A.古典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C.现实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答案:B2.(2013·福建会考)展示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作品是()A.《老人与海》B.《巴黎圣母院》C.《人间喜剧》D.《战争与和平》答案:C3.下列作品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A.爱国主义和民族斗争精神B.反封建残余C.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三幅作品分别是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中国的鲁迅、印度的泰戈尔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故选A项。
答案:A4.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他的作品《等待戈多》“描绘了人类面对永远的、不可料知的等待”。
“他”是() A.雪莱B.雨果C.海明威D.贝克特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D5.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和关键信息“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可以判断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A项。
注意B项应为19世纪中期。
答案:A6.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在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据此可知,此文学流派()A.表达了对理想主义的追寻B.着眼于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的渲染D.注重于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信息“(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可知是指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故D项正确;A、C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病,B项错误。
高一历史22课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的第22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以及世界三大海洋帝国。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内容。
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在欧洲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场思想与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人们渴望通过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拾人文主义精神,摆脱中世纪的黑暗和教会的束缚。
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是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人性和价值。
著名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幅名为《最后的晚餐》的壁画。
二、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指15至17世纪欧洲国家开展的一系列远洋航海活动。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开始探索和开辟海外新航路,寻求贸易、殖民和宗教利益。
葡萄牙人亨利王子被认为是大航海时代的奠基人,他组织了一系列探险和航海活动。
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和马哲里斯·德·纽伯格的环球航行更进一步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发展。
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深远,它开启了欧洲国家探索世界的大门,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导致了殖民主义的兴起。
三、世界三大海洋帝国世界三大海洋帝国是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分别在大航海时代崛起的海洋霸权。
1. 葡萄牙帝国: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率先掌握了新航路,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他们在非洲、亚洲和巴西等地设立了据点并进行贸易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海洋帝国。
2. 西班牙帝国:哥伦布的发现使得西班牙开辟了殖民地。
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陆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帝国,带去了西方文明,也掠夺了大量财富,使西班牙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荷兰帝国:荷兰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主要玩家之一,他们在亚洲建立了殖民地,并掌控了东印度群岛的海洋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当时最富有和强大的殖民贸易公司,荷兰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中心之一。
总结:高一历史课程第22课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以及世界三大海洋帝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同步测试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2.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 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正平等B. 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C. 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5.“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A.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B. “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C. “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D. “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6.“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这反映了孙中山( )A. 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B.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C.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 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7.“求同存异”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也同样适用于政党与政党之间。
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的“同”主要表现在( )A. 三民主义B. 中共纲领C. 新三民主义D. 三大政策8.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9.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电子课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变迁和演变。
本电子课本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历史素养。
本课本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史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概述和基本内容,包括夏、商、周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
本章主要介绍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和作用,包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中华文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现代中国史
本章主要介绍从鸦片战争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包括晚清时期的变革和
思潮,民主革命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
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和发展。
4.中国古代经济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演变轨迹,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各种门类的文化形式,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
位和作用。
6.人物史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个人,包括文化名人、
政治家、军事将领、科学家和思想家等方面的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
历史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总之,本电子课本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有趣的历史知识,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
坚实的基础。
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本书是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世界史》、《中国史》和《中华文化史》三本教材。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三本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世界史》《世界史》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教材。
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1. 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情况,包括人类繁衍、定居、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进步。
2. 古代东方文明的崛起:重点介绍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的文明,包括它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
3.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详细介绍了希腊城邦制度、奥运会、雅典民主制度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衰等重要事件和文化成果。
4.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讲解了封建制度的特点、世袭原则、农奴制度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等。
5. 印刷术和大航海时代:解释了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思想传播的影响,介绍了哥伦布的航海以及欧洲人探索、征服新大陆的历史事件。
二、《中国史》《中国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教材。
以下是其中的重要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中国的封建社会: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皇帝的统治、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以及社会等级的形成。
3. 中国的文化传统:介绍了儒家、道家、佛教等重要思想的发展与影响,讲述了孔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等重要人物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4. 中国的外交关系:侧重介绍了中国的丝绸之路、使者、使节制度以及涉及中国的重要外交事件。
5. 近代中国的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中华文化史》《中华文化史》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其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1. 中国的文化起源:重点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诗经、礼记、周礼、五经等。
2024年高中历史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模版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本人担任高二年级(5)班、(6)班和(7)班的历史科目教师。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始终紧扣教学大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对理科班的历史会考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
在教学实践中,我面临了一些挑战,但始终致力于寻求解决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努力与成果:面对新接手的高二教学工作,由于对学生基础和学习状况的了解不足,我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更快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积极向其他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咨询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作业检查、小测、单元测试和复习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掌握上,由于缺乏高一教学经验,我一开始遇到了一些难题。
为迅速适应课改后的教学要求,我通过参加备课组教研、听课、开设公开课以及参与试卷设计和材料整合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改精神。
本学期,我成功主持了一节关于必修三第22课《西学东渐》的校际公开课,得到了同行的积极评价,认为教学设计新颖、效果良好。
我还积极参与了超过二十节的听课和评课活动。
作为高二历史备课组长,我在教学研究和历史教研组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尽管经验不足,但我积极组织课题研究,如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的衔接、初高中课改教材的衔接等,为提高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水平做出了贡献。
我还倡导备课组教师积极辅导学生撰写论文参与评选,取得了显著成果,两名学生在晋江乡土小论文比赛中获奖。
在教学组织方面,我定期组织备课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研讨,统一知识结构和教学进度,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针对会考备考,我制定了详细的备考方案,确保了教学进度和复习效果的统一。
在会考前,我加强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辅导,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例如加强六校教师的教研交流,适当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我也将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教学实践,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