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6
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摘要】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眼部健康的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两方面进行介绍。
在危险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手术感染、眼部伤害和全身疾病等因素。
为了预防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我们应该严格遵守医护人员的建议,注意眼部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加强对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的认识,可以更好地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保护眼部健康。
让我们共同关注感染性眼内炎,做好预防工作,让我们的眼睛始终保持健康。
【关键词】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护理对策、手术感染、眼部伤害、糖尿病、医护人员建议、眼部卫生、生活习惯、预防、眼部健康。
1. 引言1.1 什么是感染性眼内炎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眼内结构,如角膜、虹膜、晶状体等处,会导致眼部疼痛、充血、视力模糊等症状。
感染性眼内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视力。
了解感染性眼内炎的症状和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如果出现眼部疼痛、发红、视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预防感染性眼内炎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避免眼部受伤和接触眼部感染源。
通过加强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可以更好地保护眼部健康,避免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1.2 为什么要关注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感染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眼球失明甚至眼球萎缩。
我们需要关注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以便及早发现并加以预防。
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影响任何人,无论年龄或性别,因此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深入了解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免受感染的威胁。
手术感染、眼部伤害以及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都可能增加感染性眼内炎的风险。
了解并意识到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避免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郝昕蕾,金玮,王文俊,齐奇,杨安怀.眼内液检测在眼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22,42(7):573 576.doi:10.13389/j.cnki.rao.2022.0117【文献综述】眼内液检测在眼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郝昕蕾 金 玮 王文俊 齐 奇 杨安怀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郝昕蕾(ORCID:0000 0001 8322 0989),女,1996年1月出生,山东烟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眼外伤及眼底病。
E mail:miamiamiahxl@yeah.net通信作者:金玮(ORCID:0000 0003 3556 4474),女,1981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博士,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与干细胞组织工程学研究。
Email:Oph thalmology_jw@sina.com通信作者:杨安怀(ORCID:0000 0001 7429 277X),男,1965年5月出生,安徽人,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眼外伤及眼底病。
Email:yah0525@126.com收稿日期:2021 04 22修回日期:2021 06 16本文编辑:董建军△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19CFB489)作者单位:430060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摘要】 病原学的精准判断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十分重要。
随着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微量样本检测技术的发展,眼内液检测在眼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逐步升高。
本文主要从眼内液的病原学检测、细胞因子检测、未来与展望等三个方面着手,介绍眼内液检测在眼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
化脓性眼内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化脓性眼内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化脓性眼内炎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化脓性眼内炎如何诊断鉴别,化脓性眼内炎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化脓性眼内炎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眼底接触镜*一、检查:1.房水和玻璃体采集后应立即分别滴在血琼脂、巧克力琼脂培养皿上,待干后放在CO2培养箱中,于37℃下培养。
怀疑真菌感染时,应将标本接种于萨布罗琼脂,于25℃条件下培养。
在怀疑厌氧菌时,应选择适合于厌氧菌生长的培养基(如含牛肉汤培养基)进行培养。
在进行培养的同时,所取标本应进行革兰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对于怀疑真菌感染者,应进行乌洛托品银染色。
2.如果对患者行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术,在切除之前所得标本可按上述方法直接进行培养,但在玻璃体切除过程中所得到的标本因被灌注液稀释而影响培养结果。
为了提高培养的阳性率,所取标本可通过无菌滤过膜过滤,然后将此膜直接放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3.在没有无菌滤过膜时,可将玻璃体切除标本直接接种于血培养瓶中,其阳性率与滤过膜过滤后所得的阳性率相似。
但血培养瓶在分离流感嗜血杆菌和痤疮短棒菌苗方面的敏感性较低。
此外在血培养瓶发现病原体后对其进行鉴定和确定其对药物敏感性尚需进一步的实验。
4.标本中病原体较少或以往所用抗生素都可影响培养的结果,因此培养应持续14天以上,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
