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64
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荷尔蒙、代谢药物、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
而肝脏疾病则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病理性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据统计,全球有亿万人口患有肝病,其中60%的死因是由肝癌、肝硬化等疾病所致。
肝脏疾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导致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和疾病治疗上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危害,并提高治疗效果。
一、肝脏疾病研究的现状1. 基础研究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如何防止或治疗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目前,基础研究对于肝疾病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人们已经发现许多与肝脏疾病有关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并探索了许多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病理学和免疫学机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并且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肝脏细胞的死亡和再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2. 临床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的肝脏疾病研究也在蓬勃发展。
临床研究主要涉及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方面。
随着体外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医生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上,人们发展了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有效地控制了肝脏疾病的进展。
二、肝脏疾病研究的未来方向1. 个性化医学个性化医学是指根据个体的基因、病理学、生理学等特点,制定针对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方面,个性化医学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个性化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方法。
其中,基因测序是精准医学中的重点,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因组信息,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肝脏疾病方面,精准医学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肝脏疾病,制定治疗方法,预测疾病进展。
脂肪肝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积聚过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性别差异方面,男性患脂肪肝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这主要与性激素的作用有关。
雄性激素能够促进脂肪酸合成和抑制脂肪酸氧化,从而增加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此外,男性通常更容易饮酒、吸烟和饮食不健康,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女性在雌激素的保护下,更容易将脂肪储存在其他部位,如臀部和大腿,减少了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
年龄分布方面,脂肪肝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研究发现,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年龄相关的代谢变化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率逐渐下降,脂肪酸的氧化能力也减弱,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
此外,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运动、饮食高糖高脂等问题,这些因素也增加了脂肪肝的风险。
除了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脂肪肝的发病还与许多其他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过量的脂肪摄入和缺乏运动导致体内脂肪积聚,增加了脂肪肝的风险。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也与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
此外,遗传因素、饮食结构、药物使用等也可能影响脂肪肝的发展。
针对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首先应该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适量的体重,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有助于减少脂肪肝的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及时干预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改善饮食结构、减轻肝脏负担等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肝脏功能。
总之,脂肪肝的发病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分布的特点。
男性和中老年人群更容易患上脂肪肝,这与性激素水平、代谢率下降、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脂肪肝的起因和食疗据统计,我国脂肪肝的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
脂肪肝是指人体肝脏内的脂肪蓄积过多。
