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库恩对于科学发展的模式及进行评论
作科学哲学史主学派的始人,恩提出了令他名于西方科学哲学界的科学展模式。
他的科学理的中心是科学革命理,他提出了的一个科学展模式:前科学—常科学—失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科学⋯⋯。
恩将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合来研究科学展的史构。
他通的方法从史的、社会的点出得出的:科学展有量的累,通量的累的。
恩的科学展模式是常科学和科学革命不绝交替的科学展模式。
上是一种化与革命相合、科学内部要素与科学外面要素互相作用的科学展模式。
我种理有他的先的、独到的地方科学置于一个更广的史背景空下。
他所提出的“范式” 种理念不一样于作果的“理” ,而是科学展的史形,是科学共同体行科学活的
工具。
同他的理“范式”也不是科学已有成就的,而是科学将来活的指南。
在
种理中科学和的程其实不等于科学的程。
恩一种科学新的与的程其实不等于科学的程。
一种新的理的提出和价取决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科学共同体的偏好甚至与科
学家的个人偏好。
恩的个科学打破了当把科学看作一个程的念,进而把在
当拥有划代的的意。
可是种理于范式在常科学期的治地位和夸张了科学家书念的影响,同否了范式更替中的性。
在我看来任何理都有它自己的史限制性,因此我要着容的目光去价古人的理知,才能更靠近真谛。
同真谛自己也是相的,是不停展的。
因此我需要不停的汲取前的,不停的展古人的理,进而不停推科学的展。
论库恩科学哲学的历史维度作者:魏晓玲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5期摘要:库恩拥有历史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双重身份,在他的身上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库恩最独特的点就在于其科学史进路,他主张从科学事件本身去寻找历史材料,这样一来科学史的准确度便有了较大的提高。
不过,由于他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历史态势而遭到了正统科学史家的漠视。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引发了所谓的科学哲学的历史转向,在科学史家眼中,不过是以哲学模型代替历史理解,是反历史的。
”从科学哲学角度来看,库恩与其他科学哲学家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待科学并没有仅仅依靠想象一种万能的衡量尺度,并通过科学史的案例来加以佐证和解释它;而是为科学的发展历程赋予了时代内涵,通过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从而为科学哲学加入了历史的元素。
关键词:库恩历史观理性历史化科学史观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216-03中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说:“我虽然成了历史学家,我最大的兴趣仍在哲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我既搞科学史,也搞科学哲学。
”毫无疑问,库恩本人是一位科学史家,他在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学时就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去学习科学史理论。
库恩曾经说过很多次,柯伊列的著作就是在这时候接触到的,后来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52年,结束了学生生涯的库恩并没有离开学校,之后几年就正式进入了科学史领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教研生涯。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库恩会对科学进行全新角度的解读,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科学哲学道路了。
一、库恩科学哲学的历史进路库恩在把其哲学和波普尔哲学相比的时候说:“在我们显然指向相同问题的大多数场合下,卡尔爵士和我的科学观几近同一。
我们都更关注科学知识取得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逻辑结构。
”波普尔其实也引入了判决性实验这种史实,但是为何不把波普尔归类成历史主义者,只承认库恩才是引领历史主义的前沿人物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库恩没有把科学史仅仅当作证明工具,他是透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到科学的真实面目,也就是为科学加入了历史元素。
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作者:荆德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荆德涛(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库恩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中,科学共同体的思想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科学共同体构成了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并且贯穿着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与科学发展同在,与范式共存亡。
关键词:库恩;科学共同体;范式;科学革命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037-03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同时,《结构》一书也奠定了库恩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在库恩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中,科学共同体的思想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科学共同体构成了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并且贯穿着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与科学发展同在,与范式共存亡。
如果我们“要把‘范式’这个词完全弄清楚,首先必须认识科学共同体是如何独立存在的。
”[1]一、科学共同体与范式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呢?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中给科学共同体下了比较直观的定义:“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
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已的接班人。
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同一共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
”[2]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是一些具有共同的教育背景、具有共同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人组成的。
科学共同体是生产科学知识的单位,它是一个给定专业的从业者们,由他们的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要素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他们彼此了解成员的工作,彼此之间进行充分的专业交流,而且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判断也是比较一致的。
关于共同体的这些特点,库恩用范式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也就是说,这些特点都是由共同体所共有的共同信念即范式决定的。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作者:宋繁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11期该文首先主要介绍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在正确了解库恩的思想后提出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并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发表对其思想的一些浅见。
