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氟中毒机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动物氟中毒机理研究李卫芬余东游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氟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9。
在所有元素中,氟的电负性最大,为3.98。
所以氟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能与所有的元素发生反应(惰性气体除外),因此,在自然界里找不到单质氟。
大多数的金属化合物难溶于水,但钠、钾、银、铝和汞的氟化物易溶于水。
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空气、水源、土壤和动、植物内都含有氟。
氟是一种亲矿元素,含氟的矿石很多,目前已知的就有86种,最主要的氟矿石是萤石(CaF2)、冰晶石(Na3AiF6)和氟磷灰石[Ca7F(PO4)3]。
虽然氟已被科学家们证实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
适量的氟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参与骨骼代谢防龋齿、影响动物造血功能及神经内兴奋性和传导的作用。
但科学家们感兴趣研究氟的最初原因不是动物缺乏氟,而是在饲料中添加了未加工的磷矿石后,这些磷矿石作为动物钙、磷源,动物产生氟中毒(JacobandRugnoll,1928)。
随后,许多科学家对氟中毒进行了大量研究。
1932年,HVelu在摩洛哥确诊,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中毒病。
我国属高氟区之一,60年代我国已确诊有该病存在,据调查黑龙江、河南、甘肃、青海、云南、四川、贵州等地都有地方性氟中毒发生。
目前,由于氟污染,动物氟中毒更为严重(蚕)。
在畜牧生产上,主要由于高氟劣质磷酸氢钙流入市场,致使畜禽中毒发生频率较高。
1氟在动物体内的代谢1.1氟的吸收动物可通过呼吸、饮水、饲料而摄入氟。
氟的吸收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氟几乎是唯一在胃中吸收的元素,大肠则很少吸收氟。
氟不但吸收率高,而且吸收速度很快。
经口摄入的氟随即进入胃和小肠,几分钟内便开始吸收,10min进入血液,30min约吸收50%,60min血液中氟达到高峰,90min氟可全部被吸收。
影响氟吸收的因素很多:(1)氟化物的溶解度。
氟化钠、氟化氢、氟硅酸钠易吸收,氟化钙、磷灰石、冰晶石等吸收率低。
(2)胃酸能增加某些难溶性氟化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吸收率。
疾病防控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氟化物中毒又称氟病。
氟化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来源于自然界的岩石和土壤或工业生产过程。
饲料中(按干物质计)氟的最大耐受量因动物种属而异,牛、绵羊和马为40~50mg·kg-1,而鸡为200mg·kg-1。
养殖者需了解氟化物的益处和危害,尽量避免养殖畜禽摄入过量氟化物。
1病因分析大量有毒的氟化物自然存在于环境中,如一些磷酸岩(过磷酸盐来源于此)、部分来自脱氟磷酸盐和磷酸石灰石等。
某些地区的深井饮用水或火山灰的含氟量很高。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物、化肥和一些矿物质添加剂是慢性氟中毒最常见的原因。
一些化肥厂的含氟气体和尘埃、矿物质添加剂、金属矿藏(钢铁和铝)和搪瓷加工等,都可污染饲料作物。
顺风污染范围可扩展到周边8~10km。
高氟土壤中生长的饲料作物的含氟量增加,是由于土壤微粒的机械污染所致,而植物吸收力对其影响很小。
在配制日粮时,饲料级磷酸盐中氟的含量与磷的比例不应超过1%。
根据品牌不同,1支100g含氟牙膏可含有75~500mg氟化钠。
氟化物的溶解性与其毒性密切相关。
氟化物中氟化钠的毒性最强,而氟化钙毒性最弱。
磷酸岩和许多冰晶石中的氟化物毒性居中。
来自于工业烟尘或尘埃中的可溶性氟化物比磷酸岩中的氟化物的毒性更大。
可溶性氟化物能被迅速地吸收,其中有50%被迅速排出,剩下的存留在骨和牙齿中。
大部分氟化物在高含量时能腐蚀组织。
氟化物与Ca2+、Mg2+和Mn2+结合,具有直接细胞毒性。
在骨中,氟化物与钙结合,能取代羟基(-OH),从而增强骨的矿物质密度(主要是羟基磷灰石)。
在牙齿发育阶段,摄入一定量的氟化物,牙釉质可溶性下降(有保护作用)。
倘若摄入过量的氟化物,牙釉质变得更加致密(但脆弱、易碎)。
