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6.04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的有效性。
方法:将93例合并吞咽困难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试试验组(46例),对照组(47例。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营养支持治疗30天后进行营养指标比较,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好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讨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应用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吞咽障碍;肠道营养【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55-01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代谢率升高,并在一周内进行性增高达正常人的1.6-1.8倍,故对能量的需要明显增加,这时病人有严重的意识和吞咽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使患者营养不良,免疫力明显下降,并发各种感染而加重病情,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国内已有相关的报道,营养障碍的发生率达30%,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因此,专家提出序贯性营养支持方法,即首先提供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由少量逐步过渡到全量再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
2009年8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93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分两组,采用序贯性营养支持和匀浆营养支持两种方法,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93例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纳入标准:gcs评分在3-8分的病例,其中3-5分为特重型病例。
国内制订标准:(1)广泛颅骨骨折;(2)广泛脑挫裂伤;(3)脑干损伤;(4)急性颅内血肿;病人呈深昏迷或昏迷在12h以上,有明显神经系统病理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有明显改变。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按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对照组47人,男30例,女17例,年龄51.31±10.78岁,广泛颅骨骨折8例,广泛脑挫裂伤18例,脑干伤7例,急性颅内血肿14例。
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本文将对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治疗,从而探讨危重颅脑外伤疾病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于其发病一个月内开始给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于其发病一个月后开始给予高压氧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平均评分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平均评分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平均评分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性评分情况均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改善,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使用仪器及方法。
使用山东烟台生产型号为vc2475/0.3-10v空气加压舱,患者治疗时选取0.2至0.25mpa压力,加压持续时间为二十分钟,稳压持续时间为85分钟,减压时间为15分钟。
患者治疗时均采用面罩吸氧措施,若患者已经实施气管切开术,应将面罩置于患者气管切开部位,治疗吸氧浓度为100.00%,患者每次治疗全过程所需时间为两小时,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月为宜。
1.2.2 研究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如脱水、止血、扩张血管、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体内循环等。
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于其发病一个月内开始给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于其发病一个月后开始给予高压氧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平均评分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性评分情况均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改善,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临床可比性。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40 期2019 Vol.6 No.40113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张利(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天津 300452)【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并且对患者的护理结果展开调查。
方法 将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对于常规组的患者,则给予传统的护理干预方法,而对于干预组的患者,则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对两组患者护理之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 常规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属于尿路感染、1例患者的肺部受到了感染、患有褥疮感染的患者数量为2;而在干预组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是褥疮感染。
对两组患者护理之前进行评分就能够了解到,其评分分别为(62.8±13.5)分与(63.1±12.9)分,P>0.05;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3.2±7.6);然而常规组患者的评分则是(74.8±6.1)分,P<0.05。
在干预组患者中,认可护理干预方法的患者有38例,而常规组患者中,认可常规组治疗方法的患者仅有29例,由此可见,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95.0%、72.5%。
结论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保障患者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实现康复。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0.113.01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外伤换则会作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所有的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而且这次研究也经过了医学伦理学的认可。
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作者:周立田杨平来朱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
前者30例,人院后24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将肛温控制在33-35℃,亚低治疗3-7d。
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亚低温联合冬眠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显著改善;两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亚低温;冬眠疗法;并发症;预后;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且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的颅脑损伤。
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早期救治措施对伤者的存活、预后起决定性作用[1]。
很多研究已证实亚低温冬眠治疗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和脑外伤后功能损害,对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 。
但其临床应用目前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对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亚低温冬眠疗法临床对照性治疗,观察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总结亚低温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24h内入院。
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21-59岁,平均32岁。
GCS评分3-5分者25例,6-8分者37例。
全部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交通事故伤54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1例。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头颅CT确诊,并排除临床脑死亡(GCS小于或等于3分,自主呼吸消失伴所有脑干反射消失)及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无低血压休克等。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
脑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结合护理实践,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其护理经验。
结果通过对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制定了相应的护理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病情观察护理重度颅脑损伤多为外科常见且严重的急性病症,常由工伤、交通事故、跌伤等暴力导致,多病情危急,损伤性强,并发症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护理知识。
护理时要密切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判断病情,及时发现病情恶化的前驱症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合理处理并发症,配合康复护理,有效挽救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共收治40例,均为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包括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6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高空坠落伤8例,锐器伤4例,其他伤4例。
均经头颅CT 确诊,严重脑挫裂伤20例,颅骨骨折10例,硬膜外血肿4例,硬脑膜血肿4例,脑干损伤2例。
1·2方法收集4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患者的生命质量,并且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护理,就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回顾与分析,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
1·3结果40例患者16例病愈出院,10例出院后生活可以自理,5例出院后生活需要家人的照顾,9例因合并多个脏器的损伤而导致呼吸、循环的衰竭而死亡。
2、护理2·1病情观察2·1·1生命体征的观察颅脑损伤多伴有皮肤撕裂伤及各种脏器损伤,应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
重度颅脑外伤双侧瞳孔散大38例手术体会.doc重度颅脑外伤双侧瞳孔散大38例手术体会一、引言重度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双侧瞳孔散大是其严重的临床表现,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脑干损伤或颅内压增高。