5.超声波检查能了解玻璃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有无视网膜脱离以及有无球壁或球后脓肿,在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整个病程中动态的超声检查,可掌握病情的进展,有助于对治疗效果和预后做出判断。
*以上是对于化脓性眼内炎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化脓性眼内炎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化脓性眼内炎易混淆疾病。
*化脓性眼内炎如何鉴别?:*一、鉴别此病应与术后无菌性眼内炎相鉴别。
眼内异物存留、化学物质的引入(如人工晶状体表面抛光化合物或消毒液的残留)、晶状体皮质或核在眼内残留、复杂的手术操作对眼组织的损伤、患者的易感性(如糖尿病)等都可引起术后严重的眼内炎症反应,甚至前房积脓。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张瑜袁晓玲马懿辰陆肇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眼科上海 200040)摘要感染性眼内炎是病原体侵入眼内组织并在眼组织内生长、繁殖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可累及和破坏眼内多种组织,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
感染性眼内炎依感染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依病原体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真菌性等亚类。
本文根据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现状,就其发病率、病因学、病原学、诊断、病原学检测和治疗原则等作一概要介绍,以提高同人对此疾病的认识,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眼内炎 白内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07-0007-06引用本文张瑜, 袁晓玲, 马懿辰, 等.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J]. 上海医药, 2022, 43(7): 7-12; 19.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ZHANG Yu, YUAN Xiaoling, MA Yichen, LU Zhaozeng(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is an inflammatory reaction caused by pathogens invading the ocular tissue and growing and reproducing in the ocular tissue and can involve and destroy a variety of ocular tissues and seriously damage the visual function of patients.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bacterial, viral and fungal subtypes according to the pathogen.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cidence, etiology, diagnosis, pathogenic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so 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cataract surgery; pars plana vitrectomy眼内炎(endophthalmitis)是指致炎物质进入眼内引起的眼部炎性反应,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与高危因素
范媛媛;魏文斌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18(053)008
【摘要】眼内炎是严重的眼部感染性疾病,可以造成眼组织的毁灭性损害。
致病微生物由远距离病灶播散穿过血眼屏障进入眼组织,进行性发展并引起以玻璃体炎为特征的眼内感染被称之为内源性眼内炎[1]。
不同于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微生物来源于外伤、内眼手术等,内源性眼内炎的致病微生物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
由于原发病导致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多辗转多个临床科室诊治,且眼部发病时缺乏特征性体征,造成诊断延迟、误诊率高,从而导致预后不良。
所以应加强对该眼科急症的认识,提高诊断效能.
【总页数】4页(P843-846)
【作者】范媛媛;魏文斌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眼科,浙江杭州 31001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5+1
【相关文献】
1.双眼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 [J], 刘玲华;欧阳珊;宋昊刚;于旭辉
2.双眼内源性化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 [J], 易长贤;徐晓瑞;欧杰雄;闫宏;于强
3.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伴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及治疗 [J], 张自然;孟凡征;尹大龙;刘连新
4.慢性肝病合并内源性眼内炎五例并文献复习 [J], 李炜;段英;庄立伟;邢卉春
5.内源性眼内炎23例临床分析 [J], 张馨月;徐丽;陈晓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眼内炎的健康宣教眼内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病菌或病毒引起,主要症状包括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视力模糊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眼内炎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眼内炎的健康宣教内容。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尤其是接触眼部前。
用温水和洗眼液清洗眼部,以去除污垢、细菌和病毒。
2.避免用手揉眼:避免用手揉搓眼睛,因为手上的细菌和病毒很容易传播到眼部,增加感染的风险。
3.不与其他人共享个人用品:眼部感染很容易通过共享眼镜、眼影刷等个人用品传播。
因此,个人用品一定要单独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4.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用眼会增加眼部疲劳和感染的风险,尤其是面对电脑屏幕或其他亮光的工作。
5.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有毒化学物质和灰尘对眼部健康有害。
在工作或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物质,必要时应佩戴护目镜。
6.视频学习:受限于疫情或其他原因,可以通过在线视频学习来获取有关眼内炎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这是一种便捷、有效的学习方式。
7.与医生保持沟通:如果有任何眼部不适或症状,应及时就医。
眼内炎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或进行其他治疗。
8.定期眼科检查:定期检查眼科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眼内炎等眼部疾病,保持眼部健康。