此外,当过量的氟化物干扰细胞内钙代谢,损伤造釉细胞和成牙质细胞时,牙齿和骨骼就会矿物不良,从而导致氟骨症。
2临床表现因吸入含氟气体或摄入含氟杀鼠药或杀蛔虫药引起的急性氟中毒较少见。
有机氟中毒机理与解毒方法实验报告有机氟化合物是一类含氟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农药、药物、防火剂等。
然而,长期暴露于有机氟化合物中可能会导致中毒。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有机氟中毒的机理以及解毒方法。
一、有机氟中毒机理1. 有机氟化合物的摄入途径有机氟化合物可以通过口腔摄入、皮肤吸收和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
其中,口腔摄入是最主要的途径。
2. 有机氟中毒的影响有机氟中毒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不良影响,包括神经系统损害、内分泌系统紊乱、肝脏损伤等。
其中,神经系统损害是最为严重和常见的影响之一。
3. 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机制有机氟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酶活性、干扰神经传导和影响细胞凋亡等方式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这些损害可能导致神经元死亡、神经递质紊乱和神经元传导障碍等。
4. 内分泌系统紊乱的发生机制有机氟化合物可以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这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异常、性腺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等问题。
5. 肝脏损伤的发生机制有机氟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会产生一些有毒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有机氟化合物还可以抑制肝脏中某些酶的活性,进一步加剧肝脏损伤。
二、有机氟中毒解毒方法1. 中毒急救措施如果发现有人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将中毒者从中毒环境中迅速转移出来;-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医疗救助;- 如中毒者处于昏迷状态,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人工呼吸;- 如中毒者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肺复苏。
2. 解毒方法有机氟中毒的解毒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胃洗:及时进行胃洗可以有效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有机氟化合物。
- 给予活性炭:活性炭可以吸附有机氟化合物,减少其吸收。
- 给予解毒药物:一些解毒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等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有机氟化合物。
- 支持性治疗: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三、实验报告总结本报告详细介绍了有机氟中毒的机理与解毒方法。
牛的氟中毒Fluorosis in CattleA.H.Ulemale,M.D.Kulkarni,G.B.Y adav,S.R.Samant,S.J.K omatwar and Khanvilkar A.V.KNP兽医学院,马哈拉施特拉农业和水产科学大学,斯希尔瓦尔镇萨塔拉县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邮编:412801(兰州牧工商有限责任公司施福明翻译)氟中毒是一种慢性疾病,由饮食或饮用水中持续摄入少量但有毒量的氟引起的蓄积效应而引起,而急性中毒产生于吸入含氟气体,包括烟雾、蒸气,以及铝、铜、玻璃、搪瓷、铁、钢和超磷酸盐等行业的工业粉尘。
火山爆发的粉尘也含有大量的氟。
意外施用大量氟也会导致氟中毒。
病因氟的毒性作用取决于摄入体内的量、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
当日粮中超过100ppm的以磷矿石或冰晶石为来源的氟,可能导致牛的发病。