针对该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论述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第三部分阐释库恩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在当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当前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事业,也是其他社会科学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范式。
库恩对范式的论述非常丰富,范式的基本涵义可以概括为:一个科学群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范式有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是它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二是它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活动。
因此,范式对科学研究者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又有实际工作上的指导作用。
据此,可以把有无范式的存在看作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论证说,科学家不是发现真理的勇敢冒险家,毋宁说他们是工作在一种已经确立的世界观中的解谜者。
库恩运用“范式”这个术语以描述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科学中解谜活动的基础。
借助于运用“范式”这个术语意在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含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这种传统正是常规科学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保证科学任务得意完成的前提。
科学共同体。
库恩在1974年发表的《再论范式》一文中,较详细地阐发了他对科学共同体的比较全面的定义:“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者组成的。
由于不同的共同体的注意力集中于不同的内容,跨越集团界限的专业交流很可能是不容易的,如果进行这种交流,很可能产生重大的分歧。
科学共同体1 科学共同体的定义科学共同体是指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相对稳定的联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评价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使用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科学理论,共同探索相关的目标。
科学共同体属于科学社会学研究范畴。
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有人开始探讨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探索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他提出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
库恩的贡献是提供了科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和转变的认识论基础。
他认为,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们的共同信念,科学家们由于具有共同的范式而构成一个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单位,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建制的核心,是由科学家组成的专业团体,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为加强交流、促进科学进步而结合在一起。
科学共同体有多种功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数项包括科学交流、出版刊物、维护竞争和协作、把个人知识和地方知识变成公共知识、承认和奖励、塑造科学规范和方法、守门把关、培育科学新人、争取和分配资源、与社会的适应和互动、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等。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之一是科学交流。
科学交流有正式的交流和非正式的交流:前者包括小组讨论,定期报告,学术会议,短期的学术访问和人员交流,较长时间的协作,借助科学期刊、出版物、图书馆、电子网络交流科学信息;后者往往采取“无形学院”的形式。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之二是出版刊物,包括出版各种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定期的和非定期的简报、通讯、学报、会刊、杂志、论文集、专著、科学普及读物等。
库恩科学共同体思想探析
马克思·库恩科学共同体思想是20世纪著名德国哲学家马
克思·库恩(Marx Küng)所提出的一种社会关系观念。
他认为,建立科学共同体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他倡导形成一个拥有共同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基础的科学共同体,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库恩将科学共同体的宗旨定义为“建立具有共同学
术价值观和学术基础的科学共同体”。
他认为,科学发展必须
建立在共同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基础上,这样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效果。
浅谈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思想及其意义
于华江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02)001
【摘要】无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于华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 [J], 李蓉
2.库恩"范式"思想的实质及革命性——从库恩对波普尔派的反驳理解"范式"思想[J], 王荣江
3.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理论 [J], 荆德涛
4.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默顿模式与库恩模式之比较 [J], 冯鹏志
5.论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 [J], 王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全文)摘要: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中提出了“范式”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哲学界,更渗透到了诸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范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库恩对“范式”基本含义的论述也多达21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库恩在发现“范式”的使用存在问题之后,“范式”在后库恩时代逐渐消失。
本文对库恩的“范式”理论作了系统地总结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范式”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今后在研究中规范“范式”的原本含义。
关键词:库恩;范式;科学革命1962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结构》一书。
该书中频频出现“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态”、“危机”等库恩式专业术语,在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库恩由此被誉为“现代科学哲学之父”,美国著名学者罗蒂称其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
