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 重难点讲义巩固练习题 化学能与热能必修2

高中化学 重难点讲义巩固练习题 化学能与热能必修2

高中化学 重难点讲义巩固练习题 化学能与热能必修2
高中化学 重难点讲义巩固练习题 化学能与热能必修2

2 )化学能与热能(必修

1() .【易】对下列化学反应的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②化学反应发生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③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④化学反应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A B .②③.①②D C.②④.①③C

【答案】错误;①【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还有可能表现为光能、电能等,不同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只要物质发生变化,能量就会变化,且能量变化的多少与参加反错误。正确;吸、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③应的物质多少成正比,②、④

)

2(2011·)XY===MN(【易】+广州高一检测已知反应.+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M AX的能量一定高于.N

BY的能量一定高于.MNCXY的总能量.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和和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C

【答案】NMXY的总能量,放热反应的发生有的需要【解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和和加热,如煤的燃烧、铝热反应等。

)

3(.【易】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金属钠与水的反应B.氢气燃烧C.浓硫酸的稀释Cl()DBa(OH)·8HONH混合.和固体422D

【答案】·SO8HO()HBa(OH)溶于水为放热过程;的反应、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浓或酸与【解析】活泼金属与水2224 NHClD正确。反应为吸热反应,4

) 4)((20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说法中不.【易】正确的是佛山高一检测.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热量释放出来B.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C.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的过程D.在一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相等A

【答案】【解析】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或从微观上分析旧键断裂吸热与新键生成放热的多少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

B===C5AD(++.【易】关于放热反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CAEE(EEB所具有的能量、分别代表、、、、、DACB EB EEA EE+>..>DCABA.

CEEEE DEEEE +<>++.+.DACBBCAD C

【答案】【解析】放热反应是指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化学反应。

6(2011·)()

北京海淀区高一检测.下列各图中,表示吸热反应的图是【易】

A

【答案】【解析】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为吸热反应。

7()

.【易】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BCO 反应.灼热的木炭与2C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DBa(OH)·8HONHCl 晶体的反应.晶体与422B 【答案】ABCACBD 是吸热反应。,反应是放热反应,、【解析】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8“”的广告播得很火,它介绍在食用时,自热米饭.将一无色液体加入到一白色固体中,【易】电视上有一放上装米饭的盒子,过几分钟米饭马上就热气腾腾,可以食用了,非常方便。请你推测其白色固体和() 无色液体可能是如下哪个组合

A B .浓硫酸和水.硝酸铵和水D C .固体酒精和水.氧化钙和水C

【答案】BA选项错误;氧化钙与水【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选项错误;浓硫酸具有腐蚀性,且操作不方便,CD选项错误。选项正确;酒精溶于水时热效应不明显,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9(2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易】广州高一检测.A.煅烧石灰石可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吸收能量

C2SOO===2SO2SO===2SOO是一个吸热反应.相同状况下,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32223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需要放出能量BC

【答案】【解析】由题意可以推测,如果一个反应过程放出能量,那么使该反应向反方向进行则需要吸收能量。另与它们相反的反应:氢气和氯气反应、外,氢气和氧气反应、铝和氧气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反应,AlO和氯化氢的分解都应该是吸收能量的反应。水、32

)

10(【易】下列变化过程中,需吸收能量的是.B HCl―→HCl HAH―→H++..2DCCOI ―→I ―→2COIC++..22CD

【答案】高温=====CCBACO2COD+、【解析】,是典型的吸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中拆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2

热反应。

点燃――→5OH3CO4HOC11正确的+易】已知丙烷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中不【.23228

)

(是

A.丙烷燃烧时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会释放热量4 mol HOH5 mol O3 mol COC1 mol C所具有的总能量和.和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2832 D.丙烷完全燃烧的产物对环境无污染,故丙烷为环保型燃料AC

【答案】【解析】丙烷燃烧时化学能除转化为热能外还有光能。放热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

(12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了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D.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B

【答案】A项正确;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只【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故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而与反应开始前是否需要加热无关。吸热反应CB项正确;大多可能不需加热就能进行,而放热反应可能需在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故项误,D项正确。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

)

(13易】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A.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B.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反应C .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比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多的反应D .燃烧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D

【答案】【解析】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比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多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14()

.易】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A .氢气球发生爆炸

B .向污染的河水中投放生石灰. C.

D.D

【答案】AB选项中向河水【解析】选项中氢气球发生爆炸时发生了氢气与氧气的反应,氢气的燃烧是放热反应;CaOHO===Ca(OH)C选项中两个氯原子之间结合成氯中投放生石灰时发生了,是放热反应;+22D选项中一个氢气分子分解生成了两个氢原子,气分子,原子之间形成了共价键,对外释放能量;破坏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15() 【易】下列关于化学反应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热量释放出来B .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C .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D .在一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相等A 【答案】【解析】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或旧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键形成放出能量的相对多少。

16【易】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能.()

量变化。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其B“”() 转化

为热能释放出来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物质燃烧可看成是把C .氮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故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D .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C

【答案】118电子稳定结构使体系的能量降低,【解析】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个电子,当它失去个电子后可以形成AB项正确;氮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很项正确;物质燃烧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项错误;任何化学反应都经历了旧键的难被破坏,所以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断裂放出能量吸收能量和新键的形成D项正确。但它却是释放能量的反应,不是由反应条件决定的,量,如合成氨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17()

.【易】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A

【答案】ABC项则恰好相反;项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只能通过吸收能量才能实现;【解析】.

