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治疗68例重症肝炎并发症及其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护理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本科2000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13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
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达到83.1%。
结论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监测、观察、处理和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重型肝炎;护理人工肝血浆置换(下称血浆置换)是用人工方法清除血液循环中因肝功能衰竭而产生的有害物质,使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从而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度过危险期以获得康复[1]。
它是采用血浆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并弃去,同时代之以新鲜冰冻血浆。
本科自2000年4月将血浆置换用于重型肝炎的辅助治疗至今,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男122例,女8例;年龄20~65岁。
药物性肝炎4例,急性重型肝炎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2例,慢性重型肝炎109例。
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效果评价:患者的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精神好转,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红素下降。
治愈35例,好转73例,自动出院14例,死亡8例,治愈好转率83.1%。
1.2治疗方法采用门冬氨酸钾镁、甘灵铵、还原型谷胱甘肽、思美太、丹参、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人血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
血流量60~100ml/min;血浆分离和输入血浆流量30~45ml/min,单次血浆置换量2000~3000ml,间隔时间3~5天,患者行1~3次血浆置换。
2护理2.1术前准备2.1.1物品准备人工肝室紫外线照射1h/d,物表用0.5%84消毒液擦拭,保持房间相对无菌。
备2000~3000ml同型血浆,生理盐水、葡萄糖酸钙、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常规用药及急救药品、器械,穿刺针(16号动静脉置管用蝶形留置针)2个,穿刺盘1个。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时的并发症及护理血浆置换(PE)是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进行滤过,将分离出来的血浆全部排除,代以置换同等量的新鲜血浆或白蛋白溶液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使含有病因物质的血浆成分全部被排除,赢得肝细胞修复时间。
重症肝炎时,最适宜的对策即进行血浆置换。
但由于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机体免疫力低下,因而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若护理不当,可危及生命,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合文献及我们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常见并发症1.1感染感染是PE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术中插管,有开放伤口存在,术中置换大量血浆和血浆代用品,易合并感染。
1.1.1血管插管感染PE时需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且静脉插管往往需在体内留置一周左右,因而易发生局部皮肤感染,蜂窝组织炎及败血症等。
而在菌血症或败血症时,病人可表现为寒战,发热并有明显的中毒症状。
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较低,因而体温常不是很高。
加上PE时,部分病人治疗后也有发热,故治疗后发热时间超过24h者,要警惕继发感染的可能。
1.1.2血源性感染PE治疗时,需补充大量的异体血浆,血浆代用品,如对血源监测消毒不严格,临床上易发生血源性感染,虽然各地血站对血源严格检测,但仍有治疗后发生丙型肝炎,疟疾及艾滋病的可能。
1.2出血重症肝炎病人凝血功能差,治疗时予以肝素抗凝,加之创伤性操作易导致出血。
1.2.1插管时出血:插管时由于损伤动、静脉血管,易导致局部渗血,皮下出血,严重可危及生命。
1.2.2拔管时出血:留置管与皮肤结合部松动,病人活动量增加,易导致导管自行脱落。
1.2.3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曾因应急性溃疡或胃部溃疡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肝性脑病。
1.2.4颅内出血:危重病人,突然出现脑疝或呼吸不规则,要考虑颅内出血的可能,此类患者预后差。
1.3过敏过敏反应较为多见,其原因可分为:1.3.1血浆过敏PE时由于输入大量的异体血浆,较易发生过敏反应。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7月~2022 年7月住院治疗的100例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患者,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病例数共计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
结论对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重型肝炎病例施以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的人工肝治疗护理服务模式。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症肝炎;护理;并发症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胆汁酸、血氨、内毒素、胆红素等各种有毒物质 ,改善内环境 ,补充蛋白质、凝血因子等人体必需物质,为肝细胞的再生和肝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而适应于有高胆红素血症, 高内毒素血症, 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的病人。