人体的脂肪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性脂肪,中性脂肪可随人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多少而变化。
另一类为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脂,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成胆盐、维生素D、类固醇激素的重要原料,是固定不变的。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只含有少量脂肪,约占肝脏重量的4%-7%,其中一半为中性脂肪,其余为卵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增加,当其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10%时即是脂肪肝。
超过10%-25%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50%为重度脂肪肝。
一、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①饮食营养因素:长期饥饿或消化吸收障碍,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和某些维生素,或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精饮食。
②中毒性脂肪肝:很多化学药品,如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水杨酸制剂、三磷酸腺苷、某些镇静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四氯化碳、磷、氯仿、苯、酒精等。
③感染:如结核病、链球菌感染、肺炎、伤寒、慢性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胰腺炎等。
④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内分泌失调性肥胖。
甲状腺机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垂体后叶功能亢进等。
⑤医源性:如肝炎治疗过程中病人休息过多,再加上进食高精、高热量饮食、体重增加或持续长时间静滴高渗糖等均能引起脂肪肝。
⑥其他:妊娠能引起妊娠脂肪肝、先天性痴呆综合征、半乳糖血症、家族性高脂血症、非β-脂蛋白血症、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都能引起脂肪肝。
二、据临床调查,脂肪肝多发于以下几种人:年长者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运动量也随之减少,易发生脂肪蓄积。
此外。
中老年人罹患内分泌疾病者也较多,如糖尿病等,脂肪肝也会相应增多。
肥胖者研究表明,在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的人中,肝脏脂肪沉着者占72%,脂肪高度沉着者占20%。
这一方面是因为肥胖者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大大增加,大量的脂肪酸被不断地运往肝脏,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肥胖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肝脏对脂肪酸的合成,结果使大量的脂肪酸蓄积在肝脏,远远超过了肝脏的运输处理能力,于是便转化成中性的脂肪沉积在肝脏中。
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
病学调查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脂肪肝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脂肪肝病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脂质合成和脂质分解失调,导致肝内脂肪堆积而形成的。
脂肪肝病早期很少有症状,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演变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硬化、甚至肝癌。
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较为寒冷的地区,与中南部地区相比,人们喜欢吃较为油腻、高热量的食物,工作压力较大,久坐不动,这些都是导致脂肪肝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开展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全年龄段、从事不同职业的东北地区城市居民。
2.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3.问卷设计: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脂肪肝相关的饮食、生活方式和家庭状况等。
4.检测指标:采用超声检查、血液生化检验等方法,检测参与者的脂肪肝症状、肝功能、脂质代谢、血压等指标。
5.数据处理: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不同群体脂肪肝患病率的差异,并寻找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居民的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脂肪肝的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和
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可为全国范围内脂肪肝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200092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第一作者:施漪雯,女,33岁,医学博士,主治医师,Email:yi-wenshi90@通讯作者:范建高,Email:fattyliver2004@ ㊃专家论坛㊃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现状施漪雯,范建高㊀㊀ʌ关键词ɔ㊀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发病率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6.003㊀㊀Epidemiologic status of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s㊀Shi Yiwen,Fan Jiangao.