D项是典型的放热反项中浓硫酸溶于水要放出热量,但此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应。

18() 【易】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所得结论不正确的

是..

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该反应一定有能量转化成了化学能

C .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D .因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不需要加热D

【答案】【解析】由图可知,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故一定有其他的能量转化成了化学能,该反应ABCD正确。吸热反应一般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应为吸热反应,正确。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错误。

19()

.【易】在下列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点燃O =====2HA2HO+.222高温↑CO=====CaOCaCOB+.23 ===CaCOCCaOCO+.32点燃O =====2CO3HDCHOH3O++.22252B

【答案】OHCHH的燃烧均为放热反、【解析】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522 COCaCOCaO的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应;的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与32

)

20(【.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mol HHAH键要吸收热量.由原子形成NBN分子中含有氮氮三键,要破坏氮氮三键需吸收更多的能量.性质非常稳定,是因为2

2 OCH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与碱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2 D.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B

【答案】A不正确;物质本身的能量越低,键能越大,越稳定,破坏化学【解析】形成新化学键需要放出热量,故OB1 mol H时所释放正确;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键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多,故2 CD不正确。不正确;水变为冰,放出热量,但属物理变化,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BCD21A,其能量变化如下图:反应可生成【易】在一定条件下和.与

CBDA生成物反应物++ A + B = C + D发生反应EE总能量为总能量为21()()

反应后体系体系反应前(1)E>E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为或若降低填,反应体系的总能量填吸热升高或放热21(2)E

【解析】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后体系的能量降低。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后体系的能量升高。

22() 【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B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C .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是放热的,所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 .生石灰放入水中会显著放热C

【答案】【解析】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是放热的反应,说明金刚石能量大于石墨的能量,能量越低的物C 项不正确。质越稳定,即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23()

【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一定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都是化学变化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答案】【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AB项正确;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项不正确,因此,CD 项不正确。、量一定不同。但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则无法确定,因此,

24()

易】下列变化中,一定不存在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是.【A B .金属钝化.铝热反应D C.干冰气化.燃放爆竹D

【答案】CDAB项均属于项中干冰气化属于物质的三态变化,有能量变化但物质没变,是物理变化。、、【解析】化学反应,存在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

===2AB(B)25(2011·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中】南京高一检测化

学反应22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1 mol A—A1 mol B—Bx kJ 能量键能放出键和.断裂C2 mol A—By kJ 的能量.断裂键需要吸收D2 mol AB1 mol A1 mol

B 的总能量.和的总能量高于22C

【答案】AD错;断、【解析】从能量变化图上可以看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BC 正确。键时要吸收能量,错,

26(20 )碳酸饮料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铝片,再【中】如图所示,把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5 mLNaOH 溶液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浓用滴管滴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________(“”“”“”)NaOH溶填或大于铝片和、小于由实验推知,反应所得溶液和氢气的总能量等于液的总能量。(1) 铝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铝片逐渐溶解;烧杯内液体放出气泡的速率加快【答案】(2)NaOHCO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且反应放热,碳酸饮料中铝与2CO 从饮料中逸出的速度加快减小,2--↑3H2HO===2AlO(3)2Al2OH+++222(4) 小于【解析】金属与酸或碱溶液的置换反应是放热反应,铝与碱液的反应放热更为显著,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CO溶解度减小,从而产生上述现象。根据反应的热效应与化学键的关系可饮料的温度升高,使2知,放热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27() 中】根据下图所示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1 mol H436 kJ 能量的共价键形成放出.2B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1C.1 mol H(g)跟mol O(g)反应生成1 mol HO(g)释放能量245 kJ

22221D.1 mol H(g)与mol O(g)的总能量大于1 mol HO(g)的能量2222B

【答案】AHO中燃烧为【解析】对同一个化学键来说,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形成时放出的能量相等,在正确;22BΔQQ()Q()(436 kJ249 kJ)930 kJ245 kJ,放热反应,错误;说明该反应中释放===-吸+--放245 kJCD 正确。出正确;放热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能量,点燃点燃(g)O2CO(g)(g)=====2CO2C(s)(2011·28)O(g)=====2CO(g)都,.+【中】上海高一检测+已知化学反应222) ()(其他条件相同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8 g COA12 g C所具有的能量.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56 g CO 32 g O88 g COB所具有的能量和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2 44 g CO 32 g O12 g CC所具有的能量和.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2.