9.加强免疫力:通过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来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眼内炎的风险。
10.分泌物的处理:眼内炎患者产生的分泌物会含有病菌和病毒,必须正确处理。
使用纸巾或干净的面巾纸轻轻擦拭,并将其丢弃。
在处理分泌物后,要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眼内炎的健康宣教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视频学习、与医生保持沟通、定期眼科检查、加强免疫力、处理分泌物等,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眼内炎的发生和传播。
任何眼部不适或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家应该重视眼内炎的预防和控制,保持眼部健康。
眼内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眼科学大查房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继续教育”专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常青教授介绍了“感染性眼内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包括获得性眼部梅毒、眼部结核、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急性视网膜坏死、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眼弓蛔虫病的简要介绍、诊断和治疗。
眼内炎症性疾病,广义地讲可以是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眼内感染,也可以是免疫反应介导的眼内炎症。
临床上包括感染性眼内炎、非感染性眼内炎和伪装综合征。
根据感染途径不同感染性眼内炎又分为外源性眼内炎(如眼外伤和眼内手术后)和内源性眼内炎(病原体随血液循环至眼内)。
常青教授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眼内炎的鉴别诊断,感染性眼内炎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病因学诊断病因学诊断包括以下方面:①详细的病史和系统回顾,包括评估有无糖尿病、器官移植、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菌血症、败血症或发热史(如有创手术史,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其他部位感染灶);性传播疾病[如伪装大师(The Great Masqueraders)];②细致的眼部检查;③有针对性的眼部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证实推测或为诊断提供线索;④及时的诊断性治疗或手术;⑤采集眼内液或眼内组织进行病原体鉴定。
获得性梅毒疾病介绍获得性眼部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输血或者直接接触感染部位感染,可累及包括眼在内的全身任何重要脏器。
分期获得性梅毒分为1期、2期、隐性期和3期。
1期梅毒的主要症状为硬下疳,通常在螺旋体侵入2~6周后出现,未经治疗,4~6周可自行痊愈。
2期梅毒系1期梅毒未治疗或治疗不规范,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播散而出现症状,通常在初始感染后6~8周发生2期梅毒,最常见的症状为弥漫性斑丘疹和全身症状,最常见的眼部症状为葡萄膜炎。
隐性期梅毒指血清学反应阳性,无症状和体征。
3期梅毒系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引起,约1/3的患者经1~10年后发生3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及中枢系统等重要器官,眼部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结膜炎、巩膜炎和浅层巩膜炎、间质性角膜炎、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瞳孔异常(阿·罗瞳孔)等眼前节改变;眼后段表现可见玻璃体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坏死、葡萄膜渗漏、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假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诊断获得性眼部梅毒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典型眼部表现。
对于不能解释的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视网膜炎、视盘炎、常规治疗无效或复发葡萄膜炎,均应进行血清学试验,包括非螺旋体筛选试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螺旋体确诊试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获得性眼部梅毒多无特异性症状,其特异性眼底病变为,急性后极部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深层出现单个或多个黄灰色大的扁平鳞形病灶,可有玻璃体炎、血管炎、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50%双眼发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早期可见低荧光,晚期可见高荧光,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处可见特征性的小豹纹样斑点,晚期可有渗漏。
治疗按照神经性梅毒进行治疗,如给予抗生素驱梅,控制感染。
眼部结核结核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肉芽肿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结核列为全球急症(global emergency),结核是单一病因引起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结核,全球有1/3人群感染结核,其中10%的人群会在一生中发病。
中国结核发病率位居全球第2位,每年有130万新发病例。
眼部结核眼部结核属于肺外结核,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诊断充满挑战,如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微生物学和病理学证据,大多数不同时伴有系统性疾病。
眼部结核可发生于眼部任何组织,可以是感染表现,也可以是超敏反应。
眼部结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眼部结核指结核杆菌直接种植在眼球表面,继发性眼部结核指全身感染结核后,结核菌由血液进入眼内,最常见的表现为脉络膜炎、脉络膜结节、脉络膜结核瘤。
结核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有些眼部表现可提示结核,如广泛的虹膜后粘连、视网膜血管炎合并或不合并脉络膜炎、匐行性脉络膜炎。
推荐的诊断标准确诊眼部结核依赖于以下方面:①临床表现;②眼部检查:a. 眼内样本抗酸染色阳性或培养出结核杆菌;b. 结核菌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③全身检查:a.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阳性;b. 胸部放射学检查可见愈合的或活动性结核病灶;c. 确诊活动性肺外结核;④排除其他可能的诊断(梅毒、弓形体等);⑤诊断性治疗:4药应用4~6周判断是否有效。
若满足上述标准①+②,则可确诊眼部结核;若满足上述标准①+③或⑤+④,即可拟诊眼部结核。