由于病人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时病情危重, 常伴有严重肝功能不全 ,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为一项侵入性操作, 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院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性措施,作者观察护理措施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减少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术后不良反应的积极意义,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选择本院2021年7月~2022 年7月住院治疗的100例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患者。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19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
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病例数共计50例),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3.62±2.48)岁。
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3.48±2.08)岁。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及护理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及护理情况。
研究期间为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共收集了40例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增加、感染和免疫相关问题、电解质紊乱和代谢异常以及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血浆置换过程中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免疫系统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以及患者基础疾病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这些并发症,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管理策略。
建议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采取措施预防血栓和出血,并进行感染预防和免疫调节。
此外,个体化的电解质平衡和代谢支持也是重要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血浆置换、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症、生物相容性、免疫系统、电解质紊乱、感染、个体差异。
引言: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其最严重的形式之一。
该疾病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癌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血浆置换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管理中。
血浆置换通过清除血浆中的病毒、炎症介质和毒素等物质,改善肝功能,并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
然而,尽管血浆置换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的风险,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存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常见的并发症,并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
通过对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40例病例的详细观察和统计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管理策略。
一、并发症分析: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增加:血浆置换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以及血小板的消耗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增加。
这些并发症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感染和免疫相关并发症:血浆置换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使患者易于感染。
血浆置换联合静脉高营养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66例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009-01近几年来,血浆置换广泛用于各种重症肝炎的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我科自2000年开始采取血浆置换联合静脉高营养疗法对66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临床观察,现将疗效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0年1月一2004年6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男48例,女17例,年龄17—72岁,平均36.8岁。
其中早期46例,中期14例,晚期5例,诊断及临床分型标准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茵栀黄、甘利欣、及人血白蛋白及脂溶,水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加血浆置换治疗。
所有患者均置于人工肝室,局麻下行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管,使用hpe-200型血浆置换仪(宁波亚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血浆置换,血流量为100 ml/min,血浆分离和输入血浆的流量均为30 ml/min,单次血浆置换量为3 000 ml,间隔时间为1—3 d,每例患者行1~4次血浆置换,共进行165例次。
1.3 观察指标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χ2和t检验。
1.5 结果1.5.1 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见表1。
1.5.2 血浆置换次数对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元时间的影响见表2。