氟化钙或氟硅酸钠相对无毒,需要摄入400mg至2g/kg体重才能产生致命效果。
氟化钠有近两倍毒性,不应超过50ppm日粮干物质的普通水平,否则会引发氟中毒。
27ppm时发生牙釉质斑纹,在49ppm时出现中等影响。
在27ppm时观察到骨光损伤,在49ppm时观察到中等程度的损伤,并在93ppm时观察到显著程度的损伤。
日粮中含有50ppm的氟时,奶牛在达到第四个泌乳期时的产奶量都不会受影响。
饮水中超过2ppm的氟对动物是有毒害作用的。
当水中含有5ppm的氟时,牙齿发生轻度损伤,而超过10ppm时,会发生牙齿过度磨损。
当水中含有30PPM的氟时会产生更多的全身效应。
当饮用水中含有12-19ppm的氟时会发生慢性中毒。
当每日以氟化钠的形式摄入氟量为0.5至1.7毫克/千克体重时,在育成牛中产生牙齿损伤而不影响一般健康,而成年动物可以耐受上述摄入量的两倍,即摄入1至3.5mg/kg体重每天,足以造成严重的氟牙症而不影响生长速度或是生殖功能。
反刍动物的最大安全限量为每公斤体重1毫克。
摄入2毫克/公斤体重后,持续摄入会表现临床症状。
动物氟中毒机理研究李卫芬余东游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氟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9。
在所有元素中,氟的电负性最大,为3.98。
所以氟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能与所有的元素发生反应(惰性气体除外),因此,在自然界里找不到单质氟。
大多数的金属化合物难溶于水,但钠、钾、银、铝和汞的氟化物易溶于水。
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空气、水源、土壤和动、植物内都含有氟。
氟是一种亲矿元素,含氟的矿石很多,目前已知的就有86种,最主要的氟矿石是萤石(CaF2)、冰晶石(Na3AiF6)和氟磷灰石[Ca7F(PO4)3]。
虽然氟已被科学家们证实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
适量的氟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参与骨骼代谢防龋齿、影响动物造血功能及神经内兴奋性和传导的作用。
但科学家们感兴趣研究氟的最初原因不是动物缺乏氟,而是在饲料中添加了未加工的磷矿石后,这些磷矿石作为动物钙、磷源,动物产生氟中毒(JacobandRugnoll,1928)。
随后,许多科学家对氟中毒进行了大量研究。
1932年,HVelu在摩洛哥确诊,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中毒病。
我国属高氟区之一,60年代我国已确诊有该病存在,据调查黑龙江、河南、甘肃、青海、云南、四川、贵州等地都有地方性氟中毒发生。
目前,由于氟污染,动物氟中毒更为严重(蚕)。
在畜牧生产上,主要由于高氟劣质磷酸氢钙流入市场,致使畜禽中毒发生频率较高。
1氟在动物体内的代谢1.1氟的吸收动物可通过呼吸、饮水、饲料而摄入氟。
氟的吸收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氟几乎是唯一在胃中吸收的元素,大肠则很少吸收氟。
氟不但吸收率高,而且吸收速度很快。
经口摄入的氟随即进入胃和小肠,几分钟内便开始吸收,10min进入血液,30min约吸收50%,60min血液中氟达到高峰,90min氟可全部被吸收。
影响氟吸收的因素很多:(1)氟化物的溶解度。
氟化钠、氟化氢、氟硅酸钠易吸收,氟化钙、磷灰石、冰晶石等吸收率低。
(2)胃酸能增加某些难溶性氟化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吸收率。
(3)日粮中有些养分对氟吸收有明显影响,如钙、镁、铝、蛋白质,Vc对氟吸收有一定阻止作用,而脂肪促进氟的吸收。
1.2氟的运输国、内外对氟的跨膜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氟离子本身不能通过细胞膜。
由于细胞内、外存在着pH梯度,氟的跨膜是以氟化氢形式被动扩散的。
氟→肠道浓度梯率扩散肠道细胞跨膜HF血液→血氟升高→骨、肾双重作用→血氟恢复正常水平在胃液pH=1条件下,胃中的氟有99%以氟化氢形式存有,这是氟在胃中易于吸收的重要条件。
1.3氟的排泄动物体内氟可通过尿液、粪便、汗液等途径排出。
尿液排出为总量的75%,粪便排出占12.6%~19.5%,汗排出占7%~10%。
只有微量的氟可通过毛发指甲和乳腺排出,产蛋家禽可将氟排入蛋中。
另外,氟可顺利通过胎盘向胎儿转移。
2动物氟中毒的临床症状氟中毒主要为无机氟中毒,少数由有机氟引起(主要有氟乙酰胺、氟乙酸钠等一类药效高、残效期长的剧毒农药)。
无机氟中毒又可分急性氟中毒和慢性氟中毒。
2 1急性氟中毒症状多在食入过量氟化物半小时后出现临床症状。
一般表观为碱厌食、流涎、恶心呕吐、胃肠炎、腹泻、呼吸困难、肌肉震颤、阵发性强直痉挛、虚脱而死。