PP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是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古老的诊断结核的方法,但若患者接种卡介苗或发生非结核杆菌感染,可出现假阳性结果;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也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在国外,多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诊断结核,IGRA通过检测血液中被结核杆菌致敏的淋巴细胞所释放γ-干扰素的量诊断结核杆菌感染。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IGRA 包括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 (QFT-GIT)和γ-干扰素释放的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前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经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早期分泌靶抗原-6(early secreting antigen target-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culturefiltrate protein-10,CFP-10)刺激后分泌γ- 干扰素的浓度;后者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assay)检测经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pot forming cell,SFC)。
采用该试验诊断结核,可以消除TST引起的假阳性结果,但不能区分活动性和潜伏性结核。
治疗治疗主要包括:①全身抗结核治疗,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一般而言,前2个月使用4药,以后使用2药治疗;②同时全身应用激素治疗。
小结眼部结核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20%的活动性结核患者表现为肺外结核,这些患者中60%无肺部体征。
眼部结核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应注意鉴别诊断,诊断基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TST/CT等)、诊断性治疗。
治疗方案尚未统一,建议采取标准抗结核方案,时间不少于9个月。
抗结核治疗大于9个月复发率低。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疾病介绍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指真菌随血液播散至眼内(真菌血症),该疾病一般先表现为真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如突破内界膜,则发生真菌性眼内炎。
真菌性眼内炎有很多,如念珠菌病、曲霉菌病、隐球菌病,眼科以念珠菌病最常见。
念珠菌属可分布于正常人的咽喉、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等,念珠菌只有在宿主抵抗力下降(如长期静脉抗生素治疗、近来手术和外伤等)时才会进入血液并全身播散,导致严重感染。
一般而言,真菌性眼内炎患者会有一些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包括免疫力下降、消化道或生殖道手术等。
2/3的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通常双眼发病。
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飞蚊症、视物变形、睫状刺激(较轻)。
临床表现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非特征表现为轻度前节反应或玻璃体渗出,典型表现包括:单个或多个后极部白色边界清楚圆形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表面病灶,卫星灶;病灶前玻璃体明显混浊;病灶内可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玻璃体混浊可呈串珠状,团块状;FFA示早期脉络膜或深部视网膜病灶早期低荧光,晚期高荧光着染。
诊断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断依赖于典型体征、高危因素和玻璃体活检结果。
治疗治疗主要是玻璃体腔注射两性霉素B;若出现玻璃体明显混浊(灶性致密)或脓肿形成、药物治疗无效,可进行玻璃体手术;也可采用全身抗霉菌治疗。
一般而言,早期治疗预后好;念珠菌引起的眼内炎预后较其他真菌好。
急性视网膜坏死疾病介绍急性视网膜坏死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引起的眼部疾病。
好发于健康成年人,以虹睫炎起病,玻璃体炎明显,可合并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病变、边界清晰环状融合的视网膜白色坏死灶和视神经病变。
诊断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三联征:视网膜坏死灶、闭塞性血管炎、玻璃体炎。
可进行PCR检测确定病毒类型。
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治疗包括全身抗病毒治疗,以降低双眼发病率,疗程为2~3个月,也可给予眼内抗病毒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可进行玻璃体手术。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疾病介绍CMVR常发生于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尤其是T 淋巴细胞(CD4)<50/mm3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漂浮物;一般眼前节和玻璃体反应轻;视网膜血管炎、坏死、出血;黄白色坏死与出血相间;视网膜坏死样裂孔,脱离。
诊断CMVR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血清抗体的诊断价值不大,因为大多数人群的血清抗体可表现为阳性。
PCR可直接检测病毒性DNA,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97.4%,但不能区分活动性或非活动性CMVR,因为CMV也可分布于正常人。
治疗CMVR的治疗包括:①对因治疗:治疗引起患者免疫力下降的疾病;②诱导治疗:减慢疾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盐酸缬更昔洛韦、更昔洛韦和膦甲酸;③维持治疗:预防病毒再活动,常用药物包括盐酸缬更昔洛韦、更昔洛韦和膦甲酸;也可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或植入缓释剂;④观察。
所有抗病毒治疗都不是杀死病毒,只是抑制病毒,一旦停止抗病毒治疗,若患者免疫力仍未恢复,则病毒感染还是会复发。
眼弓蛔虫病疾病介绍眼弓蛔虫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主要为单眼发病,一般会有小狗接触史。
典型表现为慢性眼内炎、后极部肉芽肿、周边视网膜肉芽肿。
诊断眼弓蛔虫病的诊断主要基于小狗接触史和眼部表现,以及房水和玻璃体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
ELISA弓蛔虫抗体检测诊断眼部弓蛔虫病的特异度高。
治疗对于眼弓蛔虫病,一般不需要应用抗蠕虫药物,主要是应用激素和手术治疗并发症。
总结全身疾病多为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基础,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是AIDS患者的常见机会感染之一;细菌或霉菌导致菌血症,可能经血液播散至眼内,引发感染。
对于感染性视网膜疾病,应认识其典型表现,警惕非典型表现,重视病史的采集和眼部检查,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及局部活组织检查可帮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