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经义考_通说_引文考辨十二则_陈开林
- 格式:pdf
- 大小:293.80 KB
- 文档页数:7
《文献通考》者,博考经史,广搜群籍,旁及百家,综括宇宙,上自羲农,下逮近世,凡一代之制度,一代之文章,一代之事迹,一代之风俗,莫不备载。
盖欲观一代之盛衰,必考一代之文献;欲知一代之得失,必察一代之风俗。
是以《通考》之作,实为治史之要务。
序曰:天地设位,日月运行,万物咸生,文治武功,继轨相承。
自羲农以来,历数千载,史册繁芜,文献充栋。
学者欲求其源流,究其得失,非通考不可。
然文献之富,非一人所能尽览,故有志之士,莫不欲穷搜极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予尝观史,见历代帝王,莫不崇儒重道,修文德以化民。
故史册所载,皆圣贤之言行,经世之治术,足以为后世法。
然古之史家,或详于一代之政,或略于一代之文;或重于一代之文,而轻于一代之政;或详于一代之风俗,而略于一代之制度。
是以后世学者,每苦于史籍之繁杂,难以综览。
予尝病夫,学者欲求一代之文献,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予于是有志于编撰《文献通考》,以综括一代之文献,使学者得以窥一代之全貌。
于是,予搜罗典籍,披阅群书,辨析源流,考订得失,欲使《通考》之作,成为一代之史鉴。
夫史者,所以明道也。
道不明,则政不明;政不明,则民不安。
故史之作,所以载道也。
今《通考》之作,非徒载一代之文献而已,亦欲载一代之道。
故予于《通考》之中,凡一代之制度、风俗、文章、事迹,莫不考究详明,以俾学者得以窥一代之道。
夫《通考》之作,非易事也。
文献浩如烟海,源流纷纭,欲求其全,非得博学之士不可。
予虽才疏学浅,然志在广博,欲竭尽所能,以成一代之《通考》。
庶几后之学者,得此以为阶梯,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今《文献通考》成,凡若干卷,自羲农至于近世,一代之文献,一一代之道,无不备载。
愿学者览之,得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以下为《文献通考总序》的文言文翻译:《文献通考》一书,广泛地考察了经史典籍,广泛搜集各类书籍,旁及诸子百家,综合涵盖了宇宙间的各种知识。
上自羲农时代,下至近世,每一朝代的制度、文章、事迹、风俗,无不详尽记载。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共20分)《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通志》南宋郑樵《释名》东汉末刘熙《方言》西汉杨雄《通典》唐杜佑《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百川学海》宋左圭《北书钩》《贩书偶记》近人孙殿起《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籍纂诂》清阮元《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群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二、名词解释。
(共8题,计40分)1、文献参考答案: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2、校雠参考答案: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许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
3、七略参考答案:是刘歆在刘向撰写《别录》的基础上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而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分类目录,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
《七略》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4、索引参考答案: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线索的检索工具,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索引最先出现于明代。
“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
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试析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及实践陈开林【摘要】刘咸炘精于目录学,其目录学思想颇为丰富.书录解题是目录学的重要部分.研究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总结其目录学思想.他认为书录解题有两个评价的标准:一是"考证",二是"批评".依照这两个标准,他对历代目录学著作作出了评论,分析其得失;并且在观览典籍时,自己也撰写了大量的书录解题,且有自身的特色.【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6【总页数】5页(P9-12,16)【关键词】刘咸炘;书录解题;目录学;考证;批评【作者】陈开林【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G257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
四川双流人。
近代学术大家。
生平著述甚丰,共计二百三十五种,四百七十五卷,名曰《推十书》。
治学服膺章学诚,精研校雠之学,且颇有建树。
从新近整理出版的《推十书》收录其著作来看,刘咸炘的目录学思想极为丰富,撰有《续校雠通义》、《校雠述林》、《目录学》等专著。
当前学界对其目录学思想研究多集中于其《目录学》、《续校雠通义》等书的探讨,且多概述其目录学思想,往往流于泛泛而谈。
然而目录学范围较广,书录解题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书录解题,刘咸炘有理论的探讨,主要见于《目录学·题解第九》。
而且身体力行,在研读典籍过程中,也撰写了多篇解题,见于《旧书别录》、《内景楼检书记》等书。
本文试图从书录解题的角度,来总结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并结合其撰写实务,归纳其书录解题的特色。
余嘉锡先生曾将目录书分为三类:(1)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2)有小序而无解题者;(3)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
[1]8第(1)类目录,即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库总目提要》等;第(2)类目录,即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第(3)类目录,即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周洪祖《古今书刻》等。
成僎《诗说考略》述评
陈开林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8)002
【摘要】清代学者成僎《诗说考略》,对《诗经》颇有创见,然而迄今未引起学界关注.成僎在研治《诗经》时,一方面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运用乾嘉学者考证的手段以追求知识的本真;同时,囿于传统的经学观念,又未能摆脱经学的牢笼.通过介绍成僎的生平和《诗说考略》的体例,并从成就和不足两方面进行讨论,有助于全面评价《诗说考略》的学术价值.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陈开林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4
【相关文献】
1.诗意栖居是人的本性——语文教育"诗"说之述评 [J], 潘新和
2."以禅喻诗":从"喻"字说起——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述评 [J], 张军强
3.清新丰茂的小树林之歌——钱万成儿童诗述评 [J], 徐鲁
4.尹继美《诗管见》“以乐说诗”述评 [J], 李辉;李山
5.20世纪以来《木兰诗》成诗年代及木兰故里研究述评 [J], 宁稼雨;张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说文解字诂林》引经类文献略考李福言【摘要】《说文解字诂林》引经类文献有21种。
文章对这些文献进行目录学梳理,并从考辨字形、训释字义以及形义兼考三个方面对其分类,考察其特点,认为,这些文献反映了清儒对《说文》引经问题以及经学训诂与小学训诂差异的认识,其研究方法与结论对后世研究《说文》引经问题很有启发。
%ShuowenGulin(《说文诂林》:A Collection of Commentaries of Shuowen)has 21 kinds of yinjing literature(引经:Quotations of Authoritative Classics). The article is a bibliographic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in aspects of its morphology and word meaning.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literature shows the studies of the scholars of the Qing dynasty of the literature in Shuowenand their views of studies of classics and xiaoxue(小学:philology)and that their methodology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in Shuowen.【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说文解字诂林》;引经;性质;特点【作者】李福言【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1《说文解字诂林》(以下简称《说文诂林》),近人丁福保编纂,刊于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