1.5.3 疗效评价 66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治愈好转53 例,总存活率为81.51%,其中46例早期患者全部存活;中期患者14例,治愈好转10例,死亡4例,存活率为71.44%;晚期患者5例,治愈好转2例,死亡3例,存活率为40%.1.5.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在165例次血浆置换过程中,有2l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畏寒、恶心、低热、胸闷、低钠抽搐,2例血压下降,6例出现过敏反应,4例腹水增加,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收治重型肝炎患者58例在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
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达到87.93%。
结论: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监测、观察处理和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重型肝炎护理2006~2010年收治重症肝炎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患者58例,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好转率。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男33例,女25例,年龄32~78岁,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4例,慢性重症肝炎43例。
入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的标准[1]。
方法:入选病例住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同时行血浆置换术。
应用血浆净化装置,根据病情,每例患者行血浆置换1~4次,每次置换血浆2000~3000ml,3~7天置换1次。
围术期的护理术前准备和护理:①心理护理: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同时患者对人工肝支持治疗了解少,费用高,患者易产生紧张及恐惧等不良心理。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层次的不同、性格特点,可协同其主管医生、手术操作者有针对性的指导;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人工肝治疗的意义、操作方法、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列举成功的案例,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使其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
②术前准备: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检查输血前必要项目。
对血压偏低,心率过快,体温升高者,须纠正后方可行人工肝治疗[2]。
人工肝治疗室单独设立,严格消毒,每次进行人工肝治疗前一天应使用三氧消毒机对人工肝治疗室行空气消毒2小时,对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治疗当天于治疗前30分钟利用室内空调设备将室温调节在22~26℃[3]。
65350 临床医学论文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过程中的要点。
方法 24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OI:10.14163/ki.11-5547/r.20xx年11月~20xx年11月探讨了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护理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收治的240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包括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30例,慢性重型肝炎130例,药物性重型肝炎30例,酒精性重型肝炎50例。
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7.3岁。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均无其他重大疾病。
两组相关病史、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及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绝对的卧床休息,静脉注射葡萄糖,输注白蛋白、氨基酸、促肝细胞生长素,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术,此组共进行137次血浆置换治疗,平均每人均行1次以上,个别患者行2~3次。
血浆置换装置及所需其他耗材均产自于日本旭化成医疗公司。
先连接管路,然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患者平卧,大部分患者都是直接进行动脉穿刺和静脉穿刺,通道方式为A-V,然后引出血液,分离血浆,但有5例因穿刺困难行股静脉置管。
手术后应用适量鱼精蛋白,以中和肝素钠[2]。
此外,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
1. 2. 1 治疗前护理首先对重型肝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难免会使患者心情烦闷、焦躁,加上对人工肝血浆置换术不了解、手术费高,患者及其家属可能会产生紧张和恐惧,担心造成经济负担甚至延误病情,所以手术前应足够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准确评估手术所需费用,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说明手术的痛苦小,降低患者的焦虑与担忧,并讲述进行手术的必要性、可靠性,阐明人工肝血浆置换的原理、方法、需注意的事项及术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其应对措施,对其问题进行详细解释,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作者:范汉霞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的产生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对68例患者150次血浆置换疗法的观察,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护理措施及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严密监测、严格操作、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保障血浆置换治疗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血浆置换;并发症;预防护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血浆置换治疗法(pe)已成为临床治疗重症肝炎及多种疑难病的有效手段。
血浆置换是指能够替代肝脏功能,用以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体外人工装置[1]。