在《结构》中,“范式”一词是该书的关键,而且也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范式”一词的出现,在世界学术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心理学界提出“范式是否可以成功重建心理科学发展史”,经济学界提出“改革目标转换模式”,企业界提出“再造企业内部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问题古已有之,而现在要通过“范式”理论从新的视觉入手,进行分析、再分析。
然而,由于“范式”本身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所以,“范式”概念到了后库恩时代就渐渐淡化乃至消失。
一、库恩的“范式”概念“范式”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arade Gina ,最初用于语言学中,原意是语法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由此可以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所以,“范式”一词并非库恩自己所创。
李醒名在《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术语吗?》一文中指出,“范式”一词从15 世纪进入了英语词汇之后,先后有马赫、迪昂、威纳以及默顿先于库恩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直接使用了该词。
论库恩范式思维方式的特征与影响吴春娥【摘要】库恩的范式思维方式是在研究特定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结构基础上所产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范式随科学发展而不断转换并具有不可通约性,其理论比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更具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范式理论在多个方面对SSK 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2【总页数】5页(P180-184)【关键词】范式;科学共同体;思维方式;SSK【作者】吴春娥【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科学观。
而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以及《必要的张力》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观,其基本点是:科学不是连续性的积累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的间断性转换的结果;范式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
库恩提出的这一基本观点显然与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点大相径庭。
他是在充分考察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从哲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科学研究的框架、具体方法,以及科学发展的模式加以探讨,从而得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结论的。
库恩在《结构》一书中所讲的“范式”大部分内容,其实就是讲科学共同体中有关思维方式的问题。
所以,搞清楚范式的实质也就把握了库恩的思维方式,从而也就可以理解其对后来的 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研究的影响。
作为历史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库恩既反对逻辑经验主义静态逻辑分析的科学模型和累积主义进步观,也批评了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断面临证伪、不断革命的发展模式,否认理论批判中存在普遍的不变的方法论规则;他强调科学哲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科学史实际,致力于说明科学发展的动力学和历史模型。
他在《结构》中系统阐述了一种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的新颖的科学观。
库恩论“不可通约性”及其对文化互鉴的意义作者:邱德胜,彭家锋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6期摘要:学界经常将“不可通约性”解读为两种范式之间无法互译,持不同范式的成员在概念、行动、标准选择等方面无法相互理解,由此简单地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无法互通。
为消除以上误解,通过对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历时性和共时性重读,不仅还原了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完整内涵,还充分揭示了其对文化互鉴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库恩; 不可通约性; 文化互鉴中图分类号: C03; N0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6.012“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一直以来,学界主要关注其在科学领域的内涵和意义,对其在更加广泛的文化领域的意义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不论是科学共同体内部还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动愈发频繁,分歧和冲突不断加剧,因此,重新考察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概念,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阐明“不可通约性”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表现,对推动当前的国际对话和文化互鉴意义重大。
一、“不可通约性”概念溯源作为库恩后期思想的核心术语,“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并非由库恩首次提出,马赫和爱因斯坦早在库恩之前就已经使用这个词汇[1]。
库恩第一次使用“不可通约性”术语是在其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結构》一书中,其意在描述前后相继的两种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不连续性(革命性),新旧理论之间无法做到完全互译而没有任何意义的损失,属于各自理论的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差别在于“我们将称之为看待世界和在其中实践科学的不可通约的方式(incommensurable ways)”[2]3,这是科学革命最显著的特征。
其实,“不可通约性”一词是从数学中借用过来的概念。
它的本意指两个数值之间不存在公约数或无法通分,引申为两个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公共度量的单位,这一点单从构词法上也能得到理解。
库恩“范式”与科学发展□彭金富[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库恩“范式”丰富内涵的揭示,挖掘出范式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客观主义逐渐走向相对主义的过程,找出范式在语言层次上的不可通约性、不可比较性、不可翻译性和不可交流性,从而对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进行了批判,给科学发展倾注了人文的理解,同时也对范式的症结提出了新的置疑,为今天知识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范式;科学革命;科学共同体[作者简介]彭金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认识论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库恩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理论对相对主义复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库恩将后现代主义引入科学乃至整个文化世界中,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Paradigm)概念。
