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4)英汉对比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7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使学生掌握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2. 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难点:1.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二、讲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1. 语音: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音节、声调、发音方式等。
2. 词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构词法、词义、固定搭配等。
3. 语法: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
4. 修辞: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差异。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对比分析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份英汉对比研究的报告。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报告,教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1. 教师讲解对比分析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2. 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分析一个具体的英汉对比案例。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 教师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差异、理解对方等。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四章繁复与简短(Complex Vs.Simplex)从属结构(subordination)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F.Crews认为,“subordination,the placing of certain elements in modifying roles,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writing.”从句和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从属成分。
从句可以层层环扣,短语往往不短,书面语句子常常显得又繁又长(1ong-winded),有的句子可长达100至200个单词,甚至长至整个大段。
现代英语虽较不常用特长的句子,但包孕式的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s with embedded clauses)仍很常见,因而句子仍然具有一定的长度。
据统计,专业作者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0个词,受过教育的人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5个词。
总的看来,英语句子比汉语句子长得多。
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composite sentences),以中短句居多,最佳长度为7至12字。
书面语虽也用长句,字数较多,结构较复杂,但常用标点把句子切开,与英语相比,还属短句。
没有标点符号的一气呵成的类似英语的那种长句在汉语里是不正常的(例如本句)。
汉语句子多数显得结构简化,无拖沓、盘错之感,“甚至有些西洋人看见了中国作品的译文,觉得简短可爱。
”英语书面语句子显得长而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英语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通过安排词序来表达外,还常常采用各种各样表示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词组)、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非谓语动词(词组)、词的形态变化(如词尾变化、格的变化)等等。
英语用来连接词、语的这些手段,比起汉语来,显得非常丰富而灵活。
另一方面,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从句中还可以有从句(dovetail several dependent clauses into each other),再加上各种并列成分,附加成分(如同位语、插入语、独立成分),尤其是形形色色的修饰成分,这样一来,这些各式各样的长短成分,通过丰富而灵活的连接手段,可以接成枝叶横生的“参天大树”。
英汉对比研究ContrastiveStudiesofEng1ishandChinese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3序近几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热潮,叫做汉英比较研究。
投身于这种研究工作的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是我注视着一位身居前列,奋勇争先的来自厦门的中年人一连淑能。
为什么连老师的成绩比许多人好呢?除了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之外,我估计厦门大学的师、友,尤其是几位前辈学者的指点提携,对他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汉英比较研究有许多条路可走,连老师的着眼点是语法和修辞。
这是一条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路。
他继承了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传统,同时又采摘了外国学者0.Jespersen,H.W.Fow1er,R.Quirk等等的精华,加以消化熔铸。
脚踏实地,取材用宏,这是他的成功诀窍。
关于本书有什么内容,可供什么人使用,作者在前言中已经作了介绍,我不必饶舌。
但是书中有好些精采之处,我忍不住要说几句。
例如作者指出:1.英译汉往往要破句重组:Inthedoorway1ayat1easttwe1veumbre11asofa11sizesandco1ors.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三白六色,大小不一。
2.英语用指物主语的句子,汉译往往要改用指人主语:Anideasudden1ystruck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汉译有时要用动词代替英语原句中的抽象名词:Hehadsurfacedwith1ess visibi1ity inthepo1icydecisions.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4.汉语“他能吃能睡”,英语该怎么说呢?rt Hecaneatands1eep,,?Whocannot?”Hecaneatwe11ands1eepwe11,,?"eatwe1Γ,可能指吃得好,肯花钱在食品上面。
作者的答案是:Heisagoodeaterandagoods1eeper.。