血浆置换疗法是人工肝支持系统中的疗法之一,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进行滤过,使含有病因物质的血浆成分全部被排除,赢得肝细胞修复时间,使部分患者过渡到肝脏再生而康复或为肝移植等待供肝赢得时间[2]。
自2010年1月开展血浆置换项目以来,共做血浆置换治疗150次。
起初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较多,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了一套护理措施,在以后阶段的治疗中予以实施,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5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131例,女19例,年龄22~74岁。
于2010年1月~2010年7月接受过1~3次单纯血浆置换治疗。
1.2 仪器与材料日本plasauto IQ21型血浆置换仪,pasmaflo-OP(中空纤维膜型)血浆分离器;血路管;穿刺针;肝素;生理盐水。
1.3方法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2010年1月~2010年3月行血浆置换术患者治疗67次设为对照组,2010年4月~2010年7月行血浆置换术患者治疗83次设为试验组。
数据处理采取χ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
1.4术前准备术前备齐用物、生理盐水及肝素盐水各1500ml冲洗血浆分离器及回路,选择桡动脉或足背动脉作为出血端,外周大静脉作为回血端,为患者建立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正确连接管路进行置换,保持血流速度80~100ml/min,置换新鲜血浆约2000ml。
血浆置换治疗68例重症肝炎并发症及其护理【摘要】目的:总结血浆置换术在重症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方法:收集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68例,均行血浆置换术,并给予对症、精心护理,及时对并发症进行处理。
结果:行血浆置换术治疗及护理后.6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出现不同程度好转,如食欲增强、腹胀减轻、黄疸消失、精神好转。
4例治疗前合并肝性脑病病例,2例昏迷度由ⅲ度降为i 度。
最终好转出院56例(82.4%),死亡1l例(17.6%)。
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心理护理、术中密切的病情观察及并发症对症护理、术后康复指导等均是保证血浆置换术救治重症肝炎成功的前提。
【关键词】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10-02重症肝炎是肝炎中最严重的类型,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常规保肝治疗效果不佳。
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提高重症肝炎的治愈率和好转率,其中血浆置换(pe)是人工肝治疗中应用最广泛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
它是将病人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血浆分离器将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并弃之,同时补充等量的新鲜冰冻血浆,从而清除病人血液中各种代谢毒素和致病因子,减轻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损害,使部分病人过渡到肝脏再生而康复或为肝移植等待供肝赢得时间,但治疗中易出现低血压、变态反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8例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情况,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为我院2008年9月—2010年10月住院病人,男39例,女9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1.3岁。
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
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23例,慢性重症肝炎25例。
1.2 治疗方法1.2.1 内科治疗病人均给予积极的内科综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合理饮食、保肝治疗等。
1.2.2 血浆置换治疗应用广州暨华公司jh 3038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常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每次置换同型异体血浆2000ml~2500ml。
48例病人接受血浆置换治疗105例次,每例病人1次~5次,治疗标准参考文献[2]。
每次治疗前后均留取血样标本送检。
2 术前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和重症肝炎对生命的威胁,处于基层医院相当一部分人对人工肝血浆置换术知识缺乏,同时又怕效果不理想,术后发生并发症,甚至对术中是否顺利等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因此,在术前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并与他们认真沟通,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顾虑,认真倾听患者主诉,掌握其思想动态,对不良心理反应及时采取疏导和帮助,同情和关爱患者,耐心和详细介绍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操作过程、目的、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告知人工肝是内科治疗一种手段,而非外科手术治疗。
了解他们治疗效果,也可以让已做过此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减轻其心理负担,以良好心情配合治疗。
人工肝前尽量少饮开水,给予清淡半流质饮食,配好高质量早餐,必要时备巧克力,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1.2 术前适应性训练由于整个手术过程需在床上平卧位,患者如何配合治疗尤为重要,特别是训练床上大、小便。
2.1.3 术前准备(1)术前各种生化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心电图及患者签人工肝治疗同意书。
(2)详细了解患者有无血浆过敏及药物过敏史,防止过敏反应。
(3)术前备好同型新鲜血浆2600~3000ml,人工肝室消毒,备齐药品及检查心电监护仪和呼吸监测仪。
(4)术前了解患者动脉和静脉穿刺部位情况,术前一天应到病房查看病人,评估病人的局部血管及全身情况。
(5)术前30min 肌注非那根25mg,静推地塞米松5mg,并作心理指导。
2.2 术中护理2.2.1 在使用16 号穿刺针开辟动脉-静脉通路或静脉-静脉通路时,为缓解患者疼痛和心理压力,可允许家属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穿鞋套陪伴患者,操作者还可通过交谈、抚摸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因穿刺带来的疼痛。