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92,China ㊀㊀ʌKey wordsɔ㊀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s;Obesity;Diabetes;Metabolic syndrome; Prevalence;Incidence㊀㊀随着能量密集但营养缺失的饮食模式以及久坐少动和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的盛行,全球肥胖㊁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㊁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而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和慢性乙型肝炎(CHB)等其他肝病患者亦可因代谢功能障碍而发生脂肪肝㊂NAFLD早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并成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愈来愈重要的病因[1,2]㊂全球专家建议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并采用肯定性的诊断标准,即代谢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也被称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3-6]㊂本文重点介绍了NAFLD的流行现状,并比较了NAFLD㊁MAFLD和MASLD流行率的异同㊂1㊀全球NAFLD流行趋势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截止到2021年5月全球17个国家累计1030160例成人的72项研究发现,全球NAFLD总体患病率估算为32.4%(95%CI:29.9 ~34.9),男性(39.7%)显著高于女性(25.6%)㊂随着时间的推移,NAFLD总体患病率不断升高,从2015年之前的25.5%增加至2016年后的37. 8%[7]㊂全球NAFLD总体患病率以拉丁美洲最高(44.4%),其后依次为中东㊁北非㊁南亚㊁东南亚㊁北美㊁东亚,而西欧最低(25.1%)[8]㊂全球近20年151项研究累计包括101028例成人受试者,发现超重群体NAFLD㊁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病率分别为70.0%㊁42.5%和33.5%,肥胖群体NAFLD㊁NAFL 和NASH患病率分别为75.3%㊁43.1%和33.7%;超重及肥胖的NAFLD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F2~4)检出率分别为20.3%和21.6%,进展期肝纤维化检出率分别为6.7%和6.9%[9]㊂在纳入的20个国家80项研究累计49419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为58.5岁,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9kg/m2,男性占52.9%㊂发现全球T2DM患者NAFLD总体患病率高达55.5%(95%CI:47.3~ 63.7)㊂这项分析中的10项研究同时计算了NASH 患病率,结果T2DM患者NASH患病率为37.3% (95%CI:24.7~50.0)㊂7项研究估计了进展期肝纤维化患病率,结果显示T2DM合并NAFLD患者进展期肝纤维化患病率为17.0%(95%CI:7.2~ 34.8)[10]㊂在84项研究报道了非肥胖和瘦人群体NAFLD患病情况,结果表明,在一般人群中,12.1% (95%CI:9.3~15.6)个体患有非肥胖性NAFLD,瘦人NAFLD患病率为5.1%(3.7~7.0)㊂非肥胖人群NAFLD发病率高达24.6%(95%CI:13.4~ 39.2)[11]㊂在最近的对156项累计1832125例T2DM患者的研究显示,T2DM患者NAFLD和NASH汇总患病率分别为65.0%和31.6%,显著性肝纤维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患病率分别为35.5%和15.0%[12]㊂1型糖尿病患者NAFLD和进展期肝纤维化患病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除非合并肥胖和代谢综合征㊂2㊀中国NAFLD的流行现状随着我国现代化㊁城市化㊁饮食结构西化以及久坐少动生活方式的盛行,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已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重要慢病㊂当前,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高达34.8%和14.1%,糖尿病前期和T2DM患病率分别高达35.2%和12.8%,代谢综合征的汇总患病率亦高达24.5%,与之相关的NAFLD亦已成为我国成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6]㊂分析5个国家累计381765例调查对象的16项研究发现,NAFLD总体发病率估算为46.9/1000人/年(95%CI:36.4~57.5),男性高于女性(70.8对29.6/1000人/年)[7]㊂亚洲国家成人NAFLD汇总发病率为46.13/1000人/年(95%CI:39.32~ 52.94)㊂同样,男性高于女性(53.10对33.70/1000人/年)㊂肥胖㊁超重/肥胖群体比非肥胖或BMI正常群体NAFLD发病风险大约增加3倍(分别为86.7对29.64和84.17对33.58/1000人/年)[13]㊂我国NAFLD发病率最高(59.40/1000人/年),而日本最低(23.20/1000人/年)㊂鉴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㊁生活方式等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我国不同地区NAFLD患病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㊂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报道,我国成人NAFLD总体患病率为29.6% (95%CI:28.2%~31.0%),男性(34.75%)显著高于女性(23.50%)[13];18~70岁群体NAFL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18~29岁为8.5%,50~59岁为29.1%)㊂NAFLD患病率从2000年前后的23.8%(95%CI:16.4%~31.2%)增加到2018年的32.9%(95%CI:28.9%~36.8%)㊂肥胖和T2DM 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高达66.2%和51.8%㊂NAFLD发病率也与日俱增,从2007~2010年的4.2%(95%CI:2.3%~6.0%)㊁2011~2013年的4.6%(95%CI:3.3%~6.0%)增加到2014~2016年的5.2%(95%CI:3.9%~6.5%)[14]㊂值得注意的是,纳入分析的这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并且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并非随机整群抽样的普通人群㊂回顾性分析2017~2022年我国30个省美年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成人健康检查的大数据,根据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touch)的超声衰减参数(CAP)诊断脂肪肝(>244db/m)和重度脂肪肝(> 