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5.2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语文常用概括课文的方法总结归纳1小学语文常用的概括课文的方法1、时间连缀法即按照文章记叙的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课文共10个自然段,讲述了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的经过。
要快速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可指导学生先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天”“第二天”“从此”,分别概括三个时间的主要内容,再把三个时间段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课文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2、地点变化法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版本同上)按照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览外洞、经过空隙、游览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
可指导学生先找出作者游览的地点,然后根据地点变化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此法对依据方位、地点变化记叙见闻感受的写景类、游记类文章特别适用。
3、课题补充法不少课文题目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如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可在课题基础上前展后延,扩展开来: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到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最终空手而回,苏格拉底以此教育弟子们要把握眼前的机会。
4、段落合并法一篇课文由几个段落组成,可指导学生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年级上册《石榴》一文,分段介绍了石榴的枝叶、花、果实。
按照段落顺序说清楚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了,再将大意整合起来,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5、句子摘录法课文中的过渡句,通常承接上文的主要意思,又囊括下文的主要意思。
抓住这样的过渡句,常常就能迅速概括出上下两部分内容的主要意思,为概括主要内容节省时间。
如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课,对文中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略加改造,就是课文主要内容。
此外,具有总分特点的课文,还可借助文中总起句、总结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结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一句,就是全文主要内容的精炼概括。
2小学语文概括课文主要方法1、六要素概括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段意综合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把各个部分的意思综合组织,就能归纳出主要内容了。
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认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写什么。
(2)细读文章,弄懂每个自然段、每个词句的意思。
(3)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4)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例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共有五个结构段,第一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第二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段讲五壮士准备转移,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
第五段讲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
这样全文主要内容就可简要连接为: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英勇歼敌,最后壮烈牺牲了。
本方法注意事项:1、能够正确地给文章分段和概括段意。
2、综合组织各段的意思,不等于各段意思简单相加。
要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使相加的句子通顺。
删去重复或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找段内主句六条规律(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
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
如《猫》的第一段有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可以作为这段的段意。
段中有总结句的也是如此。
(2)有过渡句的,一般也是段意。
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如《伟大的友谊》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一过渡句中,第一分句是上级段意,第二分句可作下一段段意.(3)因果关系的,一般“果”是段意。
如《一个粗瓷大碗》:“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
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就连忙给她送来.”这一段先记叙“果”—-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粗瓷大碗。
如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分段是指把文章分成在意思上比较完整,在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单位。
划分段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划分段落常用的方法有:
一、归并法。
先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认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再把说明同一内容的多个自然段归并成一个个结构段。
二、三段变通法。
每篇课文均有开头、中间、结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变通。
三、重点突破法。
先用一句话概括全文重点内容,然后找出这一重点事件或重点问题的起讫点,把重点段确定下来,最后看重点段落前面后面各讲什么,考虑全文如何分段。
四、标志识别法。
在纵式结构的文章中,表示时间推移、地点变换和人物出没的词句常常是分段的标志,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这种标志常常表现为某些段落开头的总起句或结尾的小结句。
抓住这些标志就能顺利分段。
给文章分段一般有五种方法:
一、按事情发展顺序分(起因、经过、结果),
二、按时间的变化分(找时间词),
三、按地点的转移分(找地点变化的词),
四、按事物的类别分,
五、按文章的结构分(总分总、空行、小标题)。
这是比较详细的了,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理解了这些之后,在以后做题的时候可以刻意的去注意一下这些特点,时间长了,语感就出来。
小学语文归纳段意的方法学会归纳段落大意,是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泛读时快速抓住全文要点和精读时认真领悟全文思路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归纳段意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小学语文归纳段意的方法一、通读全文大意是一段或几段内容的概括。
任何段落都是文章整体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要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必须通读整体内容,了解段落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把段意概括得简明正确。
二、寻找中心句在语段中能反映全段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