DCCOCO 时放出的热量多燃烧,生成比生成.将一定质量的2A

【答案】点燃gC16 2CO(g)12 g 2C(s)O(g)=====氧气所具有的能量和大+可知,【解析】由化学反应所具有的能量与2A28 g CO一定不正确。要注意是反应物的能量和与生成物的能量和之于所具

有的能量,因此,间比较。

51.01×25 ABA2910B Pa1 mol℃、.拆开为中性气态原子【和中】键能是指在,将时所理想气体分子kJ·436 H—Hmol的键能是需要的能量。显然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如1-1 mol H2 mol H436 kJ 的能量。分子变成,是指使原子需要吸收21-________mol (1)H —Cl431 kJ·。已知键的键能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31 kJA1 mol H—Cl能量.每生成键放出431 kJB1 mol H—Cl能量键吸收.每生成431 kJC1 mol H—Cl能量键放出.每拆开D1 mol H—Cl431 kJ能量.每拆开键吸收111---H—Br431 kJ·mol—F565 kJ·mol366 kJ·molH436 kJ·(2)H—Hmol —ClH为;已知键能:为;为;为1-________ 。。则下列分子受热时是稳定的是BHCl

AHF ..CHBr DH ..2(3)________ 。能用键能大小解释的是A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稳定B .常温常压下溴呈液态,碘呈固态C .稀有气体一般很难发生化学反应D .硝酸易挥发而硫酸难挥发(1)AD(2)A(3)A

【答案】

()挥发性【解析】键能越大,分子的稳定性越强,键能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一些物理性质如熔、沸点等决定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301 mol 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中】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

CBHClHBrHI物2(kJ)

436

432

298

193

151

366

243

能量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 。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填字母代号AH BCl ..22DI CBr ..22(2)________() 。填字母代号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AHClBHBrCHI

...

(3)XH===2HX(XClBrI)________ 。、代表+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22(4)X(X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相同条件下,、、代表2________ 。量最多的是(1)A(2)A(3)(4)Cl【答案】放热反应2

(1)(2)1 mol(3)、【解析】、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大,则物质越稳定,所具有的能量越低。破坏(4)1 mol Cl—ClH—H243 kJ436 kJ679 kJ,而形键和+=键需吸收能量:以氯元素为例计算断开432 kJ864 kJ2 mol HCl2×ClH===2HCl864 kJ679 kJ-反应中放出=所以在,成放出的能量为

+22185 kJBrH===2HBrIH2HI103 kJkJ9 、+、+=的热量,同理可计算在反应中分别放出2222.

的热量。

318HO3420 g Ba(OH)·中】如图所示,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晶体,将小烧杯放在事先

已滴有滴2210 g NHCl 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水的小玻璃片上,然后加入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呈糊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呈糊状的原因是(4)________________(“”“”)热反应,这是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填或吸通过放现象,说明该反应为________ 生成物的总能量。(1) 搅拌,使混合物充分接触并起反应【答案】↑10HO Cl===BaCl8HO2NH2NH(2)Ba(OH)·+复分解++222432(3) 反应有水生成有少许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玻璃片上结冰而与小烧杯粘在一起(4) 小于吸结冰

【解析】固体和固体的反应,为提高反应速率,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常采用研磨、搅拌等方法。Ba(OH)·8HONHCl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该过程要吸热。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明生成和422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32AB===2AB()

【中】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2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1 mol A—A1 mol B—Bx kJ 能量键能放出键和.断裂C2 mol A—By kJ 的能量.断裂键需要吸收D2 mol AB1 mol A1 mol

B 的总能量.和的总能量高于22C

【答案】AD项错误;断键时吸收能量,、【解析】由图示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B 项错误。

33 中】某同学做如下实验,以检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a)(a)________(b)中温度降低,由实验中发现反应后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热反应;中反应是

(b)________ 热反应。此可以判断中反应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b)________ 其生成物的总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3++↑(3)

3H(1)(2)2Al6H===2Al低于++放【答案】吸2(1)(a)(b)(a)(b) 反应为吸热反应。中温度升高,中反中温度降低,说明【解析】反应后应为放热反应,3++↑3H===2Al(2)2Al6H。++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b)(b) 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其生成物的总能量。中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342011111“”宇宙飞船有两个重大使命,一是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年日发射的.月【中】神舟八号“”(CHN)作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生成氮系列火箭用偏二甲肼长征二是实现载人飞船定型。228气和二氧化碳气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________(“”“”)________(“”“”“”)等于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填该反应是、填放热大于或或吸热________________ 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断开化学键的总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点燃4H3N↑↑O

2CO(1)CHN2NO=====+++【答案】22222248 (2)放出吸收放热大于【解析】因为此反应是燃烧反应,所以应是放热反应。

S(s)mol SFSF1 35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中】键。已知:.6(g)(g)===SFS(s)3F330 kJSF160 kJ280 kJ1 mol FF+断裂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则反应、。收能量、,62) (的能量变化为 1 780 kJA的能量.放出 1 220 kJB的能量.放出450 kJC的能量.放出D430 kJ的能量.吸收B

【答案】160 kJ×280 kJ3 mol FF31 mol S键共需要吸收的能量,反应共变成气态需要吸收的能量,

【解析】断开kJ×330 1 kJmol SF61 980 kJS(s)760 释放。生成=+吸收的能量为的能量,因此反应6 1 220 kJ(g)1 980 kJ760 kJ3F(g)===SF。放出能量:=-62

CaONONaOHNH36固体。现将它们分别装入有固体;②浓硫酸;③中】有下列物质:①晶体;

④.【34UU形管内滴有红墨水的液面呈现如图所示状态,判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形管的塞

子,发现() 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 B .①②④.①②③④D C .①②③.②③④B

【答案】UNaOHNHNO【解析】说明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形管内右侧液面高于左侧,固体、34CaO 与水反应放热。晶体溶于水吸热,

37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发出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

a kJ1 mol

b kJ1 mol HCl

c kJ,,破坏,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为形成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 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ab>c Bab>2c +..+D a b<2c Cab