296db/m),肝脏硬度测量(LSM)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10kPa)和肝硬化(>13.5kPa)[15,16]㊂结果显示,在5757335例成人中脂肪性肝病㊁重度脂肪变以及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病率分别为44.4%㊁10.6%㊁2.9%和0.9%㊂在男性㊁肥胖㊁糖尿病㊁高血压㊁血脂紊乱㊁代谢综合征㊁血清ALT或AST升高等亚组,各种程度的脂肪肝和肝纤维化患病率都显著高于相应对照人群㊂超声诊断的脂肪肝㊁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㊁血小板计数减少㊁HBV感染群体肝纤维化患病率都分别比相应对照人群显著增高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肝病的大多数危险因素都是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指标,仅血脂紊乱对于肝纤维化例外㊂然而,这些研究同样不是来自社区或随机整群抽样人群,研究对象中男性占2/3左右,并且没有区分ALD和NAFLD,为此无法计算性别和年龄调整后的我国一般人群NAFLD 患病率㊂此外,这些研究发现肥胖对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影响高于T2DM亦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㊂3㊀MAFLD和MASLD的流行率鉴于NAFLD㊁MAFLD和MASLD的诊断标准并不完全相同,MAFLD和MASLD可以与ALD和慢性乙型肝炎等其他肝病合并存在,并且这些有两种及以上病因的慢性肝病患者危害更大㊂据估计,临床上最多95%和98%NAFLD患者可以分别定义为MAFLD和MASLD㊂从流行病学角度看,MAFLD和MASLD患病率显著高于NAFLD,但是在无糖尿病且BMI正常群体特别是儿童MAFLD和MASLD发病率理论上应低于NAFLD[17]㊂上海崇明地区随机整群抽样研究老年人T2DM和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患病率,结果发现,在9927名调查对象中NAFLD和MAFLD患病率分别为36.9%和40.3%,其中3481例(35.1%)患者同时满足MAFLD和NAFLD (MAFLD+NAFLD+)的诊断标准,521例(5.2%)仅为MAFLD,绝大多数为MAFLD合并ALD(MetALD)㊂181例(1.8%)符合NAFLD但不是MAFLD,其中82.9%存在一项代谢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患者可以诊断为MASLD)[18]㊂此外,NAFLD和MAFLD患病率都随着糖代谢受损程度加重而增高,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为35.7%㊁糖耐量异常的为40.9%,而T2DM患者增加到53.8%㊂结果表明, MAFLD患病率高于NAFL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NAFLD患者95.0%以上可以归类为MAFLD,因94.6%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同时满足MAFLD诊断标准,而不能满足MAFLD甚至MASLD标准的NAFLD为隐源性脂肪性肝病㊂根据MASLD的新定义重新分析香港成人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㊁队列研究和NAFLD临床研究数据发现,在一般人群和医院环境中,MASLD定义重新分类的NAFLD患者少于MAFLD定义;MASLD与NAFLD之间的差异很小,为此在新的MASLD定义下,此前NAFLD相关研究的结果仍然有效[19]㊂比较巴西的ELSA-Brasil队列中分别按照不同定义下NAFLD㊁MAFLD和MASLD的患病情况[20],在10,651名受试者中,NAFLD㊁MAFLD和MASLD患病率分别为34.7% (95%CI:33.8~35.6,n=3,697)㊁34.9%(95%CI: 34.0~35.8,n=3718)和33.4%(95%CI:32.6~ 34.4,n=3,569)㊂在NAFLD患者中,3.5%不符合MASLD定义,而不符合MAFLD的比例约为7.9%㊂4㊀儿童MAFLD患病率和发病率自21世纪以来,NAFLD和MAFLD的起病渐趋低龄化,亦已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慢性肝病和肝酶增高最常见的原因㊂我们团队曾对9项来自亚洲包括20595名儿童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儿童NAFLD总体患病率为5.5%(95%CI:3.46% ~8.72%),其中36.6%NAFLD儿童合并血清ALT 水平升高[21]㊂2010年以后亚洲儿童NAFLD患病率是2004年~2010年的1.6倍,并且男孩NAFLD患病率(8.18%,95%CI:4.93%~13.26%)显著高于女孩(3.60%,95%CI:1.60%~7.87%)㊂10岁以上男孩比女孩更易发生脂肪肝(比值比1.75,P= 0.0012)㊂另外,儿童NAFLD的汇总患病率随着BMI增加而逐渐增高,BMI正常儿童患病率为1.5% (95%CI:0.88%~2.51%,n=2610),超重儿童患病率为16.7%(95%CI:7.07%~34.65%,n=1265),肥胖儿童患病率为50.1%(95%CI:41.99%~ 58.27%,n=6434)㊂包括众多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㊁BMI㊁腰围㊁血压㊁血清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增高㊁以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等均与儿童NAFLD的流行密切相关㊂儿童MAFLD的临床特征同样与NAFLD相似,75%以上的儿童NAFLD符合MAFLD诊断标准[22]㊂表1㊀NAFLD、MAFLD和MASLD定义与诊断异同NAFLD MAFLD MASLD 中文名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定义显著肝脂肪变,除外酒精等因素显著肝脂肪变,合并超重/肥胖㊁2型糖尿病或7项代谢心血管危险因素显著肝脂肪变,合并代谢综合征5项组分中的任何一项时间198620202023排他性诊断是否否代谢功能障碍不考虑强调过分强调,易有假阳性代谢功能障碍的工作定义(成人/亚洲)-三项中有一项1.超重/肥胖,BMIȡ23kg/m22.2型糖尿病3.2项以上代谢风险:①腰围ȡ90/80cm(男/女)②血压ȡ130/85mmHg或使用降压药物③TGȡ1.7mmol/L或使用降脂药物④糖尿病前期⑤HOMA-IRȡ2.5⑥hsCRPȡ2mg/L五项中任何一项1.BMIȡ23kg/m2或腰围>94/80cm(男/女)2.FPGȡ5.6mmol/L或P2BGȡ7.8mmol/L或HbA1cȡ5.7%或T2DM3.