它常常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对全段起着概括的作用,可以直接用这个中心句作段意。
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分别出现在一至三段的段首。
又如:《葛洲坝安然无恙长江洪峰抵沙市》一文主题部分的段落,就分别出现在每小段的最后。
三、抓重点词语在有些段落中,往往有一些关键性词语,抓住这些词语,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作为段意。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以抓住写漓江特点的三个关键性词语“静、清、绿”归纳、概括段意,段意就可以归纳为: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四、寻找过渡句段落中的过渡句,有时也可以作为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
”这一过渡句中,上半句是上段的段意,下半句是下段的段意。
五、寻找总起句段中有总分关系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用总的一句作段意。
如《猫》一文中的第一段总起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个总起句即可作为这段的段意。
六、寻找因果句段内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一般“果”是段意。
如:《一个粗瓷大碗》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了一个新战士了。
小升初阅读之分段并概括段意+理解词意(基础版)知识点一:分段并概括段意一、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文章里有两种段,一种是“自然段”,一种是“结构段”或意义段。
分段是为了理清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把有关内容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
即逻辑段,又叫意义段。
二、文章分段的几种方法引导学生给文章划分结构段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分段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段的方法,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减少学生分段的盲目性,特地介绍几种方法。
(一)时序法有的课文按时间转移的先后顺序安排。
显而易见,表示时间性的词可以用来作为分段的依据。
如《十万里长街送总理》就可按“灵车到来前→灵车通过时→灵车开过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也可按“天还未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的时间顺序分段(二)空序法参观、访问和游览所记叙的事物、空间位置不同或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可以按空间位置的先后顺序分段。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按“途中→洞口→外洞→内洞(出洞)”等游览地点的先后转移来分段。
(三)地序法按照事物发生的地点、先后移动的次序组织材料的课文,可以按地点移动的顺序分段。
如《回韶山》可按毛主席回韶山在旧居参观的路线,“上尾场→父母卧室→自己的住房→大弟的房间→晒谷坪”以此作为分段的依据。
(四)事序法完整地记叙一件事或者以客观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课文,可以按事件发展的阶段性来分段。
如《草船借箭》可以按为什么借箭(发生的原因),怎样借箭(发展经过),借箭结果(事件结果)来划分段落。
此外,《跳水》、《飞夺沪定桥》也可按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来划分段落。
(五)事类法有的课文通过写几件事来表达主题,分段时可考虑按不同事情来分段。
如《将相和》可以按“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分段。
(六)总分法有的文章是以作者的思路为线索去组织材料的,往往采取“总起——分述——总结”的形式来表述,那么分段时就应按“总——分——总”的思路分段。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一)、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二)、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
怎样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记叙文的分析时,如何划分记叙文的段落,主要考虑的方法是: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领起第三部分),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二、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
叙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的总会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这一特点,也总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
注意仔细分辨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来。
比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就有了明晰的依据。
三、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常常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发生在多处地点。
这类文章,可以从地点的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例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四、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有的文章,看上去,整个部分好象是难于找到可分点。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辨读,还是可以按照记叙历程的变化划分层次结构。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游历的地方非常多,似乎很难找到一条线索,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雨中”这条线索,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场景:“岱宗坊”和“黄岘岭”,即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别有许多个景点,但可以按照大的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来划分。
五、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有的记叙文,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小学语文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上,预习课文经常都会有一个必做的题,给文章标出序号并尝试分段,概括出每小节或每段的文章大意。
很多同学经常是文章读完了,却不知道怎样去划分段落。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怎样具体划分文章的段落及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划分文章段落的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
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分段方法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
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
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按时间顺序分段、分层。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小学六年级(一)、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二)、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高效思维课堂” 小学生分段的窍门分段方法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