如1995年6月在广东省河源市、南海市、惠州市等23个养鸭场都先后发生了蛋鸭氟中毒,表现为5%~10%蛋鸭出现软脚、死亡现象,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之下降10%左右。
剖检发现,肝表面、心肌、小肠粘膜有轻度出血,肾有点出血稍为肿胀。
镜检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局剖出血、脑小血管扩张,瘀血、部分神细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球肿用血。
事发后检测饲料和磷酸氢钙中氟的含量分别为631×10 6和18966×10 6。
2.2慢性氟中毒症状在氟少量、长期进入机体的情况下,一开始并不表现出任何不良影响,在此潜伏阶段中,动物受到两个很重要的生理机制的保护,骨组织积集氟和肾脏排泄部分摄入的氟。
在骨积集氟达正常量30~40倍之前,骨骼都起着缓冲物的作用。
随后过量的氟从业已饱和的骨中溢出进入循环血液,转而进入软组织中,此时为氟代谢分解阶段,开始出现如下症状。
2.2 1采食量下降、生长减慢、繁殖率下降。
2.2.2产蛋率下降(30%~70%和蛋品质下降、蛋壳变软、变薄、易破的软壳蛋、沙皮蛋和畸形蛋增多),蛋重减小。
2 2 3跛行、骨骼矿化不良或骨质硬化、骨变厚、外生骨庞。
2 2 4膜、韧带、腱钙化,使骨膜增厚、骨变厚、关节肿大。
2 2 5氟斑牙。
先为白垩型,随着病情加重,可继发生着色型和缺损型。
3氟中毒病因3 1长期使用未经脱氟处理的磷酸钙作畜禽的矿物质补剂,可引起氟病。
目前,畜禽的氟病主要由这个原因引起。
3 2工业污染致病。
氟病常发生在(炼铝、磷肥、氟化盐)多种金属治炼厂以及大型砖瓦窑等周围地区。
从这些工厂排出的废气,如HF、SiF4及一部分含氟粉尘,在邻近地区散落,以致使该地区的植被,土壤和水被污染。
当牧草的污染达40×10-6以上时,对放牧动物即有潜在危险。
3 3自然条件致病。
主要是一些干旱、风大、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地面多盐碱、地表土壤或盐碱中含氟量高,致使牧草、饮水含氟量也随之增高,达到中毒水平。
其次是荧石矿区及附近等地的溪水、泉水和土壤中氟含量过高,引起人、畜共患的氟病(Fluorosis)。
3 4家畜的急性无机氟中毒,偶见于奶牛因食大量过磷酸盐以及猪用氟化钠驱虫而用量过大时。
4氟中毒机理4 1影响钙、磷代谢钙是一种亲氟元素,过量的氟会破坏动物正常的钙、磷代谢。
首先过量氟会影响动物对钙离子的吸收,这是因为氟与钙离子在肠道中能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而影响动物对钙离子的吸收。
其次,氟离子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也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当动物饲粮缺钙或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时(泌乳、产蛋),动物的血钙会降低,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使钙又从骨组织中游离出来,因此血钙可保持正常。
钙代谢的紊乱,又会影响磷酸盐离子的沉积,低血钙所引起的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会抑制肾上小管对磷的再吸收使尿磷上升。
另外,过量氟使肾脏受到损害,从而影响钙、磷的再吸收。
4 2影响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矿化由于过量氟对钙、磷代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体内90%的氟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所以氟首先影响动物骨骼和牙齿组织的正常矿化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中形成的氟化钙绝大部分沉积在骨组织中,使骨质硬化,密度增加,少量沉积于软组织内,也可使骨膜、肌腱和韧带等钙化。
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可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促进溶骨现象,加速骨的吸收,从而引起骨质疏松。
(2)过量氟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骨膜和骨内膜增生,在骨表面产生各种形状的、白色粗糙致密坚硬的外生骨,还可引起皮质肥育、硬化、髓腔变窄,使神经受压,从而出现疼痛,感觉障碍,瘫痪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3)氟对骨胶原组织的正常代谢可产生不利影响。