【答案】2 mol HClb) kJ1 mol H1 mol Cl(a而形成,【解析】断开+中的化学键与断开中的化学键消耗的总能量为22 cHClab<22c kJ。与中的化学键放出总能量为,因为+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22

38中】有人设计了如下三个反应:.【500℃↑H3FeCl4H6HCl↑O=====FeO;+++①22342100℃

O6HO2Fe3Cl12HCl=====6FeClO;+++②+224233300℃↑Cl2FeCl2FeCl=====。+③232(1)若这三个反应均能发生,将其联合、循环进行,可以生产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某种气体,该

气)________(。体是填化学式(2)若这三个反应在联合、循环进行中,中间产物没有损耗,也没有其他副反应发生,则可将这三个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总反应合并成一个总反应,这个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应是吸热反应或填放热催化剂↑O↑O=====2H(2)2H (1)H 吸热+【答案】2222△催化剂H↑↑O×2H2H×23O=====。故制取的为可燃性气体+①++②③。显然该可得:【解析】将三个反应按2222△反应为吸热反应。·(2011·395HO5H)CuSOO===CuSO+中山高一检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是放出热量还是【.难】4422吸收热量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2 g 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新制备的无水硫酸铜,把小试管套在具支试管内。在在小试管里加入T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把水滴入小试管内,打开使形管螺旋夹,使U形管右侧的液面立即下降,可观察到左侧的液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完全变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晶体,面上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应。②该反应是或填放热吸热__________(“”“”) 硫酸铜晶体的总能量。填或③反应中的硫酸铜和水具有的总能量大于小于

(2)U8HOBa(OH)·NHCl再加入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后,晶体,如果在小试管内先

加入422U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则可观察到形管中的现象为5HO (1)CuSO5HO===CuSO·+【答案】①③大于②放热4422(2)U 形管右侧液面立即上升,左侧的液面下降5HO(1)CuSO5HO===CuSO·+由于具支试管管口密封,水滴入小试管中时发生反应,白色的【解析】4224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左侧液面上升,说明具支试无水硫酸铜完全变为蓝色的五水硫酸铜晶体,5HOCuSO5HO===CuSO·+反应发管内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压强增大,温度升高的原因只能是4242.

(2)如果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硫酸铜和水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硫酸铜晶体的总能量。生时放出了热量;UBa(OH)·8HONHCl固体,用玻璃,再加入形管两端处于同一水平面后,在小试管中先加入422↑Ba(OH)·10HO2NH8HO2NHCl===BaCl由于该反应是典型的吸热,棒搅拌时发生反应+++223224U形管右侧液面上故可观察到具支试管内温度降低,使具支试管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反应,升,左侧液面下降。

40(HNNH)1 mol化学键所需【.难】肼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断裂22N≡N942O===O500N—N154(kJ)1 mol N—H(kJ)()

为是,的能量为键所需的能量、:为、则断裂

A194 B391 ..D 658

C516 ..B

【答案】2 752 kJ543 kJ2 218 kJ。肼和氧气断键【解析】利用图示可知肼和氧气变成原子时断键需要的能量为=-1544×(N—H)1×5001N—N4N—H1O===O1×所以+个,变为原子时要断裂个键能,键,个+2 2181 mol N—H391 kJ 。,解得断裂键所需能量为=

41(2012·)ClHClA,可实现氯【难】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北京高考节选。利用反应.用2的循环利用。CuO/CuCl22Cl2H4HClAOO

++反应:222℃400A4 mol HCl115.6 kJ 量。已知:反应被氧化,放出中,的热

回答下列问题:(1)HO________ 。的电子式是2(2)1 mol H—O1 mol H—Cl________kJHOH—OHCl键比,断开中键与断开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2H—Cl(“”“”)________ 。填或键中强弱OH(2)32(1)H 强【答案】

OH H(1)。【解析】水是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2)1 mol HCla kJ1 mol H—Ob kJ。键需要的能量为则生成物的总断开设断开,键需要的能量为2434b)(4a498)115.6ba≈32(kJ)115.6 kJ(2×,即-。断++-=,解得键能-反应物的总键能=1 mol H—O1 mol H—ClH—OH—Cl 键强。键所需要的能量大,则开键比断开键比

42 难】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

(1)3“”________ 。上述铜与浓硝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个装置中,不能证明的是(2)(U),实验前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

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稀硫酸,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该反________(“”“”) 反应。吸热填放热应属于或(3)M() 。为探究固体反应在甲中进行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M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溶于水一定是放热反应填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或是吸热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可能是

↑)3OO===4KOH(4KO(4)2H是放热反应还是吸+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222________(“”“”“”)进行实验;方法②:取适量超氧化钾填Ⅰ或Ⅱ热反应。方法①:选择上述装置Ⅲ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________ 反应。说明该反应是(1) Ⅲ【答案】(2) 放热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3) ①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 如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但不是放热反应某些物质②可能是放热反应

() 或其他合理答案③硝酸铵(4)() 放热ⅠⅡ或(1)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解析】装置Ⅱ可通可通过装置Ⅰ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2) 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3) 浓硫酸、硝酸铵溶于水有热效应,但不属于化学反应,故不是放热或吸热反应。