该理论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对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的证伪主义进行了批判,强调了科学活动的主体性、非价值中立性以及范式的优先性、不可通约性,试图来消解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同时也把非理性注入了科学。
一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概念时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涵义,其本身就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
正如科学哲学家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在《范式的本质》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根据我的统计,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至少以21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
”库恩通过揭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缺陷认识到,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事业还必须考虑到认识领域以外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由此库恩提出了他的内容广泛的范式概念。
虽然他并未对这一概念做出严格、统一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范式的21种用法,其中包括:范式是“基本原则”“科学实验活动中某些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在内的范例”“共同的信念”等。
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摘要]对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是库恩的一个重大贡献。
系统解读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展现库恩科学哲学思想中的文化社会维度,有助于拓宽当前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库恩;科学共同体;文化社会维度查尔默斯认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库恩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1〕。
“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最能体现库恩科学哲学的文化社会维度。
一、科学共同体的内涵“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這一概念借用了社会学中的”共同体”(Community)概念。
共同体源于德语Gemeinschaft,后译为英语,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具有共同的特质、归属感以及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群体。
1942年波兰尼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
他认为,“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科学家按专业形成不同的集团,总和而为科学共同体。
”〔2〕库恩发展了这一概念,赋予许多新的具休内容。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两个概念常常出现循环定义:“一个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3〕拥有一个共同的范式的科学家组成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说,一个科学共同体就是共有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
科学共同体因科学成就而结成,科学成就以科学共同体的结成而成为范式。
库恩后来在《后记》(1969)中对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表述得较为明确。
“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在一种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
通常这种标准文献的范围标出了一个科学的学界,每个科学共同体一般有一个它自己的主题。
”〔4〕这显然是一种社会学的定义,从一群社会成员的行为出发,对其加以归类和划分。
库恩在《再论范式》一文中也谈到,“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
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同一共同体的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
”〔5〕这些群体形成科学共同体,围绕特定的知识目标,控制研究设备,决定优先权和研究程序。
而共同因素“一个范式或一组范式”使得科学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充分、专业见解一致。
科学共同体成员在共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接受了共同的教育、训练和熏陶,他们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学术观点、概念、术语、行话、交流方式、文献资料、教材和心理素质,所以他们之间可以顺利地讨论问题、交流业务,而在他们之外就比较困难,甚至难以进行。
科学共同体有许多层次,最大的共同体是全体自然科学家组成的共同体,略低一个层次的是大学科专业群体组成的共同体,如物理学共同体等。
从这个层次还可以分出一些重要的子集团,如高能物理学共同体等。
整个科学事业就是由这样一些共同体所分别承担,并代代相传,不断奋斗,推向前进。
二、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库恩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最能体现库恩科学哲学的文化社会学维度。
1.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科学共同体”本身是一个纯社会学的概念,库恩将其引入了科学哲学中并界定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确认者”,范式的载体和科学实践的主体。
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引入便将科学理论的结构、方法与科学认知主体的心理特质、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的哲学视角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结合起来了。
这样库恩就将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从知识体系扩大到掌握知识体系的主体。
正如美国科学家N·斯莱托所说,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于科学本身的社会结构,而不只是研究借以获得科学知识的那些社会条件。
事实上,库恩提出“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不仅同科学革命是有结构的过程相吻合,而且能够使两者互相印证。
科学发现之所以不能归之于某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创举,正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发现或选择都离不开科学共同体的影响。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实际上就是以牛顿为主的许多科学家共同研究的成果。
首先有开普勒在第谷的大量天文观测资料基础上推出的行星运动定律作为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胚胎;随后,1645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尔德奥作过一个假设:开普勒力的大小和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680年胡克在给牛顿的信中也提出了“吸引力与两中心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假设。
当然牛顿本人也在1665年萌发了平方反比公式的思想,之后借助于微积分这一新的数学工具严格地证明了开普勒的每一定律。