血压ȡ130/85mmHg或使用降压药物4.TGȡ1.7mmol/L或使用降脂药物5.HDL-Cɤ1.0mmol/L/1.3mmol/L(男/女)或使用降脂药物㊀㊀BMI:体质指数;FP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OMA-IR: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hsCRP:超敏C反应蛋白;P2BG:餐后2h血糖;TG:甘油三酯㊀㊀最近,我们团队分析了上海出生队列5周岁和8周岁儿童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仪(FibroScan-502)筛查肝脏弹性值和脂肪含量的随访数据[23]㊂定义CAP 大于248db/m为脂肪性肝病,并将合并肥胖或腹型肥胖的脂肪性肝病定义为MAFLD㊂最终共有848名来自上海出生队列的8岁儿童(其中431名为男孩)符合标准被纳入研究,其中385名儿童(其中189名为男孩)同时有5岁时的随访资料㊂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从5岁时的3.9%增加至8岁时的5.1%,MAFLD患病率则从0.5%增加到3.4%㊂在8岁儿童中,MAFLD组体质量㊁BMI㊁胸围㊁腰围㊁臀围㊁腰/高比㊁腰/臀比和肝脏弹性值显著高于无脂肪肝的儿童㊂根据5岁时的随访资料,8岁儿童脂肪性肝病和MAFLD发病率分别为3.8%(14/370)和3.1%(12/383)㊂在5岁时有肥胖或腹型肥胖儿童随访中脂肪性肝病和MAFLD发病率都显著增高㊂腰围和BMI与儿童MAFLD患病率和发病率都显著相关,而胸围仅与肥胖儿童MAFLD流行率独立相关㊂此外,既往我们的研究还显示了育龄期女性肥胖和妊娠糖尿病是其后代肥胖和脂肪性肝病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24]㊂综上所述,全球NAFLD的流行趋势与各个国家和地区肥胖和T2DM患病率增加相平行,肥胖和T2DM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㊂当前,日益增加的脂肪性肝病主要是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NAFLD,也就是MAFLD或MASLD(表1)㊂三者的患病率数据基本相近,从高到低依次为MASLD㊁MAFLD㊁NAFLD㊂当前,全球特别是我国脂肪性肝病和肝纤维化患病率高于预期,并且呈现低龄化发病趋势㊂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肥胖和代谢功能障碍,接下来的20年我国MAFLD/MASLD的疾病负担仍将以惊人速度递增㊂需要重视体质量㊁超重/肥胖㊁T2DM和有MetS组分的患者MAFLD的筛查及有效防治和分层管理[25,26]㊂ʌ参考文献ɔ[1]杨蕊旭,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流行病学与筛查.实用肝脏病杂志,2022,25(2):153-156.[2]苏佩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肝细胞癌.实用肝脏病杂志,2023,26(3):445-448.[3]Eslam M,Sanyal AJ,George J,et al.MAFLD:A consensus-drivenproposed nomenclature for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Gastroenterology,2020,158(7):1999-2014,e1991.[4]Eslam M,Newsome PN,Sarin SK,et al.A new definition for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A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J Hepatol,2020,73(1):202-209. [5]Rinella ME,Lazarus JV,Ratziu V,et al.A multi-society Delphi con-sensus statement on new fatty liver disease nomenclature.J Hepatol, 2023[ahead of print].[6]Yip TC,Fan JG,Wong VW.China s fatty liver crisis:A loom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y.Gastroenterology,2023,165(4):825-827. [7]Riazi K,Azhari H,Charette JH,et al.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NAFLD worldwid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2,7(9):851-861.[8]Younossi ZM,Golabi P,Paik JM,et al.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a systematic review.Hepatology,2023,77(4): 1335-1347.[9]Quek J,Chan KE,Wong ZY,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fatty liver disease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cetGastroenterol Hepatol,2023,8(1):20-30.[10]Younossi ZM,Golabi P,de Avila L,et al.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NAFLD and NASH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epatol,2019,71(4):793-801. [11]Ye Q,Zou BY,Yeo YH,et al.Global prevalence,incidence,and out-comes of non-obese or lea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5(8):739-752.[12]En Li Cho E,Ang CZ,Quek J,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Gut,2023[ahead of print]. [13]Le MH,Le DM,Baez TC,et al.Global incidence of non-alcoholicfatty liver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63studies and1,201,807persons.J Hepatol,2023,79(2):287-295. [14]Zhou JH,Zhou F,Wang WX,et al.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NAFLD from1999to2018in China.Hepatology,2020,71(5): 1851-1864.