本文通过对38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的回顾分析,总结手术体会和经验,以期提高治疗成功率。
二、病例概述患者选择:38例患者均表现为重度颅脑外伤,伴有双侧瞳孔散大。
年龄分布:患者年龄范围从18岁至65岁,平均年龄42岁。
伤因分析:伤因包括交通事故、跌落伤、暴力伤害等。
三、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生命体征不稳定:部分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生命体征不稳定表现。
神经功能缺失:多数患者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
四、诊断要点影像学检查:通过CT或MRI检查,明确颅内出血、脑水肿、颅骨骨折等情况。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包括肢体活动、感觉、反射等。
脑干功能评估:对疑似脑干损伤的患者进行脑干功能评估。
五、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对于颅内出血、脑水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且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骨修复术等。
术中监测: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
六、手术体会及时性:重度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强调及时性,尽早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精确性:精确评估手术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干预。
多学科协作:与麻醉科、ICU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七、术后管理密切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并发症处理: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
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八、总结重度颅脑外伤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手术治疗具有很高的风险和挑战性。
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精确的手术操作、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以及细致的术后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神经外科临床急危重症典型案例护理_解析
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是指病情危重,生命垂危的患者。
神经外科疾病有眼科、耳科、颅
脑科、神经科等。
由于神经系统控制着人体的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重要功能,因此,神经外科急危重症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典型案例护理:
患者男性,48岁,因交通事故后头部受伤,经CT检查发现左侧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诊断为高位脑干受压,生命体征不稳定,颅内压高。
治疗方案:开颅手术减压。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情况复杂,随时可能出现危机,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
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反应、呼吸、神志等情况,并及时汇报。
2.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为了预防因痰液而引起的呼吸道阻塞,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护理人员需要每小时翻身一次,做好口腔护理,并切实保持呼吸机的无菌操作。
3.维护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在手术后24小时内,应严密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情况,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输液或肠内营养支持,以维护水电解质平衡。
4.控制颅内压:患者的颅内压过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
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颅内压,如注射降压药物、提高头部位置等。
5.及时处理并发症:神经外科急危重症容易发生并发症,如呼吸衰竭、脑水肿、颅内
感染等,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总之,对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熟练的护
理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其康复。
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1T19:22:21.0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作者:赵雪
[导读] 对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赵雪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常规开颅减压术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治疗两组GCS评分均所有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程度在对照组之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4(97.14%)例,多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27(77.14%)例,并且P均<0.05,对比差异明显。
结论: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GCS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治疗
颅脑外伤患者发病的原因有多种,并且根据损伤程度,可以分为软组织挫伤、颅骨骨折损伤以及颅内损伤[1],如果三种损伤同时发生,患者的颅内组织出现严重损伤,其脑组织通过伤口与外界相通,即患者发生了危重颅脑外伤[2],易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3]。
为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进行维护,我们必须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本次研究将2012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常规开颅减压术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将2012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组为研究对象,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通过抽签将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患者。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和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为76岁,平均(61.2±9.63)岁,车祸致伤19例,重物砸伤12例,高空坠落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和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为42岁,最大为75岁,平均(59.7±8.79)岁,车祸致伤17例,重物砸伤13例,高空坠落5例。
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全部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对比。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即对患者进行常规处理,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时间进行手术,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减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医生于患者额叶颞顶部位进行切口,将60mm×85mm大小的骨瓣去除,使硬脑膜充分暴露,再进行弧形切口,对发生坏死的脑组织及颅内血肿等进行充分清理;至患者颅内压力逐渐降低至正常范围之后,给予患者留置引流管,并缝合硬脑膜。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选择患者颞弓上耳屏前方10mm出作为弧形切口的起点,进行切开处理,切口向顶骨延伸直至中线,再向患者的前额处持续切开,将患者的皮瓣以及骨瓣翻开,对硬膜外血肿进行清除;借助仪器并以患者的硬脑膜张力为根据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判断;若患者硬脑膜张力过小,则由正中线向中线进行作蒂翻转,若患者硬脑膜张力过大,则于其上做一“十”字切口,使额颞叶得到充分暴露,之后将磋伤组织与水肿全部清除,至患者张力降低后为其进行缝合,注意为患者留置引流管。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及治疗效果。
GCS评分分级标准:患者GCS评分>13分,同时昏迷时间在0.5小时以内属于轻型损伤;患者GCS评分在9——12分之间、昏迷时间在0.5——6小时为中型损伤;GCS评分在3——8分、昏迷时间>6小时,或是患者于伤后24小时内再次发生昏迷,属于重型损伤;患者GCS评分3——5分之间,则属于特重型损伤。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恢复独立行动能力,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显效;在他人协助下能够正常生活,行动需借助轮椅为有效;患者意识不清,存在语言及认知障碍及死亡为无效。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对比
根据表1:经过治疗两组GCS评分均所有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程度在对照组之上,P<0.05,差异明显。
3.讨论
患者发生颅脑外伤以后,一般意识模糊,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导致其肢体功能神经受到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严重的影响,甚至能够提高患者的死亡率[4]。
根据临床经验,对于危重颅脑损伤患者,如果想要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就需要对患者的颅内血肿进行良好的清理,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使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能够得到恢复[5]。
本次给予观察组患者的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相对于常规的开颅减压术,能够更加有效的为患者清除水肿、清理挫伤组织,使患者的颅内压能够尽快得到恢复[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两组GCS评分均所有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程度在对照组之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4(97.14%)例,多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27(77.14%)例,并且P均<0.05,对比差异明显。
综上我们认为,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GCS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日磊.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2):32,34.
[2]陈撼迪,刘佩佩,隋建美等.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6):32-33.
[3]王彦鹏.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7,(1):97.
[4]蒋荣宽,吴昌菊.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6,3(20):188.
[5]梁建锋,朱振云,张红彬等.对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方案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7):210-210.
[6]潘彦波.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分析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