432013 ).山东菏泽期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下列各项在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中】((①电子总数②原子总数③质子总数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所含的总能量⑥物质的种类A.都不变B.都变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肘,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质子守恒、质量守恒判断,电子总数、原子总数、质子总数、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D【答案】D442013 )山东莱芜月考)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易】(A.碳酸钙受热分解

B.钠与水反应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

【解析】项,钠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错误。项,铝热反CB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错误。项,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D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错误。

【答案】A452013吉林长春月考)据悉,奥运会上使用的发令枪所用的“火药”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经(【中】.,同时产生白色烟雾。撞击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撞击发出响声撞击

5KClO+6P????3PO?5KCl,523)(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B.产生白色烟雾的原因是生成的白色同体小颗粒(烟)吸水性很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磷酸OP52小液滴(雾)

C.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6:5

D.上述反应中消耗3 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 molmolP【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1价,得到6个电子。元素的化P合价从0升高到+5价,失去5个电子,所以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6,选项不正确。C【答案】C462013 )(.河北定州模拟)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易】(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B.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变成热能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变成光能

【解析】白炽灯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项错误。D【答案】D472012 )山东潍坊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中】(A.所有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任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D.任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反应,项错;化学反应有B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故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相等,且二者大小关系也不确定,、两项错。CD.

【答案】A482012 )【中】.((山东济南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B.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C.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能发生

D.放热反应的发生无需任何条件

【解析】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但有些物理变化过程中也有能量变化,故项错误、项正确;BA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能发生,而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引发反应的条件才能发生,、两项错误。CD【答案】 B

492013河南郑州模拟)工业上用生产燃料甲醇,一定条.件【中】(下发生反应:CO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OH(g)(g)CHCO(g)?2H

32

(1)曲线I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该反应是__________(填

“吸热”??,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5 。或“放热”)反应。计算当反应生成1gOHCHmolkJ3(2)选择适宜的催化剂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热。

(3)推测反应是____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g)CO(g)CHOH(g)?2H23【解析】

(1)由题图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能量差值为??11??1?gOHCH时,能量变化是1,则反应生成1.5.5105419=91mol??kJ?mol?kJmolkJmolmol3?1=136.5。(2)从图中可知,曲线I×91和曲线Ⅱ中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molkJ?kJ 差值不变,即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热。(3)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1)放热136.5(2)不能(3)吸热

化学必修一教学目标

化学必修一教学目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物质的量》(鲁科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熟悉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质量和体积四者之间的运算关系。 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的方法;了解溶液 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运用分析、概括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起学生探讨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探讨未知世界的乐趣。 2.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一)知识上重、难点 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 概念及其基本的转换关系。 (二)方法上重、难点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多种元素为什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测试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测试题2011-11 此试卷满分为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答案必须写在指定的位置,否则所做答案无效。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N:14 O:16 S:32 Na:23 Mg:24 Al:27 Cl:35.5 K:39 Ca:40 Fe:56 Zn:65 Cu:64 Ag:108 Ba:23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3分共36分) 1、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NaCl不导电,所以NaCl不是电解质 B、SO3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好,所以SO3是电解质 C、液态的铜导电性很好,所以铜是电解质 D、Na2O液态时能导电,所以Na2O是电解质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溶液都是纯净物②含氧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③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④能电离出OH-的化合物都是碱⑤能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盐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A、全部 B、⑤⑥ C、③④ D、①② 3、能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 4、Ag+、PO-3 4 、Cl--B、Fe3+、H+、I-、HCO- 3 C、K+、Na+、NO- 3、MnO- 4 D、Al3+、Ca2+、SO-2 4 、CO-2 3 4、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A、空气、硫酸铜、硫酸 B、水、空气、纯碱 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硝酸、食盐水、烧碱 5、在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含有的分子数最多的是() A、4 g H2 B、22.4 L O2 C、36.5 g HCl D、0.5 mol SO2 6、食盐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直径在1nm-l00nm之间的超细粒子,这样的分散系是 A、悬浊液 B、胶体 C、溶液 D、乳浊液 7、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即可 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 8、关于容量瓶的四种叙述:①是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仪器;②不宜贮存溶液;③不能用来加热; ④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这些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溶液中Cl-浓度最大的是() A、250mL 1mol/L AlCl3溶液 B、300mL 5mol/L KClO3溶液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化学必修一-人教版-重难点归纳