最后由于法国科学家皮卡尔提供了精确的地球半径的数据,才使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熟。
因此,库恩指出,“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群体的产物。
”〔6〕库恩强调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假如我重写此书,我会一开始就探讨科学共同体的结构,这个问题近来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史家也开始认真地对待它。
”〔7〕2.科学共同体受其信奉的范式的影响一个科学共同体就是共有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
科学家之所以加入这个共同体,是受到范式的吸引并凝聚到一起,使共同体成员信奉某一理论实体的存在,并向他们提出:什么是值得和需要研究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方法,哪些对问题的解决是可以接受的。
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共同体的一员,首先必须学习他们的范式。
属于同一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家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来自同一范本,他们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很少就基本原理产生争执。
科学共同体以相同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具有相同的信念和价值,遵守相同的科学实践规则和标准。
范式对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心理、感觉、思维和研究工作都起到了一种定向作用,使他们能够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深入细致地去进行工作,使他们对范式产生一种信仰,以致于在遇到难题时只是怀疑自己的解题能力而不是怀疑范式本身的对错,使他们不致于去怀疑和批评这种理论成就,而对理论的合理性去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范式甚至决定了科学家所处的世界和看世界的方式,当科学家处在不同的范式时,向同一个方向看去,他们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因此在库恩看来,一个科学家对某一假说或理论的评价、选择与接受,是由他们所处的科学共同体的状况与他们所持的科学范式与科学信念决定的。
不同的范式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评价标准,决定了科学家不同的选择与接受理论的方式。
3.科学共同体受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通常视科学家为“自由的真理探求者”,“在实验室拒斥一切偏见”。
但在库恩看来这只是理想化的科学家,亦或是科学的人格化。
因为科学家是有着血肉之躯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偏见、成见甚至谬见。
作为科学实践的主体,科学共同体是社会历史中的科学共同体,是从事科学实践的具有共同的信念、价值和规范的科学家群体。
科学共同体会受到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的影响。
伽达默尔说,在某一语言和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具有不同于另一个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人的眼光,因而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不同的共同体特征。
在19世纪的科学发展中,英国是经验传统,理论模型大都是用直观方式表达的,以法拉第的力线概念最为典型。
而法国是理论传统,理论模型都是用数学模型的方式表达。
文化是科学的土壤与灵魂,科学共同体不可能脱离文化传统的影响。
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传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林顿(Linton.R)曾对此作过形象描述:“一个数学天才只能从他所在的文化里的数学知识能够达到的那一点出发来发挥他的创造力。
因此,如果爱因斯坦是生在一个原始部落里,而且这个部落能计的数只限于1、2、3、那么终极爱因斯坦的一生,应用这种程度的数学,他充其量也许只能用手指和脚趾发明十进位而已。
”〔8〕4.科学共同体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一个科学共同体的一员,首先必须学习它的范式,形成心理和知觉的定向。
库恩认为通过对那些想从事科学事业的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接受科学共同体所共享的信念。
科学教育可以有效地将这些信念“深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学生们正是通过对范例的模仿,才懂得了各种科学概念与定律的意义,才学会并掌握住了各种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才熟悉了科学共同体所居住的世界,成为解难题的能手。
大学教授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带学生是司空见惯的教育模式。
因此,师生们在该学科领域的基本前提上很少发生争议。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一些“跑马圈地”的活动,包括发行专门刊物、建立专家学会,争取列入大学课程,爭取研究经费等等。
科学共同体要进行学术交流、研讨、甚至争论。
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的特点是“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思想交流是比较充分的。
”〔9〕有研究表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创造性思维的50%以上得益于学术交流,特别是无拘束的学术交流和争鸣。
罗森勃吕特在哈佛大学餐厅设立科学讨论会,使哈佛餐厅不时迸发“餐桌上的思想火花”,控制论、计算机、博弈论、神经控制论、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们都曾是这个餐厅讨论的常客。
汤姆森领导的实验室有“茶休”习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聚在一起喝茶,展开辩论和批评。
科学家的贡献是通过同行评议实现的。
“承认是科学王国中的基本通货。
”〔10〕科学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不是由金钱、财富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是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同行对他所做贡献的承认。
现实中,科学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得到同行的评价和认可。
当某位科学家因某项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获得认可,随之而来的声望就代表一定信用,这种信用会使他更易获得进一步研究的经费、科研立项、仪器设备以及有才能的学生等,占有更多的科学资源,其新的研究成果也较容易进入科学交流系统并引起同行的关注。
通过以上对科学共同体的解读,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库恩科学哲学思想中的文化社会维度。
的确,在科学哲学领域,库恩开辟了一条将科学理性维度与文化社会维度结合起来的道路。
〔参考文献〕〔1〕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3.〔2〕刘珺珺.“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和现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04).〔3〕〔4〕〔7〕〔9〕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159,158,159.〔5〕〔6〕库恩.必要的张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8-289.序言.〔8〕费多益.科学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3.〔10〕默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3.〔责任编辑: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