Monsoer等用家兔进行了实验研究,当给兔2mg/kg氟化钠时,动物体内脯氨酸的正常羟基化发生障碍,从而产生多量羟基不完全的胶原。
(4)高氟对骨骼强度的影响较复杂,有时骨骼强度增加,产生骨硬化,有时产生骨质疏松。
Faccini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氟刺激甲状旁腺素腺产生甲旁腺素增加骨再吸收而引起的。
而骨硬化的原因是甲状腺素分泌量不足引起含氟骨的再吸收。
潘照惠研究了氟化物对鸡骨骼强度的影响,发现鸡在生长期饮用高剂量氟化物,不论是负重骨(胫骨、股骨)还是非负重骨(肱骨),其骨骼弯曲的最大负荷明显降低,骨骼的弯曲强度也显著降低。
(5)氟离子引起牙齿斑釉症的机理主要是它能影响牙齿釉核晶的形成。
因为氟离子与珐琅质中的磷灰石羟基离子相交换,在饱和的磷酸钙溶液中矿物质沉淀的改变,以及酸活性受到抑制等因素引起牙质结构的异常,所以容易磨损,碎裂和脱落。
4 3影响蛋的品质氟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肾从尿中排出,而蛋禽可以从蛋壳中排出。
蛋壳中少量氟与钙结合可使蛋壳增厚,但氟过量反而使钙沉积受阻,使蛋壳变薄、造成蛋壳品质变差、畸形蛋多。
Change等(1977)报道了饲喂2×10 4氟的小鼠其尿中钙的排泄量增加,导致可用于形成骨骼的钙下降。
W.guentier等研究了氟中毒与蛋鸡表现,分别用(0、1、4、7、10、13)×10 4的氟饲喂SingleCombwhiteleghorn(SCWL)蛋鸡。
结果表明,高剂量氟〔(10、13)×10-4〕可明显降低采食量、体增重、产蛋日、饲料效率和蛋品质。
4 4影响动物内分泌氟中毒会对分泌和激素含量产生明显影响。
低血钙引起甲状旁腺素机能亢进,血液中PTH升高。
Feotia等报道氟中毒患者循环血中IPTH含量升高,降钙素升高,而Sivrumm报道降钙素降低。
Hillman(1978,1979)发现在严重慢性氟中毒时,有甲状腺素功能抑制现象,T3和T4浓度下降。
氟中毒还会引起肾上腺素功能紊乱。
4 5影响酶的活性许多学者认为进入机体的氟可作用于酶系统。
凡是需要钙、镁、锰、铁、铜、锌等金属的酶,因其可形成氟—金属复合体,氟都可以对它们发生影响。
氟也可与磷酸蛋白的辅基相结合,形成氟—磷酸蛋白,从而抑制其活性。
少数酶如丙酮酸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体内由氟化物激活。
氟中毒时最常见的血清变化是碱性磷酸酶活性上升,但在骨质疏松型氟中毒患者血清中并不出现此酶活性上升。
磷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是成骨活跃的表示。
碱性磷酸酶可水解焦磷酸酶,焦磷酸酶是骨骼自然钙化的抑制剂。
所以碱性磷酸酶升高使钙化有利进行,促进成骨过程。
氟化物可抑制动物中Ca2+—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
(Ca2+,Mg2+)—ATPase是一种内在的细胞膜酶,穿越细胞膜的磷脂双层,负责钙离子的传递。
该酶有两种存在方式E1和E2,E1方式具有两个高度亲合钙离子,E2形态时对钙离子的亲和能力低。
氟的高负性可能与酶离子E1形态亲水部位上的正电荷相互作用,引起E1形态结构变化,失去键合钙离子或镁ATP的能力。
另一方面,某些(Ca2+,Mg2+)—ATPase分子的E1形态可能把氟化钙当作游离的钙离子来识别,使得酶的E1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酶活性降低。
4 6影响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大量研究结果发现,过量氟对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Holland等用14C标记Leu(亮氨酸)和3H标记T(胸腺嘧啶)掺入法研究了氟对LS细胞蛋白质和DNA合成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培养液中氟化钠含量达1 3mmol/L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开始受到抑制,达3mmol/L和6mmol/L时,在30min内,蛋白质和DNA的合成率分别下降80%和85%,6h后,DNA的合成几乎等于零,另一些学者发现高浓度的氟可使D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率达90%,使DNA的切除修复功能明显受损,DNA前体的磷酸化过程受到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