化学必修一-人教版-重难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

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扑救,以防爆炸。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或主要物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可用重结晶法;还可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除去,然后再结晶得到主要物质。 ②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若固体不溶于液体,可用过滤法;若固体溶于液体,可用结晶或蒸馏方法。 ③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若互溶在一边且沸点差别较大,可用蒸馏法;若互溶在一起且沸点差别不大,可选加某种化学试剂萃取后再蒸馏。 ④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用洗气法,可选用液体或固体除杂试剂。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教材实验 目录 01 粗盐的提纯(必修 1,P5-P7) (2) 02 粗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 (2) 03 检验蒸馏前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必修 1,P8) (3) 04 碘水的萃取与分液(必修 1,P9) (3) 05 电解水(必修 1,P13) (4) 06 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必修 1,P16) (5) 07 胶体的性质和制取(必修 1,P26-P27) (5)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6)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7)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7)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8)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8)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9)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9)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10)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0) 17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1) 18 焰色反应(必修 1,P57) (11) 19 氢氧化铝的制备(必修 1,P58) (12) 20 氢氧化铝的两性(必修 1,P58) (12) 21 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必修 1,P60) (13) 2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1) (14) 23 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必修 1,P61) (14) 24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必修 1,P62) (14) 25 硅酸的制备(必修 1,P76-P77) (15) 26 硅酸钠的耐热性试验(必修 1,P77) (15) 27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82-P83) (16) 28 氯气与氢气的反应(必修 1,P83) (16) 29 氯气的漂白实验(必修 1,P84) (17) 30 氯离子的检验(必修 1,P85-P86) (17) 31 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 1,P90) (18) 32*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实验(必修 1,P90) (18) 33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 1,P92) (19) 34 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 1,P97) (20) 35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99) (20) 36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必修 1,P101) (21) 37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 1,P101) (21)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中化学必修一难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 反应 二.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所表示的式子离子反应式写法 有颜色的离子 MnO4-紫红、Fe3+棕黄、Fe2+浅绿、Cu2+蓝色 与H+不共存(弱酸根) OH-、CO32-、SO32-、SiO32-、AlO2-、S2-、F- 等 S2-、CO32-、C6H5O- 与OH-不共存(弱碱金属阳离子)H+、Fe3+、Fe2+、Fe3+、Cu2+、Al3+、Mg2+、NH4+ 等

NH4+ 、Al3+ 与H+和OH-都不共存 HCO3-、HSO3-、HS-、等 1.相互结合生成沉淀 SO32- 、HSO3- 等。 和CO32- 。 S2-、I- 、SO32- 等。 溶液中,OH-、S2-、HS-、CO32-、HCO3- 、SO32- 、HSO3- 、ClO- 、F- 、PO43-、HPO42- 、S2O32- 等不能大量存在。 不能大量共存。

不能大量共存。 能大量共存。 四、盐类水解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强碱弱酸的正盐:弱酸的阴离子发生水解,水解显碱性;如:Na2CO3、NaAc等②强酸弱碱的正盐:弱碱的阳离子发生水解,水解显酸性;如:NH4Cl、FeCl3、CuCl2等③强酸强碱的正盐,不发生水解;如:Na2SO4、NaCl、KNO3等④弱酸弱碱的正盐: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都发生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谁强显谁性;⑤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酸性,如:NaHSO4;而弱酸的酸式盐,既电离又水解,此时必须考虑其电离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溶液显酸性,如:NaHSO3、NaH2PO4;若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则溶液显碱性,如:NaHCO3、NaHS、Na2HPO4等。 2、影响水解程度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的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或阳离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志强教育一对一讲义 教师: 王转转 日期: 星期: 时段: 学生签字:______ 课 题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的分类,掌握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 离子反应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学 习 内 容 与 过 程 一、 物质的分类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例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Na 2O C .NaClO D .FeSO 4 2、 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 ?Ba(OH)2 ? AgNO 3 ? BaCl 2 ? BaCO 3 ? FeCl 3 ?Mg(OH)2 ? BaSO 4 ?AgCl ?Ag 2CO 3 属于碱的是_______ ___ ___ 属于硝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碳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硫酸盐的是____ ___ 属于盐酸盐的是 ____ ____ 属于钡盐的是_____ ______ 以上题中的物质为例 ,填空。 易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海水 ②蒸馏水 ③氨水 ④食盐水 ⑤汞 ⑥液溴 ⑦硝酸溶液 ⑧硝酸银 ⑨纯碱 ⑩烧碱 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二、离子反应 1、电离: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难点习题集

高一化学必修1重点难点习题集 (选择题) 1、用密度为1.32g/mL的硫酸逐滴滴入到BaCl2溶液中,直到恰好沉淀完全为止。己知所生成的溶 液的质量等于原BaCl2溶液的质量,则H2SO4溶液的浓度为() A.21.9% B.42.1% C.13.5mol/L D.5.67mol/L 2、将4.34gNa、Na2O、Na2O2的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在标准状况下得到672mL混合气体,该混 合气体通过放电,恰好完全反应,则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1 B. 1:1:2 C.1:2:1 D.4:3:2 3、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分别放入0.1mol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然后各加入100mL 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的质量分数大小为() 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甲=丁<乙=丙 D.丁<甲<乙<丙 4、现有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00mL1mol/L的AlCl3溶液。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 溶液中;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比较两次操作的现象和沉淀质量是() A.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不等 B.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也相等 C.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等 D.现象不同,沉淀质量不等 5、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浓度为1.00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 全溶解,有气体放出,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后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此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是() A.11.2g B.5.6g C.2.8g D.1.4g 6、向50gFeCl3溶液中投入一定量的钠,待反应完毕后,过滤,得到仍有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 钠的质量为() A.4.6g B.4.1g C.6.9g D.9.2g 7、FeCl3、CuCl2混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加入KSCN的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C.溶液中一定含Cu2+ D.剩余固体中一定有铜 8、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CO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2.1g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 量Na2O2的固体中,固体增加的质量是() 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 9、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300mL1mol/L盐酸和氢氧化钠,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 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甲:乙=1:2,则加入铝粉质量为() A.5.4g B.3.6g C.2.7g D.1.8g 10、有铝、氧化铜、氧化铁组成的混合物共10g,放入500mL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混合物完全溶 解,当再加入250mL2.00mol/L的NaOH溶液时,得到沉淀最多。上述盐酸溶液的浓度为() A.0.500mol/L B.1.00mol/L C.2.00mol/L D.3.00mol/L 11、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烧碱溶液中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室温,下列说 确的是() A.溶液中Na+浓度增大,有O2放出 B.溶液中OH-浓度不变,有H2放出 C.溶液中Na+数目减少,有O2放出 D.溶液中OH-浓度增大,有O2放出 12、己知Ba(AlO2)2能溶于水。右图表示的是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时,生成沉 淀的物质的量y与加入Ba(OH)2的物质的量x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难点