[15]Man S,Deng YH,Ma Y,et al.Prevalence of liver steatosis andfibros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various high-risk populations:A nationwide study with5.7million adults in China.Gastroenterology, 2023,165(4):1025-1040.[16]胡灵溪,安薪宇,李妹,等.超声衰减参数诊断体检人群脂肪肝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实用肝脏病杂志,2023,26(4):488-491. [17]范建高,李小英.NAFLD更名MAFLD㊁MASLD:背景㊁异同㊁对策.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8):789-792.[18]Zeng J,Qin L,Jin Q,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FLDin Chinese adults aged40years or older:A community-based study.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22,21(2):154-161. [19]Song SJ,Lai JC,Wong GL,et al.Can we use old NAFLD data underthe new MASLD definition?J Hepatol,2023[ahead of print]. [20]Perazzo H,Pacheco AG,Griep RH,et al.Changing from NAFLDtrough MAFLD to MASLD:similar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a large Brazilian cohort.J Hepatol,2023[ahead of print]. [21]Zou ZY,Zeng J,Ren TY,et al.The burden and sexual dimorphism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sian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Liver Int,2021,42(9):1969-1980. [22]Xing YF,Fan JG,Wang HJ,et parison of MAFLD and NAFLD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Children,2023,10(3):560. [23]Zeng J,Jin Q,Yang J,et al.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MAFLD andassociated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 among prepubertal children of the Shanghai Birth Cohort.Hepatol Int,2023[ahead of print]. [24]Zeng J,Shen F,Zou ZY,et al.Association of maternal obesity and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with overweight/obesity and fatty liver risk in offspring.World J Gastroenterol,2022,28(16):1681-1691. [25]顾棨,芮法娟,倪文婧,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规范化管理.实用肝脏病杂志,2023,26(4):457-460.[26]张淮,郑明华.MAFLD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分层管理.实用肝脏病杂志,2023,26(4):463-466.(收稿:2023-10-01)(本文编辑:陈从新)。
肝脏病理生理学研究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长期滥用酒精、病毒感染等,肝脏病成为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为了深入研究和探究肝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肝脏病理生理学研究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肝脏结构和功能角度,探讨肝脏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肝脏结构与功能肝脏是一个位于腹腔右上方的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
人体中的血液在经过肝脏之后,就可被身体其他部位所利用。
肝脏的结构包括左右两叶,由肝细胞组成。
肝细胞密集地排列在肝小叶内,由胆汁管所包围。
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有代谢、解毒、贮藏、合成、分泌等。
首先,代谢是指肝脏可以将身体摄入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能量储备,另一部分转化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
其次,解毒是指肝脏可以将毒素转化为非毒性物质或者将毒素从体内排出。
通过肝脏解毒的作用,人体可以防止各种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保证身体健康。
此外,贮藏是指肝脏可以将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有益的微量元素贮存在其中,以保证身体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营养;合成则指肝脏可以合成大量人体需要的物质,如胆汁、脂肪等;分泌是指肝脏可以通过分泌胆汁来帮助身体消化和吸收脂肪。
综上所述,肝脏的多种生理功能使得其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肝脏病的研究,也需要从肝脏结构和功能这些基本方面入手。
二、肝脏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现状肝脏病是指因各种原因而引起肝脏组织的病变。
肝脏病包括肝炎、脂肪肝等多种类型。
这些肝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均各不相同。
对于肝脏病理生理学的研究,需要从这些不同类型的肝脏病入手。
首先,对于肝炎的研究,需要了解肝炎病原体及其感染途径、患者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对于肝炎患者的症状、发展程度等也需要有深入的了解。
目前针对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治疗肝硬化等方面。
因此,对于肝炎病原体的分离、肝脏病变的观察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