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风筝》一课,开头先回忆儿时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然后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这样全文十节,共分为四大部分。
它们是:第一部分(第一节),第二部分(第二节),第三部分(第三节),第四部分(第五——第八节)。
2、按时间的变化分段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
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
(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段合为一段,而应以一个时间段的内容联系为主。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一篇最经典的按照时间顺序分段的文章,“春——夏——秋——冬”。
3、按地点的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
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
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
例如:《游览白云湖》一文,按照“路上——牌坊——长堤——乐园——公园”的地点变换可以分为五部分。
当然也可以按照“去游览——游览见闻——游览后”分为三部分。
不过,按照描绘的景点的不同可能还有别的分段方法。
4、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白云湖镇中心小学“高效思维课堂”课题组2012.10.10我们每学一篇课文,经常要刘分段落,归纳段意。
可是有的同学总也分不准确,归纳段意也是丢三落四。
划分不好段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思维混乱,从头到尾的标准不一致,二是不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
那么怎样才能把段落划分准确呢?一要认真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二是要大体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时标出序号,三要把意义相关、前后相连的几个自然段合起来组成一个段落,四要找出重点自然段和语句。
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掌握分段的一些技巧,只有这样阅读能力才可以提高。
在这里我提供几种划分的方法:①按时间顺序分段。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分段,课文是以时间的推移展开的,就指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分段。
常见的除了岁、载、春、秋、春秋、早晨、中午、晚上等词语,还有表示具体时刻的词。
②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
如果课文是按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的,就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段。
如课文《颐和园》,全文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按照地点(位置)变换: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组织材料,安排段落的。
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提示指导学生懂得,如果课文是以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过程展开的,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蚁国英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
可以按事情的起因(草丛起火)---经过(蚁团被围)---高潮(扭团突围)---结局(突围成功)来分。
④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
常见的如“总——分”或“分——总”可分两大段;有的是“总——分——总”,可分三部分。
前者如《苏州园林》:“总”——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分”——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的布局特点。
后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抒情议论,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分”——三个典型事例,“总”——抒情议论,再次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
⑤按事物变化分段。
如课文《火烧云》,4—6自然段的每一个自然段作者是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
⑥按思想情感变化划分。
如:《番茄太阳》一课,“我”心情的变化是: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那就可以分为段:第一小节第一段;第二到四小节第二段;第五到第七小节第三段;第八到第十四小节第四段;第十五到第十七小节第五段。
分为五段。
⑦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来给文章划分段落。
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线索来分析理解课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
如《李时珍》一课第一句话“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是中心句,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学医和研究药物。
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学医”和“研究药物”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然段,再加上总起句便可清晰地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意义段。
再如《海底世界》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中心句,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加上总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四段。
⑧根据课文题目分段。
小学课本里所选的课文一般说来都比较典型,而课题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①提示了文章的重点;②人物;③事情;④时间;⑤地点。
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时候,不可忽视课题提供给我们的这些信息。
例如《捅马蜂窝》一文的课题:①重点:围绕捅马蜂窝记叙的一件事;②事情:捅马蜂窝;③人物:没有直接点出,但一阅读,就知道有主要人物--“我”和爷爷。
可以看出,捅马蜂窝的事自然是一个内容,作为一个部分是不会有疑问的,其余的部分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另一个部分。
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清楚了。
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段。
如;四下《燕子》这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乐趣。
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时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是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时的样子。
在学生能准确地分好段的基础上,如何给段落概括段意呢?所谓段落是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
因此,写事、写人这两种体裁的文章可以采用同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把一个事情过程的意思,也就是每段内容意思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
因此,可以这样的模式来尝试概括段意:谁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干什么?结果怎样?而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
如外形、性能、用途等。
这类体裁的文章概括段意时不可用标题或问题式来概括。