操作者技术应熟练、轻巧,力求穿刺一次成功。
穿刺技术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顺利进行此次人工肝术。
2.2.2 术中观察①病情观察: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图波形。
同时要观察患者有无皮诊、小丘,有无皮肤瘙痒、畏寒、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随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②设备的观察:人工肝装置工作状态。
如有报警,应及时排除故障,以免时间过长,出现分离器血液凝固。
密切观察血流、跨膜压、静脉压、血浆滤过率,保持正常血流量及跨膜压。
2.2.3 术中用药血浆置换每1000ml 常规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0ml,以中和新鲜冰冻血浆中的枸椽酸钠,防止低钙。
患者有过敏情况加用地塞米松5mg,并密切观察,注意患者有无口麻、腿麻、心慌等。
若人工肝置换术时间过长,患者平卧时间久,可按摩双下肢,耐心安慰,使其能积极配合。
术中至少每小时有一次记录,包括当时的采血压、动脉压、跨膜压、血浆量、置换量、生命体征及神志、血氧饱和度等。
2.3 术后护理2.3.1 穿刺点的护理使用自制压迫棒静脉穿刺点按压30min,动脉穿刺点按压1h左右。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或血肿,穿刺点周围皮肤的颜色、温度,以判断加压包扎力度。
如加压包扎过紧,可造成肢体循环障碍或局部坏死。
3 并发症护理3.1 低血压重症肝炎病人由于进食水少,血容量不足,加之病人心理紧张,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一过性低血压。
本组105例次中发生低血压35例次,占33.3%,多发生在治疗开始阶段,表现为头晕、恶心、血压偏低,一般为(80~90)/(50~60)mmhg(1 mmhg=0.133kpa)。
护理:①在治疗开始时血流量不宜过大,根据血压变化及病人的反应逐渐增加至目标流量,这样有助于减少低血压的发生;②术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有血压下降倾向,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取头低脚高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③上述处理无效时,应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0ml~200ml,如血容量不足可考虑给予一定剂量的血浆或白蛋白。
3.2 变态反应异体血浆输入是血浆置换治疗中发生变态反应的主要原因,多表现为胸闷、气促、皮肤瘙痒、皮疹、寒战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本组中发生变态反应26例次,占24.8%,其中胸闷、气促10例次,皮肤瘙痒、皮疹20例次,过敏性休克2例次,剥脱性皮炎1例次。
护理:①治疗前认真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做好抗过敏准备,常规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地塞米松5mg 静脉注射,以预防变态反应;②仔细核对血浆标签上的有效期、血型并检查血浆包装有无破损;③一旦发生变态反应,立即放慢速度,行旁路循环及对症治疗,症状改善后继续完成治疗。
对处理无效者应停止血浆置换。
3.3 出血倾向血浆置换治疗常引起血浆中大量凝血物质及血小板丢失,加之重症肝炎病人多有凝血功能障碍,再经过肝素化过程,易引起出血或原有出血症状加重。
本组中9例次发生穿刺部位渗血,占8.6%。
护理:①穿刺部位压迫力度以不影响肢体末梢循环为宜;②术后嘱病人抬高穿刺部位肢体,皮下出现淤斑时24h内给予冷敷,24h后给予湿热敷(50 ℃)15min~20min;③穿刺部位进行深静脉插管时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力争一次穿刺成功;④深静脉插管后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局部渗血,发生渗血或血肿者用冷敷及砂袋压迫;⑤尽量控制肝素用量,必要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⑥建立血管通路时首选表浅动静脉,治疗结束时注意行动静脉穿刺部位压迫止血。
3.4 感染重症肝炎病人白蛋白和白细胞均减少,机体免疫力低下,加上血浆置换过程中丢失大量有致病因子的血浆,造成免疫球蛋白减少,进一步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使病人在置换过程中及术后易发生感染。
本组发生穿刺部位感染1例,呼吸道感染6例。
护理:①治疗前后人工肝室行紫外线消毒60min,严格无菌操作;②治疗后严密观察病人体温变化,对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病人要做好穿刺部位皮肤护理,2d~3d换药1次,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持局部清洁、干燥;③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无严重感染病例发生。
3.5 堵管与破膜常见原因是由于肝素用量不足及血流不畅,临床表现为跨膜压急剧上升,严重堵管会导致破膜的发生。
本组发生堵管1例。
护理:血路管要固定稳妥,密切观察动脉压、静脉压,堵管严重时重新穿刺。
4 总结重症肝炎病人肝功能衰竭,伴随全身各脏器功能减退,机体不能正常代谢,导致体内毒性物质蓄积,而这些有毒代谢产物反过来又加重肝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pe膜压可及早发现体外循环凝血信号,及早解除血流不畅的原因;避免因停机时间过长治疗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改善内环境,为重症肝炎病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从而提高了重症肝炎病人的存活率[3],有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为病人进一步治疗(肝移植)争取时间。
pe是目前治疗重症肝炎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在pe治疗过程中应做好病人心理护理,以消除恐惧心理,取得配合,同时做好并发症护理,确保治疗成功。
在pe治疗过程中,操作主要由护士完成,对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娴熟的操作能力,以确保治疗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1] 何金秋,陈川英,邓建廷,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2):105.[2] 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人工肝组.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判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6):405.[3] 甘建和,赵云峰,徐杰,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4,15(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