钠,银白色,4Na+O 2Na O 22==,O Na 2为白色固体,222O Na O 2Na 加热+,22O Na 为淡黄色固体, 钠与盐的反应 (1)熔融状态的盐的反应(置换反应) NaCl 4Ti TiCl 4Na 4++熔盐 (2)与盐溶夜反应,即钠先和水反应,生成的NaOH 再和盐反应 ↑+==+2222O 4NaOH O H 2O 2Na (什么时候要标注气体?) 232222O CO 2Na CO 2O 2Na +==+ 2Cl 的制备:O H Cl MnCl )(4HCl MnO 2222+↑+?+浓 ↑+↑++222Cl H 2NaOH O 2H 2NaCl 通电 322FeCl Cl 32Fe 燃烧+,棕黄色烟,溶于水为黄色(+2Fe 溶液是浅绿色);22CuCl Cl Cu 燃烧+,棕色烟,水溶液呈蓝绿色;2NaCl Cl 2Na 2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色火焰。纯净的2H 在2Cl 中安静的燃烧,2Cl 可以和大多数金属反应,当然,非金属也不例外,322PCl 3Cl 2P 燃烧+(在空气中形成白雾),522P C l 5C l 2P 燃烧+(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HClO (强氧化性) :破坏有机性,使其颜色褪去,不可逆。将一粒钠投入酸中,反应比在水中更剧烈,如:↑+==+24242H SO Na SO H 2Na ,(想想为什么不是先和水反应?) 漂白粉 制备原理: O H 2Ca(ClO)CaCl )OH (Ca 22Cl 22222++==+,其中有效成分为2Ca(ClO), 漂白粉使用时,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生成HClO 。 HClO 2CaCl 2HCl Ca(ClO)22+==+ H C l O 2C a C O O H CO Ca(ClO) 3222+↓==++ H C l O 2)C a (H C O O 2H 2CO Ca(ClO) 23222+==++(2CO 过量) 练习题: 1.将11.5gNa 投入足量水中,得到溶液a,将12gMg 投入到足量的与上述等质量的盐酸中,得到溶液b ,则a 与b 的质量关系为.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1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化学必修1 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看不清就放大点) 2011、9 P5【思考交流1】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可以从试剂的存放、试剂的取用、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废液等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例如:① 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③ 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④加热液体时要放碎瓷片;⑤ 不能给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思考交流2】金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游离态存在。金的密度又很大,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的方法从沙里提取密度很大的金。在用水冲洗沙时,密度小的泥土、细沙等物质被水冲去,可提取含量极少的金。如果铁屑和沙混合,可以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 P5 【学与问】化学上所指的杂质不一定是有害或无价值的,如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对人体有益的。 P6 实验 (3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 2、MgCl 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检验这些离子存在的方法,可 从分析它们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硫酸钡不溶于水,可用BaCl 2溶液来检验可溶性的硫酸盐。但钡盐除BaSO 4外,还有BaCO 3 等,BaSO 4不溶于稀盐酸,BaCO 3等溶于稀盐酸。所以,检验硫酸盐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 2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不溶于 稀盐酸,则存在硫酸盐。同理,可用Na 2CO 3溶液检验CaCl 2,用NaOH 溶液检验MgCl 2。 P6实验1-2 检验SO 42-所用的试剂是BaCl 2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也可先加BaCl 2 溶液、再加酸。 现象:若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SO 42-存在;若先加BaCl 2溶液、再加酸,应 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加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SO 42-。 P7 【思考与交流】 (1) (2)为此要设计加入 试剂的顺序,即要使前一过量试剂在后续除杂操作中除去。本实验中,一般的加入顺序是BaCl 2、NaOH 、Na 2CO 3、HCl 。加Na 2CO 3时可除 去过量的BaCl 2,最后加HCl 可除去过量的Na 2CO 3和中和过量的NaOH ,当溶液达到中性微酸性时,得到几乎不含其他杂质的NaCl 溶液。 P8实验1-3 P9实验1-4 实验现象:(1)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 氯化碳充分混合;(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P10 习题 1.C 2.B 3CD 4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 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5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6.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 2CO 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 3,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陶瓷、玻璃是不存在碳酸盐。 7.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 4,也可能是BaCO 3,或 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 3;若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 是BaSO 4,若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沉淀都有。 P13 【学与问】24.5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mol mol g g SO H M SO H m SO H n 25.0/985.24)()()(424242=== 1.50 mol Na 2CO 3 g mol g mol CO Na 159/10650.1)(32=?= P13【科学探究】1(2) P14 2. 表1 22.4, 22.2 表2 7.12, 10.0, 18.0, 53.6 【讨论】相同,不相同 P16 【学与问】1.因为烧杯的内壁上还粘有少量溶液,若不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所配溶液中 溶质的浓度偏低。 2. 小。因为洒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质,所以转移到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3.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5.85 g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 g ,所以不能称出5.85 g 固体。 P17 【思考与交流】 1.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的大;将浓硫酸、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浓 硫酸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纸被腐蚀),而稀硫酸只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久置后也会变黑);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 热,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不大;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变稀,稀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化不大;浓硫酸常温下不与铁 反应,稀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等。 2. 物质的量相等。因为稀释前与稀释后H 2SO 4的质量是不变的,只是溶液体积增大了。 P17 习题 1.D 2.B 3.B 4.B 5.65~110mg/dL 。属于正常范围(提示:1mol=1000mmol ) 6.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结果导致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7. 14 mL (建议分步计算,学会公式的应用) 8. n (Ca ):n (Mg ):n (Cu ):n (Fe )=224:140:35:2 9. (1)0.2mol (2)Cu 2+:0.2mol Cl -:0.4mol 10. 40 P20 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 (1) 不正确。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有关,若不指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而仅指出气体的体积,则无法知道气体的物 质的量,也无法知道分子数。 (2) 不正确。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液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3) 不正确。水在标准状况时将结成冰(严格地说是处于冰、水共存状态),1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 (4) 正确。