基本模式是:什么怎么样,再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完整。
归纳段意的要求:归纳段意的要求有三点:其一是反映本段的主要内容;其二是表述段意的语言应力求简单明确;其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什么;再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抓住这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分析比较,考虑它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关系的内容;最后将次要的内容舍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段落的中心,这就是段落大意了。
需要注意的是:⑴要从内容角度概括,而不要从思想角度概括。
即不能写成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⑵不要写成提纲式。
如“原因、经过、结果”。
⑶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归纳段意的方法:1、摘句法。
把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摘下来,这种“摘句法”是概括段落大意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地说有中心句,总起句或小结句的段落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换、改、补、并、拆、缩”六字法对所摘的句子进行整理,收效较好。
(1)、换。
有些中心句往往用名称代词回答谁或是什么,在摘句时,需补上文中具体的人名、物名或地名等等。
如:《爱迪生》中第四大段的中心句,“他没有被危险所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摘下来做段意时,应将“他”换为“爱迪生”,这样才明确。
(2)、改。
有些中心句为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往往用反问句来表达。
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改:①改变句式,就是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②改换个别词语,使句子通顺。
如《海上日出》末段的中心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应改成“这是伟大的奇观”。
再进一步追问:“这”指的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不难看出:“这”是指“海上日出”的壮景。
在摘句时应改为“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作段意。
(3)、补。
有的中心句是一个短句,甚至是词组,摘下来显得不够具体,这时就有必要把段中的主要内容补充上去。
(4)、并。
文章在分述并列的几个要点时,摘句要并。
如《桥颂》这篇短文,作者在第二部分写了三个要点:①我赞美桥的朴实”②我赞美桥的辛勤;③我赞美桥的无私。
在摘句时应把桥三方面的特点归纳进去,概括为“我赞美桥的朴实,辛勤和无私”,这样既明确又具体。
(5)、缩。
如《可贵的一团火精神》的第三大段中有这么一个中心句。
“他还把柜台当作纽带,一头连着党的温暖,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他待顾客从来都是满腔热情”,这句话可这样表述“张秉贵总是满腔热情地接待顾客”,这与原句比较就显得简洁多了。
(6)、拆。
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是前半句总结上段的主要内容,后半句提示下段的主要内容。
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该段后句提示了第三大段的内容,因此,第三大段的段意应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亲密合作。
2、归并法。
就是把一段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第一句用“大海”、“西湖”相比,突出漓江的“水”;接着分别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最后一句进一步强调漓江水“静”的特点。
这样就可合并成: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
如语段:银粒儿一般的种子撒下去以后,天天有人俯着身子瞅着,盼着。
可是大半个月过去了,竟没有丝毫动静。
有人说种早了,有人说埋深了。
正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小芽儿破土而出了。
(这段话讲了种子发芽了。
)明确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时要以内容较多、较突出的为主。
这种方法叫取舍法。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
如在教学《李时珍》一文,就逐个自然段进行分析,如教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后,从尾句提问:"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学生在第二句中找到答案:"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
"再追问:"有哪些缺点呢?"这样学生通过分析思维,就会发现下面的三个分句:"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这些都是针对缺点而言。
最后纵观全段,概括这段写的是: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
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这节有几句话,分析每句话讲什么,后四句话都是说明什么的。
学生分析后指出:"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是全段的开头。
接着从四个方面来叙述:一是不怕辛苦,走遍名山;二是用干粮充饥,山上过夜;三是亲口品尝药材;四是行万里路,向实践者求教。
后面四句话都是说明李时珍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采药。
再把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他这样做为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本段段意:"李时珍做重新编药物书的准备。
"教第五自然段,则顺着第四自然段的段意略作提示:做了编写准备,结果怎么样呢?学生默读后很快作了分析和概括,说出段意:"编成了药物书──《本草纲目》"。
由于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然段的成分──句子上,使他们突出地显现出来,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概括段意。
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时使用。
如:为了引导学生把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编写《本草纲目》的段意归并成一个结构段,笔者把同学们归纳的这三个自然段的段意板书出来:(1)决心重编药物书。
(2)为重编药物书作准备。
(3)编成了药物书。
然后引导分析: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看,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学生对照板书,悟出了这三个自然段讲的分别是编写药物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这样,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形成了结构段的概念,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分析和概括的思维活动,把这三个自然段按课后"编写《本草纲目》"的小标题归并成一个结构段。
即使如上所说都有所重视,还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复习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求实效。
具体说来就需要:⑴因文而异,调用学生平时的积累。
文章结构各种各样,学生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所以在复习中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段、归纳段意,并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从而发现文中出现的显性分段的标识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规律性知识和方法。
⑵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