高一化学必修1_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含详细解答)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一定由分子构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混合物肯定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2009-2010豫南七校期末)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包含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3 A.氧化物:CO2、NO、SO2、H2O B.碱:NaOH、KOH、Ba(OH)2、Na2CO3 C.铵盐:NH4Cl、NH4NO3、(NH4)2SO4、NH3·H2O D.碱性氧化物:Na2O、CaO、Mn2O7、Al2O3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B.生石灰与水混合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 5.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大小都在1~100nm之间 B.有丁达尔效应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6.离子方程式H++OH-===H2O所表示的反应是() A.所有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B.所有强酸和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C.所有可溶性酸和可溶性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D.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7.下列化学方程式中,能用离子方程式SO2-4+Ba2+===BaSO4↓来表示的是() A.BaCO3+H2SO4===BaSO4↓+H2O+CO2↑ B.BaCl2+Na2CO3===BaCO3↓+2NaCl C.Ba(OH)2+CuSO4===Cu(OH)2↓+BaSO4↓ D.BaCl2+Na2SO4===BaSO4↓+2NaCl 8.下列各组离子因为生成难溶物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Cl-、Fe3+、NO-3、OH- B.HCO-3、Cl-、Na+、H+ C.Ba2+、Cl-、CO2-3、K+ D.NH+4、K+、OH-、Cl- 。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铁和稀硫酸反应: 2Fe+6H+===2Fe3++3H2↑ 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a2++CO2↑+H2O C.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Cu+Ag+===Cu2++Ag D.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Mg2++2OH-===Mg(OH)2↓ 10.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A.NH+4—气体法B.I-—沉淀法 C.Fe3+—显色法D.Ca2+—气体法 11.(贵州兴义市第九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次月考,17)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肯定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某元素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C.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12.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烧碱固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能引起下列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A.HCO-3B.Cl-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混合气体性质推断》重难点专项训练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难点习题:混合气体性质推断 二、混合气体性质推断 1、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 2、CO、H2O(g)、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完全)(1)通过碱石灰,气体体积变小;(2)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3)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蓝;(4)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A、一定有CO2、H2可能有CO、H2O(g); B、一定有CO、H2O(g)可能有CO2、H2 C、一定有CO2、CO可能有H2O(g)、H2 ; D、一定有CO、H2可能有CO2、H2O(g)。解析:(1)能被碱石灰吸收的气体有水蒸气与酸性气体,所以混合气体中可能有CO2或H2O(g)或CO2与H2O(g),(2)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说明混合气体还原了氧化铜,得知混合气体中可能有还原性的气体CO、H2,(3)白色硫酸铜粉末遇到水蒸气变蓝,而在第一步时水蒸气已经被碱石灰吸收没了,水蒸气只能就是混合气体还原氧化铜时产生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不会产生水蒸气,只能就是氢气还原氧化铜时产生水蒸气,得出结论:混合气体中一定有氢气。(4)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而在第一步时二氧化碳即便有也已经被碱石灰吸收没了,二氧化碳只能就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产生的,得出结论: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一氧化碳。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答案:D、 2、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 、CO,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完全)(1)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与灼热的氧化铜,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2)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气体体积减小;(3)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剩余气体,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 )A、一定没有N2 ,HCl 与CO中至少有一种; B、一定有N2 ,HCl 与CO ; C、一定有N2 ,HCl 与CO中至少有一种; D、一定有N2与HCl ,没有CO 解析:(1)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与灼热的氧化铜可能发生HCl+NaHCO3=NaCl+H2O+CO2↑,CO+CuO加热CO2+Cu,气体体积均未发生改变,不能断定有没有HCl 或CO,(2)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气体体积减小;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说明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氧气(灼热的铜网就是专门用来吸收氧气用的),说明HCl 或CO至少存在一种。(3)氮气每一步都不参与反应,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剩余气体,所以该气体就是氮气。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选择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doc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 【一】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理解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实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水平。 2.培养计算水平,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使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准!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 按一定的数目关系实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实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实行化学反应 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 例实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 L)的化学物质来实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